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016000012471400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过程与方法: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的降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亚洲:中国、朝鲜、越南等
拉美:古巴
2、苏联模式的推广:
相关史事:
1947年,苏联坚持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代表日丹诺夫提出世界已经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薯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经互会的成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 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各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3、中苏建交与合作: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
1953年,斯大林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斯大林干了许多危害党和人民的坏事,除掉了许多正直的人,甚至除掉了许多英勇的忠于党的事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2)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
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相关史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为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措施:
(1)、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为了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苏联的一些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材料: 到过当时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军工企业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另一边则是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国内都供应不足。
但是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三、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具体措施:
经济改革: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是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政治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所谓的“公开性”就是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
所谓的“政治多元化”就是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还将他的改革路线和方法推广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的结果:
这些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相关史事:
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共和国也要求退出苏联。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但是,新联盟条约却要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2、东欧剧变: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1)、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模式(根本原因) ;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战略; 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此后,东欧政局剧烈动荡。
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3、苏联解体:
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政府内部一些强硬派官员发动政变,企图废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挽救苏联,防止苏联解体。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戈尔巴乔夫其后恢复权力。此事件本为挽救苏联的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在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实际上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知识拓展: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三)、课堂小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失败,仍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课堂练习:
1、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经济特区、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内容中,归纳一个学习主题,应当是( ? D ?)
A.欧美国家社会巨变 B.反抗殖民扩张
C.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2、赫鲁晓夫说:“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企业是很困难的。”为此,苏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D ??)
A.大力推广玉米种植B.重点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企业自主管理权
3、导致苏联解体的最重要原因是( A )
A.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 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政策
C.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 民族矛盾的激化
4、“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A )
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 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
(五)、板书设计:
1016000012471400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2、苏联模式的推广:
3、中苏建交与合作: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斯大林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三、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东欧巨变:
3、苏联解体: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