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光学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光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01 12:1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复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命题方向
1.理解机械振动的特点和规律、机械波的传播和特点。能根据振动和波动图象分析质点的振动和波动特点。 2.利用几何知识分析光的折射和全反射以及光路控制问题。
3.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科学思维:能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振动或摆动的特点建构简谐运动、单摆等物理模型。
方法技巧:通过做光路图,能够利用几何和函数知识分析光学问题。 高考考查的内容主要有:机械波传播过程中波动和振动的关系;对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理解与应用;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的理解;折射率的求解和光路作图;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等。
一、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1.简谐运动的图象信息
(1)由图象可以得出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
(2)可以确定某时刻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3)可以根据图象确定某时刻质点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
2.机械波的传播特点
(1)波传到任意一点,该点的起振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2)介质中每个质点都做受迫振动,因此,任一质点振动频率和周期都和波源的振动频率和周期相同。
(3)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由于介质的情况不同,它的波长和波速可能改变,但频率和周期都不会改变。
(4)波经过一个周期T完成一次全振动,波恰好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以v==λf。
二、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1.对折射率的理解
(1)公式:n=
(2)折射率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与入射角的大小无关。
(3)折射率与介质的密度没有关系,光密介质不是指密度大的介质,光疏介质不是指密度小的介质。
(4)折射率的大小不仅与介质本身有关,还与光的频率有关。同一种介质中,频率越大的色光折射率越大,传播速度越小。
(5)同一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虽然波速、波长不同,但频率相同。
(6)折射率大小不仅反映了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也反映了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v=。
2.解决全反射问题的一般方法
(1)确定光是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2)应用sin C=确定临界角。
(3)根据题设条件,判定光在传播时是否发生全反射。
(4)如发生全反射,画出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的临界光路图。
(5)运用几何关系或三角函数关系以及反射定律等进行分析、判断、运算,解决问题。
三、光的波动性
1.证明光具有波动性的三种现象:光的干涉现象、光的衍射现象和光的偏振现象。
2.光的干涉
(1)现象:光在重叠区域出现加强或减弱的现象。
(2)产生条件:两束光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3)典型实验:杨氏双缝实验。
3.光的衍射
(1)现象:光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
(2)产生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波长相差不多或更小。
(3)典型实验: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和不透明圆盘衍射。
四、电磁波
1.电磁波是横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任一点,E和B随时间做正弦规律变化,E与B彼此垂直且与传播方向垂直。
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即c=3×108 m/s。
3.电磁波具有波的共性:能产生干涉、衍射等现象。
4.电磁波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电磁能量传播的过程。
5.电磁波的波速、波长与频率的关系:c=λf或λ=。
热点一 振动与波动的综合应用
1.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综合分析
2.波的多解问题的分析思路
3.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方法
(1)“上下坡”法: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坡”时质点向下振动,“下坡”时质点向上振动。
(2)“同侧”法:波形图上某点表示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的箭头在图线同侧。
(3)“微平移”法:将波形沿传播方向进行微小的平移,再由对应同一x坐标的两波形曲线上的点来判断振动方向。
(多选)(2020·华师一附三模)图(a)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0.10 s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在x=1.5 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在x=12 m处的质点;图(b)为质点Q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B.在t=0.25 s时,质点P的加速度方向沿y轴负方向
C.从t=0.10 s到t=0.25 s的过程中,质点Q的位移大小为0.30 m
D.从t=0.10 s到t=0.25 s,回复力对质点P的冲量为零
E.质点Q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0.10sin 10πt(m)
[解析] 根据振动图象可知t=0.10 s时刻质点Q向下振动,在波动图象中根据“同侧法”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A正确;由振动图象读出周期T=0.2 s,从t=0.10 s到t=0.25 s经过的时间为Δt=0.15 s=T,则在t=0.25 s 时,质点P位于x轴上方,加速度方向沿y轴负方向,B正确;从t=0.10 s到t=0.25 s经过的时间为个周期,t=0.25 s 时刻质点Q位于波峰,质点Q的位移大小为0.10 m,路程为0.30 m,C错误;从t=0.10 s到t=0.25 s经过的时间为个周期,t=0.10 s 和t=0.25 s质点P的瞬时速度不相同,由动量定理I=mΔv=m(v2-v1)≠0,回复力对质点P的冲量不为零,D错误;由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可知A=0.10 m,ω==10π rad/s;质点Q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Asin ωt=0.10sin 10πt(m),E正确。
[答案] ABE
【拓展训练1】 (多选)(2020·衡水中学9调)甲、乙两列简谐横波波速均为v=2 m/s,甲沿x轴负方向传播,乙沿x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波的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其中P、Q处的质点均处于波峰,关于这两列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波中的M处质点比P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
B.从图示的时刻开始,P处质点与Q处质点同时回到平衡位置
C.从图示的时刻开始,经过1.0 s,P质点沿x轴负方向通过的位移为2 m
D.从图示的时刻开始,经过1.0 s,M质点通过的路程为20 cm
E.这两列波相遇,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解析:选ADE。甲沿x轴负方向传播,M处质点正向y轴负方向运动,比P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A正确;T甲==2 s,T乙==4 s,P、Q处的质点均需通过T回到平衡位置,但时间不同,B错误;质点不会随波迁移,C错误;经过半个周期,质点通过的路程为2A,为20 cm,D正确;两列波频率不同,不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E正确。
【拓展训练2】 (2020·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让一根均匀软绳的绳端M点在垂直于软绳的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软绳上会形成横波波形,如图甲所示。已知软绳端点M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观察发现,当t=1 s时,软绳上各点都已经开始振动。在t=1.1 s时刻,M、N平衡位置之间只有一个波峰,且N点处在平衡位置,M、N两点平衡位置之间距离d=0.6 m。求:
(1)波长和传播速度;
(2)从端点M起振开始计时,绳上N点第五次运动到波峰位置的时间。
解析:(1)由题图乙可知,波传播的周期T=0.2 s,在t=1.1 s时,M点振动方向向上;
由题意知,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当λ1=d=0.6 m时,v1== m/s=3 m/s
第二种:当λ2=d=0.4 m时,v2== m/s=2 m/s。
(2)由题图乙可知,t=0时,M点振动方向向下,绳上N点第五次到达波峰位置的时间:t=+T+4T
当v1=3 m/s时,t1=+T+4T=1.15 s
当v2=2 m/s时,t2=+T+4T=1.25 s。 
答案:见解析
热点二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1.全反射的条件
(1)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2.光的色散问题
(1)在同一介质中,不同频率的光对应的折射率不同,频率越高,对应的折射率越大。
(2)光的频率越高,在介质中的波速越小,波长越小。
3.必备数学知识
(1)平行线、三角形、圆等相关几何定理;
(2)三角函数知识;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4)勾股定理;
(5)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2020·青海西宁模拟)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的透明球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球心为O,球与地球的接触点为B,在球体的顶点A有一点光源,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球体后照亮地面上的部分区域。已知透明球体材料的折射率n=,真空中光速为c。
(1)求光从A点到B点的传播时间;
(2)若不考虑光在透明球体中反射的影响,求地面上被光照亮的区域的面积。
[解析]  (1)由n=得v==c
t==。
(2)设光线从球面上P点射出时恰好发生全反射sin C==
可得C=60°
由几何关系可知LBQ=Rsin 60°=R
LMQ===R
被光照亮区域的半径r=LBQ+LMQ=R
被光照亮区域的面积S=πr2=3πR2。
[答案] (1) (2)3πR2
如图所示,平静湖面岸边有一垂钓爱好者,他的眼睛恰好位于岸边B点正上方的A点,竿梢处于水面上的C点,浮标处于水面上的D点,鱼饵灯处于浮标正下方的F点。已知水面与B点等高,AB间的高度h=0.9 m,AC间的距离l=4.5 m,CD间的距离x=2 m,此时垂钓者发现鱼饵灯刚好被竿梢挡住。已知鱼饵灯发出的色光对湖水的折射率为n=,求:
(1)鱼饵灯的深度;
(2)若鱼饵灯缓慢竖直上浮,当它离水面多深时,鱼饵灯发出的光恰好无法从水面BC间射出。
[解析] (1)由题意知sin i==
sin r=
由折射定得n=
解得h′=1.5 m。
(2)鱼饵灯与竿梢的连线和竖直方向夹角恰好为临界角C时,鱼饵灯发出的光恰好无法从水面BC间射出。则sin C=
由几何关系得sin C=
解得h″= m。
[答案] (1)1.5 m (2) m
【拓展训练3】 (多选)(2020·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如图所示,一束由两种色光混合的复色光沿PO方向射向一上、下表面平行的厚玻璃平面镜的上表面,得到三束光线Ⅰ、Ⅱ、Ⅲ,若平面镜的上下表面足够宽,不考虑光线由玻璃砖内射向上表面时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束Ⅰ仍为复色光,光束Ⅱ、Ⅲ为单色光
B.玻璃对光束Ⅱ的折射率小于对光束Ⅲ的折射率,当α角减小为某一值时,光束Ⅱ先消失了,光束Ⅲ还存在
C.改变α角,光线Ⅰ、Ⅱ、Ⅲ仍保持平行
D.通过相同的双缝干涉装置,光束Ⅱ产生的条纹宽度要大于光束Ⅲ的
E.在玻璃中,光束Ⅱ的速度要小于光束Ⅲ的速度
解析:选ACE。所有色光都能反射,反射角相同,则由题图可知光束Ⅰ是复色光;而光束Ⅱ、Ⅲ由于折射率的不同导致偏折分离,因为厚玻璃平面镜的上下表面是平行的,根据光的可逆性,知两光束仍然平行射出,且光束Ⅱ、Ⅲ是单色光,故A正确;作出三束光线的完整光路图,如图所示。由图知:光束Ⅱ的偏折程度大于光束Ⅲ,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束Ⅱ的折射率大于光束Ⅲ。根据全反射临界角sin C=,可知光束Ⅱ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光束Ⅲ的全反射临界角,当α角减小为某一值时,光束Ⅱ先消失,光束Ⅲ存在,故B错误;一束由两种色光混合的复色光沿PO方向射出,经过反射、再折射后,光线仍是平行,因为光反射时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所以由光路可逆可得出射光线平行,改变α角,光束Ⅰ、Ⅱ、Ⅲ仍保持平行,故C正确;光束Ⅱ的折射率大于光束Ⅲ,则光束Ⅱ的频率大于光束Ⅲ,光束Ⅱ的波长小于光束Ⅲ的波长,而双缝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成正比,则双缝干涉实验中光束Ⅱ产生的条纹间距比光束Ⅲ的小,故D错误;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v=,光束Ⅱ的折射率大于光束Ⅲ,故光束Ⅱ在玻璃中传播速度小于光束Ⅲ的,故E正确。
【拓展训练4】 一半圆形玻璃砖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圆心为O点,AB为水平直径,OC为竖直线,EF是一足够大的竖直光屏,与玻璃砖接触于B点,已知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R=6 cm,折射率n=,一单色细光束在弧AC之间,沿半径方向射向圆心O点。
(1)当角度θ至少为多少时,光屏上只有一个亮斑?
(2)当θ=30°时,光屏上两个亮斑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1)当光线在AB面上发生全反射时,只有一个亮班,此时:
sin θ==
得:θ=45°。
(2)光线在AB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在竖直屏幕MN上出现两个光斑,光路图如图所示。
设折射角为r,根据折射定律:n=
则得:sin r=sin 30°=
解得:r=45°
根据几何关系,两个光斑之间的距离为:
L=Rtan 60°+Rtan 45°=6(+1)cm。
答案:(1)45° (2)6(+1)cm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20·大联盟5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固有频率
B.光纤通信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
C.用同一套装置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光的波长越大,相邻两亮条纹间中心间距越小
D.根据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E.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2)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t=0时刻和t=0.01 s时刻在0≤x≤8 m区域的波形,已知该波的频率f<30 Hz,求:
①波速大小及波的传播方向;
②图中P质点(坐标xP=1 m)从t=0时刻开始经过多长时间第一次向下经过平衡位置以及此过程中P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析:(1)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A错误;光纤通信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B正确;用同一套装置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光的波长越大,相邻两亮条纹中心间距越大,C错误;根据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D正确;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E正确。
(2)①若波向右传播,传播距离为:Δx=(8n+1)m(n=0,1,2,)
对应的波速为:v= m/s(n=0,1,2,…)
对应的频率:f==(n=0,1,2,…)
类似的,若波向左传播,传播的距离为:Δx=(8n+7)m(n=0,1,2,…)
对应的波速为:v= m/s(n=0,1,2,…)
对应的频率为:f==(n=0,1,2,…)
由于波的频率小于30 Hz,波只可能是向右传播,波速大小v=100 m/s。
②λ=8 m v=100 m/s
T= s=0.08 s
P点经0.01 s回到平衡位置,再经过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
t=0.01 s+=0.05 s。
0时刻P质点纵坐标为:yP=-A=-2 cm 
此过程质点P的平均速度大小为:==40 cm/s= m/s。
答案:(1)BDE (2)见解析
2.(2020·皖南八校三模)(1)一列沿x轴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质点A与质点B相距0.5 m,质点A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t=0.3 s时,质点A第一次到达负向最大位移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此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2.5 m/s,方向沿x轴负方向
B.质点A的振动方程是y=5sin 5πt(cm)
C.从t=0时起,经过0.4 s,质点A沿波传播方向迁移31.0 m
D.在t=0.1 s时,质点B处于平衡位置,速度沿y轴正方向
E.在0~0.3 s时间内,质点B运动的路程为0.15 m
(2)如图所示,真空中一块截面视图为直角三角形的玻璃砖ABC,∠C=30°,一束平行于BC边的单色光从AC边上的P点入射,刚好从AB边的中点M从玻璃砖射出,出射光线与AB夹角为30°,已知AM的长度为L,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①求玻璃砖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n;
②这束单色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时间(不考虑反射光线)。
解析:(1)由图可知波长λ=1 m;经0.3 s质点A第一次到达负向最大位移处,可得周期T=0.4 s,故波速v==2.5 m/s。由质点A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可知此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A正确;由题图知振幅A=5 cm,质点A刚好从平衡位置沿y轴正方振动,周期T=0.4 s,B正确;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并不沿传播方向运动,C错误;质点B此时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轴负方向振动,经过四分之一周期,质点B在负向最大位移处,D错误;在0~0.3 s 时间内质点B振动四分之三个周期,运动的路程为0.15 m,E正确。
(2)①作出从P点入射,从M点射出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r1=r2=60°①
由折射定律有:n=②
n=③
由①~③式可得:i1=i2
根据几何关系得△AMP为等腰三角形,又∠A=60°
故有:i1=i2=30°④
由①~④式可得:n=。
②设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速度为v,有:v=⑤
由几何关系可得:PM=L⑥
又有t=⑦
由⑤~⑦式并代入数据可得t==。
答案:(1)ABE (2)见解析
3.(2020·江南十校联考)(1)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t=0时刻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t=t1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质点P的位置在x=4 m处,质点Q在x=5 m处,质点P的振动方程为y=-0.2sin 2.5πt(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B.这列波传播速度大小为10 m/s
C.从t=0时刻开始,质点Q经过0.2 s到达平衡位置
D.从t=0时刻开始经过0.4 s,Q点经过的路程为0.4 m 
E.t1时刻可能是1.4 s末
(2)如图所示,直角三棱镜ABC中一锐角θ=60°,直角边AC长度为L,一束单色光从D点以与AC成30°从真空入射到棱镜中,已知CD=2AD,棱镜折射率为 ,单色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c。
①通过计算说明光线从棱镜的哪条边射出,射出时与该边的夹角是多少?
②求此单色光通过三棱镜的时间。
解析:(1)由质点P的振动方程y=-0.2sin 2.5πt(m)可知,t=0时刻质点P正在平衡位置沿y轴负方向运动,根据振动与波动的关系可知,波沿x轴负方向运动,A错误;设波动的周期为T,则=2.5π,求得T=0.8 s,波传播的速度v==10 m/s,B正确;由于t=0时刻质点Q沿y轴负方向运动,因此经过0.2 s不可能到达平衡位置,C错误;从t=0时刻开始经过0.4 s,即经过半个周期,质点Q经过的路程为2A=0.4 m,D正确;由题图可知,t1=T(n=0,1,2,…),当n=1时,t1=1.4 s,故E正确。
(2)①单色光射到AC边的入射角i=60°
设光在三棱镜中的折射角为r,则由折射率定义=n
得r=30°
光线DE射到斜面AB时,i′=60°
设棱镜的临界角为C,由于sin C==<sin 60°=
即光射到斜面上时发生全发射,光路图如图所示。
因θ=60°,反射光线与AB边的夹角是30°
所以单色光从BC边垂直射出。
②由几何关系可知,光在三棱镜中通过的距离为
DE+FE=+=L
v==
t=
所以t=。
答案:(1)BDE (2)见解析
4.(2020·青海西宁二模)(1)下列关于单摆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伽利略通过对单摆的深入研究,得到了单摆周期公式
B.将摆钟由广州移至哈尔滨,为保证摆钟的准确,需要将钟摆的摆长调长
C.在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将绳长当做摆长代入周期公式导致计算结果偏小
D.将单摆的摆角从5°改为3°,单摆的周期不变
E.摆球运动到平衡位置时,合力为零
(2020·合肥市第二次教学质检)(2)国内最长的梅溪湖激光音乐喷泉,采用了世界一流的灯光和音响设备,呈现出震撼人心的万千变化。喷泉的水池里某一射灯发出的一细光束射到水面的入射角α=37°,从水面上出射时的折射角γ=53°。
①求光在水面上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②该射灯(看做点光源)位于水面下h= m处,求射灯照亮的水面面积(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1)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惠更斯给出了单摆的周期公式,故A错误;摆钟由广州移至哈尔滨时,重力加速度g变大,摆钟的摆长L不变,由T=2π可知,摆钟的周期变小,摆钟变快,要校准摆钟,需要增大摆钟的周期T,可以增大摆钟的摆长L,故B正确;由T=2π得g=,在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在测量摆长时,将悬线的长度L当作摆长,而没有加上摆球的半径,导致摆长偏小,故g值偏小,故C正确;摆角从5°改为3°,单摆仍然做简谐运动,由周期公式T=2π可知,单摆的周期不变,故D正确;摆球实际做圆周运动(一部分),经最低点(平衡位置)时,绳子拉力与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绳子拉力大于重力,故E错误。
(2)①水对光的折射率n===
对应的临界角为C ,sin C==
C=arcsin ;
②由空间对称可知,水面被照亮的部分是一圆面。设圆的半径为R,则sin C=
解得R=3 m
S=πR2=9π m2≈28 m2。
答案:(1)BCD (2)①arcsin  ②28 m2
5.(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水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因为光经水射向气泡时,一部分光在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
B.假设火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通过站台,站台上的旅客将观察到车上乘客变矮了
C.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当它的频率增加时,它的传播速度不变,波长变短
D.全息照相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
E.照相机的镜头表面镀有一层膜使照相效果更好,是利用了光的衍射现象
(2)两列横波在同种介质中沿x轴方向相向传播,t=0时刻两列波的波形如图所示,前端刚好传到坐标x=-1 m和x=-2 m的A、B两点,若甲波的波速为v甲=8 m/s。
①求t=0时刻,坐标为x=-8 m的质点P已经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②求从t=0到t1=2 s的时间内,坐标原点处的质点位移为20 cm的时刻。
解析:(1)水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因为光经水射向气泡时,是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一部分光在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A正确;根据尺缩效应可知,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将变短,火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通过站台时,站台上的旅客观察到车上的乘客变瘦了,而不是变矮了,B错误;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不变,由v==λf可知,当它的频率增加时,波长变短,C正确;全息照相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D正确;照相机的镜头表面镀有一层膜是利用了光的薄膜干涉原理,E错误。
(2)①由波形图可知,乙波的振幅A=10 cm,t=0时刻质点P已经振动了个周期,故t=0时刻质点P通过的路程s=3A=30 cm。
②v甲=,由图可知,λ甲=4 m,则甲波的周期为T甲=0.5 s
因波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波速相同,故v乙=8 m/s
由图可知,λ乙=8 m,则乙波的周期为T乙=1 s,从t=0时刻起,乙波波峰第一次传到坐标原点处所需的时间t′== s=T乙
t=0时刻,甲波的波峰刚好传到坐标原点处,要想满足题意,两列波的波峰必须同时到达坐标原点处
甲波的波峰到达坐标原点处的时刻为t甲=kT甲(k=0,1,2,3,…)
乙波的波峰到达坐标原点处的时刻为t乙=T乙(n=0,1,2,3,…)
又t乙=t甲
解得k=2n+1(n=0,1,2,3,…)
n=0时,k=1,t′乙=0.5 s;n=1时,k=3,t″乙=1.5 s;n=2时,k=5,t?乙=2.5 s 
故从t=0到t=2 s的时间内,坐标原点处的质点位移为20 cm的时刻为0.5 s和1.5 s。
答案:(1)ACD (2)见解析
6.(1)两列分别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其中a波振幅为2 cm,沿x轴正方向传播;b波振幅为1 cm,沿x轴负方向传播,两列波传播的速度大小均为v=2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两列波的质点的起振方向均沿y轴负方向
B.横波a的周期为2 s
C.t=1 s时刻,质点P运动到M点
D.t=1.5 s时,质点Q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1 cm
E.两列波从相遇到分离所用的时间为4 s
(2)处于真空中的圆柱形玻璃砖的横截面如图所示,AB为水平直径,玻璃砖的半径为R,O为圆心,P为圆柱形玻璃砖上的一点,到水平直径AB的距离为,单色光平行于水平直径AB射向该玻璃砖。已知沿直径AB射入的单色光透过玻璃砖的时间为t,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不考虑二次反射,求:
①该圆柱形玻璃砖的折射率n;
②从P点水平射入的单色光透过玻璃砖所用的时间。
解析:(1)由“上坡下、下坡上”的判断原则可知,由于t=0时刻质点P、Q起振且均处于上坡位置,所以两列波的质点的起振方向均沿y轴负方向,A正确;由T=可得a波传播的周期为2 s,B正确;在波向前传播的过程中,质点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质点本身并不会随波迁移,C错误;t=1.5 s时,两列波刚好在x=5 m处相遇,b波中x=11 m处的波形刚好传播到x=8 m处,所以此时Q质点刚好位于波峰处,因此质点Q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1 cm,D正确;两列波从相遇到分离所用的时间为t==2 s,E错误。
(2)①沿直径AB射入的单色光将从B点射出,设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速度为v,则有t=
由折射定律可得n=
联立解得n=。
②从P点水平射入的单色光的光路图如图所示。过P点作AB的垂线,垂足为C,因PC=,所以∠POC=30°,即单色光在P点的入射角i=30°
由折射定律n=,可得=
由几何关系可知PD=2Rcos r
从P点入射的单色光到达D点所用时间t′=
又因为v=
以上各式联立可解得t′=。
答案:(1)ABD (2)见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