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消化和吸收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2消化和吸收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4-01 13:21:30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消化和吸收(一)
学科
生物学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
教材
书名:
《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锻炼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同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认同人体结构层次的整体联系。
教学重、难点:食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复习导入
通过对早餐食物成分的分析,回顾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引出问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细胞?”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细胞膜功能,发现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与其分子大小有关。
巩固已有知识,通过新旧知识衔接导入新课。
消化的概念
图片展示六类营养物质的分子模型,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其分子大小的差异,启发学生思考三类大分子物质如何被细胞吸收,从而认识消化的本质,并通过观察分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各类物质对应的消化产物,以及酶在消化中的关键作用。
讲解消化道的构成,认识到消化道是食物消化的场所,并补充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功能联系。在明确消化的本质变化和场所后,归纳消化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的意义和酶的作用,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消化的过程
按照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顺序,分析不同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观看口腔中消化的视频,总结口腔中与消化相关的结构及其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特定的结构可以实现特定的功能,特定的功能必须依赖特定的结构基础。
请学生根据结构图回答口腔之后食物进入的消化器官,请学生判断食物在咽和食道中的消化时间,认识到食物停留时间短同样是其结构特点决定。通过噎食现象,请学生自主分析咽和食道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将食物在胃中的消化时间与食道的消化时间做对比,请学生回答胃内消化时间长的原因,帮助学生将其与胃的囊状结构特点相关联。描述胃其他的结构特点,请学生分析对应的功能,加深理解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学生观察图片并明确食物消化的下一站是小肠,同时认识肝、胰这些重要的消化腺与小肠的位置联系。教师讲述肝、胰消化液的成分和功能以及消化液的去向,使学生理解三类大分子物质在小肠中得到彻底分解。归纳小肠作为主要消化器官的结构特点,请学生说出对应的功能并分类。
通过比较各消化道中消化酶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各消化道长度及食物停留时间等,总结出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通过结构图分析功能,帮助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紧密联系。
消化的方式
归纳食物在消化道中不同的消化方式,引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两种不同消化方式之间的联系。尝试解释生活中“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
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
小结提升
讲述各个消化器官在结构以及功能上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初步理解消化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
通过具体事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消化系统是一个整体。
应用和扩展
通过生活常识“发烧时食欲不振”引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拓展到常吃过冷或过热食物的危害。
认同健康饮食习惯的科学道理。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消化和吸收(二)
学科
生物学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
教材
书名:《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生命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分析资料,认同消化和吸收是连续的过程,益生菌对消化吸收有影响等,形成系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
概述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
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新课导入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患有慢性肠胃炎的病人比较消瘦,伴有肚子疼,打饱隔,腹泻等症状,你能否应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
依据上节课所学学生能说出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损伤,影响胃和小肠内壁的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
引导学生应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物理性消化如何促进化学性消化
复习消化腺
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图片,请同学们回顾消化系统除了肠腺和胃腺之外还有哪些消化腺?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都含有消化酶吗?
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有消化酶,却能对脂肪的消化起重要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依据上节课所学说出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即可以将大的脂肪粒变成微小的脂肪粒。
为什么将大的脂肪粒变成微小的脂肪粒就能促进脂肪消化呢?
(2)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将等量的绵白糖和白砂糖加入等量的温水中,比较不同糖的溶解速度。先找出这个小实验的变量是什么?预测比白砂糖更大的糖块的溶解时间及比糖粉末(绵白糖)还小的糖颗粒的溶解时间。推测:为什么小颗粒比大颗粒溶解的快?胆汁将大的脂肪粒变成微小的脂肪粒属于物理性消化还是化学性消化,对脂肪的消化有何帮助?
学生通过实验感悟到胆汁将大的脂肪粒变成微小的脂肪粒增加了肠脂肪酶,胰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依据上节课所学判断出,胆汁将将大的脂肪粒变成微小的脂肪粒,无新物质的产生,因此属于物理性消化,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是化学性消化。胆汁乳化作用,增加了脂肪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因此促进了化学性消化。
(3)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消化道还有哪些部位也能进行物理性消化?同学依据上节所学说出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的蠕动,小肠的蠕动等。各部位的物理性消化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共同意义?均让食物变的更小,均增大了食物与消化液中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化学性消化的效率。
(4)展示人在每天摄入800克食物和1200毫升水的情况下消化腺大致分泌的消化液数量表,请同学们判断哪一部位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
部分同学会说胃,部分同学会说小肠。究竟谁说的对呢?
(5)展示肝脏,胰脏通过导管和十二指肠(小肠的最前端)相连的图片,请同学们读图分析究竟是胃还是小肠?据此判断,究竟是胃还是小肠里的消化液数量最多呢?同学通过读图加深对:食物不进入肝和胰,肝脏和胰脏通过导管将其分泌的消化液导入小肠的认识。
通过绵白糖和白砂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不同的小实验,及预测比白砂糖更大的糖块的溶解时间及比糖粉末(绵白糖)还小的糖颗粒的溶解时间。体会物理性消化使消化酶与食糜接触面积增大,提升了化学性消化的效率。通过分析消化道不同器官里的消化液总量,加深对食物不进入肝和胰,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的理解。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1)食物在小肠中完成消化后,随着小肠的蠕动继续下行,进入大肠。那么食物消化后形成的氨基酸、葡萄糖等小分子有机物,及不需要消化的小分子物质,究竟是在小肠中还是在大肠中被吸收的呢?
有些同学会说小肠,有些同学会说大肠,究竟是小肠还是大肠呢?
(2)先请大家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一块光滑的布和一块大小相同的棉绒毛巾放到一盆水里,均浸泡30秒,拿出两块布,晾一分钟,将两块布里的水分别挤到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中,比较那块布吸水更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通过观察小实验得出结论:棉绒毛巾吸收水分较光滑布多很多。尝试解释:因为毛巾上有很多突起,增大了和水的接触面积,所以吸收的水就多。
(3)请同学们观察猪小肠内壁、及大肠内壁照片,对比思考,猪小肠内壁和猪大肠内壁有哪些不同?那块布和小肠内壁结构有相似点?
通过观察说出:小肠内壁有许多毛绒状突起,大肠内壁突起较少。毛巾和小肠内壁有相似点,毛巾上有很多突起的线头,小肠内壁有皱襞和绒毛。均增大了表面积。
(4)究竟小肠内壁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与其吸收物质的功能相适应呢?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过程到底如何呢?让我们通过观察一段动画来学习。
从动画中,我们看到了小肠内壁有许多褶皱,褶皱上有许多指头状的突起,小肠内壁的褶皱和突起称为什么呢?小肠内壁还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小肠内壁的环形突起称为皱襞,指状突起称为小肠绒毛,皱襞和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表面积增大了30倍,把一根小肠绒毛放大,会观察到小肠绒毛只有一层细胞组成绒毛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把每一个小肠绒毛细胞放大,可以看到小肠绒毛细胞的细胞膜向肠腔的一面突起,称为微绒毛,每个小肠绒毛细胞上大约有1700根微绒毛,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让小肠的面积增大了接近600倍,达到200到300平方米,相当于半个篮球场那么大。小肠内壁的这些结构特点除了让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之外,对于其吸收营养物质,还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小肠绒毛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便于吸收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便于物质透过,提高了吸收效率。
(5)概括起来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有以下四点。1.小肠约5-6米长。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细胞的细胞膜向外突起形成微绒毛。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4.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均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6)正像刚才同学们在动画中看到的那样,这些颗粒正在透过小肠绒毛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液,小分子营养物质从小肠内壁进入血液需要穿透几层细胞膜呢?小分子营养物质要首先穿透小肠绒毛细胞具有微绒毛的一侧,进入小肠绒毛细胞内,然后再穿透一层细胞膜才能从小肠绒毛细胞里面出来,因此小分子物质进入小肠绒毛细胞,再从里面出来,经过了两层细胞膜。同理小分子物质要再经过毛细血管壁的几层细胞膜才能进入毛细血管内呢?也是两层细胞膜,所以小分子营养物质要穿透4层细胞膜才能进入血液。
(7)请同学们尝试根据小分子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概括一下,什么叫吸收?吸收就是指小分子营养物质经消化道(主要是小肠)内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8)为什么说主要是小肠呢?这是因为并不只有小肠具有吸收功能,小肠拥有巨大的吸收面积等结构特点,使得绝大部分小分子物质是在小肠吸收的,其中甘油和脂肪酸经小肠绒毛细胞吸收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毛细淋巴管汇集到总淋巴,最终汇入静脉血管。胃能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9)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经小肠的蠕动,进入大肠,最终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大肠只有约1.5米,且其内表面的环形皱襞少,吸收面积小。但大肠内径宽阔,适于储存食物残渣。
通过完成小实验,体会接触面积大,吸收的物质多。通过观察比较小肠内壁和大肠内壁照片,观察小肠内小分子物质吸收的动画,小肠内壁结构模式图,发现小肠内壁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认同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小结
师生一起总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内容,让同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通过总结加深对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主要的结构特点的理解。
尝试解读消化曲线
下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请判断:(1)途中哪一条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哪一条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哪一条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2)分析曲线可以看出食物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哪一部位消化的。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说出合理的判断依据。
通过解读曲线,合理分析,巩固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及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
巩固练习
通过两道小题,创设新的情景,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应用与提升
(1)有些病人由于患肠梗阻,不得不切除了全部小肠,从而丧失了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的能力,只能靠每天注射全肠外营养液生存下来。请思考:
为何切除全部小肠就不能从食物中摄取营养?
病人注射的营养液里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2)探究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
资料1:吸收不良综合征人群当中,老年人占比最高。
资料2:有慢性胃炎、肠炎、胰腺炎、肝炎等相关器官病变的人,吸收不良。
资料3:肠道内的益生菌减少,会导致吸收不良。
(3)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是一种多糖,比较难以消化。人体不能消化纤维素,但一些植食性动物的小肠非常长,约为身体(躯干)长度的8~10倍,而且肠道壁多纹路皱褶。且其肠道内有能帮其合成纤维素酶的细菌。肉食性动物,相对“简短”,小肠长度大约只相当于身体长度的3倍,而且没有很多皱褶。有人推测植食性动物小肠长,有利于促进食物的消化,你认为他做出这种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和吸收是连续的,不可分的,需要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的,加深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的理解。
拓展
拓展肝脏的功能,胆结石的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的关系,及盲肠和阑尾的相关知识。
通过了解拓展知识,开拓视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布置自选任务
请同学们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用身边的材料:A4纸、橡皮泥或彩陶等制作小肠内壁结构模型。
绘制小肠内壁结构图。
无论选择哪一项,请突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通过制作模型或绘制模式图,加深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