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1
2
3
4
(1)zhá gǔ 漉漉
(2)滩璧 滩壁
(3)水回旋流动
(4)比喻
B
D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A
C
6
7
9
14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综合实践·素养练
11
12
8
10
13
15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出轧( ) 汩( )汩 湿lù lù (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璧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lùlù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zhá
gǔ
漉漉
?
?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
滩璧
滩壁
(3)文段中“打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回旋流动
(4)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B.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深不可测: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C.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浓缩:泛指用一定的方法使物体中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从而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加。)
D.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寒噤:寒战。)
?
?
?
?
?
?
?
?
?
?
【点拨】“深不可测”在这里用的是本义“深得无法测量”,不是比喻义。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D.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点拨】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A项,并非问句,不用问号,应将问号改为逗号;B项,“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共同来修饰舞蹈,三个短语是并列短语,所以中间应该用顿号;C项,“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与“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介绍了两种小吃及其特点,中间应该用分号。
【答案】D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大约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
B.暑假,在户外活动时,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点拨】A项前后矛盾,应删去“大约”;B项否定不当,可删去“不要”;D项搭配不当,“发扬”与“产业”不搭配,可将“发扬”改为“发展”。
【答案】C
【点拨】作者第二次观赏壶口瀑布是在枯水季节。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了作者两次观赏雨季壶口瀑布的见闻和感受。
B.作者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角度切入,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令人震撼的气势。
C.本文运用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
D.文章最后,作者借物喻人,升华主旨,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立意深远。
A
阅读《壶口瀑布》第4—6段,回答问题。
6.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句话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作者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等,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一、精段品读
7.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联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将对人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8.作者想通过描写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表达怎样的心声?
作者描述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由瀑布联想到黄河,进而由黄河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借物喻人,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9. 黄河经过高低跌宕的奔流铸成了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性格,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事例能体现出黄河的这种性格?
示例:二万五千里长征、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等。
10. 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65、66页第10-13题。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
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
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
流沙河告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慨
11. 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
(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①写出了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②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
?
?
12. 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
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脉,精神有了归属。
13. 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
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炽热的爱。
14. 某校八年级开展“大美潜山”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与。
(1)潜山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现在以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胸怀、稳健的步伐迎来八方机遇与挑战。
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这句话最后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美誉(或“的美称”)
(2)请把下面潜山的旅游文化资源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归纳分类理由。(在除示例外的六项中任选四项分成两类,不能与示例重复)
①天柱山风景区 ②程长庚故居 ③薛家岗遗址 ④手工桑皮纸 ⑤白水湾瀑布 ⑥痘姆陶器 ⑦张恨水文化园 ⑧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墓
①⑤
自然景观
②⑦
文化名人
④⑥
传统技艺(任选两组即可)
(3)一位同学在游览潜山后,兴致盎然地撰写了一副对联,但为下联的一个字犯愁,请你结合对联意境为他填字。
上联:登天柱怡情天地
下联:逛二乔快______人生
意
15. 本文由黄河的个性联想到人的个性,以水喻人,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请你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片段练笔
例文:梅花是我们中国特别有名的花。别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放。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