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1 14:1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契丹与党项族的发展历程;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尝试对两次和议做出客观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的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史实,探究辽北宋西夏时期民族关系特征、分析战争性质,以及对今天实现强国梦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北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是怎样兴起的?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为什么会称这个时期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二)、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白马青牛”——契丹族的历史记忆“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辽史》卷37《地理志》
隋唐时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相关史事: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和城邑。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躲避战乱,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造房屋。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2、建立政权:
时间:10世纪初
民族:契丹族
人物: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措施: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影响: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党项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时间:11世纪前期
民族:党项族
政权:西夏
人物:元昊
都城: 兴庆
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西夏符牌 西夏货币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相关史事: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十国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向契丹自称“儿皇帝”。
辽太宗时期,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
2、北宋与辽的战与和: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辽攻宋,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渊之盟的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辽撤军,宋给辽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que)场,开展互市贸易。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与北宋的战和: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
2、和议的内容: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夏议和的作用: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辽、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战和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政权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彼此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民族友好与交流始终是主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四)、课堂练习: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A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B )
A .辽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北宋和西夏 D .北宋和吐蕃
3、在这份和议后,宋辽之间“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宰相寇准和宋真宗也因此成了宋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这份和议”指的是( D ) A.宋夏和议 B.绍兴和议 C.嘉定和议 D.澶渊之盟
4.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
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五)、板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1)、建立政权
(2)、统治措施
2、党项族
(1)、党项族的兴:
(2)、建国
(3)、统治措施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2、北宋与辽的战与和
3、澶渊之盟
4、意义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与北宋的战和
2、和议的内容
3、意义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