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习题课件 9.桃花源记 (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习题课件 9.桃花源记 (4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6 11: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桃花源记
1
2
3
4
B
B
D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A
6
D
9
10
8
7
B
11
12
14
16
17
18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20
13
15
19
21
22
23
2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25
综合实践·素养练
26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遂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
?
?
?
?
?
?
?
【点拨】A项两个读音应互换位置;C项“要”读“yāo”,同“邀”;D项“语”读“yù”。
B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    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豁然开朗 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着,顺着
?
?
?
?
?
?
?
?
?
繁多的样子
开阔敞亮 
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
(6)并怡然自乐 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具答之 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咸来问讯 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的样子
(9)皆叹惋 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便扶向路 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详细
消息
感叹惋惜
沿着、顺着
打算,计划
3.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忽逢/桃花林 D.后遂无问/津者
D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
?
?
?
?
?
?
?
?
5.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前行 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形容词作动词,尽,走到……的尽头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D.不复出焉 不复得路
?
?
?
?
?
?
?
?
【点拨】A.于是,就/竟然,居然;B.作为/跟,同;C.舍弃/房舍;D.再。
【答案】D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A
?
?
?
?
【点拨】A项中“之”为助词,其他几项均为代词。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林中)香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9. 按要求填空。
(1)《桃花源记》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行文线索的。
(2)《桃花源记》中,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儒家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
10. 下面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安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快乐。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形象的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人都感叹惋惜,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惋惜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情节曲折,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 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答案】B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1. 根据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
一、课文研读
做客桃花源
12. 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桃花源与世隔绝得久远,不与外界沟通,所以看到外来的渔人才会吃惊、惊异。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不希望被外人打扰。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4.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是虚构的世界。同时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
15. 作者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作者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3页第16-20题。
二、对比阅读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曳舟不得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缘小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错相通
?
?
?
?
?
?
可以互相听到
拖、拉
于是,就
1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樵童牧竖相征逐。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
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
18.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
B.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C
?
?
?
?
?
?
?
?
19. 【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0. 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乙参考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徒步渡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
想要问问所经历此地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没有作答,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首先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稍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顾而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切切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三子不得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西
三、国学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4页第21-24题。
?
?
?
?
回头看
停止
入睡,睡着
2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2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
?
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迎接。
(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24. 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竟然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和老鼠那样迂回旋绕着爬行,才能够走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风铃都响了起来。
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还常常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25. 外国人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帮助他解决。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的年龄古称为:①古稀 ②垂髫 ③不惑 ④花甲 ⑤弱冠 ⑥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填序号)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






(2)【写古诗领报酬】吉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7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吉米在写领条时,不会写汉字的数字的大写,请你帮帮他。
已领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
壹佰玖拾陆
(3)【读美文理语序】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鸣叫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正确的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① ③ ②
(4)【开班会拟标语】八年级(6)班将召开“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请你帮帮他。
示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26. 仿照《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林的描写,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150字左右)
片段练笔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要注意题目的要求,仿照《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林的描写,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文笔尽量生动优美,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字数的要求。在写的过程中,注意选取一些有特征的景物来渲染气氛。选材一定要典型,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