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D
A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避的时候。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5)(2018·天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6)(2018·天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7)(2018·内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第一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
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
第二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
论证了“_____”比“_____”更重要的观点,
然后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失其“本心”的表现,
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义
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6.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论证方法: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7.“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
“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
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
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碰,撞
道歉
不祥
增广,扩充
平民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3)(2020·达州)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4)(2018·乌鲁木齐)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看不起我吗?
(5)(2020·达州)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7)(2019·聊城)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啊。
4.文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
5.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语气____,而唐雎语气____。
6.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双方的实力强弱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
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而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
委婉
坚定
7.(2018·乌鲁木齐)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
请简要分析。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8.(2020·达州中考改编)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廷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B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点拨】“附属于秦”错误,正确应是“附属于魏国”。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热水
“被”同“披”
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代词,指抄书
因此
两次
A
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2020·贵港)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4)(2020·天水)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5)(2020·天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5.(2019·绥化)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6.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
用“同舍生”穿戴的豪华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同时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7.(2020·贵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宋濂因为家贫无书可读,不得不借书、抄书来读;为了读书,宋濂常常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宋濂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安于清贫,不慕富贵,一心求学。
8.(2020·天水)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
9.(2020·天水)与当年作者的学习条件相比,
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苦乐观。
与作者相比,我们今天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吃穿无忧,有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等。苦乐观:我们今天应该充分珍惜时间,虚心向老师请教,善学乐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0.(2019·天津)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点拨】这篇文章主要是在劝勉马生好好学习。
C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参与
诉讼事件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倒下
B
D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者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2019·北部湾)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告禀神灵)。
(4)(2020·重庆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2020·重庆A)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士气穷尽,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6)(2019·北部湾)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5.(2018·怀化)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这样安排,
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前和战后
战争过程
7.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照应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深谋远虑,将曹刿面对战争时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善于把握战机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对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
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
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精通战术、有智有谋的特点。
9.请你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肉食者鄙”体现在:①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③“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曹刿的“远谋”体现在:①在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②在军事上详察敌情、善抓战机、知己知彼、适时追击。
10.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①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
②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1.(2018·盘锦中考改编)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虑;
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12.(2020·重庆A)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点拨】“人格卑鄙”表述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体现出他见识浅陋,目光短浅。
A
13.(2020·重庆A)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释】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同“熟”,仔细
偏爱
认为……美,以为……美
满一年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方圆
A
3.(2018·青海)下列句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点拨】“地”指“土地”,“方”指“方圆”,
故正确的停顿划分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2018·郴州)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深了。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5)(2019·十堰)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
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6.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
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善于观察,
精于深思;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回答。
7.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
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①表示齐王接受、认同、赞赏、肯定邹忌的进谏;
②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
③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
④表明改革的决心大。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讽谏的结果如何?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身边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设喻的方式,以己比君(由己及君),以家比国,由家事到国事,对治国安邦之道进行形象地比喻。以小见大,从而委婉进谏,说服力强,易于让人接受。讽谏的结果: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9.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①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有自知之明;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③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头脑清醒、心系国家、思维敏锐的贤士形象。
10.(2019·十堰)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点拨】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C
11.(2019·十堰)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少犯或不犯错误。
(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停驻
推测,估计
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屡次
爱戴
即使,假若
露出
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
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4)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能免于斩刑,可是因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4.任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动作描写,“笞”“挺”“起”“夺”“杀”“佐”这几个动词极其简练、生动、传神,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语言描写,这句话是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样说起到坚定众人起义信念的作用,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5.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乃行卜”的举动和他们所采取的“威众”之策?
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用文中相应语句回答也可)这些迷信的举动和手段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崇尚鬼神之说。不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些“威众”之策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特殊的斗争策略,可见陈胜的足智多谋、善于斗争。
6.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胜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陈胜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使军官恼怒,吴广受罚,激怒民众,杀死两个军官;其次,陈胜号令属下,揭露苛政,分析形势,晓之以利害,指出起义是唯一的出路,得到民众的支持;最后,提出起义的策略(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并“为坛而盟”,发动起义。
7.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敢于反抗封建统治。②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具有卓越的宣传、组织、领导才干。③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有过人的才略和胆识。是成熟的农民起义组织者和领导者。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秦王朝的暴政使人民对统治者积怨已久。②与陈胜、吴广的性格特点有关。作为起义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陈胜,少有大志,擅长谋划,对天下形势和人心有惊人的洞察力,考虑问题周全,勇敢果断,智慧超凡,善于团结一切力量,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而吴广,果断勇敢,执行能力强,机敏聪慧,宽厚又有威望。
(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亲自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公正,公平
功效
揭示
痛心、遗憾
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人们)忠心进谏的言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
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原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
只想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探望我。
(6)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向我询问天下大事,(我)因此感奋激发,
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7)(2020·宁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应尽的本分职责。
(8)(2020·宁夏)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也应当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
4.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三条建议是: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
其中第③条最重要,因为第③条是前两条的基础,
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5.(2018·长春中考改编)作者回顾了与刘备同生死共患难的哪几件事?
目的是什么?
作者回顾了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受命;③临崩寄臣以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②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③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7.(2018·兰州)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
其用意是什么?
①勉励刘禅“以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做个好皇帝;②表明自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8.(2020·宁夏)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
请结合文章第六至八段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做事谨慎:“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做好物质准备方提出出师。
②言语谨慎:出师之前,借回顾先帝的殊遇之恩,恳切劝勉后主要
“察纳雅言”,谆谆告诫他要知人善用,激励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③思虑谨慎:始终牢记使命,为“报先帝而忠陛下”“夙夜忧叹”,
为“兴复汉室”全面谋划。
9.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的人。
10.(2019·广州中考改编)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目的是让刘禅认清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他要发愤图强,修明政治。
C.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C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14.3.6课内文言文分册分篇真题精练(九下)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点拨】A项,益处/增加;B项,穷困/尽;
C项,侍奉/供给;D项,都是“停止”的意思。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舍身而取义者也
人不知而不愠
C.故不为苟得也
既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
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A项,都是代词;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C项,因此/缘故,原因;D项,“……的人”/“者也”连用,判断句式。
A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避的时候。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5)(2018·天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6)(2018·天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7)(2018·内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第一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
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
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二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
论证了“_____”比“_____”更重要的观点,
然后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失其“本心”的表现,
义
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6.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论证方法: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7.“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
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头抢地尔(
)
(2)长跪而谢之曰(
)
(3)休祲降于天(
)
(4)请广于君(
)
(5)布衣之怒(
)
(6)天下缟素(
)
碰,撞
道歉
不祥
增广,扩充
平民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2.(2020·达州)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终守之 已而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
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
人不知而不愠
【点拨】A项,代词,代安陵国/动词,到;
B项,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3)(2020·达州)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4)(2018·乌鲁木齐)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看不起我吗?
(5)(2020·达州)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7)(2019·聊城)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啊。
4.文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
5.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语气____,而唐雎语气____。
委婉
坚定
6.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双方的实力强弱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
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而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
7.(2018·乌鲁木齐)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
请简要分析。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8.(2020·达州中考改编)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廷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B【点拨】“附属于秦”错误,正确应是“附属于魏国”。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2020·天水,贵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持汤沃灌(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腰白玉之环(
)
(4)弗之怠(
)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6)主人日再食(
)
热水
“被”同“披”
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代词,指抄书
因此
两次
2.(2019·天津)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点拨】博士:古义:古代学官名。今义:最高级别的学位。
A
3.(2019·凉山州)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非木杮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益慕圣贤之道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足肤皲裂而不知 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以中有足乐者 皆以美于徐公
以光先帝遗德
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2020·贵港)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4)(2020·天水)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5)(2020·天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5.(2019·绥化)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6.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
用“同舍生”穿戴的豪华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同时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7.(2020·贵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宋濂因为家贫无书可读,不得不借书、抄书来读;为了读书,宋濂常常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宋濂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安于清贫,不慕富贵,一心求学。
8.(2020·天水)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
9.(2020·天水)与当年作者的学习条件相比,
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苦乐观。
与作者相比,我们今天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吃穿无忧,有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等。苦乐观:我们今天应该充分珍惜时间,虚心向老师请教,善学乐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0.(2019·天津)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点拨】这篇文章主要是在劝勉马生好好学习。
C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020·重庆A)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
(2)小大之狱(
)
(3)神弗福也(
)
(4)望其旗靡(
)
参与
诉讼事件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倒下
2.(2019·北部湾)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以塞忠谏之路也
B.战则请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公与之乘
何陋之有
D.吾视其辙乱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点拨】A项,凭/以致;B项,二者均为“就”之意;
C项,代词,指“曹刿”/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他们的/表选择。
B
3.(2020·北京)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点拨】A项,拜见/见过/看见/意见;B项,信用/信用/消息/随手;
C项,坐(车)/凭借,依仗/利用、趁/利用、趁;D项,都是“军队”的意思D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者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2019·北部湾)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告禀神灵)。
(4)(2020·重庆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2020·重庆A)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士气穷尽,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6)(2019·北部湾)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5.(2018·怀化)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这样安排,
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前和战后
战争过程
7.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照应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深谋远虑,将曹刿面对战争时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善于把握战机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对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
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
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精通战术、有智有谋的特点。
9.请你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肉食者鄙”体现在:①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③“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曹刿的“远谋”体现在:①在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②在军事上详察敌情、善抓战机、知己知彼、适时追击。
10.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①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
②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1.(2018·盘锦中考改编)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虑;
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12.(2020·重庆A)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点拨】“人格卑鄙”表述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体现出他见识浅陋,目光短浅。
A
13.(2020·重庆A)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释】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018·青海,郴州)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客之美我者(
)
(4)期年之后(
)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6)地方千里(
)
同“熟”,仔细
偏爱
认为……美,以为……美
满一年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
方圆
2.(2019·十堰)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点拨】A项,都是“早晨”的意思;B项,间或,偶然/参与;
C项,表比较/“孰”同“熟”,仔细;
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千里马”。
A
3.(2018·青海)下列句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点拨】“地”指“土地”,“方”指“方圆”,
故正确的停顿划分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2018·郴州)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深了。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5)(2019·十堰)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
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6.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
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善于观察,
精于深思;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回答。
7.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
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①表示齐王接受、认同、赞赏、肯定邹忌的进谏;
②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
③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
④表明改革的决心大。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讽谏的结果如何?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身边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设喻的方式,以己比君(由己及君),以家比国,由家事到国事,对治国安邦之道进行形象地比喻。以小见大,从而委婉进谏,说服力强,易于让人接受。讽谏的结果: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9.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①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有自知之明;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③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头脑清醒、心系国家、思维敏锐的贤士形象。
10.(2019·十堰)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点拨】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C
11.(2019·十堰)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少犯或不犯错误。
(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九百人屯大泽乡(
)
(2)度已失期(
)
(3)天下苦秦久矣(
)
(4)扶苏以数谏故(
)
(5)楚人怜之(
)
(6)藉第令毋斩(
)
(7)袒右,称大楚(
)
(8)置人所罾鱼腹中(
)
停驻
推测,估计
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屡次
爱戴
即使,假若
露出
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温故而知新
B.且壮士不死即已
年且九十
C.会天大雨
多会于此
D.扶苏以数谏故
以其境过清
【点拨】A项,故意/学过的知识;B项,况且/将近;
C项,适逢,恰巧遇到/聚会;D项,都是“因为,由于”的意思。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
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4)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能免于斩刑,可是因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4.任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动作描写,“笞”“挺”“起”“夺”“杀”“佐”这几个动词极其简练、生动、传神,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语言描写,这句话是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样说起到坚定众人起义信念的作用,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5.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乃行卜”的举动和他们所采取的“威众”之策?
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用文中相应语句回答也可)这些迷信的举动和手段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崇尚鬼神之说。不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些“威众”之策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特殊的斗争策略,可见陈胜的足智多谋、善于斗争。
6.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胜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陈胜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使军官恼怒,吴广受罚,激怒民众,杀死两个军官;其次,陈胜号令属下,揭露苛政,分析形势,晓之以利害,指出起义是唯一的出路,得到民众的支持;最后,提出起义的策略(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并“为坛而盟”,发动起义。
7.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敢于反抗封建统治。②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具有卓越的宣传、组织、领导才干。③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有过人的才略和胆识。是成熟的农民起义组织者和领导者。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秦王朝的暴政使人民对统治者积怨已久。②与陈胜、吴广的性格特点有关。作为起义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陈胜,少有大志,擅长谋划,对天下形势和人心有惊人的洞察力,考虑问题周全,勇敢果断,智慧超凡,善于团结一切力量,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而吴广,果断勇敢,执行能力强,机敏聪慧,宽厚又有威望。
(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性行淑均(
)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5)以彰其咎(
)
(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亲自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公正,公平
功效
揭示
痛心、遗憾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试用于昔日 于我如浮云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公亦以此自矜
C.以伤先帝之明
山间之朝暮也
D.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点拨】A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B项,介词,把/介词,凭、凭借;
C项,都是助词,译为“的”;D项,代词,他/表示选择。
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人们)忠心进谏的言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
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原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
只想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探望我。
(6)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向我询问天下大事,(我)因此感奋激发,
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7)(2020·宁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应尽的本分职责。
(8)(2020·宁夏)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也应当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
4.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三条建议是: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
其中第③条最重要,因为第③条是前两条的基础,
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5.(2018·长春中考改编)作者回顾了与刘备同生死共患难的哪几件事?
目的是什么?
作者回顾了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受命;③临崩寄臣以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②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③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7.(2018·兰州)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
其用意是什么?
①勉励刘禅“以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做个好皇帝;②表明自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
8.(2020·宁夏)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请结合文章第六至八段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做事谨慎:“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做好物质准备方提出出师。
②言语谨慎:出师之前,借回顾先帝的殊遇之恩,恳切劝勉后主要“察纳雅言”,谆谆告诫他要知人善用,激励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③思虑谨慎:始终牢记使命,为“报先帝而忠陛下”“夙夜忧叹”,为“兴复汉室”全面谋划。
9.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的人。
10.(2019·广州中考改编)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目的是让刘禅认清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他要发愤图强,修明政治。
C.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14.3.6课内文言文分册分篇真题精练(九下)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舍身而取义者也
人不知而不愠
C.故不为苟得也
既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
莲,花之君子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避的时候。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5)(2018·天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6)(2018·天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7)(2018·内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第一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
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
第二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
论证了“_____”比“_____”更重要的观点,
然后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失其“本心”的表现,
5.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6.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论证方法: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7.“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
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头抢地尔(
)
(2)长跪而谢之曰(
)
(3)休祲降于天(
)
(4)请广于君(
)
(5)布衣之怒(
)
(6)天下缟素(
)
2.(2020·达州)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终守之 已而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
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
人不知而不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3)(2020·达州)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4)(2018·乌鲁木齐)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看不起我吗?
(5)(2020·达州)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7)(2019·聊城)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啊。
4.文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
5.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语气____,而唐雎语气____。
6.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双方的实力强弱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
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而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
7.(2018·乌鲁木齐)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
请简要分析。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8.(2020·达州中考改编)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廷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2020·天水,贵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持汤沃灌(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腰白玉之环(
)
(4)弗之怠(
)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6)主人日再食(
)
2.(2019·天津)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3.(2019·凉山州)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非木杮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益慕圣贤之道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足肤皲裂而不知 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以中有足乐者 皆以美于徐公
以光先帝遗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2020·贵港)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4)(2020·天水)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5)(2020·天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5.(2019·绥化)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6.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
用“同舍生”穿戴的豪华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同时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7.(2020·贵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宋濂因为家贫无书可读,不得不借书、抄书来读;为了读书,宋濂常常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宋濂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安于清贫,不慕富贵,一心求学。
8.(2020·天水)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
9.(2020·天水)与当年作者的学习条件相比,
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苦乐观。
与作者相比,我们今天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吃穿无忧,有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等。苦乐观:我们今天应该充分珍惜时间,虚心向老师请教,善学乐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0.(2019·天津)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020·重庆A)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
(2)小大之狱(
)
(3)神弗福也(
)
(4)望其旗靡(
)
2.(2019·北部湾)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以塞忠谏之路也
B.战则请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公与之乘
何陋之有
D.吾视其辙乱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2020·北京)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者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2019·北部湾)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告禀神灵)。
(4)(2020·重庆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2020·重庆A)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士气穷尽,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6)(2019·北部湾)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5.(2018·怀化)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这样安排,
7.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照应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深谋远虑,将曹刿面对战争时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善于把握战机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对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
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
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精通战术、有智有谋的特点。
9.请你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肉食者鄙”体现在:①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③“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曹刿的“远谋”体现在:①在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②在军事上详察敌情、善抓战机、知己知彼、适时追击。
10.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①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
②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1.(2018·盘锦中考改编)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虑;
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12.(2020·重庆A)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13.(2020·重庆A)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释】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018·青海,郴州)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客之美我者(
)
(4)期年之后(
)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6)地方千里(
)
2.(2019·十堰)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3.(2018·青海)下列句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2018·郴州)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深了。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5)(2019·十堰)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
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6.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
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善于观察,
精于深思;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回答。
7.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
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①表示齐王接受、认同、赞赏、肯定邹忌的进谏;
②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
③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
④表明改革的决心大。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讽谏的结果如何?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身边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设喻的方式,以己比君(由己及君),以家比国,由家事到国事,对治国安邦之道进行形象地比喻。以小见大,从而委婉进谏,说服力强,易于让人接受。讽谏的结果: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9.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①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有自知之明;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③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头脑清醒、心系国家、思维敏锐的贤士形象。
10.(2019·十堰)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11.(2019·十堰)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少犯或不犯错误。
(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九百人屯大泽乡(
)
(2)度已失期(
)
(3)天下苦秦久矣(
)
(4)扶苏以数谏故(
)
(5)楚人怜之(
)
(6)藉第令毋斩(
)
(7)袒右,称大楚(
)
(8)置人所罾鱼腹中(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温故而知新
B.且壮士不死即已
年且九十
C.会天大雨
多会于此
D.扶苏以数谏故
以其境过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
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4)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能免于斩刑,可是因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4.任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动作描写,“笞”“挺”“起”“夺”“杀”“佐”这几个动词极其简练、生动、传神,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语言描写,这句话是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样说起到坚定众人起义信念的作用,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5.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乃行卜”的举动和他们所采取的“威众”之策?
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用文中相应语句回答也可)这些迷信的举动和手段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崇尚鬼神之说。不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些“威众”之策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特殊的斗争策略,可见陈胜的足智多谋、善于斗争。
6.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胜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陈胜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使军官恼怒,吴广受罚,激怒民众,杀死两个军官;其次,陈胜号令属下,揭露苛政,分析形势,晓之以利害,指出起义是唯一的出路,得到民众的支持;最后,提出起义的策略(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并“为坛而盟”,发动起义。
7.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敢于反抗封建统治。②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具有卓越的宣传、组织、领导才干。③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有过人的才略和胆识。是成熟的农民起义组织者和领导者。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秦王朝的暴政使人民对统治者积怨已久。②与陈胜、吴广的性格特点有关。作为起义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陈胜,少有大志,擅长谋划,对天下形势和人心有惊人的洞察力,考虑问题周全,勇敢果断,智慧超凡,善于团结一切力量,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而吴广,果断勇敢,执行能力强,机敏聪慧,宽厚又有威望。
(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性行淑均(
)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5)以彰其咎(
)
(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试用于昔日 于我如浮云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公亦以此自矜
C.以伤先帝之明
山间之朝暮也
D.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人们)忠心进谏的言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
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原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
只想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探望我。
(6)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向我询问天下大事,(我)因此感奋激发,
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7)(2020·宁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应尽的本分职责。
(8)(2020·宁夏)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也应当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
4.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三条建议是: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
其中第③条最重要,因为第③条是前两条的基础,
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5.(2018·长春中考改编)作者回顾了与刘备同生死共患难的哪几件事?
目的是什么?
作者回顾了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受命;③临崩寄臣以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②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③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7.(2018·兰州)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
其用意是什么?
①勉励刘禅“以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做个好皇帝;②表明自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
8.(2020·宁夏)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请结合文章第六至八段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做事谨慎:“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做好物质准备方提出出师。
②言语谨慎:出师之前,借回顾先帝的殊遇之恩,恳切劝勉后主要“察纳雅言”,谆谆告诫他要知人善用,激励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③思虑谨慎:始终牢记使命,为“报先帝而忠陛下”“夙夜忧叹”,为“兴复汉室”全面谋划。
9.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的人。
10.(2019·广州中考改编)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目的是让刘禅认清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他要发愤图强,修明政治。
C.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