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7章精品教学案(分章分课时来整理)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7章精品教学案(分章分课时来整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2-10 15:33:04

文档简介

九年数学下第27章《相似》新题型解析
□江苏 葛余常
一、网格证明题
例1. 如图1,在4×4的正方形方格中,△ABC和△DEF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填空:∠ABC=_________°,BC=_________;
(2)判断△ABC与△DEF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1
解:(1)∠ABC=135°,
(2)能判断△ABC与△DEF相似(或△ABC∽△DEF),这是因为∠ABC=∠DEF=135°,
∴△ABC∽△DEF
评析:本题寓填空、识图、说理于一体,利用网格解决相似问题,使学生基础知识得以应用,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二、情景应用题
例2. 如图2所示,某市经济开发区建有B、C、D三个食品加工厂,这三个工厂和开发区A处的自来水厂正好在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上,它们之间有公路相通,且AB=CD=900米,AD=BC=1700米。自来水公司已经修好一条自来水主管道AN,B、C两厂之间的公路与自来水管道交于E处,EC=500米。若自来水主管道到各工厂的自来水管道由各厂负担,每米造价800元。
图2
(1)要使修建自来水管道的造价最低,这三个工厂的自来水管道路线应怎样设计?并在图形中画出;
(2)求出各厂所修建的自来水管道的最低的造价各是多少元?
解:(1)过B、C、D分别作AN的垂线段BH、CF、DG,交AN于H、F、G,BH、CF、DG即为所求的造价最低的管道线路。如图3所示。
图3
(2)(米)
(米)
∵△ABE∽△CFE

(米)
∵△BHE∽△CFE,得
(米)
∵△ABE∽△DGA,
(米)
所以,B、C、D三厂所建自来水管道的最低造价分别是(元),(元),(元)。
评析:将相似与应用有机结合,是本题的一个特色,本题虽没有复杂的运算及偏怪之弊,但涉及的知识面宽,知识点多,它不仅综合考查学生能力,而且通过本题使学生明白,社会实践离不开数学。
三、分类讨论题
例3. 在△ABC中,∠B=25°,AD是BC边上的高,并且,则∠BCA的度数为_____。
解:(1)当高AD在△ABC内时,如图4。
图4
又∠ADB=∠CDA,∴△ADB∽△CDA
∴∠BAD=∠ACD
∵∠CAD+∠ACD=90°
∴∠CAD+∠BAD=90°
∵∠B=25°,∴∠BCA=65°
(2)当高AD在△ABC外时,如图5。
图5
同理可证△ADB∽△CDA
∴∠ABD=∠CAD=25°
∴∠ACD=65°
∴∠BCA=180°-∠ACD=115°
评析:本题一方面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另一方面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四、新定义图形题
例4.
定义:若某个图形可分割为若干个都与它相似的图形,则称这个图形是自相似图形。
探究:(1)如图6,已知△ABC中∠C=90°,你能把△ABC分割成2个与它自己相似的小直角三角形吗?若能,请在图甲中画出分割线,并说明理由。
图6
(2)一般地,“任意三角形都是自相似图形”,只要顺次连结三角形各边中点,就可将原三角形分割为四个都与它自己相似的小三角形。我们把△DEF(图7)第一次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进行的分割,称为1阶分割(如图7-1);把1阶分割得出的4个三角形再分别顺次连结它的各边中点所进行的分割,称为2阶分割(如图7-2)……依此规则操作下去。
n阶分割后得到的每一个小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n为正整数),设此时小三角形的面积为。
①若△DEF的面积为10000,当n为何值时,?
(请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要求至少写出三次的尝试估算过程)
②当n>1时,请写出一个反映之间关系的等式(不必证明)。
解:(1)如图8,过点C作CD⊥AB,垂足为D,CD即是满足要求的分割线。
图8
理由:∵∠B=∠B,∠CDB=∠ACB=90°
∴△BCD∽△ACB
(2)①△DEF经n阶分割所得的小三角形的个数为
当时,
当n=6时,
当n=7时,
∴当n=6时,

评析:这道题的求解过程反映了《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推理、猜想,而不仅仅是记忆,模仿,从而明白:研究问题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五、运动变化题
例5.
如图9,在一个长40m、宽30m的长方形小操场上,王刚从A点出发,沿着A→B→C的路线以3m/s的速度跑向C地。当他出发4s后,张华有东西需要交给他,就从A地出发沿王刚走的路线追赶,当张华跑到距B地的D处时,他和王刚在阳光下的影子恰好重叠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A处一根电线杆在阳光下的影子也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
(1)求他们的影子重叠时,两人相距多少米(DE的长)?
(2)求张华追赶王刚的速度是多少(精确到0.1m/s)?
图9
解:(1)由阳光与影子的性质可知DE∥AC
∴∠BDE=∠BAC,∠BED=∠BCA
∴△BDE∽△BAC
(2),王刚到E点的时间为,张华追赶王刚的速度是。
评析:解决运动变化的问题,应认真地分析运动的全过程,把握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特别是关键的点,特殊的位置。
六、作图说理题
例8.
小胖和小瘦去公园玩标准的跷跷板游戏,两同学越玩越开心,小胖对小瘦说:“真可惜!我只能将你最高翘到1米高,如果我俩各边的跷跷板都再伸长相同的一段长度,那么我就能翘到1米25,甚至更高!”
(1)你认为小胖的话对吗?请你作图分析说明:
(2)你能否找出将小瘦翘到1米25高的方法?试说明。
解:(1)小胖的话不对。
小胖说“真可惜!我现在只能将你最高翘到1米高”,情形如图10-1所示,OP是标准跷跷板支架的高度,AC是跷跷板一端能翘到的最高高度1米,BC是地面。
图10-1
∵OP⊥BC,AC⊥BC,∠OBP=∠ABC
∴△OBP∽△ABC
又∵此跷跷板是标准跷跷板,BO=OA
,而AC=1米,得OP=0.5米
若将两端同时都再伸长相同的长度,假设为a米(a>0)
如图10-2所示,BD=a米,AE=a米
图10-2
即DO=OE
同理可得△DOP∽△DEF
,由OP=0.5米,得EF=1米
综上所述,跷跷板两边同时都再伸长相同的一段长度,跷跷板能翘到的最高高度始终为支架OP高度的两倍,所以不可能翘得更高。
(2)方案一 保持BO长度不变,将OA延长一半至E,即只将小瘦一边伸长一半。使,则。
由△BOP∽△BEF,得
∴EF=1.25米
方案二 如图10-3所示,只将支架升高0.125米
图10-3
又米

评析:本题为探究结论型开放题。第(1)题中,只要看构成的三角形的相似比是否变化。第(2)题中,只要改变构成的三角形的相似比。它虽未在难度上着墨,却令人颇感新意,体现出对灵活思维的要求,值得重视。课题:27.1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知道相似图形的意义.
2.经历观察、猜想和分析过程,知道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反之亦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相似图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意义.
2.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两张全等的图片)大家看这两个图形,(稍停)这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它们叫什么图形?
生:(齐答)叫全等图形.
师:(出示两张相似的图片)大家看这两个图形,(稍停)这两个图形只是形状相同,它们叫什么图形?(稍停)它们叫相似图形.也可以说,这两个图形相似(板书:相似).
师:和全等一样,相似也是两个图形的一种关系.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要学的内容就是相似(在“相似”前板书:第二十七章).
(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相似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大家把课本翻到第34页,(稍停)34页上有几个图,左上方是用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它们是相似图形;还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足球,它们也是相似图形;还有一辆汽车和它的模型,它们也是相似图形.
师:看了这些相似图形,哪位同学能给相似图形下一个定义?
生:……(让几名同学回答)
(师出示下面的板书)
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
师:请大家一起把相似图形的概念读两遍.(生读)
师:(出示两张全等的图片)全等图形,它们不仅形状相同,而且大小也相同;(出示两张相似的图片)而相似图形,它们只是形状相同,它们的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师:明确了相似图形的概念,下面请同学们来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谁先来说?
生:……(让几位同学说,如果学生说的题材不够广泛,师可以再举几个例子.譬如,放电影时,屏幕上的画面与胶片上的图形是相似图形;实际的建筑物与它的模型是相似图形;复印机把一个图形放大,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图形是相似图形)
师:好了,下面请大家做一个练习.
(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1.下列各组图形哪些是相似图形?
(1) (2) (3)
(4) (5)
(6)
2.如图,图中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
(四)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下图)
师:(指准图)这个三角形和这个三角形形状相同,所以它们是相似三角形.从图上看,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角有什么关系?
生:∠A=∠A′,∠B=∠B′,∠C=∠C′.(生答师板书:∠A=∠A′,∠B=∠B′,∠C=∠C′)
师:(指图)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让生思考一会儿)
师:(指准图)AB与A′B′的比是(板书:),BC与B′C′的比是(板书:),CA与C′A′的比是(板书:),这三个比相等吗?
生:(齐答)相等.
师:为什么相等?(稍停后指准图)△A′B′C′可以看成是△ABC缩小得到的,假如AB是A′B′的2倍,那么可以想象,BC也是B′C′的2倍,CA也是C′A′的2倍,所以这三个比相等(在式子中间写上两个等号).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师出示下图)
师:(指准图)这个四边形和这个四边形形状相同,所以它们是相似四边形.从图上看,这两个相似四边形的角有什么关系?
生:∠A=∠A′,∠B=∠B′,∠C=∠C′,∠D=∠D′.(生答师板书:∠A=∠A′,∠B=∠B′,∠C=∠C′,∠D=∠D′)
师:(指图)这两个相似四边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生:===.(生答师板书:===)
师:(指式子)这四个比为什么相等?(稍停后指准图)四边形A′B′C′D′可以看成是四边形ABCD放大得到的,假如AB是A′B′的一半,那么可以想象,BC也是B′C′的一半,CD也是C′D′的一半,DA也是D′A′的一半,所以这四个比相等.
师:从这两个例子,大家想一想,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等到有一部分同学举手再叫学生)
生:……(多让几名学生发表看法)
(师出示下面的板书)
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
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两遍.(生读)
师: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实际上,这个结论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反过来怎么说?
生:……(让几名学生说)
(师出示下面的板书)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
师:请大家把反过来的结论一起来读两遍.(生读)
师:我们知道,形状相同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但是,什么样才算形状相同呢?(稍停)从这两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到,对多边形来说,所谓形状相同,实际上指的就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给相似多边形下一个更明确的定义.
(师出示下面的板书)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师:下面我们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来做两个练习.
(五)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3.如图,△ABC与△A′B′C′相似,则∠C′= °,B′C′= .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 ( )
(2)两个正方形一定相似; ( )
(3)两个矩形一定相似; ( )
(4)两个菱形一定相似. ( )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指准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图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概念.什么叫做相似图形?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从这两个结论,我们进一步发现,对多边形来说,所谓形状相同指的就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所以我们又给相似多边形下了一个更明确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作业:P35练习1.P38习题1.4.)
四、板书设计
第二十七章相似……叫做相似图形. 图1 图2……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角…… ∠A=∠A′,∠B=∠B′…… ∠A=∠A′,∠B=∠B′……对应角相等,对应…… =…… =……
课题:27.1图形的相似(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概念进行计算和证明,知道相似比的意义.
2.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概念进行计算和证明.
2.难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概念进行证明.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
1.填空:
(1) 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
(2)相似多边形对应 相等,对应 的比也相等;反过来,对应 相等,对应 的比也相等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图形的概念,还通过观察图形得出了相似多边形的两个结论.
(师出示下面板书)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
师:本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两个结论来做两个题目,先请看例1.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例1)
例1 如图,四边形ABCD和EFGH相似,求角、的大小和EH的长度x.
(先让生尝试,然后师边讲解边板书,解题过程如课本第37页所示)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2.填空:如图所示的两个五边形相似,
则a= ,b= ,
c= ,d= .
(五)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例2)
例2 如图,证明△ABC和△A′B′C′相似.
(先让生尝试,然后师分析证明思路,最后边讲解边板书,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在等腰直角△ABC和△A′B′C′中,
∠A=∠A′=45°,∠B=∠B′=45°,∠C=∠C′=90°.
而AB===,
A′B′===,
∴,,.
∴.
∴△ABC与△A′B′C′相似.
(六)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3.如图,证明△ABC与△A′B′C′相似.
(七)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在课的最后,我们还要介绍一个概念.(指准例1图)我们知道,这两个四边形相似,它们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对应边的比等于多少?(稍停)等于(板书:),约分后等于(边讲边板书:=).叫什么?叫相似比.一般来说,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板书: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师:好了,两个例题一个概念,这些就是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作业:P38习题3.5.)
四、板书设计
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 例1 例2对应角相等,对应边…………叫做相似比.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类比、猜想过程,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会简单运用这三个定理.
2.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
2.难点: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
1.填空:
全等三角形的四个判定定理:
(1)如果两个三角形三 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如果两个三角形两 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 ).
(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 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 ).
(4)如果两个三角形两 对应相等,并且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 ).
(本课时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建议把本题提前留作作业)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那么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稍停)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师:对两个三角形来说,形状相同是什么意思?(稍停)就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所以相似三角形还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师出示下图)
师:譬如△ABC和△A′B′C′,如果∠A=∠A′,∠B=∠B′,∠C=∠C′(边讲边板书:如果∠A=∠A′,∠B=∠B′,∠C=∠C′),(边讲边板书:),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边讲边板书: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边讲边板书:记作△ABC∽△A′B′C′).
师:(指准板书)相似三角形的这个定义,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利用定义判定,既要证明三组对应角相等,又要证明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所以比较麻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稍停)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我们知道,除了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定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还有四个简便的判定方法.哪四个简便的判定方法?(稍停)就是SSS、SAS、ASA、AAS.同样,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没有简便的判定方法?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
(生思考,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师: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考虑这个问题.
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SS是怎么说的?(稍停)如果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类似的,也有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师出示下面的板书)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一遍.(生读)
师:(指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那么△ABC∽△A′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
△ABC∽△A′B′C′
师:这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个判定定理,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判定定理.
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是怎么说的?(稍停)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类似的,也有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师出示下面的板书)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一遍.(生读)
师:(指板书)如要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夹角∠A=∠A′,那么△ABC∽△A′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
,∠A=∠A′
△ABC∽△A′B′C′
师:这是相似三角形的又一个判定定理,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判定定理.
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AAS都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对相似三角形来说,具备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有这样一个判定定理.
(师出示下面的板书)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指板书)如要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A′,∠B=∠B′,那么△ABC~△A′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
∠A=∠A′,∠B=∠B′
△ABC∽△A′B′C′
师:(指板书)这就是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之所以称它们为定理,是因为它们都是可以证明的.证明的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课本,课堂上我们就不证明了,只要求大家能够理解这三个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它们.下面我们就来运用判定定理.
(师出示例题)
例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120°,AB=7,AC=14,
∠A′=120°,A′B′=3,A′C′=6;
(2)AB=4,BC=6,AC=8,
A′B′=12,B′C′=18,A′C′=21;
(3)∠A=70°,∠B=60°,
∠A′=70°,∠C′=50°.
(先让生尝试,然后师边讲解边板书,(1)(2)题解题过程如课本第44页所示,(3)题解题过程如下)
(3)∠C=180°-∠A-∠B=180°-70°-60°=50°.
∵∠A=∠A′=70°,
∠C=∠C′=50°,
∴△ABC∽△A′B′C′.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
(1)∠B=100°,∠C=30°,
∠A′=50°,∠B′=100°;
(2)∠A=40°,AB=8,AC=15,
∠A=40°,A′B′=16,A′C′=20;
(3)AB=4,BC=2,CA=3,
A′B′=6,B′C′=3,C′A′=4.5.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指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三个定理,并记住它们.
(作业:P54习题2)
四、板书设计
图 …… 如果…… 例如果∠A=∠A′,…… 那么…… △ABC∽△A′B′C′ 就说△ABC和△A′B′C′相似 …… 如果……记作△ABC∽△A′B′C′ 那么…… △ABC∽△A′B′C′ …… 如果…… 那么…… △ABC~△A′B′C′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出边角关系.
2.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
1.填空: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 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 相等,并且相应的 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 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1) △ABC与△DEF ;
(2) △OAB与△ODC ;
(3) △ABC与△ADE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下面的板书)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指板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请大家一起把这三个定理读一遍.(生读)
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本节课我们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几个题目,请看例题.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例题)
例 已知:如图,AB∥DC.
求证:(1)△AOB∽△COD;
(2)OA·OD=OB·OC.
(先让生尝试,然后师分析证明思路,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AB∥DC,
∴∠A=∠C,∠B=∠D.
∴△AOB∽△COD.
∴.
∴OA·OD=OB·OC.
(列时,要让学生自己找OA,OB的对应边,并告诉找对应边的方法)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3.已知:如图,DE∥BC,
求证:(1)△ABC∽△ADE;
(2)AB·AE=AC·AD.
4.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B=∠ACD.
求证:AC2=AB·AD.
证明:∵∠B=∠ACD,∠A=∠A,
∴△ ∽△ .
∴.
∴AC2=AB·AD.
5.选做题:
已知:如图,AD=2DB,AE=2EC.
求证:(1);
(2)DE∥BC.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本节课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了几个题目,通过做这几个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生:……(让几名学生说)
(作业:P54习题3(2).4.5.)
四、板书设计
如果……那么…… 例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图形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出边角关系.
2.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图形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难点: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 ( )
(2)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定全等; ( )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 ( )
(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 ( )
(5)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 )
(6)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 )
(7)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 )
(8)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 ( )
2.填空:
(1)如图,BE∥CD,则△ ∽△ ,

(2)如图,AB∥DE,则△ ∽△ ,

(3)如图,∠B=∠ADE,则△ ∽△ ,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了几个题目,这节课我们再来做几个题目,先看一道例题.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例题)
例 已知: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上的高.
求证:(1)△ACD∽△CBD;
(2)CD2=AD·BD.
(先让生尝试,然后师分析证明思路,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在Rt△ABC中,∠A=90°-∠B,
在Rt△CBD中,∠BCD=90°-∠B,
∴∠A=∠BCD.
而∠ADC=∠CDB=90°,
∴△ACD∽△CBD.
∴.
∴CD2=AD·BD.
(列时,要让学生自己找CD,AD的对应边,并强调找对应边的方法)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3.已知:如图,在Rt△ABC中,CD⊥AB于D.
求证:(1)△CBD∽△ABC;
(2)BC2=AB·BD.
4.已知,如图,△ABC∽△A′B′C′,AD和A′D′分别是BC和B′C′上的高.
求证:.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指准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两个直角三角形已经有一个直角对应相等,所以只要证明一个锐角对应相等就能得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课外补充作业:
5.已知:如图,在Rt△ABC中,DE⊥AB于E点,
AE=3,AD=4,AB=6,求AC.
6.已知:如图,在△ABC中,CD是AB上的高,CD2=AD·BD.
求证:(1)△CBD∽△ACD;
(2)∠ACB=90°.
四、板书设计(略)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与圆有关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出边角关系.
2.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与圆有关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画辅助线,运用圆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
1.填空:
(1)如图,AB∥CD,则△ ∽△ ,

(2)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上的高,
则△ ∽△ ∽△ .
2.填空:
(1)如图∠A=∠ ,∠D=∠ ;
(2)如图∠PAD=∠ ,∠B=∠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了几个题目,这节课我们再来做几个题目,先看一道例题.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例题)
例 已知:如图,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先让生尝试,然后师分析证明思路,最后师生
共同完成证明过程,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连结AC、BD.
∵∠A和∠D都是所对的圆周角,
∴∠A=∠D.
同理∠C=∠B.
∴△PAC∽△PDB.
∴.
即PA·PB=PC·PD.
(列时,要让学生自己找PA,PC的对应边)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3.填空:如图,PA=3,PC=2,点P是AB的中点,
则PD= .
4.已知:如图,弦BA和DC的延长线相交于⊙O外一点P.
求证:PA·PB=PC·PD.
(提示:连结AC)
5.填空:在上题中,如果PA=3,AB=2,PC=2.5,则PD= .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本节课我们做了几个题目,做这几个题目不仅用到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还用到了一些圆的知识.譬如用到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用到了圆内接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在有关圆的图形中,因为相等的角比较多,所以常常会有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就能得出线段的关系.(指例题)这是解决和这个例题类似问题的一般思路.
课外补充作业:
6.已知:如图,AB是直径,PB是过点B的切线.
求证:PB2=PA·PC.
四、板书设计(略)
课题:27.2.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会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高度测量问题.
2.培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高度测量问题.
2.难点:探索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高度测量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从初一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图形的知识,我们学过相交线平行线,我们学过三角形四边形,我们学过圆,这些天我们又学了相似三角形.这些关于图形的知识是怎么形成的呢?(稍停)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埃及的尼罗河水每年都会泛滥,两岸的田地就被淹没,水退后人们要重新划定田界,这便促使人们学会了计算简单图形边长、面积的方法,逐步形成了图形的知识.可见,图形知识是由于测量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本节课我们要学的也与测量有关,我们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一个测量问题,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际问题.
(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下图)
师:(指图)这是旗杆,旗杆很高,怎么测量出旗杆的高度?请大家想出一个可行的测量办法.(让生思考一会儿,等到有一部分学生举手)
师:有些同学已经有了办法,大家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倾听)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让几名同学说,师作适当评价,譬如有些想法只是一种想法不具有可行性)
师:测量旗杆的高度有很多办法,其中有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测量,怎么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测量?
师:旗杆在地上会有影子,假如这条线是旗杆的影子(边讲边画图).我们在旗杆影子的顶端立一根木杆(边讲边画图),木杆在地上也会影子,这条线是木杆的影子(边讲边画图).现在连结这两条线段(边讲边连结),就构成了两个三角形,我们把三角形的顶点都标上字母(标字母,画好的图如下所示).
师:(指准图)△ABC与△DEA相似吗?
生:(齐答)相似.
师:为什么相似?(让生思考一会儿再叫学生)
生:……(让一两名学生回答)
师:(指准图)因为旗杆和木杆都垂直立在地上,所以∠C、∠DAE都是直角(边讲边在图中作直角符号).
师:(指准图)而DE∥AB,为什么?(稍停)因为DE是太阳光线,AB也是太阳光线,太阳光线是平行的,所以DE∥AB.
师:(指准图)因为DE∥AB,所以∠BAC=∠D(边讲边在图中作角的符号),所以△ABC∽△DEA.
师:假如我们量出旗杆影子AC的长度为8米(边讲边在图中标:8m),木杆的高度为2米(边讲边在图中标:2m),木杆影子的长度为1.6米(边讲边在图中标:1.6m),那么旗杆高度是多少米?(边讲边在图中标:?)大家算一算.(生计算)
师:旗杆的高度是多少米?
生:(齐答)10米.
师:好了,下面我们把求旗杆高度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以下师边讲解边板书,解答过程如下)
解:∵DE,AB是太阳光线,
∴DE∥AB.
∴∠BAC=∠D.
而∠C=∠DAE=90°,
∴△ABC∽△DEA.
∴,即.
∴BC=10(米).
因此,旗杆的高度为10米.
(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1.填空:
如图,在某一时刻,测得一根高为1.8m的竹竿的影长为3m,同时测得一栋高楼的影长为90m,则这栋高楼的高度是 m.
2.填空:
如图,测得BD=120m,DC=60m,EC=50m,
则河宽AB= m.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本节课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了测量旗杆高度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其实测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可以直接测量的,譬如,我们的身高,教室的长度,马路的宽度,这些都可以直接测量.另一种是不能直接测量的,譬如,旗杆的高度,珠峰的高度,地球和月亮的距离,这些都不能直接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怎么解决?(稍停)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实质上是把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指准图)譬如,旗杆的高度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但它的影子,还有木杆及影子的长度都是可以直接测量,利用相似三角形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
师:不能直接测量就利用相似三角形间接地测量,这种想法很巧妙很高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看到数学的价值,看到人的聪明才智.
(作业:P55习题10.11.)
四、板书设计(略)第二十七章 相似
图形的相似(一)(本1---总20)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
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
二、重点、难点
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难点:成比例线段概念.
难点的突破方法
(1)对于相似图形的概念,要强调:①相似形一定要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②相似形不仅仅指平面图形,也包括立体图形的情况,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有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而把一个图形的部分拉长或加宽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不是相似图形.
(2)对于成比例线段:
②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③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④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记作或a:b=c:d;⑤若四条线段满足,则有ad=bc(反之,若四条线段满足ad=bc,则有,或其它七种表达形式).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三道例题都是补充的题目,例1是一道判断图形相似的选择题,通过讲解要使学生明确:(1)相似形一定要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2)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有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而把一个图形的部分拉长或加宽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不是相似图形;(3)在识别相似图形时,不要以位置为准,要“形状相同”;例2通过分别采用m、cm、mm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的值相等,使学生明确: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例3是求线段的比的题,要使学生对比例尺有进一步的认识:比例尺=
四、课堂引入
1.(1)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再如下图的两个画面,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
(2)教材P36引入.
(3)相似图形概念: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强调:见前面)
(4)让学生再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
(5)讲解例1.
2.问题: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
归纳: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3.成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即ad=bc),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注意】 (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3)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记作或a:b=c:d;(4)若四条线段满足,则有ad=bc.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选择题)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 )
分析:因为图A是把图拉长了,而图D是把图压扁了,因此它们与左图都不相似;图B是正六边形,与左图的正五边形的边数不同,故图B与左图也不相似;而图C是将左图绕正五边形的中心旋转180 后,再按一定比例缩小得到的,因此图C与左图相似,故此题应选C.
例2(补充)一张桌面的长a=1.25m,宽b=0.75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1)如果a=125cm,b=75c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2)如果a=1250mm,b=750m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解:略.()
小结: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
例3(补充)已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32000000,量得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大约为3.5cm,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km?
分析:根据比例尺=,可求出其的实际距离.(1120 km)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37的观察.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
B.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
C.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
D.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
3.如图,请测量出右图中两个形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1)(小)长是_______cm,宽是_______cm; (大)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2)(小) ; (大) .
(3)你由上述的计算,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答:相似的长方形的宽与长之比相等)
4.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中国政区”地图上,量得福州与上海之间的距离时7.5cm,那么福州与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5.AB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500m,在一张平面图上的距离是5cm,那么这张平面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37练习1、2. 2.教材P40 练习1与习题1 .
教后反思:
27.1 图形的相似(二)(本2---总2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会根据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与识别.
2.难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可以以矩形、菱形为例说明:仅有对应角相等,或仅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多边形不一定相似.
(2)由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可知,如果已知两个多边形相似,就等于知道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比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实质是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长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3个例题,例1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通过例1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若说明两个多边形不相似,则必须说明各角无法对应相等或各对应边的比不相等,或举出合适的反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依靠直觉观察是不可靠的;例2是教材P39的例题,它主要考查的是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运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即可求解;例3是相似多边形特征的灵活运用(使用方程思想)的题目,在教学中还可根据自己的学生学习的程度,适当增加一些题目用以巩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四、课堂引入
如图的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
问题:对于图中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
3.【结论】:
(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
问题: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
结论: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 B.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C.所有的菱形都相似 D.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分析:A中平行四边形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都相似,故A错;B中矩形虽然各角都相等,但是各对应边的比不一定相等,因此所有的矩形不一定都相似,故B错;C中菱形虽然各对应边的比相等,但是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菱形不一定都相似,故C也错;D中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故D说法正确,因此此题应选D.
例2(教材P39例题).
分析: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关键是找准对应角与对应边,从而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例3(补充)已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且A1B1:B1C1:C1D1:D1A1=7:8:11:14,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的各边的长.
分析: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
解:∵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
∴ AB:BC:CD:DA= A1B1:B1C1:C1D1:D1A1.
∵ A1B1:B1C1:C1D1:D1A1=7:8:11:14,
∴ AB:BC:CD:DA= 7:8:11:14.
设AB=7m,则BC=8m,CD=11m,DA=14m.
∵ 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 ∴ 7m+8m+11m+14m=40.
∴ m=1. ∴ AB=7,则BC=8,CD=11,DA=14.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0练习2、3. 2.教材P41习题4.
3.(选择题)△ABC与△DEF相似,且相似比是,则△DEF 与△ABC与的相似比是( ).
A. B. C. D.
4.(选择题)下列所给的条件中,能确定相似的有( )
(1)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2)所有的正方形;(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5)所有的等腰梯形;(6)所有的正六边形.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5.已知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1B1C1D1相似,四边形ABCD的最长边和最短边的长分别是10cm和4cm,如果四边形A1B1C1D1的最短边的长是6cm,那么四边形A1B1C1D1中最长的边长是多少?
七、课后练习
教材P41习题3、5、6.
2.如图,AB∥EF∥CD,CD=4,AB=9,若梯形CDEF与梯形EFAB相似,求EF的长.
※3.如图,一个矩形ABCD的长AD= a cm,宽AB= b cm,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连接E、F,所得新矩形ABFE与原矩形ABCD相似,求a:b的值. (:1)
教后反思: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本3---总2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要注意强调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符号表示方法(判定与性质两方面),应注意两个相似三角形中,三边对应成比例,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分别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
(2)要注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其特殊之处在于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两者在定义、记法、性质上稍有不同,但两者在知识学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类比;
(3)要求在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会很快地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4)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这一点也可以在上一节课中提出):
如△ABC∽△A′B′C′的相似比,那么△A′B′C′∽△ABC的相似比就是,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一点在教学中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学生理解;
(5)“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定理也可以简单称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均为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是训练学生能正确去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明确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即(1)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2)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最大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3)对应角所对的边一定是对应边;(4)对应边所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例2是让学生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此题两次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也可以先写出三个比例式,然后拆成两个等式进行计算),学生刚开始可能不熟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
如果∠A=∠A′, ∠B=∠B′, ∠C=∠C′, 且.
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
则有∠A=∠A′, ∠B=∠B′, ∠C=∠C′, 且.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P42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ABC∽△DCA,AD∥BC, ∠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
(3)若AB=10,BC=12,CA=6.求AD、DC的长.
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与DC的长.
解:略(AD=3,DC=5)
例2(补充)如图,在△ABC中,DE∥BC,AD=EC,DB=1cm,AE=4cm,BC=5cm,求DE的长.
分析:由DE∥BC,可得△ADE∽△ABC,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又由AD=EC可求出AD的长,再根据求出DE的长. 解:略().
六、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
A.两个直角三角形 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 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3.如图,在□ABCD中,EF∥AB,DE:EA=2:3,EF=4,求CD的长. (CD= 10)
七、课后练习
1.如图,△ABC∽△AED, 其中DE∥BC,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如图,△ABC∽△AED,其中∠ADE=∠B,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3.如图,DE∥BC,
(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
(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和BC的长.
教后反思: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本4---总23)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
(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难点的突破方法
(1)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
(2)讲判定方法1时,要扣住“对应”二字,一般最短边与最短边,最长边与最长边是对应边.
(3)判定方法2一定要注意区别“夹角相等” 的条件,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4)要让学生明确,两个判定方法说明:只要分别具备边或角的两个独立条件——“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或“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5)要让学生学会自觉总结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这两种方法无论哪一个,首先必需要有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然后又有目标的去探求另一组条件,若能找到一组角相等,而这组对应角又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时,则选用判定方法2,若不是“夹角”,则不能去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若能找到第三边也成比例,则选用判定方法1.
(6)两对应边成比例中的比例式既可以写成如的形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
(7)由比例的基本性质,“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也可以由等积式提供.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的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46的例1,此例题是为了巩固刚刚学习过的两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通过此例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例2是补充的题目,它既运用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又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一点综合性。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带领学生画图探究;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
(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
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6例1)
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
※例2 (补充)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CD,AB=6,BC=4,AC=5,CD=,求AD的长.
分析:由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猜想应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来证明.计算得出,结合∠B=∠ACD,证明△ABC∽△DCA,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关于AD的比例式,从而求出AD的长. 解:略(AD=).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7.2.
2.如果在△ABC中∠B=30°,AB=5㎝,AC=4㎝,在△A’B’C’中,∠B’=30°A’B’=10㎝,A’C’=8㎝,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
3.如图,△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求证:△ABC∽△DEF.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47.1、3.
2.如图,AB AC=AD AE,且∠1=∠2,求证:△ABC∽△AED.
※3.已知:如图,P为△ABC中线AD上的一点,且BD2=PD AD,
求证:△ADC∽△CDP.
教后反思: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本5---总2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
(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
(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则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48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
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打基础.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
如果 AC2=AD AB,
那么△ACD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3)如(2)题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
那么△ACD与△ABC相似吗?——引出课题.
(4)教材P48的探究3 .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8例2).
分析:要证PA PB=PC PD,需要证,则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
例2 (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若AB=4,AD=5,AE=6,求DF的长.
分析:要求的是线段DF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AD、AE和DF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和△AFD中,因此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这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从而求得DF的长.由于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有一对直角相等,再找出另一对角对应相等,即可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解:略(DF=).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9的练习1、2.
2.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
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七、课后练习
已知:如图,△ABC 的高AD、BE交于点F.
求证:.
2.已知:如图,BE是△ABC的外接圆O的直径,CD是△ABC的高.(1)求证:AC BC=BE CD;
(2)若CD=6,AD=3,BD=8,求⊙O的直径BE的长.
教后反思:
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本6---总25)
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2.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本节主要探索的是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及盲区问题),
(2)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不能直接测量出长度和宽度的物体及盲区问题,我们可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测量,只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相似三角形模型,再利用线段成比例来求解.
(3)课上可以通过著名的科学家名句和如何测量神秘的金字塔的高度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4)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可以适当增加课时.
三、例题的意图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1)测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2)测距(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 .本节课通过教材P49的例3——P50的例5(教材P49例3——是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P50例4 ——是测量河宽问题;P50例5——是盲区问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测高和测距的方法.知道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高度、宽度时,关键是要构造和实物所在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而且要能测量已知三角形的各条线段的长,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求解.
其中P50的例5出现了几个概念,在讲此例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2)视线:由视点出发的线称为视线;(3)仰角: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4)盲区:人眼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
四、课堂引入
问: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位于哪个国家,叫什么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在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泰勒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吧!”,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是很难爬到塔顶的.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见教材P49)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例4 ——测量河宽问题)
分析:设河宽PQ长为x m ,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即.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解:略(见教材P50)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3(教材P50例5——盲区问题)
分析:略(见教材P50)
解:略(见教材P51)
六、课堂练习
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例.在某一时刻,有人测得一高为1.8米的竹竿的影长为3米,某一高楼的影长为60米,那么高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小明要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从距他2米的一小块积水处C看到塔顶的倒影,已知小明的眼部离地面的高度DE是1.5米,塔底中心B到积水处C的距离是40米.求塔高
七、课后练习
教材P51.练习1和练习2.
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使球恰好能打过网,而且落在离网5米的位置上,求球拍击球的高度h.(设网球是直线运动)
小明想利用树影测量树高,他在某一时刻测得长为1m的竹竿影长0.9m,但当他马上测量树影时,因树靠近一幢建筑物,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在墙上,如图,他先测得留在墙上的影高1.2m,又测得地面部分的影长2.7m,他求得的树高是多少?
教后反思:
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本7---总26)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能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运用.
2.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及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它的反向应用的理解,即对“由面积比求相似比”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①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还可以补充④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2)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其前提条件是两个三角形相似,不满足前提条件,不能应用相应的性质。
(3)在应用性质2“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时,要注意有相似比求面积必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必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补充的一个例题,它紧扣性质,是性质的简单运用,但要注意它是逆用性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来进行运算的.例2 是教材P53的例6 ,它是通过求相似的过程中,求出相似比,再综合运用两条性质求出其周长与面积的.难度略高于例1.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已知: ABC∽ A’B’C’,根据相似的定义,我们有哪些结论?
(从对应边上看; 从对应角上看:)
问:两个三角形相似,除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之外,
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2.思考:
(1)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两个相似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有什么关系?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即:如果 △ABC ∽△A′B′C′,且相似比为k ,
那么 .
性质2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即:如果 △ABC ∽△A′B′C′,且相似比为k ,
那么 .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2.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五、例题讲解
例 1(补充) 已知:如图:△ABC ∽△A′B′C′,它们的周长分别是 60 cm 和72 cm,且AB=15 cm,B′C′=24 cm,求BC、AB、A′B′、A′C′的长.
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可以求出BC等边的长.
例2(教材P53例6)
分析:根据已知可以得到,又有夹角∠D=∠A,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 可以得到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且相似比为,故△DEF的周长和面积可求出. 解:略(见教材P54)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54.1.
2.填空:
(1)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为3∶5 ,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面积的比为_____.
(2)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为3∶5 ,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___.
(3)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把三角形截成的一个小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______,面积比等于_______.
(4)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的中线长分别是6 cm和18 cm,若较大三角形的周长是42 cm ,面积是12 cm 2,则较小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cm2.
3.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A1B1C1和△A2B2C2,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如果相似,求出△A1B1C1和△A2B2C2的面积比.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54.3、4.
2.如图,点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且DE∥BC,BD=2AD,那么△ADE的周长︰△ABC的周长=    .
3.已知:如图,△ABC中,DE∥BC,
(1)若,① 求的值; ② 求的值;
③ 若,求△ADE的面积;
(2)若,,过点E作EF∥AB交BC于F,求□BFED的面积;
(3)若, ,过点E作EF∥AB交BC于F,求□BFED的面积.
教后反思:
27. 3 位似(一)(本8---总2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
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掌握位似图形概念,需注意:①位似是一种具有位置关系的相似,所以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必定是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②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只有一个;③两个位似图形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两侧,也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一侧;④位似比就是相似比.利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可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
(3)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所以它具有相似图形的一切性质.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它又具有特殊的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等于位似比(相似比).
(4)两个位似图形的主要特征是: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
(5)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其步骤见下面例题.作图时要注意:①首先确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随意选择;②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如四边形有四个关键点,即它的四个顶点;③确定位似比,根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判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例2),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中的图2与图3).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补充的一个例题,通过辨别位似图形,巩固位似图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2)两个相似图形每对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二者缺一不可.例2是教材P61例题,通过例2 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讲解例2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所要求作的图形,要让学生通过作图理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这和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位似中心O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外,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内,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 中的图2与图3),因此,位似中心的确定是作出图形的关键.要及时强调注意的问题(见难点的突破方法④),及时总结作图的步骤(见例2),并让学生练习找所给图形的位似中心的题目(如课堂练习2),以使学生真正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与作图.
四、课堂引入
1.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2.问:已知:如图,多边形ABCDE,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
分析:位似图形是特殊位置上的相似图形,因此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位似图形,首先要看这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再看对应点的连线是否都经过同一点,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图(1)、(2)和(4)三个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分别是图(1)中的点A ,图(2)中的点P和图(4)中的点O.(图(3)中的点O不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故图(3)不是位似图形,图(5)也不是位似图形)
例2(教材P61例题)把图1中的四边形ABCD缩小到原来的.
分析: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 .
作法一:(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
使得;
(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2.
问:此题目还可以如何画出图形?
作法二:(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 OB, OC,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B′、C′、D′,使得;
(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3.
作法三:(1)在四边形ABCD内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
使得;
(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4.
(当点O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时,作法略——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61.1、2
2.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
把右图中的五边形ABCDE扩大到原来的2倍.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65.1、2、4
2.已知:如图,△ABC,画△A′B′C′,
使△A′B′C′∽△ABC,且使相似比为1.5,要求
(1)位似中心在△ABC的外部;
(2)位似中心在△ABC的内部;
(3)位似中心在△ABC的一条边上;
(4)以点C为位似中心.
教后反思:
27. 3 位似(二)(本9---总28)
一、教学目标
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2.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个基本变换,因此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2)带领学生共同探究出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的关键是要确定位似图形各个顶点的坐标,而不同方法得到的图形坐标是不同的.
(4)本节课的最后要给学生总结(或让学生自己总结)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四种变换的异同: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的变换后,虽然对应位置改变了,但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即两个图形是全等的;而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变换)之后是相似的.并让学生练习在所给的图案中,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63的例题,它是在引导学生寻找出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后的一个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的题目,其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知识,此题目应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作出图形.例2是教材P64的一个问题,它是“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四种变换的一个综合题目,所给的图案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不同,因此应让学生自己来回答,并在顺利完成这个题目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四种变换的异同.
四、课堂引入
1.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1)将△ABC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A1、B1、C1三点的坐标;
(2)写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2B2C2三个顶点A2、B2、C2的坐标;
(3)将△ABC绕点O旋转18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三点的坐标.
2.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3.探究: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把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 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63的例题)
分析:略(见教材P63的例题分析)
解:略(见教材P63的例题解答)
问:你还可以得到其他图形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解法二: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6×,6×),即A′′(3,-3).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具体解法与作图略)
例2(教材P64)在右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吗?
分析: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如:它可以看作是一排鱼顺时针旋转45°角,连续旋转八次得到的旋转图形;它还可以看作位似中心是图形的正中心,相似比是4∶3∶2∶1的位似图形,…….(答案不惟一)
六、课堂练习
教材P64.1、2
△ABO的定点坐标分别为A(-1,4),B(3,2),O(0,0),试将△ABO放大为△EFO,使△EFO与△ABO的相似比为2.5∶1,求点E和点F的坐标.
如图,△AOB缩小后得到△COD,观察变化前后的三角形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求出其相似比和面积比.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65.3, P66.5、8
2.请用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四种变换设计一种图案(选择的变换不限).
3.如图,将图中的△ABC以A为位似中心,放大到1.5倍,请画出图形,并指出三个顶点的坐标所发生的变化.
教后反思:第二十七章 相似
测试1 图形的相似
学习要求
1.理解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的概念.
2.掌握相似多边形的两个基本性质.
3.理解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学习检测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相似图形.
2.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如),那么称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相似多边形____________称为相似比.当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____________.若甲多边形与乙多边形的相似比为k,则乙多边形与甲多边形的相似比为____________.
5.相似多边形的两个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如果不等于零的四个数成比例,那么___________.
反之亦真.即______(a,b,c,d不为零).
7.已知2a-3b=0,b≠0,则a∶b=______.
8.若则x=______.
9.若则______.
10.在一张比例尺为1∶20000的地图上,量得A与B两地的距离是5cm,则A,B两地实际距离为______m.
二、选择题
11.在下面的图形中,形状相似的一组是( )
12.下列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的是( )
A.任意两个菱形 B.任意两个正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 D.两个矩形
13.要做甲、乙两个形状相同(相似)的三角形框架,已知三角形框架甲的三边分别为50cm,60cm,80cm,三角形框架乙的一边长为20cm,那么,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框架乙共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三、解答题
14.已知:如图,梯形ABCD与梯形A′B′C′D′相似,AD∥BC,A′D′∥B′C′,∠A=∠A′.AD=4,A′D′=6,AB=6,B′C′=12.求:
(1)梯形ABCD与梯形A′B′C′D′的相似比k;
(2)A′B′和BC的长;
(3)D′C′∶DC.
综合、运用、诊断
15.已知:如图,△ABC中,AB=20,BC=14,AC=12.△ADE与△ACB相似,
∠AED=∠B,DE=5.求AD,AE的长.
16.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A′,B′,C′,D′分别是OA,OB,OC,OD的中点,试判断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思考
17.如下图甲所示,在矩形ABCD中,AB=2AD.如图乙所示,线段EF=10,在EF上取一点M,分别以EM,MF为一边作矩形EMNH、矩形MFGN,使矩形MFGN∽矩形ABCD,设MN=x,当x为何值时,矩形EMNH的面积S有最大值 最大值是多少
测试2 相似三角形
学习要求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能正确找到对应角、对应边.
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定理.
课堂学习检测
一、填空题
1.△DEF∽△ABC表示△DEF与△ABC______,其中D点与______对应,E点与
______对应,F点与______对应;∠E=______;DE∶AB=______∶BC,AC∶DF=AB∶______.
2.△DEF∽△ABC,若相似比k=1,则△DEF______△ABC;若相似比k=2,则
______,______.
3.若△ABC∽△A1B1C1,且相似比为k1;△A1B1C1∽△A2B2C2,且相似比为k2,则△ABC______△A2B2C2,且相似比为______.
4.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定理是平行于三角形____________和其他两边相交,所_____
____________与原三角形______.
5.已知:如图,△ADE中,BC∥DE,则
①△ADE∽______;


二、解答题
6.已知:如图所示,试分别依下列条件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1)若△ADC∽△CDB;
(2)若△ACD∽△ABC;
(3)若△BCD∽△BAC.
综合、运用、诊断
7.已知:如图,△ABC中,AB=20cm,BC=15cm,AD=12.5cm,DE∥BC.求DE的长.
8.已知:如图,AD∥BE∥CF.
(1)求证:
(2)若AB=4,BC=6,DE=5,求EF.
9.如图所示,在△APM的边AP上任取两点B,C,过B作AM的平行线交PM于N,过N作MC的平行线交AP于D.求证:PA∶PB=PC∶PD.
拓展、探究、思考
10.已知:如图,E是□ABCD的边AD上的一点,且,CE交BD于点F,BF=15cm,求DF的长.
11.已知:如图,AD是△ABC的中线.
(1)若E为AD的中点,射线CE交AB于F,求;
(2)若E为AD上的一点,且,射线CE交AB于F,求
测试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学习要求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能通过证三角形相似,证明成比例线段或进行计算.
课堂学习检测
一、填空题
1.______三角形一边的______和其他两边______,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______对应边的______,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______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______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 似.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______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______,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在△ABC和△A′B′C′中,如果∠A=56°,∠B=28°,∠A′=56°,∠C′=28°,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能否相似的结论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6.在△ABC和△A'B′C′中,如果∠A=48°,∠C=102°,∠A′=48°,∠B′=30°,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能否相似的结论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7.在△ABC和△A'B′C′中,如果∠A=34°,AC=5cm,AB=4cm,∠A′=34°,A'C′=2cm,A′B′=1.6cm,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能否相似的结论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ABC和△DEF中,如果AB=4,BC=3,AC=6;DE=2.4,EF=1.2,FD=1.6,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能否相似的结论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ABC的高AD,BE交于点F,则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共有______对.
9题图
10.如图所示,□ABCD中,G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AG与BD交于点E,与DC交于点F,此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共有______对.
10题图
二、选择题
11.如图所示,不能判定△ABC∽△DAC的条件是( )
A.∠B=∠DAC
B.∠BAC=∠ADC
C.AC2=DC·BC
D.AD2=BD·BC
1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10,AD=6,E是AD的中点,在AB上取一点F,使△CBF∽△CDE,则BF的长是( )
A.5 B.8.2
C.6.4 D.1.8
13.如图所示,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下列选项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的是( )
三、解答题
14.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D,想一想,
(1)图中有哪两个三角形相似
(2)求证:AC2=AD·AB;BC2=BD·BA;
(3)若AD=2,DB=8,求AC,BC,CD;
(4)若AC=6,DB=9,求AD,CD,BC;
(5)求证:AC·BC=AB·CD.
15.如图所示,如果D,E,F分别在OA,OB,OC上,且DF∥AC,EF∥BC.
求证:(1)OD∶OA=OE∶OB;
(2)△ODE∽△OAB;
(3)△ABC∽△DEF.
综合、运用、诊断
16.如图所示,已知AB∥CD,AD,BC交于点E,F为BC上一点,且∠EAF=∠C.
求证:(1)∠EAF=∠B;
(2)AF2=FE·FB.
17.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90°,以AD为直径的半圆与BC相切于E点.
求证:AB·CD=BE·EC.
18.如图所示,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点B,点D是⊙O上的一点,且AD∥OC.
求证:AD·BC=OB·BD.
19.如图所示,在⊙O中,CD过圆心O,且CD⊥AB于D,弦CF交AB于E.
求证:CB2=CF·CE.
拓展、探究、思考
20.已知D是BC边延长线上的一点,BC=3CD,DF交AC边于E点,且AE=2EC.试求AF与FB的比.
21.已知:如图,在△ABC中,∠BAC=90°,AH⊥BC于H,以AB和AC为边在Rt△ABC外作等边△ABD和△ACE,试判断△BDH与△AEH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22.已知:如图,在△ABC中,∠C=90°,P是AB上一点,且点P不与点A重合,过点P作PE⊥AB交AC于E,点E不与点C重合,若AB=10,AC=8,设AP=x,四边形PECB的周长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测试4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
学习要求
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学习检测
一、选择题
1.已知一棵树的影长是30m,同一时刻一根长1.5m的标杆的影长为3m,则这棵树的高度是( )
A.15m B.60m C.20m D.
2.一斜坡长70m,它的高为5m,将某物从斜坡起点推到坡上20m处停止下,停下地点的高度为( )
A. B. C. D.
3.如图所示阳光从教室的窗户射入室内,窗户框AB在地面上的影长DE=1.8m,窗户下檐距地面的距离BC=1m,EC=1.2m,那么窗户的高AB为( )
第3题图
A.1.5m B.1.6m C.1.86m D.2.16m
4.如图所示,AB是斜靠在墙壁上的长梯,梯脚B距离墙角1.6m,梯上点D距离墙1.4m,BD长0.55m,则梯子长为( )
第4题图
A.3.85m B.4.00m C.4.40m D.4.50m
二、填空题
5.如图所示,为了测量一棵树AB的高度,测量者在D点立一高CD=2m的标杆,现测量者从E处可以看到杆顶C与树顶A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测得BD=20m,FD=4m,EF=1.8m,则树AB的高度为______m.
第5题图
6.如图所示,有点光源S在平面镜上面,若在P点看到点光源的反射光线,并测得AB=10m,BC=20cm,PC⊥AC,且PC=24cm,则点光源S到平面镜的距离即SA的长度为______cm.
第6题图
三、解答题
7.已知:如图所示,要在高AD=80mm,底边BC=120mm的三角形余料中截出一个正方形板材PQMN.求它的边长.
8.如果课本上正文字的大小为4mm×3.5mm(高×宽),一学生座位到黑板的距离是5m,教师在黑板上写多大的字,才能使该学生望去时,同他看书桌上相距30cm垂直放置的课本上的字感觉相同
综合、运用、诊断
9.一位同学想利用树影测量树高,他在某一时刻测得长为1m的竹竿影长0.8m,但当他马上测量树影时,因树靠近一幢建筑物,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在墙上,如图所示,他先测得留在墙上的影高为1.2m,又测得地面部分的影长为5m,请算一下这棵树的高是多少
10.(针孔成像问题)根据图中尺寸(如图,AB∥A′B′),可以知道物像A′B′的长与物AB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11.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李老师带领学生去测教学楼的高度,在阳光下,测得身高为1.65m的黄丽同学BC的影长BA为1.1m,与此同时,测得教学楼DE的影长DF为12.1m,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已测得的数据,测出教学楼DE的高度.(精确到0.1m)
12.(1)已知:如图所示,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O点,OE⊥BC于E点,连结ED交OC于F点,作FG⊥BC于G点,求证点G是线段BC的一个三等分点.
(2)请你仿照上面的画法,在原图上画出BC的一个四等分点.(要求:写出作法,保留画图痕迹,不要求证明)
测试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要求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或证明问题.
课堂学习检测
一、填空题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______,对应边的比等于______.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之比等于______,对应边上的高之比等于______,对应角的角平分线之比等于______.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______.
4.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______.
5.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______,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等于______.
6.若两个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是16∶25,则它们的周长比等于______.
7.若两个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之比为5∶2,则它们的周长比是______,面积比是______.
8.同一个圆的内接正三角形与其外切正三角形的周长比是______,面积比是______.
9.同一个圆的内接正方形与其外切正方形的周长比是______,面积比是______.
10.同一个圆的内接正六边形与其外切正六边形的周长比是______,面积比是______.
11.正六边形的内切圆与它的外接圆的周长比是______,面积比是______.
12.在比例尺1∶1000的地图上,1cm2所表示的实际面积是______.
二、选择题
13.已知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为9∶4,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之比为( )
A.9∶4 B.4∶9 C.3∶2 D.81∶16
14.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DC边的中点,AE交BD于点Q,若△DQE的面积为9,则△AQB的面积为( )
A.18 B.27 C.36 D.45
15.如图所示,把△ABC沿AB平移到△A′B′C′的位置,它们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一半,若,则此三角形移动的距离AA'是( )
A. B. C.1 D.
三、解答题
16.已知:如图,E、M是AB边的三等分点,EF∥MN∥BC.求:△AEF的面积∶四边形EMNF的面积∶四边形MBCN的面积.
综合、运用、诊断
17.已知:如图,△ABC中,∠A=36°,AB=AC,BD是角平分线.
(1)求证:AD2=CD·AC;
(2)若AC=a,求AD.
18.已知:如图,□ABCD中,E是BC边上一点,且相交于F点.
(1)求△BEF的周长与△AFD的周长之比;
(2)若△BEF的面积S△BEF=6cm2,求△AFD的面积S△AFD.
19.已知:如图,Rt△ABC中,AC=4,BC=3,DE∥AB.
(1)当△CDE的面积与四边形DABE的面积相等时,求CD的长;
(2)当△CDE的周长与四边形DABE的周长相等时,求CD的长.
拓展、探究、思考
20.已知:如图所示,以线段AB上的两点C,D为顶点,作等边△PCD.
(1)当AC,CD,DB满足怎样的关系时,△ACP∽△PDB.
(2)当△ACP∽△PDB时,求∠APB.
21.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B∥CD,对角线AC,BD交于O点,若S△AOD∶S△DOC=2∶3,求S△AOB∶S△COD.
22.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DC,∠B=90°,AB=3,BC=11,DC=6.请问:在BC上若存在点P,使得△ABP与△PCD相似,求BP的长及它们的面积比.
测试6 位 似
学习要求
1.理解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能利用位似变换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能用坐标表示位似变形下图形的位置.
课堂学习检测
1.已知:四边形ABCD及点O,试以O点为位似中心,将四边形放大为原来的两倍.
(1) (2)
(3) (4)
2.如图,以某点为位似中心,将△AOB进行位似变换得到△CDE,记△AOB与△CDE对应边的比为k,则位似中心的坐标和k的值分别为( )
A.(0,0),2
B.(2,2),
C.(2,2),2
D.(2,2),3
综合、运用、诊断
3.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4,2),B(-2,-4),C(6,-2),D(2,4).试以O点为位似中心作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的相似比为1∶2,并写出各对应顶点的坐标.
4.已知:如下图,是由一个等边△ABE和一个矩形BCDE拼成的一个图形,其B,C,D点的坐标分别为(1,2),(1,1),(3,1).
(1)求E点和A点的坐标;
(2)试以点P(0,2)为位似中心,作出相似比为3的位似图形A1B1C1D1E1,并写出各对应点的坐标;
(3)将图形A1B1C1D1E1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再作关于x轴的对称图形,得到图形A2B2C2D2E2,这时它的各顶点坐标分别是多少
拓展、探究、思考
5.在已知三角形内求作内接正方形.
6.在已知半圆内求作内接正方形.
答案与提示
第二十七章 相 似
测试1
1.形状相同的图形.
2.其中两条线段的比,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比例线段.
3.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4.对应边的比,全等,
5.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6.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ad=bc.
7.3∶2. 8. 9.1. 10.1 000.
11.C. 12.B. 13.C.
14.(1)k=2∶3;(2)A'B'=9,BC=8;(3)3∶2.
15.
16.相似.
17.时,S的最大值为
测试2
1.相似,A点,B点,C点,∠B,EF,DE.
2.≌,2,
3.∽;k1k2.
4.一边的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相似.
5.①△ABC;②AC,DE;③EC,CE.
6.(1) (2) (3)
7.9.375cm.
8.(1)提示:过A点作直线AF'∥DF,交直线BE于E',交直线CF于F'.
(2)7.5.
9.提示:PA∶PB=PM∶PN,PC∶PO=PM∶PN.
10.OF=6cm.提示:△DEF∽△BCF.
11.(1) (2)1∶2k.
测试3
1.平行于,直线,相交.
2.三组,比相等.
3.两组,相应的夹角.
4.两个,两个角对应相等.
5.△ABC∽△A'C'B',因为这两个三角形中有两对角对应相等.
6.△ABC∽△A'B'C'.因为这两个三角形中有两对角对应相等.
7.△ABC∽△A'B'C',因为这两个三角形中,有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相应的夹角相等.
8.△ABC∽△DFE.因为这两个三角形中,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9.6对. 10.6对.
11.D. 12.D. 13.A.
14.(1)△ADC∽△CDB,△ADC∽△ACB,△ACB∽△CDB;
(2)略;
(3)
(4)
(5)提示:AC·BC=2S△ABC=AB·CD.
15.提示:(1)OD∶OA=OF∶OC,OE∶OB=OF∶OC;
(2)OD∶OA=OE∶OB,∠DOE=∠AOB,得△ODE∽△OAB;
(3)证DF∶AC=EF∶BC=DE∶AB.
16.略.
17.提示:连结AE、ED,证△ABE∽△ECD.
18.提示:关键是证明△OBC∽△ADB.
∵AB是⊙O的直径,∴∠D=90°.
∵BC是⊙O的切线,∴OB⊥BC.
∴∠OBC=90°.∴∠D=∠OBC.
∵AD∥OC,∴∠A=∠BOC.∴△ADB∽△OBC.
∴AD·BC=OB·BD.
19.提示:连接BF、AC,证∠CFB=∠CBE
20.提示:过C作CM∥BA,交ED于M.
21.相似.提示:由△BHA∽△AHC得再有BA=BD,AC=AE.
则:再有∠HBD=∠HAE,得△BDH∽△AEH.
22.提示:可证△APE∽△ACB,则

测试4
1.A. 2.B. 3.A. 4.C.
5.3. 6.12.
7.48mm.
8.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的大小约为7cm×6cm(高×宽).
9.树高7.45m.
10.
11.∵EF∥AC,∴∠CAB=∠EFD.
又∠CBA=∠EDF=90°,∴△ABC∽△FDE.
故教学楼的高度约为18.2m.
12.(1)提示:先证EF∶ED=1∶3.(2)略.
测试5
1.相等,相似比. 2.相似比、相似比、相似比.
3.相似比. 4.相似比的平方.
5.相似比.相似比的平方. 6.4∶5.
7.5∶2,25∶4. 8.1∶2,1∶4.
9. 10.
11. 12.100m2.
13.C. 14.C. 15.A. 16.1∶3∶5.
17.(1)提示:证△ABC∽△BCD;(2)
18.(1) (2)54cm2. 19.(1) (2)
20.(1)CD2=AC·DB;(2)∠APB=120°. 21.4∶9
22.BP=2,或或9.
当BP=2时,S△ABP∶S△PCD=1∶9;
当时,S△ABP∶S△DCP=1∶4;
当BP=9时,S△ABP:S△PCD=9∶4.
测试6
1.略. 2.C.
3.图略.A'(-2,1),B'(-1,-2),C'(3,-1),D'(1,2).
4.(1)
(2)B1(3,2),C1(3,-1),D1(9,-1),E1(9,2);
(3)B2(7,-2),C2(7,1),D2(13,1),E2(13,-2).
5.方法1:利用位似形的性质作图法(图16)
图16
作法:(1)在AB上任取一点G',作G'D'⊥BC;
(2)以G'D'为边,在△ABC内作一正方形D'E'F'G';
(3)连结BF',延长交AC于F;
(4)作FG∥CB,交AB于G,从F,G各作BC的垂线FE,GD,那么DEFG就是所求作的内接正方形.
方法2:利用代数解析法作图(图17)
图17
(1)作AH(h)⊥BC(a);
(2)求h+a,a,h的比例第四项x;
(3)在AH上取KH=x;
(4)过K作GF∥BC,交两边于G,F,从G,F各作BC的垂线GD,FE,那么DEFG就是所求的内接正方形.
6.提示:
正方形EFGH即为所求.
第二十七章 相似全章测试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在△ABC中,DE∥BC,若AD=1,DB=2,则的值为( )
第1题图
A. B. C. D.
2.如图所示,△ABC中DE∥BC,若AD∶DB=1∶2,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第2题图
A. B.
C. D.
3.如图所示,在△ABC中∠BAC=90°,D是BC中点,AE⊥AD交CB延长线于E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第3题图
A.△AED∽△ACB B.△AEB∽△ACD
C.△BAE∽△ACE D.△AEC∽△DAC
4.如图所示,在△ABC中D为AC边上一点,若∠DBC=∠A,,AC=3,则CD长为( )
第4题图
A.1 B. C.2 D.
5.若P是Rt△ABC的斜边BC上异于B,C的一点,过点P作直线截△ABC,截得的三角形与原△ABC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共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6.如图所示,△ABC中若DE∥BC,EF∥AB,则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
第6题图
A. B.
C. D.
7.如图所示,⊙O中,弦AB,CD相交于P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A.PA·AB=PC·PB B.PA·PB=PC·PD
C.PA·AB=PC·CD D.PA∶PB=PC∶PD
8.如图所示,△ABC中,AD⊥BC于D,对于下列中的每一个条件
第8题图
①∠B+∠DAC=90° ②∠B=∠DAC
③CD:AD=AC:AB ④AB2=BD·BC
其中一定能判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共有( )
A.3个 B.2个 C.1个 D.0个
二、填空题
9.如图9所示,身高1.6m的小华站在距路灯杆5m的C点处,测得她在灯光下的影长CD为2.5m,则路灯的高度AB为______.
图9
10.如图所示,△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F是AD边上一点,且,射线CF交AB于E点,则等于______.
第10题图
11.如图所示,△ABC中,DE∥BC,AE∶EB=2∶3,若△AED的面积是4m2,则四边形DEBC的面积为______.
第11题图
12.若两个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5∶4,则这两个多边形的周长比是______.
三、解答题
13.已知,如图,△ABC中,AB=2,BC=4,D为BC边上一点,BD=1.
(1)求证:△ABD∽△CBA;
(2)作DE∥AB交AC于点E,请再写出另一个与△ABD相似的三角形,并直接写出DE的长.
14.已知: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CD⊥AB于D点,AD=4cm,DB=9cm,求CB的长.
15.如图所示,在由边长为1的2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网格上有一个△ABC,试在这个网格上画一个与△ABC相似,且面积最大的△A1B1C1(A1,B1,C1三点都在格点上),并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16.如图所示,在5×5的方格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A(1,0),B(0,2),试以5×5的格点为顶点作△ABC与△OAB相似(相似比不为1),并写出C点的坐标.
17.如图所示,⊙O的内接△ABC中,∠BAC=45°,∠ABC=15°,AD∥OC并交BC的延长线于D点,OC交AB于E点.
(1)求∠D的度数;
(2)求证:AC2=AD·CE.
18.已知:如图,△ABC中,∠BAC=90°,AB=AC=1,点D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点重合),∠ADE=45°.
(1)求证:△ABD∽△DCE;
(2)设BD=x,AE=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3)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E的长.
19.已知:如图,△ABC中,AB=4,D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DE∥BC,连结DC,设△ABC的面积为S,△DCE的面积为S′.
(1)当D为AB边的中点时,求S′∶S的值;
(2)若设试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x的取值范围.
20.已知:如图,抛物线y=x2-x-1与y轴交于C点,以原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作⊙O,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另一点D.设点P为抛物线y=x2-x-1上的一点,作PM⊥x轴于M点,求使△PMB∽△ADB时的点P的坐标.
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x2+(k-1)x+2k-1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0,-3).
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A,B两点的坐标.
22.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已知点A和点B的坐标分别为(0,6),(8,0),动点P从点A开始在线段AO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移动,同时动点Q从点B开始在线段BA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移动,设点P,Q移动的时间为t秒.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当t为何值时,△APQ与△ABO相似
(3)当t为何值时,△APQ的面积为个平方单位
23.已知:如图,□ABCD中,AB=4,BC=3,∠BAD=120°,E为BC上一动点(不与B点重合),作EF⊥AB于F,FE,DC的延长线交于点G,设BE=x,△DEF的面积为S.
(1)求证:△BEF∽△CEG;
(2)求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3)当E点运动到何处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
答案与提示
第二十七章 相似全章测试
1.C. 2.D. 3.C. 4.C. 5.C. 6.C. 7.B. 8.A.
9.4.8m. 10. 11.21m2. 12.5∶4.
13.(1),得△HBD∽△CBA;
(2)△ABC∽△CDE,DE=1.5.
14.提示:连结AC.
15.提示:△A1B1C1的面积为5.
16.C(4,4)或C(5,2).
17.提示:(1)连结OB.∠D=45°.
(2)由∠BAC=∠D,∠ACE=∠DAC得△ACE∽△DAC.
18.(1)提示:除∠B=∠C外,证∠ADB=∠DEC.
(2)提示:由已知及△ABD∽△DCE可得从而y=AC-CE=x2-
(其中).
(3)当∠ADE为顶角时:提示: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
△ABD≌△DCE.可得
当∠ADE为底角时:
19.(1)S'∶S=1∶4;
(2)
20.提示:设P点的横坐标xP=a,则P点的纵坐标yP=a2-a-1.
则PM=|a2-a-1|,BM=|a-1|.因为△AD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欲使△PMB∽△ADB,只要使PM=BM.即|a2-a-1|=|a-1|.不难得a1=0.
∴P点坐标分别为P1(0,-1).P2(2,1).
21.(1)y=x2-2x-3,A(-1,0),B(3,0);
(2)或D(1,-2).
22.(1)
(2)或
(3)t=2或3.
23.(1)略;
(2)
(3)当x=3时,S最大值.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27.1 图形的相似?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
(二)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 情感目标?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
三、 教学难点?
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36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
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
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
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幻灯片加以
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探究:
1、思考教科书第37页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
2、 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 为什么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
五、 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第1、2题。?
六、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哪些收获 ?
七、课时作业?
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
2、习题27.1第1、2题.
27.1 图形的相似?
第 二 课 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
(二)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2、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图27.1.l-4 (1)(用投影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展示).观察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得出:三角相似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及相似比.
2.课前热身
分组活动:(5分钟)复习相似变换图形,掌握相似形的基本特征:对应角相等,对应
边的比相等.
3.合作深究
(1)整体感知
从回顾旧知“相似多边形性质”入手定义相似三角形,认识符号相似于“∽”,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课本第41页中“习题27.1第5题”,通过测量得到DE∥BC时, △ADE∽△ABC-一给出三角形相似的定义.
四边互动
互动1
师:教师展示投影1:课本第38页中图27.1.1-4.这两个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生:回答略.
师:这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
生:回答略(教师在学生进行议论、交流、评判形成共识后可由学生进行口头归纳.)
明确 图上所展示的两个相似图形中,∠A=∠A',∠B=∠B',∠C=∠C',.
定义相似比: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相似比.
注意: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则△A'B'C'与△ABC的相似比为.
互动2
师:展示投影2:课本中第39页图27.1-5.△ABC与△ADE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吗?为什么?
生:略.
师:△ABC与△ADE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吗?量量看.
生: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师:△ABC与△ADE相似吗?
生:学生分组进进行讨论.
明确 在同学交流、评判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阐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达标反馈
课本第40页练习第 l-3 题.
注:(1)题中找对应边应考虑长边与长边、中边与中边、短边与短边是否对应成比例及大角与大角、小角与小角、中角与中角是否对应相等.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相似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则△A'B'C'与△ABC的相似比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三角形的另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2)方法归纳
学会动手画平行线,动手测量、计算、观察、猜想总结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索的能力.
(三)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找一些生活中存在的相似变换的实例.
2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
画出公路两旁的电线杆(观察远近不同的两根电线杆及其上面的支架和瓷瓶).
(2)巩固练习
①课本第41页习题27.1第4、7题.
(3)补充作业
①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V)
②所有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图形.(V)
③线段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V)
④半径不同的两个圆是相似图形.(V)
⑤人的一双眼睛是相似图形.(V)
⑥自己选画一如意图形,然后再确定一个对应顶点,再画出一个与它相似的图形.
⑦(a)所有正方形是不是相似图形?若是,请说明理由.
(b)所有矩形呢 把矩形改为梯形又如何?换成菱形呢?改为等腰梯形或平行四边形?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
教学难点: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定义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
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SSS)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
提出问题:
如图27·2-1,在 ABC中,点D是边AB的中点,
DE∥BC,DE交AC于点E , ADE与 ABC有什么
关系?
分析:观察27·2-1易知AD=,AE=,∠A=∠A,∠ADE=∠ABC,∠AED=∠ACB,只需引导学生证得DE=即可,学生不难想到过E作
EF∥AB。 ADE∽ ABC,相似比为。
延伸问题:
改变点D在AB上的位置,先让学生猜想 ADE与 ABC仍相似,然后再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
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探究方法:
探究1
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小组交流)
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
分析:作A1D=AB,过D作DE∥B1C1,交A1C1于点E
A1DE∽ A1B1C1。用几何画板演示 ABC平移至 A1DE的过程
A1D=AB,A1E=AC,DE=BC A1DE≌ ABC
ABC∽ A1B1C1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符号语言:若 ,则 ABC∽ A1B1C1
运用提高:
P47练习题1(2)。
P47练习题2(2)。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1),3(1)。
选做题:P55习题27·2题4,5。
备选题:
如图,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的延
长线上的一点,连结AE交CD于F,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先让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然后教师再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实验几何的数学学习体验。此外,本课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知识重构的维度上重视应用“比较”“类比”“猜想”的教学法,促使学生尽可能进行“有意义”的而非“机械、孤立”的认知建构,并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掌握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二)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
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
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
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途径
提出问题:
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 ABC与 A1B1C1,使∠A=∠A1,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与∠B1,∠C与∠C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比都等于k,另外两组对应角∠B=∠B1,∠C=∠C1。
延伸问题: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
探究方法:
探究2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
符号语言:若∠A=∠A1,==k,则 ABC∽ A1B1C1
辨析:对于 ABC与 A1B1C1,如果=,∠B=∠B1,
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试着画画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所在,并集中展示反例。)
应用新知:
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与 A1B1C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1200,AB=7cm,AC=14cm,
∠A1=1200,A1B1= 3cm,A1C1=6cm。
(2)∠B=1200,AB=2cm,AC=6cm,
∠B1=1200,A1B1= 8cm,A1C1=24cm。
分析: (1)==,∠A=∠A1=1200
ABC∽ A1B1C1
(2)==,∠B=∠B1=1200
但∠B与∠B1不是AB ﹑AC﹑ A1B1 ﹑A1C1的夹角,
所以 ABC与 A1B1C1不相似。
运用提高:
1、P47练习题1(1)。
2、P47练习题2(1)。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2),3(2)。
选做题:P56习题27·2题8。
备选题:
已知零件的外径为25cm,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它的
内孔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AC和BD的长相等)
去量(如图),若OA:OC=OB:OD=3,CD=7cm。求此零
件的厚度x。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而本节课内容在探究方法上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正迁移。此外,由于判定方法2的条件“相应的夹角相等”在应用中容易让学生忽视,所以教学设计采用了“小组讨论+集中展示反例”的学习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AAS﹑ASA)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3的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SAS)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2)
提出问题:
观察两副三角尺,其中同样角度(300与600,或450与450)的两个三角尺大小可能不同,但它们看起来是相似的。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它们一定相似吗?
延伸问题:
作 ABC与 A1B1C1,使得∠A=∠A1,∠B=∠B1,这时它们的第三角满足∠C=∠C1吗?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角满足
∠C=∠C1,==。
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
探究方法:
探究3
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观察在动态变化中存在的不变因素。)
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
符号语言:
若∠A=∠A1,∠B=∠B1 ,则 ABC∽ A1B1C1
应用新知:
例2 如图27·2-7,弦AB和CD相交于⊙O
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分析:欲证PA·PB=PC·PD,只需,欲证只需 PAC∽ PDB,欲证 PAC∽ PDB,只需∠A=∠D,∠C=∠B。
运用提高:
P49练习题1。
P49练习题2。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3)。
选做题:P57习题27·2题11。
备选题:
如图AD⊥AB于D,CE⊥AB于E交AB于F,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的对数有       对。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由于上两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协同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7.2.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让能学生综合运用相似的知识,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2、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建模﹑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
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提出问题:
利用三角形的相似,如何解决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四条对应边中若已知三条则可求第四条。
一试牛刀:
例3:据史料记载,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曾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如图27.2-8,如果木杆EF长2m,它的影长FD为3 m,测得OA为201 m,求金字塔的高度BO。
分析:BF∥ED∠BAO=∠EDF
又∠AOB=∠DFE=900
ABO∽ DEF
二试牛刀:
例4:如图27.2-9,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P,在近岸取点Q和S,使点P、Q、S共线且直线PS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S且与PS垂直的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点T,确定PT与过点Q且垂直PS的直线b的交点R。如果测得QS=45 m,ST=90 m,QR=60 m,求河的宽度PQ。
分析:∠PQR=∠PST=900,∠P=∠P
PQR∽ PST
,即,,
。解得PQ=90
三试牛刀:
例5:已知左、右并排的两棵大树的高分别是AB=8m和CD=12m,两树的根部的距离BD=5m,一个身高1.6m的人沿着正对这两棵树的一条水平直路L从左向右前进,当他与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不能看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点C?
分析:AB∥CD, AFH∽ CFK。
,即,解得FH=8。
运用提高:
P51练习题1
2.P51练习题2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必做题:P56习题27·2题9,10,11。
选做题:P57习题27·2题15。
备选题:
已知零件的外径为25cm,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它
的内孔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AC和BD的长相等)去
量(如图),若OA:OC=OB:OD=3,CD=7cm。求此零件的
厚度x。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审题画示意图明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数学建模过程,学生可以从中锻炼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富有故事性或现实性的数学情景问题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7.2.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体验化归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教学难点:
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对应边、对应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之间什么关系?两个相似多边形呢?(学生小组讨论)
ABC∽ A1B1C1,相似比为k
AB=kA1B1,BC=kB1C1,CA=kC1A1
进而得到结论: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延伸问题:
探究:
如图27.2-11(1), ABC∽ A1B1C1,相似比为k1 ,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



(1) (2)
图27.2-11
分析:如图27.2-11(1),分别作出 ABC和 A1B1C1的高AD和A1D1。
∠ADB=∠A1D1B1=900又∠B=∠B1
ABD∽ A1B1D1
=k12
进而得到结论: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如图27.2-11(2),四边形ABCD相似于四边形A1B1C1D1,相似比为k2,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
分析: k22
k22
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应用新知:
例6:如图27.2-12,在 ABC和 DEF中,
AB=2DE,AC=2DF,∠A=∠D, ABC的周长是
24,面积是48,求 DEF的周长和面积。
图27.2-12
分析: ABC和 DEF中,AB=2DE,AC=2DF
又∠A=∠D
ABC∽ DEF,相似比为
DEF的周长=24=12,面积=248=12。
运用提高:
P54练习题1
P54练习题2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必做题:P54练习题3,4
选做题:P57习题27·2题12,13,14。
3.备选题: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长AB=2,BC=3,点P是AD边上的一动点(P异于A、D),Q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 连AQ、DQ,过P作PE∥DQ交AQ于E,作PF∥AQ交DQ于F.
(1)求证:△APE∽△ADQ;
(2)设AP的长为x,试求△PEF的面积
S△PEF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P在何
处时,S△PEF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
(3)当Q在何处时,△ADQ的周长最小?
(须给出确定Q在何处的过程或方法,不必给出证明)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通过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体验化归思想,学会应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因此本教学设计突出了“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一系列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有限数学归纳法的魅力。
27.3 位 似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位似图形的定义;
2、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操作引入
  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画面,二是神州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
  (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操作实验:指导全班同学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每位同学拿出自备的两个相似图形纸片,位置任意摆放,连接对应点,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否经过一点。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前台选取不同类型的相似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进行演示,供班级同学参考并猜想。
3、这几副图片表示出了图形之间的什么特殊的关系?
引出课题——位似。教师板书。
二、自主活动 实践感知
  1、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
  3、认一认:
  见课本P66页图27.3-2(1)、(2)、(3)辨认位似图形,并指认位似中心。
  (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位似图形的认识)
  4、练一练: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
  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
  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
  例2 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 )
  例3下列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D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
   A. 点E B. 点F C.点G D.点D
  例4 已知上图中,AE∶ED=3∶2,则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D的位似比为( )
  A. 3∶2 B. 2∶3 C. 5∶2 D. 5∶3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三、合作探究 明确强化
  1、想一想:
 本课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前后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归纳:直角坐标系放大图形法;橡皮筋放大图形法。它们都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2、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一半。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亲自试一试;
  (2) 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
  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试一试
  已知五边形ABCDE,作出一个五边形A’B’C’D’E’,使新五边形 A’B’C’D’E’与原五边形ABCDE对应线段的比为1∶2。
  学生作图,可以得出:
  ⑴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
  ⑵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
  ⑶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
  ⑷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条边上;
  ⑸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个顶点上;
  五、归纳小结 
   1、畅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总结: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应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3、实际应用:位似图形在家庭装潢设计上的运用。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布置作业
27.3 位 似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继续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画出其位似图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图形关于原点的位似图形。
教学难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关于原点的位似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变换
2、什么叫位似图形 怎样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位似图形
二、新授:
探究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3,把线段AB缩小画出缩小后的位似图形EF.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进行:
(1)EF与AB都在第一象限时。
(2)EF与AB不在同一象限,在第三象限时。
发现的结论:
第一种情况E(2,1),F(2,0)
第二种情况E(-2,-1),F(-2,0)。
2、△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请学生把发现的结论写出来
由上面的作图归纳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三、例题
四边形ABCD的坐标为A(-6,6),B(-8,2),C(-4,0),D(-2,4),画出它的一个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2的位似图形.
先确定各个顶点关于点O的对应点的坐标,再画图.
四、练习:
课本第64页 1,2
总结:至此我们学习了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吗
五、布置作业:课本第65页3,4,5,6
27.3 位 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会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把一个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掌握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2、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与交流,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图形的位似概念、位似图形的性质及利用位似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构建新知
1.位似图形的概念
 下列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2、引导学生观察位似图形
 下列图形中,每个图中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都是相似图形.分别观察这五个图,你发现每个图中的两个四边形各对应点的连线有什么特征?
显然,位似图形是相似图形的特殊情形,其相似比又叫做它们的位似比.
(1)五边形ABCDE与五边形A′B′C′D′E′;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O与△CDO
(3)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B′C′D′.
(4)等边三角形ABC与等边三角形A′B′C′
(5)反比例函数y=(x>0)的图像与y=(x<0)的图像
(6)曲边三角形ABC与曲边三角形A′B′C′
(7)扇形ABC与扇形A′B′C′,
(B、A 、B′在一条直线上,C、A 、C′在一条直线上)
SHAPE \* MERGEFORMAT
(8)△ABC与△ADE(①DE∥BC; ②∠AED=∠B)
2.如图P,E,F分别是AC,AB,AD的中点,四边形AEPF与四边形ABCD是位似图形吗?如果是位似图形,说出位似中心和位似比.
适当提高,应用新知
位似图形的性质
一般地,位似图形有以下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作位似图形
例:如图,请以坐标原点O为位似中心,作的位似图形,并把的边长放大3倍.
分析:根据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
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我们只要连结位似中心O和的各顶点,
并把线段延长(或反向延长)到原来
的3倍,就得到所求作图形的各个顶点
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想一想:
1.四边形GCEF与四边形G′C′E′F′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2.怎样运用像与原像对应点的坐标关系,画出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的
位似图形?
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变换有一下性质:
若原图形上点的坐标为(x,y),像与原图形的位似比为k,则像上的对应点的坐标为(kx,ky)或(―kx,―ky).
练一练
如图,已知△ABC和点O.以O为位似中心,
求作△ABC的位似图形,并把△ABC的边长
缩小到原来的一半.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BC的各个
坐标为A(-1,1),B(2,3),C(0,3)。
现要以坐标原点0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
作△ABC的位似图形△A/B/C/,则它的顶
点A、B、C的坐标各是多少?
小结内容,自我反馈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位似图形的定义,位似图形的性质.
作业
1.P65习题27.3 1、2、3
相似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
能力目标:
2、培养学生把课本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以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4、通过学习,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例题的分析、研究,揭示应用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解题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请同学口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及性质,教师用投影加以总结: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且这条直线与原三角形的两条边(或其延长线)分别相交,那么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判定定理: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4)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5)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6)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相似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除具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外,还具有如下性质:
(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指出判定中第6个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而第1个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因用起来较烦,因此平时不使用。在性质中强调前提条件是相似。
(二)基础训练
1、判断题
1)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 )
2)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 )
3)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 )
4)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 ( )
5)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
6)有一个角是7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
7)如果两个三角形周长之比是1∶2,那么它的面积之比为1∶4(    )
8)若两等腰三角形面积之比为9∶25,则它的底边之比为3∶5(     )
2、填空
1)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的比是1∶4,则对应高的比为_____,面积的比为_____。
2)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1∶4,对应中线的比为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_。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00倍,而它的形状不变,则边长应扩大为原来的______倍。
4)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周长的比为2∶3,面积的比为1∶a,则a等于_____.
(三)例题解析
例1如图△ABC中,边BC=8cm,高AD=12cm,EF∥BC。
(1)若EF=4,求
(2)若将EF向上平移,使=4,求的高。
(3)若设,试写出与的函数解析式。
(通过此例,学生就比较容易搞清变式的思路.)
变式训练: 如图△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8cm,高AD=12cm,要把它加工成矩形零件,使矩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E、F分别在AB、AC上(不与点B、点C重合)。
求:(1)AK为何值时,矩形EFGH是正方形?
(2)AK为何值时,此矩形的邻边之比是1:2?
(3)若设,试写出与的函数解析式。
(4)为何值时,达到最大值。
(比较例题与本题的联系,学生不难寻找解题思路,但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将此题抽象为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数学问题的思想)
(四)归纳与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综合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望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有时我们还会碰到一道题目多种答案的情况。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认真审题、分析。
(五)课时作业:(略)
A
B
D
E
C
F
A
B
C
A 1
B1
C 1
D
E
A
B
C
A 1
B1
C 1
A
B
C
A 1
B1
C 1
A
B
C
A 1
B1
C 1
B
D
E
F
A
C
A
(F)
B
O
E
F B
(E)
A
C
O
B
x
y第二十七章 相似
图形的相似(一)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
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
二、重点、难点
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难点:成比例线段概念.
难点的突破方法
(1)对于相似图形的概念,可用大量的实例引入,但要注意教材中“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只是对相似图形概念的一个描述,不是定义;还要强调:①相似形一定要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其大小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当形状与大小都一样时,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所以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②相似形不仅仅指平面图形,也包括立体图形的情况,如飞机和飞机模型也是相似形;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有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而把一个图形的部分拉长或加宽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不是相似图形.
(2)对于成比例线段:
①我们是在学生小学学过数的比,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成比例线段的;②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③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④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记作或a:b=c:d;⑤若四条线段满足,则有ad=bc(为利于今后的学习,可适当补充:反之,若四条线段满足ad=bc,则有,或其它七种表达形式).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三道例题都是补充的题目,例1是一道判断图形相似的选择题,通过讲解要使学生明确:(1)相似形一定要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2)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有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而把一个图形的部分拉长或加宽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不是相似图形;(3)在识别相似图形时,不要以位置为准,要“形状相同”;例2通过分别采用m、cm、mm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的值相等,使学生明确: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例3是求线段的比的题,要使学生对比例尺有进一步的认识:比例尺=,而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求两条线段的比.
四、课堂引入
1.(1)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再如下图的两个画面,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
(2)教材P36引入.
(3)相似图形概念: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强调:见前面)
(4)让学生再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
(5)讲解例1.
2.问题: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
归纳: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3.成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即ad=bc),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注意】 (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3)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记作或a:b=c:d;(4)若四条线段满足,则有ad=bc.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选择题)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 )
分析:因为图A是把图拉长了,而图D是把图压扁了,因此它们与左图都不相似;图B是正六边形,与左图的正五边形的边数不同,故图B与左图也不相似;而图C是将左图绕正五边形的中心旋转180 后,再按一定比例缩小得到的,因此图C与左图相似,故此题应选C.
例2(补充)一张桌面的长a=1.25m,宽b=0.75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1)如果a=125cm,b=75c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2)如果a=1250mm,b=750mm,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解:略.()
小结:上面分别采用m、cm、mm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的值是相等的,所以说,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
例3(补充)已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32000000,量得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大约为3.5cm,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km?
分析:根据比例尺=,可求出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
解: 略
答: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120 km.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37的观察.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
B.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
C.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
D.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
3.如图,请测量出右图中两个形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1)(小)长是_______cm,宽是_______cm; (大)长是_______cm,宽是_______cm;
(2)(小) ;(大) .
(3)你由上述的计算,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答:相似的长方形的宽与长之比相等)
4.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中国政区”地图上,量得福州与上海之间的距离时7.5cm,那么福州与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5.AB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500m,在一张平面图上的距离是5cm,那么这张平面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七、课后练习
1.观察下列图形,指出哪些是相似图形:
(答:相似图形分别是:(1)和(8);(2)和(6);(3)和(7) )
2.教材P37练习1、2.
3.教材P40 练习1与习题1 .
教学反思
27.1 图形的相似(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会根据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与识别.
2.难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可以以矩形、菱形为例说明:仅有对应角相等,或仅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多边形不一定相似(见例1),也可以借助电脑直观演示,增加效果,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由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可知,如果已知两个多边形相似,就等于知道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在计算时要能灵活运用.
(3)相似比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实质是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长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3个例题,例1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通过例1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若说明两个多边形不相似,则必须说明各角无法对应相等或各对应边的比不相等,或举出合适的反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依靠直觉观察是不可靠的;例2是教材P39的例题,它主要考查的是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运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即可求解;例3是相似多边形特征的灵活运用(使用方程思想)的题目,在教学中还可根据自己的学生学习的程度,适当增加一些题目用以巩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四、课堂引入
如图的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
问题:对于图中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
3.【结论】:
(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
问题: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
结论: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 B.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C.所有的菱形都相似 D.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分析:A中平行四边形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都相似,故A错;B中矩形虽然各角都相等,但是各对应边的比不一定相等,因此所有的矩形不一定都相似,故B错;C中菱形虽然各对应边的比相等,但是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菱形不一定都相似,故C也错;D中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故D说法正确,因此此题应选D.
例2(教材P39例题).
分析: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关键是找准对应角与对应边,从而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解:略
例3(补充)
已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且A1B1:B1C1:C1D1:D1A1=7:8:11:14,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的各边的长.
分析: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
解:∵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
∴ AB:BC:CD:DA= A1B1:B1C1:C1D1:D1A1.
∵ A1B1:B1C1:C1D1:D1A1=7:8:11:14,
∴ AB:BC:CD:DA= 7:8:11:14.
设AB=7m,则BC=8m,CD=11m,DA=14m.
∵ 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
∴ 7m+8m+11m+14m=40.
∴ m=1.
∴ AB=7,则BC=8,CD=11,DA=14.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0练习2、3.
2.教材P41习题4.
3.(选择题)△ABC与△DEF相似,且相似比是,则△DEF 与△ABC与的相似比是( ).
A. B. C. D.
4.(选择题)下列所给的条件中,能确定相似的有( )
(1)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2)所有的正方形;(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5)所有的等腰梯形;(6)所有的正六边形.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5.已知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1B1C1D1相似,四边形ABCD的最长边和最短边的长分别是10cm和4cm,如果四边形A1B1C1D1的最短边的长是6cm,那么四边形A1B1C1D1中最长的边长是多少?
七、课后练习
教材P41习题3、5、6.
2.如图,AB∥EF∥CD,CD=4,AB=9,若梯形CDEF与梯形EFAB相似,求EF的长.
※3.如图,一个矩形ABCD的长AD= a cm,宽AB= b cm,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连接E、F,所得新矩形ABFE与原矩形ABCD相似,求a:b的值. (:1)
教学反思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要注意强调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符号表示方法(判定与性质两方面),应注意两个相似三角形中,三边对应成比例,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分别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
(2)要注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其特殊之处在于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两者在定义、记法、性质上稍有不同,但两者在知识学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类比;
(3)要求在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会很快地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4)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这一点也可以在上一节课中提出):
如△ABC∽△A′B′C′的相似比,那么△A′B′C′∽△ABC的相似比就是,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一点在教学中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学生理解;
(5)“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定理也可以简单称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均为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是训练学生能正确去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明确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即(1)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2)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最大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3)对应角所对的边一定是对应边;(4)对应边所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例2是让学生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此题两次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也可以先写出三个比例式,然后拆成两个等式进行计算),学生刚开始可能不熟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
如果∠A=∠A′, ∠B=∠B′, ∠C=∠C′, 且.
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
则有∠A=∠A′, ∠B=∠B′, ∠C=∠C′, 且.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P42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ABC∽△DCA,AD∥BC,∠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
(3)若AB=10,BC=12,CA=6.求AD、DC的长.
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与DC的长.
解:略(AD=3,DC=5)
例2(补充)如图,在△ABC中,DE∥BC,AD=EC,DB=1cm,AE=4cm,BC=5cm,求DE的长.
分析:由DE∥BC,可得△ADE∽△ABC,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又由AD=EC可求出AD的长,再根据求出DE的长.
解:略().
六、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
A.两个直角三角形 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 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3.如图,在□ABCD中,EF∥AB,DE:EA=2:3,EF=4,求CD的长. (CD= 10)
七、课后练习
1.如图,△ABC∽△AED, 其中DE∥BC,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如图,△ABC∽△AED,其中∠ADE=∠B,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3.如图,DE∥BC,
(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
(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和BC的长.
教学反思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
(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难点的突破方法
(1)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科书虽然给出了证明,但不要求学生自己证明,通过教师引导、讲解证明,使学生了解证明的方法,并复习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
(2)判定方法1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作图展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从作图方法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特殊的全等三角形到一般相似三角形,以及类比认识新事物的方法.
(3)讲判定方法1时,要扣住“对应”二字,一般最短边与最短边,最长边与最长边是对应边.
(4)判定方法2一定要注意区别“夹角相等” 的条件,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课堂练习2就是通过让学生联想、类比全等三角形中SSA条件下三角形的不确定性,来达到加深理解判定方法2的条件的目的的.
(5)要让学生明确,两个判定方法说明:只要分别具备边或角的两个独立条件——“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或“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6)要让学生学会自觉总结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这两种方法无论哪一个,首先必需要有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然后又有目标的去探求另一组条件,若能找到一组角相等,而这组对应角又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时,则选用判定方法2,若不是“夹角”,则不能去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若能找到第三边也成比例,则选用判定方法1.
(7)两对应边成比例中的比例式既可以写成如的形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
(8)由比例的基本性质,“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也可以由等积式提供.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的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46的例1,此例题是为了巩固刚刚学习过的两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是复习巩固“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是复习巩固“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判定方法.通过此例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例2是补充的题目,它既运用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又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一点综合性,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相似三角形的题目,而本节课的内容有较多,故此例题可以选讲.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带领学生画图探究;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
(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
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6例1)
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
解:略
※例2 (补充)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CD,AB=6,BC=4,AC=5,CD=,求AD的长.
分析:由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猜想应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来证明.计算得出,结合∠B=∠ACD,证明△ABC∽△DCA,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关于AD的比例式,从而求出AD的长.
解:略(AD=).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7.2.
2.如果在△ABC中∠B=30°,AB=5㎝,AC=4㎝,在△A’B’C’中,∠B’=30°A’B’=10㎝,A’C’=8㎝,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
3.如图,△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求证:△ABC∽△DEF.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47.1、3.
2.如图,AB AC=AD AE,且∠1=∠2,求证:△ABC∽△AED.
※3.已知:如图,P为△ABC中线AD上的一点,且BD2=PD AD,
求证:△ADC∽△CDP.
教学反思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
(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
(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则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48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让学生说出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
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选择这个题目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题的学习,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打基础.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 AB,
那么△ACD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3)如(2)题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
那么△ACD与△ABC相似吗?——引出课题.
(4)教材P48的探究3 .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8例2).
分析:要证PA PB=PC PD,需要证,则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
证明:略(见教材P48例2).
例2 (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若AB=4,AD=5,AE=6,求DF的长.
分析:要求的是线段DF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AD、AE和DF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和△AFD中,因此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这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从而求得DF的长.由于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有一对直角相等,再找出另一对角对应相等,即可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解:略(DF=).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9的练习1、2.
2.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
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七、课后练习
已知:如图,△ABC 的高AD、BE交于点F.
求证:.
2.已知:如图,BE是△ABC的外接圆O的直径,CD是△ABC的高.(1)求证:AC BC=BE CD;
(2)若CD=6,AD=3,BD=8,求⊙O的直径BE的长.
教学反思
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2.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本节主要探索的是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及盲区问题),学生已经学过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定方法及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的学习将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应用.初三学生在思维上已具备了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心理特点上则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认识.
(2)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不能直接测量出长度和宽度的物体及盲区问题,我们可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测量,只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相似三角形模型,再利用线段成比例来求解.在教学中,要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实情,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加以解决,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上可以通过著名的科学家名句和如何测量神秘的金字塔的高度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4)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可以适当增加课时.
三、例题的意图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1)测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2)测距(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 .本节课通过教材P49的例3——P50的例5(教材P49例3——是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P50例4 ——是测量河宽问题;P50例5——是盲区问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测高和测距的方法.知道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高度、宽度时,关键是要构造和实物所在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而且要能测量已知三角形的各条线段的长,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求解.讲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这几个实际问题,以提高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让学生多见些不同类型的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应用问题,便于学生理解:世上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数学问题来解决,而本节的应用实质是: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掌握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解决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
其中P50的例5出现了几个概念,在讲此例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2)视线:由视点出发的线称为视线;(3)仰角: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4)盲区:人眼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
四、课堂引入
问: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位于哪个国家,叫什么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在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泰勒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吧!”,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是很难爬到塔顶的.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见教材P49)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例4 ——测量河宽问题)
分析:设河宽PQ长为x m ,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即.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解:略(见教材P50)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3(教材P50例5——盲区问题)
分析:略(见教材P50)
解:略(见教材P51)
六、课堂练习
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例.在某一时刻,有人测得一高为1.8米的竹竿的影长为3米,某一高楼的影长为60米,那么高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小明要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从距他2米的一小块积水处C看到塔顶的倒影,已知小明的眼部离地面的高度DE是1.5米,塔底中心B到积水处C的距离是40米.求塔高
七、课后练习
教材P51.练习1和练习2.
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使球恰好能打过网,而且落在离网5米的位置上,求球拍击球的高度h.(设网球是直线运动)
小明想利用树影测量树高,他在某一时刻测得长为1m的竹竿影长0.9m,但当他马上测量树影时,因树靠近一幢建筑物,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在墙上,如图,他先测得留在墙上的影高1.2m,又测得地面部分的影长2.7m,他求得的树高是多少?
教学反思
27.2.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3.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体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1.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2.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对应边、对应角的性质。 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之间什么关系?两个相似多边形呢?(学生小组讨论) ↓ ABC∽ A1B1C1,相似比为kAB=kA1B1,BC=kB1C1,CA=kC1A1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延伸问题: 探究:如图27.2-11(1), ABC∽ A1B1C1,相似比为k1 ,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

(1) (2)图27.2-11分析:如图27.2-11(1),分别作出 ABC和 A1B1C1的高AD和A1D1。∠ADB=∠A1D1B1=900又∠B=∠B1 ABD∽ A1B1D1=k12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2)如图27.2-11(2),四边形ABCD相似于四边形A1B1C1D1,相似比为k2,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分析: k22 k22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应用新知:例6:如图27.2-12,在 ABC和 DEF中,AB=2DE,AC=2DF,∠A=∠D, ABC的周长是24,面积是48,求 DEF的周长和面积。图27.2-12分析: ABC和 DEF中,AB=2DE,AC=2DF又∠A=∠D ABC∽ DEF,相似比为 DEF的周长=24=12,面积=248=12。 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会有限数学归纳法的魅力,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探究经验。让学生经历从“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到相似三角形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过程,体会它们之间的形式雷同性与认知结构雷同性。让学生再次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有限数学归纳法的魅力。让学生了解运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常见解题思路。
运用提高:P54练习题1P54练习题2 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利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及时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布置作业:必做题:P54练习题3,4选做题:P57习题27·2题12,13,14。3.备选题: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长AB=2,BC=3,点P是AD边上的一动点(P异于A、D),Q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 连AQ、DQ,过P作PE∥DQ交AQ于E,作PF∥AQ交DQ于F.(1)求证:△APE∽△ADQ;(2)设AP的长为x,试求△PEF的面积S△PEF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P在何处时,S△PEF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3)当Q在何处时,△ADQ的周长最小?(须给出确定Q在何处的过程或方法,不必给出证明) 分层次布置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收获。备选题答案:(1)证∠APE=∠ADQ,∠AEP=∠AQD.注意到△APE∽△ADQ与△PDE∽△ADQ,及S△PEF=,得S△PEF==. ∴当,即P是AD的中点时,S△PEF取得最大值.(3)作A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A′,连DA′交BC于Q,则这个点Q就是使△ADQ周长最小的点,此时Q是BC的中点.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通过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体验化归思想,学会应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因此本教学设计突出了“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一系列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有限数学归纳法的魅力。
27. 3 位似(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
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掌握位似图形概念,需注意:①位似是一种具有位置关系的相似,所以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必定是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②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只有一个;③两个位似图形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两侧,也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一侧;④位似比就是相似比.利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可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
(3)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所以它具有相似图形的一切性质.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它又具有特殊的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等于位似比(相似比).
(4)两个位似图形的主要特征是: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
(5)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其步骤见下面例题.作图时要注意:①首先确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随意选择;②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如四边形有四个关键点,即它的四个顶点;③确定位似比,根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判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例2),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中的图2与图3).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补充的一个例题,通过辨别位似图形,巩固位似图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2)两个相似图形每对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二者缺一不可.例2是教材P61例题,通过例2 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讲解例2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所要求作的图形,要让学生通过作图理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这和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位似中心O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外,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内,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 中的图2与图3),因此,位似中心的确定是作出图形的关键.要及时强调注意的问题(见难点的突破方法④),及时总结作图的步骤(见例2),并让学生练习找所给图形的位似中心的题目(如课堂练习2),以使学生真正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与作图.
四、课堂引入
1.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2.问:已知:如图,多边形ABCDE,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
分析:位似图形是特殊位置上的相似图形,因此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位似图形,首先要看这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再看对应点的连线是否都经过同一点,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图(1)、(2)和(4)三个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分别是图(1)中的点A ,图(2)中的点P和图(4)中的点O.(图(3)中的点O不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故图(3)不是位似图形,图(5)也不是位似图形)
例2(教材P61例题)把图1中的四边形ABCD缩小到原来的.
分析: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 .
作法一:(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
使得;
(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2.
问:此题目还可以如何画出图形?
作法二:(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 OB, OC,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B′、C′、D′,使得;
(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3.
作法三:(1)在四边形ABCD内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
使得;
(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4.
(当点O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时,作法略——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61.1、2
2.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
把右图中的五边形ABCDE扩大到原来的2倍.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65.1、2、4
2.已知:如图,△ABC,画△A′B′C′,
使△A′B′C′∽△ABC,且使相似比为1.5,要求
(1)位似中心在△ABC的外部;
(2)位似中心在△ABC的内部;
(3)位似中心在△ABC的一条边上;
(4)以点C为位似中心.
教学反思
27. 3 位似(二)
一、教学目标
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2.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个基本变换,因此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2)带领学生共同探究出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的关键是要确定位似图形各个顶点的坐标,而不同方法得到的图形坐标是不同的.如:已知:△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1,3),B(2,0),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根据前面(2)总结的变化规律,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1×2,3×2),即A′(2,6),或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1×(-2),3×(-2)),即A′′(-2,-6).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
(4)本节课的最后要给学生总结(或让学生自己总结)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四种变换的异同: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的变换后,虽然对应位置改变了,但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即两个图形是全等的;而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变换)之后是相似的.并让学生练习在所给的图案中,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63的例题,它是在引导学生寻找出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后的一个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的题目,其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知识,此题目应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作出图形.例2是教材P64的一个问题,它是“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四种变换的一个综合题目,所给的图案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不同,因此应让学生自己来回答,并在顺利完成这个题目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四种变换的异同.
四、课堂引入
1.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1)将△ABC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A1、B1、C1三点的坐标;
(2)写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2B2C2三个顶点A2、B2、C2的坐标;
(3)将△ABC绕点O旋转18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三点的坐标.
2.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3.探究: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把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 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63的例题)
分析:略(见教材P63的例题分析)
解:略(见教材P63的例题解答)
问:你还可以得到其他图形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解法二: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6×,6×),即A′′(3,-3).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具体解法与作图略)
例2(教材P64)在右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吗?
分析: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如:它可以看作是一排鱼顺时针旋转45°角,连续旋转八次得到的旋转图形;它还可以看作位似中心是图形的正中心,相似比是4∶3∶2∶1的位似图形,…….
解:答案不惟一,略.
六、课堂练习
教材P64.1、2
△ABO的定点坐标分别为A(-1,4),B(3,2),O(0,0),试将△ABO放大为△EFO,使△EFO与△ABO的相似比为2.5∶1,求点E和点F的坐标.
如图,△AOB缩小后得到△COD,观察变化前后的三角形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求出其相似比和面积比.
七、课后练习
1.教材P65.3, P66.5、8
2.请用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四种变换设计一种图案(选择的变换不限).
3.如图,将图中的△ABC以A为位似中心,放大到1.5倍,请画出图形,并指出三个顶点的坐标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