统编版三年级 语文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2课时) 课件(39+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 语文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2课时) 课件(39+3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2 21:57:48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9.
古诗三首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语文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你能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个节日吗?
春节
清明
端午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
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重阳节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忆: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的地区。
兄弟:指家乡的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自读提示
我会读
兄弟
异乡
为异客
佳节
茱萸
少一人

wéi
shǎo
我会连
作他乡的客人
他乡
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
美好的节日
异乡
为异客
佳节
茱萸
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这些词语,你都理解了吗?试着连一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读诗文
再读古诗,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诗人王维的那个年代,人们又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作者
15岁那年,王维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写这首诗时,王维只有17岁。
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请你圈出来。
想画面,明诗意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自
透过这个“独”字,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他的身影。
想画面,明诗意
当王维看到别人合家团聚时,他这个异乡客却——
当王维看到别人呼朋引伴时,他这个异乡客仍——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的所有面孔也是陌生的。他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独”除了表示诗人只是一个人,我们还能够感受到——
诗人内心的孤独
这种身在他乡的孤独感受被诗人写了下来,就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
想画面,明诗意
在外越是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王维说——
想画面,明诗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
遇到
加倍,更加
诗意: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
这种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吗?
一个“倍”字,表达出王维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恰逢遇到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就更加思念亲人。要知道,这时的王维才只有17岁啊!
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想画面,明诗意
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除夕之夜,身在海外的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诉说:

千百年来,这句诗成为了游子思乡的名言。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思念,一起感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想画面,明诗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画面,明诗意
此情此景,还会让你想起谁的诗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想画面,明诗意
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看到人家都在登高游玩,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只是在这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把酒言欢的人群中却独独少了一个人。
想画面,明诗意
这少的一人是谁呢?
独在异乡的王维
故乡的这一切都是王维的想象。此时,他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亲人
思念故乡
悟诗情
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情再来读一读,会背的同学试着背一背。
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


少一人。
思念亲人
思念故乡
悟诗情
同学们,本课的三首诗各自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但是又有着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写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综合性学习活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悠久的过程,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
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自读教材第36页“活动提示”,思考本次活动任务、要求有哪些,可以动笔做做记号。
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
综合性学习活动
自读第36页的泡泡和表格,想一想我们需要收集哪方面资料,有哪些收集资料的途径。
综合性学习活动
收集资料的范围:节日名称;过节的时间;人们是怎么过节的;节日的习俗……
收集资料的途径:询问长辈,听他们讲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到图书馆借阅介绍传统节日的图书;查找介绍传统节日的音像资料;在网上查阅介绍传统节日的文章……
综合性学习活动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组建小组啦!快和你的小伙伴自由组成线上活动小组吧,讨论确定你们小组准备了解的传统节日。
各小组制订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比如,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计划用哪种方式开展活动,以及时间安排。建议你们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
老师给大家一张收集整理资料自评表。同学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时,可以根据评价细则进行自我评价,更好地收集、阅读、整理相关资料。
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活动
内容
自我评价
查找资料
1.能根据小组选定的节日查找资料。
☆☆☆
2.能自己从书上、网上或其他途径查找资料。
整理资料
1.能记录有关节日习俗、过节过程等方面的资料。
☆☆☆
2.能根据记录的要点练习介绍人们过节的过程。
小组交流
1.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
2.能认真听同伴发言,诚恳地提出改进建议。
收集整理资料自评表:
同学们,相信大家在假日里,在与家人共度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一定会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综合性学习活动
1.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和你的小伙伴一起组成线上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为下一次活动做好准备。
课后作业
下课啦
1.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和你的小伙伴一起组成线上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为下一次活动做好准备。
附:收集整理资料自评表
配套练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
内容
自我评价
查找资料
1.能根据小组选定的节日查找资料。
☆☆☆
2.能自己从书上、网上或其他途径查找资料。
整理资料
1.能记录有关节日习俗、过节过程等方面的资料。
☆☆☆
2.能根据记录的要点练习介绍人们过节的过程。
小组交流
1.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
2.能认真听同伴发言,诚恳地提出改进建议。
收集整理资料自评表:(共39张PPT)
9.
古诗三首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语文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第三单元学习提示
这个单元有些特别,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课文中穿插编排了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中,我们要学会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9.
古诗三首
《元日》
[宋]王安石
《清明》
[唐]杜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诗题,是一首诗的眼睛,能帮助你读懂许多东西。请同学们读读诗题,再看看课本上的注释,想一想,你能从题目知道这三首古诗写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个方面吗?
这三首古诗都和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
《元日》
[宋]王安石
元:开始,第一。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读提示
自由朗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教材上的注音,争取把每一行诗都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来。
我会读
屠苏
桃符
曈曈日
酒家
牧童
欲断魂


谷+欠=欲
这一笔是横钩。
易写错


这一笔变成提。
牧童:放牛的孩子。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这么热闹的场面,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它写出来了。


[宋]
王安石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9岁时,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
自学提示
这首诗中藏着很多古人过春节的画面。自读古诗,用“
”标出诗中过节的习俗。
读古诗,知习俗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
饮屠苏酒
换桃符
读着古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人们一定想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烦恼都送走,迎来充满希望的新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
清脆的爆竹声中,人们最想送走的是什么呢?
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后来人们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到——?
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温暖的春风中,喝着新酿的屠苏酒,心里暖洋洋的。
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家万户
每家每户
家家户户
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温暖的阳光,让生活充满了希望!
孩子们希望——
大人们希望——
老人们希望——
王安石呢?
他刚做上了宰相,对前途一定也充满了希望。
总把新桃换旧符
同学们,读最后一行诗,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
正月初一清晨,人们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
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过年时在大门的左右悬挂两块桃木板,画着或刻着“郁垒”、“神荼”二神的图像。“新桃”和“旧符”,都是指的用来辟邪和祈求平安的“桃符”。随着时代的变迁,桃符已经被“春联”所替代了。












新年享受着前辈的福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它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一起读这句诗——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时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的除旧迎新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
解诗题
读诗文
知诗人
想画面
明诗意
悟诗情
学法小结
清明最早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它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期,气温变暖,草长莺飞,桃红柳绿,雨水增多,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是中国古代描写清明节的诗词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解诗题
杜牧,字牧之,唐代晚期著名的诗人。人们把他与李商隐称为“小李杜”。
知诗人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读诗文
纷纷:形容多。
行人:在路上行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欲,将要。
借问:请问。
遥:遥远。
在杜牧的诗中,清明节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读古诗,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
想画面,明诗意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很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失魂落魄了。
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找个小酒家,歇歇脚,避避雨,小饮几杯,解解料峭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散散心头的愁绪吧。可是酒家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正有酒旗招展呢!
读完诗,我们一起来想象——
同学们,这样一想,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有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的形象是不是就映入了你的眼帘?自己试着讲一讲。?
想画面,明诗意
悟诗情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一个大节日。这一天,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诗人却孤身赶路,本就心事重重,心里不是滋味,偏偏又遇上纷纷的细雨,衣衫尽湿,心情就更低落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纷纷”的不仅是春雨,还有诗人的情绪和心情。这恼人的阴雨,这丝丝的寒意,自然使只身在外、漂泊不定的诗人神色黯然,伤心落魄。“欲断魂”三个字让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悟诗情
牧童“遥指”而不说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已经“欲断魂”的诗人继续朝前走,能找得到酒家吗?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所以也叫踏青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如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戴花等。
一千多年过去了,杜牧的这首诗几乎成了清明节的代言诗。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两首诗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节日不同的习俗诗人不同的心境
不同的阅读感受
1.
练习背诵《元日》《清明》这两首诗,默写《清明》。
2.
收集并积累描写其他传统节日的古诗。推荐阅读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和林杰的《乞巧》,可以查找资料,和家人聊一聊“元宵节”、“七夕节”的习俗。
课后作业
亲爱的同学们,中华的传统节日需要你们去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需要你们去传承、去发扬!而古诗词就是我们通往过去的一把钥匙,多读古诗吧!和历史对话、和诗人对话、和文本对话、和你温暖的心对话!


下课啦
1.
练习背诵《元日》《清明》这两首诗,默写《清明》。
2.
收集并积累描写其他传统节日的古诗。推荐阅读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和林杰的《乞巧》,可以查找资料,和家人聊一聊“元宵节”、“七夕节”的习俗。
配套练习
生查子?元夕
乞巧
[宋]欧阳修
[唐]林杰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七夕今宵看碧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牵牛织女渡河桥。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家家乞巧望秋月,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穿尽红丝几万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