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中图版(2019)必修1 1.1 数据、信息与知识(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信息技术中图版(2019)必修1 1.1 数据、信息与知识(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04-01 14:1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1数据、信息与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身边的案例,理解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特征;感受数据和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认识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
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及关系,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学习内容,绘制并导出思维导图。
体验探究
为了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小明同学坚持每天跑步锻炼。自从使用了智能运动手环,他可以实时获取自己的运动数据,灵活调整运动方式(如P3图所示)。例如,跑步前可预先设置心率提示上限。当心率过高时,手环可以通过振动、语音等方式进行提醒。此时就要适当放慢步频,调整心率。
思考:
1.
为了更科学地制订运动计划,智能运动手环还需要采集哪些方面的运动和生理数据?
2.
在日常生活中,你曾经借助哪些数据来支持个人的生活与学习呢?这些数据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或工具获取的呢?
1.1.1感知数据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数据。例如,同学们的体质数据、图书馆中的图书数据、超市中的商品数据、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数据、企业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数据等。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据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数据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数据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价值。
思考:
1.
谁能说出“334554321123322”这串数字的含义?
2.
如果把它们整理成“|3345|54321123|322-”呢?
3.
哪位同学能把这段乐谱唱出来呢?
1.1.1感知数据
思考活动:用数据描述体质状况
体质指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为了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体魄,就有必要了解反映体质的指标数据,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
1.
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分组讨论,反映体质状况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2.
查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分析个人指标数据,思考数据是如何描述体质状况的。
1.1.1感知数据
思考活动:用数据描述体质状况
身体形态的相关指标有身高、体重、胸围、腰围和臀围等;身体机能的相关指标有血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肺活量等;身体素质的相关指标有运动速度和耐力、动作力量及灵敏度、身体柔韧性和爆发力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属于身体形态类的有身高和体重,属于身体机能类的有肺活量属于身体素质类的有50米跑、坐位体前屈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提供了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高一年级男生的正常指数为16.5~23.2,高一年级女生的正常指数为16.5-2.7)。
1.1.1感知数据
-
数据的特征
数据可用于描述事物。例如,通过频率和振幅等数据来描述声音;通过体重指数(BMI)、肺活量等数据来描述体质健康状况;通过学号、姓名和性别等数据来描述学生基本信息。用来描述事物的一系列数据形成了数据集。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例如,居民身份证号码能够反映出生日期和性别等信息;邮政编码代表着所投递邮件的邮局专用代号信息;商品的条形码能够传递出商品的产地、厂家、名称、生产日期等信息;目前在移动设备中广泛使用的二维码则通过链接的电话号码、网址、图片等数据来描述事物,可以用来表示更多种类的信息,应用于多种场景。
1.1.1感知数据
-
数据的特征
数据是可加工、可处理的。对于一些未经加工的原始数据,其含义不易理解。例如,数据“147175270170360172”单独看很难说出它的实际意义。当该数据以表1.1.1的方式呈现时,就能判读出它表示的是三名学生的体质信息。
可见,对于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还需要在具体情境下,按照一定的规则,选用恰当的工具进行处理,才能获得有意义的信息。如今,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处理数据的一种重要工具。
1.1.1感知数据
-
数据的概念
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计算机识别、存储和加工的对象,例如字符、图像和音频等。

数据的实例分析
1.1.1感知数据

数据的应用
如今,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上网收发电子邮件,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信息,借助电子地图进行导航等,都是在与数据打交道。数据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生产方式。
任务:
1.
阅读P5-6,加深理解数据的应用。
2.
关注P6“阅读拓展”部分,了解数字、数值和数据的区别与联系。
1.1.2认识信息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信息可以用来消除接收者某种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当接收者获得信息后,这种“不确定性”就可以减少或消除。
信息量的大小可用消除不确定性的多少来表示。例如,播报足球比赛新闻时,收听者预先不知道比赛情况,因此足球新闻报道对急需了解比赛情况的听众来说就是很重要的信息,报道越详细,则信息量越大。假如广播时有外界干扰,收听受到影响,听者所听到的信息也会受到损失。
1.1.2认识信息

信息的涵义
思考活动:理解信息的涵义
任务:完成P7的“思考活动”,加深对信息涵义的理解。
归纳: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依附字符、图像和音频等载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能够帮助获取者了解情况、形成判断或做出决策的内容可以称之为信息。当人们获取各种形式的信息后,经过分析、判断与理解,把它们变成知识或引发相应的行为,此时信息便发生了作用。
在信息社会,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合理利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素养。
1.1.2认识信息

信息的特征
信息的表示、传播和存储需要依附于某种载体,用来反映其内容和含义。
信息的价值和效用因人而异。
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体现了信息的意义。
信息的产生和利用具有时效性。
1.1.3理解知识
思考活动:医生靠什么诊断病情?
某患者发热、咳嗽去医院检查。医生让他先去做血液化验,其化验单如P10图所示。医生通过化验单确诊病症是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思考:
患者可以从化验单上看出各种指标数据和提示信息,但很难准确地判断自己的病情。医生同患者相比,在病情认识上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1.1.3理解知识
血液化验单列举的是患者的血液指标数据,其中蕴含着有用的信息。例如,化验指标行中的提示箭头表明相应的指标异常。指标异常的信息很多,如何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来诊断病情呢?
在上述案例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血液化验结果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两项指标的异常来对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医生之所以能够迅速从众多化验数据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主要得益于医疗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医务工作者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1.1.3理解知识

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成果。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一直流传至今。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各样的资料继承前人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实践探究发现知识。经过人们一代一代的探索与传承,人类社会的知识得以不断丰富。
1.1.3理解知识
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数据作为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经过处理后,就有可能转换为相应的信息。人们对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后,获得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观点、经验和技能,信息才会内化为知识。人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明创造或预测未来时,知识就升华为智慧。
任务:
1.
阅读P11中包含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内容。
2.
思考: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能够说明从数据可以获取信息,再转化为知识?
知识拓展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气味、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和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节点,每一个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而每一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节点,呈现出放射状立体结构,而这些节点的连接可被视为人的记忆,或是个人数据库。
知识拓展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非常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和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和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练习提升
阅读P11“技术支持”部分,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