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14.3.4课内文言文分册分篇真题精练(八下)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9·重庆B)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
(4)处处志之(
)
交错相通
同“邀”,邀请
沿着,顺着
做记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便舍船,从口入
客从外来,与坐谈
C.具答之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匹夫不可夺志也
【点拨】A项,再,又/恢复;B项,都是“由,自”的意思;
C项,详细/同“俱”,全、皆;D项,做记号/志向。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美好,落花繁多。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渲染了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桃源的美好做铺垫。
5.在文章第三段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8.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9.(2019·重庆B)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点拨】“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不愿外人打扰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C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019·重庆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俶尔远逝(
)
(4)以其境过清(
)
大约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凄清
2.(2020·泰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曾不若孀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点拨】例句中“若”,好像。A项,你;
B项,如,比得上;C项,好像;D项,如果。
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3)(2019·重庆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4.文章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小石潭的美?
从四个方面:①水特别清澈;②以整块石头为底;
③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5.“影布石上”的意思是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请结合第二段内容,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有哪些?
日光折射入潭中将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原因是潭水清澈;
能够看清鱼影投在石上,原因是石潭面积小。
6.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7.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
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潭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
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8.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善于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借鉴。请从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其一并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①动静结合:作者写潭中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鱼的游动之态,这是写动,动静结合衬托出作者“心乐之”的情怀。②正面侧面结合:“水尤清冽”正面描写潭水的清澈;写潭中鱼的动态与静态,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③修辞手法:“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写潭西南边的小溪,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溪流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突出了小石潭的神秘莫测,也暗示出作者感觉前途渺茫的心境。
9.(2020·泰安)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点拨】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之感并没有随之而去,而是小石潭的凄清环境触发了作者被贬的孤寂、落寞、凄苦忧伤的感情。
C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诎右臂支船(
)
(2)其两膝相比者(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4)罔不因势象形(
)
弯曲
靠近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顺着,就着
2.(2018·巴中中考改编)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观 而伯乐不常有
B.佛印绝类弥勒 哀转久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点拨】A项,连词,表承接/表转折;
B项,副词,极/消失;C项,都是“是”的意思;D项,大约/可以。
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4.文章第二段,作者写小窗上雕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什么作用?
赞美雕刻者技艺精湛;符合核舟“大苏泛赤壁云”的主题,暗示当时苏轼泛舟赤壁时,环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与第六段中的“对联、题名并篆文”相照应。
5.从文章来看,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多,刻画细腻,情态传神。
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示例: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离开
尽头
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鹏
之徙于南冥也。
(2)抟
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
3.(2019·呼和浩特)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亦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
D.今夕是何年
【点拨】D项中的“是”为判断动词。
其他三项都是代词“这,这样”的意思。
D4.(2019·呼和浩特)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困于心,衡于虑
D.其人舍然大喜
【点拨】A项,冥同“溟”;C项,衡同“横”;D项,舍同“释”。
B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奋起高飞,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到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_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鲲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示例:鲲鹏形象:体形硕大,力大无穷,志存高远,擅长借风,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和远大的抱负。__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7.作者描写鲲与鹏的形体之大,有怎样的用意?
它们虽然体形巨大,表面看起来自由自在,实则仍需借助风的力量才能腾空而游,它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2)子固非鱼也(
)
(3)请循其本(
)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出游,游玩
本来
本原
已经
2.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点拨】B项中的“与”意思为“给”。其他三项都是连词“和”的意思。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心理;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4.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争论的焦点: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6.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谁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试分析两人的性格。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六)(2020·模拟)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意义)
B.不知其善也(好处)
C.教然后知困(困惑)
D.学学半(同“敩”,教导)
【点拨】“旨”是“味美”的意思。
A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然后能自强也”中“也”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B.匹夫不可夺志也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点拨】例句中的“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A项,“也”是助词,表判断,译为“是”;B项,“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与题干中“也”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也”是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呢”;
D项,“也”表示感叹或祈使,译为“啊”。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作者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自反”“自强”的解决方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5.《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七)(2020·模拟)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 复前行
B.天下为公
为人五
C.盗窃乱贼而不作
无丝竹之乱耳
D.故外户而不闭
故曰:教学相长也
【点拨】A项,实行/行走;B项,是/雕刻;
C项,作乱/使……乱,扰乱;D项,都是“因此,所以”的意思。
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①推己及人,充满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4.“大同”社会的管理者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成员的关系如何?
请用原文回答。
(1)管理者的产生:__________
(2)社会成员的关系:_____________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八)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点拨】食:同“饲”,喂。
B
2.(2020·贵港)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于槽枥之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其真不知马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点拨】A项,有时/或许,也许;B项,都是“怎么”的意思;
C项,介词,在/介词,向;D项,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它(它的)。
B
3.(2020·贵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不蔓不枝(《爱莲说》)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点拨】例句,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A项,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B项,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C项,名词作动词,生藤蔓、长藤蔓;D项,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C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2019·娄底)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_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用马鞭驱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_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5.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④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为社会所用。
7.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
并指出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__修辞:排比。作用: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8.(2020·贵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点拨】应该是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
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14.3.4课内文言文分册分篇真题精练(八下)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9·重庆B)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
(4)处处志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便舍船,从口入
客从外来,与坐谈
C.具答之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匹夫不可夺志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美好,落花繁多。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渲染了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桃源的美好做铺垫。
5.在文章第三段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8.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9.(2019·重庆B)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019·重庆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俶尔远逝(
)
(4)以其境过清(
)
2.(2020·泰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曾不若孀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3)(2019·重庆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4.文章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小石潭的美?
从四个方面:①水特别清澈;②以整块石头为底;
③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5.“影布石上”的意思是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请结合第二段内容,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有哪些?
日光折射入潭中将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原因是潭水清澈;
能够看清鱼影投在石上,原因是石潭面积小。
6.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7.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
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潭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
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8.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善于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借鉴。请从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其一并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①动静结合:作者写潭中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鱼的游动之态,这是写动,动静结合衬托出作者“心乐之”的情怀。②正面侧面结合:“水尤清冽”正面描写潭水的清澈;写潭中鱼的动态与静态,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③修辞手法:“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写潭西南边的小溪,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溪流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突出了小石潭的神秘莫测,也暗示出作者感觉前途渺茫的心境。
9.(2020·泰安)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诎右臂支船(
)
(2)其两膝相比者(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4)罔不因势象形(
)
2.(2018·巴中中考改编)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观 而伯乐不常有
B.佛印绝类弥勒 哀转久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4.文章第二段,作者写小窗上雕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什么作用?
赞美雕刻者技艺精湛;符合核舟“大苏泛赤壁云”的主题,暗示当时苏轼泛舟赤壁时,环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与第六段中的“对联、题名并篆文”相照应。
5.从文章来看,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多,刻画细腻,情态传神。
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示例: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鹏
之徙于南冥也。
(2)抟
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
3.(2019·呼和浩特)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亦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
D.今夕是何年
4.(2019·呼和浩特)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困于心,衡于虑
D.其人舍然大喜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奋起高飞,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到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_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鲲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示例:鲲鹏形象:体形硕大,力大无穷,志存高远,擅长借风,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和远大的抱负。__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7.作者描写鲲与鹏的形体之大,有怎样的用意?
它们虽然体形巨大,表面看起来自由自在,实则仍需借助风的力量才能腾空而游,它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2)子固非鱼也(
)
(3)请循其本(
)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2.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心理;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4.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争论的焦点: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6.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谁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试分析两人的性格。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六)(2020·模拟)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意义)
B.不知其善也(好处)
C.教然后知困(困惑)
D.学学半(同“敩”,教导)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然后能自强也”中“也”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B.匹夫不可夺志也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作者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自反”“自强”的解决方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5.《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七)(2020·模拟)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 复前行
B.天下为公
为人五
C.盗窃乱贼而不作
无丝竹之乱耳
D.故外户而不闭
故曰:教学相长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①推己及人,充满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4.“大同”社会的管理者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成员的关系如何?
请用原文回答。
(1)管理者的产生:__________
(2)社会成员的关系: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2.(2020·贵港)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于槽枥之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其真不知马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2020·贵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不蔓不枝(《爱莲说》)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2019·娄底)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_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用马鞭驱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_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5.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④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为社会所用。
7.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
并指出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__修辞:排比。作用: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8.(2020·贵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6张PPT)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交错相通
同“邀”,邀请
沿着,顺着
做记号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美好,落花繁多。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渲染了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桃源的美好做铺垫。
5.在文章第三段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8.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9.(2019·重庆B)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点拨】“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不愿外人打扰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C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大约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凄清
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3)(2019·重庆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5)(2020·泰安)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2019·重庆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4.文章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小石潭的美?
从四个方面:①水特别清澈;②以整块石头为底;
③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5.“影布石上”的意思是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请结合第二段内容,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有哪些?
日光折射入潭中将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原因是潭水清澈;
能够看清鱼影投在石上,原因是石潭面积小。
6.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7.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
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潭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
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8.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善于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借鉴。请从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其一并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①动静结合:作者写潭中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鱼的游动之态,这是写动,动静结合衬托出作者“心乐之”的情怀。②正面侧面结合:“水尤清冽”正面描写潭水的清澈;写潭中鱼的动态与静态,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③修辞手法:“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写潭西南边的小溪,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溪流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突出了小石潭的神秘莫测,也暗示出作者感觉前途渺茫的心境。
9.(2020·泰安)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点拨】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之感并没有随之而去,而是小石潭的凄清环境触发了作者被贬的孤寂、落寞、凄苦忧伤的感情。
C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弯曲
靠近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顺着,就着
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文章第二段,作者写小窗上雕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什么作用?
赞美雕刻者技艺精湛;符合核舟“大苏泛赤壁云”的主题,暗示当时苏轼泛舟赤壁时,环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与第六段中的“对联、题名并篆文”相照应。
5.从文章来看,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多,刻画细腻,情态传神。
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示例: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离开
尽头
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鹏
之徙于南冥也。
(2)抟
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
/
/
/
D
4.(2019·呼和浩特)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困于心,衡于虑
D.其人舍然大喜
【点拨】A项,冥同“溟”;C项,衡同“横”;D项,舍同“释”。
B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奋起高飞,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到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_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鲲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示例:鲲鹏形象:体形硕大,力大无穷,志存高远,擅长借风,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和远大的抱负。__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7.作者描写鲲与鹏的形体之大,有怎样的用意?
它们虽然体形巨大,表面看起来自由自在,实则仍需借助风的力量才能腾空而游,它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出游,游玩
本来
本原
已经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心理;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4.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争论的焦点: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6.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谁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试分析两人的性格。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六)(2020·模拟)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A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然后能自强也”中“也”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B.匹夫不可夺志也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点拨】例句中的“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A项,“也”是助词,表判断,译为“是”;B项,“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与题干中“也”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也”是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呢”;
D项,“也”表示感叹或祈使,译为“啊”。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作者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自反”“自强”的解决方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5.《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七)(2020·模拟)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①推己及人,充满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大同”社会的管理者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成员的关系如何?
请用原文回答。
(1)管理者的产生:__________
(2)社会成员的关系:_____________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八)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B
B
C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2019·娄底)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_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用马鞭驱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_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5.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④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为社会所用。
7.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
并指出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__修辞:排比。作用: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8.(2020·贵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点拨】应该是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
B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