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图像判断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变化
角度二
?
?
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醋酸的pH大
加水稀释到相同的pH,盐酸加入的水多
结合图像分析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判断离子浓度的关系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常考图像类型总结如下:
1.一强一弱溶液的稀释图像
(1)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醋酸
高考必备知识
?
?
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盐酸的pH大
加水稀释到相同的pH,醋酸加入的水多
(2)相同体积、相同pH的盐酸、醋酸
?
?
?
①HY为强酸、HX为弱酸
②a、b两点的溶液中:c(X-)=c(Y-)
③水的电离程度:d>c>a=b
①MOH为强碱、ROH为弱碱
② 时,c(ROH)>c(MOH)
③水的电离程度:a>b
(3)pH与稀释倍数的线性关系
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c(H+)与c(OH-)的变化曲线
常温下,C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Ksp(CaSO4)=9×10-6]
?
?
2.双曲线型[K=c(X+)·c(Y-)]
(1)A、C、B三点均为中性,温度依次升高,Kw依次增大
(2)D点为酸性溶液,E点为碱性溶液,Kw=1×10-14
(3)AB直线的左上方均为碱性溶液,任意一点:c(H+)<c(OH-)
(1)a、c点在曲线上,a→c的变化为增大c( ),如加入Na2SO4固体,但Ksp不变
(2)b点在曲线的上方,Qc>Ksp,将会有沉淀生成
(3)d点在曲线的下方,Qc<Ksp,则为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CaSO4
一元弱酸(以CH3COOH为例)
二元酸(以草酸H2C2O4为例)
?
?
3.分布系数图及分析[分布曲线是指以pH为横坐标、分布系数(即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为纵坐标的关系曲线]
交点c(CH3COO-)
=c(CH3COOH)
故Ka=c(H+)
=10-4.76
氢氧化钠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醋酸的滴定曲线
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氨水的滴定曲线
?
?
4.酸碱中和滴定
曲线起点不同:强碱滴定强酸、弱酸的曲线,强酸起点低;强酸滴定强碱、弱碱的曲线,强碱起点高
突跃点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点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强酸与弱碱反应)
室温下pH=7不一定是终点:强碱与强酸反应时,终点pH=7;强碱与弱酸(强酸与弱碱)反应时,终点不是pH=7(强碱与弱酸反应终点是pH>7,强酸与弱碱反应终点pH<7)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根据中和反应终点的酸碱性选择指示剂。
酸性,选甲基橙,碱性,选酚酞,中性,二者均可。
5.常考对数及对数曲线
(1)常考有关对数举例
①pC:类比pH,即为C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规律是pC越大,C离子浓度越小。
②pK:平衡常数的负对数,规律是pK越大,平衡常数越小,对于一元弱
酸(HX): 越大,HX的电离程度越大。
,氢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比的对数,规律是:
AG越大,酸性越强,中性时AG=0。
(2)常考有关图像举例
①pOH—pH曲线:
a.表示一元酸与一元碱中和过程中H+与OH-离子浓度的关系。
b.Q点代表中性。
c.M点显酸性,N点显碱性,两点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②直线型(pM—pR曲线)
pM为阳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R为阴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a.直线AB上的点:c(M2+)=c(R2-);
b.溶度积:CaSO4>CaCO3>MnCO3;
c.X点对CaCO3要析出沉淀,对CaSO4是不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CaSO4;
d.
c(Mn2+),二者的浓度积等于10-10.6。
③常温下将KOH溶液滴加到二元弱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图
a.二元弱酸(H2X)一级电离程度远大于二级电离程度。
越大,表示电离程度越大,因而N代表一级电离的曲线,M代表二级电离曲线。
b.可以根据m点,n点的坐标计算pKa1和pKa2。
1.(2020·全国卷Ⅰ,13)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2A溶液。溶液中,pH、分布系数δ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VNa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A2-的分布系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代表δ(H2A),曲线②代表δ(HA-)
B.H2A溶液的浓度为0.200 0 mol·L-1
C.HA-的电离常数Ka=1.0×10-2
D.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Na+)<2c(A2-)+c(HA-)
1
2
3
4
重练高考真题
√
解析 根据图像可知,滴定终点消耗NaOH溶液40 mL,H2A是二元酸,可知酸的浓度是0.100 0 mol·L-1,B项错误;
起点溶液pH=1.0,c(H+)=0.100 0 mol·L-1,
可知H2A第一步电离是完全的,溶液中没
有H2A,所以曲线①代表δ(HA-),曲线②
代表δ(A2-),A项错误;
利用曲线①、②的交点可知,c(HA-)=c(A2-),此时pH=2.0,c(H+)=
1.0×10-2 mol·L-1,HA- A2-+H+,Ka(HA-)= =1.0×
10-2,C项正确;
1
2
3
4
滴定终点时,根据电荷守恒c(Na+)+c(H+)=2c(A2-)+c(HA-)+c(OH-),以酚酞为指示剂,说明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c(OH-)>c(H+),所以c(Na+)>2c(A2-)+c(HA-),D项错误。
1
2
3
4
2.[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山东),15改编]25 ℃时,某混合溶液中c(CH3COOH)
+c(CH3COO-)=0.1 mol·L-1,lg c(CH3COOH)、lg c(CH3COO-)、lg c(H+)
和lg c(OH-)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Ka为CH3COOH的电离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点时,c(CH3COOH)=c(CH3COO-)
B.N点时,pH=-lg Ka
C.该体系中,c(CH3COOH)=
D.pH由7到14的变化过程中,CH3COO-的水解程度始终增大
1
2
3
4
√
解析 随着溶液碱性的增强,c(CH3COOH)减小,c(CH3COO-)增大,故MN线表示lgc(CH3COO-),NP线表示lgc(CH3COOH),MO线表示lgc(H+),OP线表示lgc(OH-)。O点时,c(H+)=c(OH-),
N点时,c(CH3COOH)=c(CH3COO-),A项错误;
N点时,lgc(CH3COOH)与lgc(CH3COO-)相等,
故c(H+)=Ka,pH=-lgKa,B项正确;
溶液pH增大,碱性增强,CH3COO-的水解程度减小,D项错误。
1
2
3
4
3.(2019·全国卷Ⅱ,12)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硫化镉(CdS)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和b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
的溶解度
B.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Ksp(m)=
Ksp(n)C.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溶液组成由m沿mpn线向p方向移动
D.温度降低时,q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qp线向p方向移动
1
2
3
4
√
解析 a、b分别表示温度为T1、T2时溶液中Cd2+和S2-的物质的量浓度,可间接表示对应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A项正确;
Ksp只受温度影响,即m、n、p三点对应
的Ksp相同,又T1=Ksp(p)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溶
液中c(S2-)增大,温度不变,Ksp不变,
则溶液中c(Cd2+)减小,溶液组成由m点沿mpn线向p方向移动,C项正确;
温度降低时,CdS的溶解度减小,q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qp线向p方向移动,D项正确。
1
2
3
4
4.(2019·全国卷Ⅰ,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2A的Kal=1.1×10-3,K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
1
2
3
4
1
2
3
4
解析 滴定至终点时发生反应:2NaOH+2KHA===K2A+Na2A+2H2O。溶液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离子种类有关,离子浓度越大、所带电荷越多,其导电能力越强,A项正确;
图像中纵轴表示“相对导电能力”,随
着NaOH溶液的滴加,溶液中c(K+)、
c(HA-)逐渐减小,而Na+、A2-的物质
的量逐渐增大,由题图可知,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逐渐增强,说明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B项正确;
1
2
3
4
本实验默认在常温下进行,滴定终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邻苯二甲酸钠和邻苯二甲酸钾,由于邻苯二甲酸是弱酸,所以溶液呈碱性,pH>7,C项错误;
滴定终点时,c(K+)=c(Na+),a点到b点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b点到c点的,故c点时c(K+)>c(OH-),所以c(Na+)>c(K+)>c(OH-),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题组一 弱酸或弱碱稀释曲线的分析
1.(2019·开封一模)某温度下,相同体积、相同pH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时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点导电能力比b点强
B.b点的Kw值大于c点
C.与盐酸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体积Va>Vc
D.a、c两点c(H+)相等
√
精练预测押题
11
12
解析 由图可知pH:b点大于a点,所以溶液中的离子浓度b点大于a点,即导电能力b点强于a点,A项错误;
b点和c点的温度相同,其Kw相等,B项错误;
由图像中曲线的变化趋势知,a点是NaOH溶
液,c点是氨水,pH相同时c(NH3·H2O)远大于
c(NaOH),故消耗盐酸体积Va<Vc,C项错误;
a、c两点的pH相同,则c(H+)相同,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浓度均为0.1 mol·L-1、体积均为V0的HX、HY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为V,pH随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HX、HY都是弱酸,且HX的酸性比HY的弱
B.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c(OH-):aC.相同温度下,电离常数K(HX):a>b
D. =3时,若同时微热两种溶液(不考虑HX 、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解析 A项,根据图像分析,当 时,HX的pH>2,说明HX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HY的pH=1,说明其完全电离,
为强电解质,所以HY的酸性大于HX的酸性,错误;
B项,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酸中的氢离子浓度越
小,其抑制水电离程度越小,根据图分析,b点对
应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a点对应的溶液中氢离
子浓度,则水的电离程度:a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a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项,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电离常数a=b,错误;
D项, 时,若同时微热两种溶液,X-物质的量增多,Y-物质的量不变,二者溶液的体积相等,所以 变大,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组二 酸碱中和反应中“pH—V”变化曲线的分析
3.(2019·成都三诊)25 ℃将浓度均为0.1 mol·L-1的HA溶液和BOH溶液按体积分别为Va和Vb混合,保持Va+Vb=100 mL,且生成的BA可溶于水。已知Va、Vb与混合液pH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Ⅱ表示HA溶液体积
B.x点存在c(A-)+c(OH-)=c(B+)+c(H+)
C.电离平衡常数K(HA)>K(BOH)
D.向z点溶液加入NaOH,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解析 由图可知,当HA溶液与BOH溶液等体积混合时,溶液的pH>7,随着曲线Ⅰ体积的增大,溶液的pH逐渐增大,说明曲线Ⅰ表示BOH溶液的体积,则曲线Ⅱ表示HA溶液体积,故A正确;
根据图像,x点HA溶液体积大于BOH溶液体积,
溶液为HA和BA的混合溶液,根据电荷守恒,
有c(A-)+c(OH-)=c(B+)+c(H+),故B正确;
由图可知,当HA溶液与BOH溶液等体积混合时,溶液的pH>7,溶液显碱性,说明K(HA)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据图像,z点HA溶液体积小于BOH溶液体积,溶液为BA和BOH的混合溶液,碱过量水的电离程度受抑制,所以向z点溶液加入NaOH,水的电离程度减小,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常温下,用0.10 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 mol·L-1
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c(CH3COOH)-
c(CN-)=c(HCN)-c(CH3COO-)
B.醋酸的滴定终点是点③
C.滴定CH3COOH过程中不可能出现:
c(CH3COOH)>c(CH3COO-)>c(H+)>
c(Na+)>c(OH-)
D.滴定HCN过程中可以用石蕊溶液指示终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解析 ①、②两点对应的V(NaOH)=10 mL,点①溶液为等浓度HCN和NaCN混合液,根据物料守恒可得2c(Na+)=c(HCN)+c(CN-);点②溶液为等浓度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液,根据物料守恒可得2c(Na+)=c(CH3COOH)+c(CH3COO-),从而可得c(HCN)+c(CN-)=c(CH3COOH)+c(CH3COO-),即c(CH3COOH)-c(CN-)=c(HCN)-c(CH3COO-),A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aOH溶液滴定醋酸时,达到滴定终点生成CH3COONa,溶液呈碱性,而点③溶液pH=7,故醋酸的滴定终点不是点③,
而应是点④,B项错误;
滴定CH3COOH过程中,若滴加NaOH溶液的体
积较小,混合液呈酸性,可能出现c(CH3COOH)
>c(CH3COO-)>c(H+)>c(Na+)>c(OH-),C项
错误;
滴定HCN过程中,达到滴定终点生成NaCN,溶液呈碱性,应选酚酞溶液作指示剂,石蕊溶液因变色不明显,一般不能作为中和滴定的指示剂,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298 K时,向20.0 mL 0.10 mol·L-1 H2A溶液中滴加0.10 mol·L-1 Na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
B.W点到X点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H2A+2OH-===A2-+2H2O
C.Y点对应的溶液中c(Na+)+c(H+)=
c(OH-)+2c(A2-)
D.反应H2A+A2- 2HA-的平衡常数
K=1.0×107.4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解析 根据第二反应终点溶液显碱性可知H2A为弱酸,强碱滴定弱酸用碱性条件下变色的酚酞溶液作指示剂,A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X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主要是NaHA,W点到X点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A+OH-===HA-+H2O,B项错误;
根据电荷守恒,c(Na+)+c(H+)=c(OH-)+c(HA-)+2c(A2-),因为Y点对应的溶液中c(HA-)=c(A2-),所以c(Na+)+c(H+)
=c(OH-)+3c(A2-),C项错误;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组三 中和反应中重要粒子分布曲线的分析
6.(2020·淮北一模)25 ℃时,部分含铁元素的微粒在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pH=4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
B.H2FeO4的第一步电离平衡常数Ka1=4.15
×10-4
C.B点溶液加NaOH溶液到pH为4的过程中, 减小
D.B、C两点对应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由图中离子在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分数可知,pH=4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 ,
故A正确;
由A点数据可知,A点对应的溶液中pH=4,
的物质的量分数为80.6%,则H2FeO4
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9.4%,所以两者的物质
的量之比为 ≈4.15,c(H+)=10-4mol·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点pH约为3,溶液显酸性,溶液的酸性是由高铁酸和高铁酸氢根的电离决定的,而C点的pH约为7,是由高铁酸氢根的电离和高铁酸根的水解共同决定的,酸的电离对水的电离有抑制作用,酸性越强,抑制作用
越大,而酸根水解会促进水的电离,溶液的pH越大,则对水的电离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所以B、C两点对应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C,故D正确。
B点溶液加NaOH溶液到pH为4的过程中,溶液的酸性减弱,
即c(H+)减小,所以 增大,故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2019·信阳模拟)已知联氨(N2H4)为二元弱碱,常温下将盐酸滴加到联氨(N2H4)的水溶液中,混合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lg c(O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
=-0.9(已知pK=-lgK)
B.N2H5Cl溶液中存在:c(Cl-)+c(OH-)
C.N2H5Cl溶液中:c(H+)>c(OH-)
D.Kb1(N2H4)=10-6.0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2020·济宁一模)常温下,用0.1 mol·L-1HCl溶液滴定0.1 mol·L-1 NH3·H2O
溶液,滴定曲线如图a所示,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Kb(NH3·H2O)的数量级为10-5
B.P到Q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
增大
C.当滴定至溶液呈中性时, >
c(NH3·H2O)
题组四 中和反应中“ ”变化曲线的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P到Q过程中,
逐渐增大,溶液中溶质由一水合氨
变为氯化铵,酸或碱抑制水电离,
铵根离子促进水电离,所以水的电
离程度逐渐增大,故B正确;
根据图b知,pH=7时,横坐标大于1,所以 ,故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2020·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常温下,向某二元弱酸H2Y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 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Ⅰ表示 随pH变化的关系曲线
B.由图可知,H2Y的二级电离常数Ka2
( H2Y)数量级为10-10
C.从a点到b点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
减小
D.NaHY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HY-)>c(OH-)>c(H+)>c(Y2-)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系,A错误;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H2Y―→NaHY―→Na2Y的转化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在b点c(HY-)=c(Y2-),还未完全转化为Na2Y,故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C错误;
因HY-的水解常数
>Ka2(H2Y)=10-10.35,故NaHY溶液呈碱性,
离子浓度:c(Na+)>c(HY-)>c(OH-)>c(H+)
>c(Y2-),D正确。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练后反思
1.巧抓“四点”,突破反应过程中“粒子”浓度的关系
(1)反应“一半”点,判断是什么溶质的等量混合。
(2)“恰好”反应点,生成什么溶质,溶液的酸碱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3)溶液“中性”点,生成什么溶质,哪种反应物过量或不足。
(4)反应“过量”点,溶质是什么,判断谁多、谁少还是等量。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2.判断电离常数(Ka)与水解常数(Kh)大小
11
12
题组五 沉淀平衡图像的分析
10.(2019·银川模拟)某温度下,分别向10 mL浓度均为0.1 mol·L-1的CuCl2和ZnCl2溶液中滴加0.1 mol·L-1的Na2S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中-lg c(Cu2+)
和-lg c(Zn2+)与Na2S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Ksp(ZnS)>Ksp(CuS),lg 3≈0.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pH:a<b<e
B.a点的ZnCl2溶液中:c(Cl-)<2[c(Zn2+)+c(H+)]
C.a—b—e为滴定CuCl2溶液的曲线
D.d点纵坐标为33.9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在CuCl2和ZnCl2溶液中,Zn2+和Cu2+水解,溶液呈酸性,Na2S溶液呈碱性,随着加入的Na2S溶液体积的增大,溶液
的pH逐渐增大,故溶液pH:a<b<e,A项正确;
a点ZnCl2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Cl-)+c(OH-)=
2c(Zn2+)+c(H+),故c(Cl-)<2[c(Zn2+)+c(H+)],
B项正确;
Ksp(ZnS)>Ksp(CuS),a—b—e应为滴定ZnCl2溶液的曲线,C项错误;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分别向10 mL浓度均为0.1 mol·L-1的CuCl2和ZnCl2溶液中滴加10 mL 0.1 mol·L-1 Na2S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时,-lg c(Cu2+)=17.7,Ksp(CuS)=10-35.4,d点时,c(S2-)约为 ×0.1 mol·L-1,c(Cu2+)=
,故d点纵
坐标约为33.9,D项正确。
11
12
11.(2020·安庆二模)已知25 ℃时,某有机酸HA(Ka=4×10-6 ) 可以与氯化钙溶液反应(CaA2难溶),现向10 mL 0.1 mol·L-1 HA溶液中加入CaCl2粉末(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液的pH随Ca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a随温度和浓度升高而增大
B.X点由水电离出的c(H+)=0.01 mol·L-1
C.25 ℃,Ksp(CaA2)的数量级为 10-14
D.Y点的溶液中c(HA)+c(A-)= 0.1 mol·L-1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解析 Ka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A项错误;
X点时溶液为HA与HCl的混合溶液,水的电离受到抑制,因此由水电离出的c(H+)=10-12 mol·L-1,B项错误;
X点溶液中的溶质为HA与HCl,氢离子主要来自HCl的电离,由c(H+)=0.01 mol·L-1,结合反应2HA+CaCl2===
CaA2↓+2HCl,可知发生反应的c(HA)≈
0.01 mol·L-1,故此时溶液中剩余的c(HA)
≈0.09 mol·L-1,由Ka表达式代入数值可得
c(A-)=3.6×10-5 mol·L-1,再根据Ksp=c(Ca2+)·c2(A-)=5×10-5 ×(3.6×10-5 )2 =6.48×10-14,故Ksp(CaA2)的数量级为10-14,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Y点时,HA完全反应生成CaA2沉淀,溶液中的c(HA)+c(A-)<0.1 mol·L-1,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2020·眉山模拟)一定温度下,硫酸盐MSO4(M2+代表Ba2+、Sr2+)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已知:p(M2+)=-lgc(M2+),
向10 mL 0.01 mol·L-1 Na2SO4溶液中滴入1滴(约0.05 mL)0.01 mol·L-1 BaCl2溶液岀现白色浑浊,而滴入1滴(约0.05 mL)
0.01 mol·L-1 SrCl2溶液无浑浊出现。下列说法中
错误的是
A.该温度下,溶度积常数Ksp(BaSO4)<Ksp(SrSO4)
B.欲使c点对应BaSO4溶液移向b点,可加浓BaCl2溶液
C.欲使c点对应SrSO4溶液移向a点,可加浓SrCl2溶液
D.SrSO4(s)+Ba2+(aq) BaSO4(s)+Sr2+(aq)的平衡常数为106.8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解析 题目中向10 mL 0.01 mol·L-1 Na2SO4溶液中滴入1滴(约0.05 mL)
0.01 mol·L-1 BaCl2溶液岀现白色浑浊,而滴入1滴(约0.05 mL)0.01 mol·L-1 SrCl2溶液无浑浊出现,可说明SrSO4溶度积较大,故A正确;
欲使c点对应BaSO4溶液移向b点,则c( )变小,
c(Ba2+)增大,则可加入浓BaCl2溶液,使沉淀溶
解平衡逆向移动,故B正确;
欲使c点对应SrSO4溶液移向a点,c( )、c(Sr2+)
都变大,且二者浓度相等,应加入SrSO4固体,故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答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题的注意事项
(1)溶液在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分两种情况:
①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
②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
(2)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溶度积常数相同。
(3)对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的体系,若温度不变时,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以外。
1
2
3
4
5
6
7
8
9
10
练后反思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