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学习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三)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文章通过写“我”经历的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表达了一种爸爸和女儿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深爱的厚重情感。
四、教材精华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写到“夹竹桃”,自然由花想到人,引出下文的回忆。
“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为什么爸爸不亲自来 “我”为什么想让爸爸来 为什么夹竹桃就能代替爸爸 这短短的句子留下无数的悬念,巧妙地为下文作好铺垫。
[段析]镜头由全景的礼堂到中景的前八排,最后推出特写——“我”胸前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留下悬念。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
的。我告诉爸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 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段析]交代爸爸不能来的原因,插叙“我”去医院看爸爸的情形,并从六年前后的对比看出爸爸对“我”人生的引导。
这段既能答出上文读者心中的疑问,又能引出下文。
画线句既是对爸爸的依恋,同时也表达了希望爸爸能尽快好起来的急切心理。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
“哑着嗓子”,写出了爸爸病情之重。
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过去”与后文汇款给日本的陈叔叔相照应。
“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一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
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我知道,爸爸。”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
“是。”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使我很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段析]插叙爸爸最后的叮咛,塑造了一个严厉但不失爱心的父亲的形象。“迟到”二字巧妙地过渡到下文挨打事件。
爸爸的叮咛巧妙地为下文作铺垫,爸爸的留恋与无奈跃然纸上。
爸爸话里有话,“很不舒服”表现出“我”的感受。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心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赖床”小学生的真实心理。
从“不许”“不管”等字眼中可以看出爸爸的严厉。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不舒服”是对上文上学方式的总结。
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上学了吧 ”
妈妈与爸爸截然不同的态度,使严父慈母的形象呼之欲出。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快起!快起!”“”“起!”爸爸的命令短促有力!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 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居然有勇气”与上文的“勇气”照应,也是爸爸打“我”的导火索。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咻咻”,模拟挥舞鸡毛掸子时发出的声响,由此能看出爸爸的气愤和“我”的恐惧。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一只狼狈的小狗”,以物喻人,极细腻地传达出“我”的心理。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细小的动作与上文的“害羞”相照应。
[段析]插叙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的情形,表现了爸爸对“我”的严格、慈爱和无限的期盼。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 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 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 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 ……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急忙” “猛一转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惊诧、紧张之情。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迫到学校来 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又害怕起来”,表明“我”仍心有余悸!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此时无声胜有声,爸爸没说一句话,但他传达出的爱已将“我”淹没。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首句巧妙地过渡到眼前。“站在校门前” “吃烤白薯” “送玉簪花”,这一组组镜头将一个知错就改、热情活泼、坚毅刚强、清新可人的小女孩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这一部分回忆之中又有回忆,采用插叙手法使文章显得结构紧凑。
[段析]打后余波——爸爸来学校送衣送钱。传神的细节表现出父亲的慈爱。六年来“我”的表现从侧面烘托了被打的合理性。
当当当,钟声响厂,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 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的事,急得吐血了,到了五月节,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庄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拿起灌满了水的喷水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坦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陈家的伯伯对爸爸说:“老林,你这洋喜欢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儿!”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12岁……
一连串的问题是“我”在独立思考人生,虽然其中不乏稚气。“花夹袄”,照应迟到事件;“红肿着”,为下文巧妙铺垫;“急得吐血了”,交代了爸爸的病因,也写出了爸爸重情义与刚烈的性格。
爸爸特别爱花,再次照应文题。
夕阳下,唱着歌的爸爸与一群快乐的孩子。一个富有情趣、热爱生活、疼爱儿女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段析]插叙爸爸爱花,由毕业典礼上“我”的种种疑虑引出爸爸爱花。爸爸下班回家后的浇花镜头像一幅岁月的老照片永远定格在女儿心头。
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 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此处用“正经”,而不用“正式”或“庄重”,更符合小孩子的口吻,也写出了平日里韩主任不过是“我们”的大朋友,师生情深意笃。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喜欢” “怕”,写出了“我们”既希望长大,自立自强,又害怕失去师长、亲人关爱的矛盾心理。
[段析]勾勒出了一幅伤感的毕业送别图。骊歌更加重了这别离的色彩。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宋妈、兰姨娘、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爸爸,他们都给“长大”下了定义。不过,与爸爸的定义相比,其他人的定义显得肤浅而琐碎。此处用这些人的话将长大的定义由浅入深地推演出来。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这是爸爸的信任与鼓励,希望“我”能尽早独自撑起一片天空。
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元整”,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此句与开篇处爸爸的叮咛形成照应。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我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心情紧张地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种满了蒲公英”,既符合爸爸爱花的性格,也表明了“我”兴奋、激动、快乐的心情。
急切的心理溢于言表,希望同父亲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段析]从“长大”的概念引出爸爸教“我”闯练的事,从“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引出下文中的爸爸去世,衔接自然巧妙。“闯练”与上文爸爸的叮咛“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相照应。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一句巧妙地为下文作铺垫。父女血脉相连,生命的脉搏该是一样的节律吧!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表明:垂下的夹竹桃也像在预示有什么事情发生似的,父亲撇下的又岂止是弱子寡妻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①“我”回家看到什么情景?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 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进一步暗示不幸即将发生。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 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就数你大”,在“我”还需要别人照料的时候,命运却将做父亲的沉甸甸的责任压在“我”的肩头,“我”必须坚强,在妹妹与弟弟的稚气、顽皮面前,“我”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坚强,此外“我”别无选择。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②“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镇定”“安静”表明:长大往往是一瞬间的事,它只需要一个适当的契机,“我”在悲痛中长大了。
[段析]毕业典礼后赶回家正逢爸爸离世,抛下寡妻幼子,天地同悲。“我”在突如其来的噩耗面前镇定、从容,从前那个迟到、赖床、不懂事理的小姑娘已经长大了。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花儿是爸爸生命的载体,花落人亡,带给“我们”一家人的是怎样的伤痛和悲怆啊!但面对稚憨顽皮的弟弟和妹妹,“我”必须勇敢地站起来,勇敢地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③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段析]一个坚强、勇敢地挑战生活苦难的小大人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速查:
①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枝子,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②是。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③“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五、课堂检测
父亲的自行车
①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子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亲。然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父亲是唯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
②父亲是建筑师,工地上所有的工人都怕他,沙子与水泥的比例有一点差错也会招来父亲的痛斥。然而,父亲在家里永远是慈爱的,他的好脾气甚至超过了母亲。在县城里,父亲的自行车众人皆知,每天早晚,他风雨无阻地骑着吱吱嘎嘎的破车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学,那时,我和弟弟总是手拉着手跑出校门,一眼就看见站在破自行车旁,穿着旧蓝色中山服焦急张望着的父亲。一路上,两个小家伙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父亲一直能一心两用,一边乐滋滋地听着,一边小心翼翼地避过路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等到上了初中,父亲的车上便少了一个孩子;等到弟弟也上了初中,父亲便省去了一天两趟的奔波。可父亲似乎有些怅然若失,儿子毕竟一天天长大了。
③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半夜里听见客厅里有动静,起床看,原来是父亲,他正在台灯下翻看一本发黄的相片薄。看见我,父亲微微一笑,指着一张打篮球的照片说:“这是我刚上大学时照的!”照片上,父亲生龙活虎,眼睛炯炯有神,好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此刻,站在父亲身后的我却蓦然发现,父亲的脑后已有好些根白发了。父亲一出世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惨痛的经历使他深刻地意识到父亲对儿子的重要性。因此,在他的生活里,除了工作便是妻儿,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在办公室与家的两点一线间生活得有滋有味。辅导儿子的学习是他最大的乐趣,每天的家庭作业父亲一道道检查,认认真真地签上家长意见,每次家长会上他都被老师称赞为“最称职的家长”。母亲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小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地的父亲接到电报时,末班车已开走了。他跋山涉水徒步行了一夜的山路,然后冒险攀上一列运煤的火车,再搭乘老乡的拖拉机,终于在第二天傍晚奇迹般地赶回了小城。满脸汗水和灰土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④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与父亲在一起沉默的时候居多,我却能感觉出自己那与父亲息息相通的心跳。离家后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信里有一句似乎很伤感的话:“还记得那辆破自行车吗?你走了以后,我到后院杂物堆里去找,却锈成一堆废铁了。”我想了许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给父亲回信:“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
(选自《语林》2005年8月)
鉴赏要点
父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写父爱可以说是另辟蹊径,通过对父亲的自行车的种种描绘来回忆那朴实而又真挚的爱。父亲的爱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似的表白,有的只是那份埋藏于心底的真情。儿子想念父亲,父亲牵挂儿子,这一切均以自行车为纽带,可谓构思精巧,行文细腻。
问题探究
1.“父亲的自行车”这个文题。引起了我们哪些思考 按所给的提示填空。
从写作内容看,本文写的是 ;从文章体裁看,这是一篇 文;从行文的作用看,这是 。
2.请概括写出全文表现父亲“称职”且体现父爱的几件具体事例。
3.联系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4.第③段文字所写材料都没有围绕父亲的自行车来写,这是否脱离了全文的中心 请探究并简述理由。
5.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后,“想了许久”才回信,“我”此时想了些什么 请续写出“我”回信的一部分内容。(50字左右)
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
参考答案1.父亲的自行车记叙行文和感情的线索
2.接送儿子上下学;辅导儿子的学习;看望生病的儿子。
3.“淡淡地”从语气的角度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儿子朴素而深沉的爱(淡淡的语气,浓浓的父爱)。
4.父亲的自行车只是全文的线索,并不是全文的中心,全文的中心是“父亲是唯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而第③段所写的内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我”崇拜父亲的原因,所以该段并没有脱离全文的中心。
5.略
六、体验中考
例1 (2010·兰州)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①近日我国西南大旱,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②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③虽然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④因此,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长时间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干旱天气。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注意题目要求是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 ①删去“因为”③将“虽然”改成“即使”,或将“也”改成“但是”。
例2 (2010·苏州)名著阅读。
(1)下面的一段话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读后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裙钗”指的是谁 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猴王又为什么要“有意说亲由”
(2)如果没有借得东风,孙刘联军就无法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一回中,好汉们的取胜也与巧妙利用“天时”有关,请你说说当时的“天时”是怎样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平时要熟读课标要求的名著,不仅把握其主要内容,还要注意书中的细节,不要有疏漏。
答案 (1)“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做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孙悟空对罗刹女“虽然生狠怒”,但还是“有意说亲由”,是因为他要借罗刹女的芭蕉扇去扇灭火焰山之火。(2)六月某天,赤日炎炎的日中之时。
七、学后反思(共18张PPT)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郑州七十五中 时锋林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
曾任记者、编辑、后从事文艺创作。她的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电影《城南旧事》宣传画 作者:林海音
送 别
《城南旧事》插曲 李叔同词 J.P.奥德韦曲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这首歌的主题表达离别的悲伤。
曾在47个国家放映
获过多项国际 大奖
鸡毛掸子
咻咻
玉簪花
骊歌
肿胀
叮嘱
恐惧
花圃
dǎn
xiū xiū
zān
lí
zhǒng zhàng
dīng zhǔ
kǒng jù
pǔ
挪窝儿
nuó
耻笑
chǐ
检 查 预 习
题目含义——
一语“双关”
实指——
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
象征——
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初读课文解题
①从英子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 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爱花的故事;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
速读课文,分别从英子和爸爸的角度概括提炼小说内容
爸爸的病
给陈叔寄钱
爸爸爱花
参加毕业典礼
探爸爸
赖床受罚
礼堂钟声
毕业唱骊歌
毕业回到家
爸爸的花落了
闯练
夹
竹
桃
花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怎样的作用?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文章表达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感情?
1.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3.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从全文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中间还写了爸爸的爱花,可以看出“花”是作为贯穿小说始末的。
“花”在全文中出现过几次?
它结构中起怎样的作用?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衣襟上的夹竹桃
医院探望
眼前
回忆
探病时的话
六年前赖床受罚
礼堂钟声响了,爸爸不能来,不能料理花儿
爸爸爱花的情景
韩主任讲话,我们唱骊歌
爸爸要她闯练,叫她到银行汇款给日本的陈叔叔
毕业典礼回来,看见零落的花儿
意识到
自己已经长大
插叙
重点表达了爸爸对女儿的深情和盼望女儿长大、懂事的情感。
文章表达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感情?
简单归纳一下“我”成长的历程:
“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噩耗。
爸爸没有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想起昨天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景。
“我”想起爸爸逼“我”上学的事。
“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没有上肥,而爸爸平时最喜爱花。
毕业典礼上“我”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起过去爸爸让单独去汇钱的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
一、(1-12)
二、(13-31)
三、(32-34)
四、(35-53)
五、(54-68)
毕业典礼前
毕业典礼中
毕业典礼后
★知识卡片
插叙:指在记叙故事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和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插叙能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能使人物品质更加突出,形象、主旨更加鲜明。
《城南旧事》描写了一个小姑娘长大的历程,小说的主人公英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遭遇和挫折后,告别了动荡的童年。而当我们每一个人走到这一天时,都会产生一种复杂情感,既想成为一个大人,又不愿长大,你们有这种心情吗?请说说看。
以父爱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