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
2
3
4
(1)礴 wēi 绎
(2)风云变幼 风云变幻(3)云雾遮挡视线,看得很模糊
(4)描写
B
A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C
A
6
7
9
13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综合实践·素养练
11
12
8
10
14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气势磅bó( ) 威( )严 演yì(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这一个风云变幼的季节里,气势磅bó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yì长江的故事。
wēi
礴
绎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风云变幼
风云变幻
(3)“云遮雾障”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雾遮挡视线,看得很模糊
(4)文段主要运用________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各拉丹冬的美丽。
描写
2. 【中考·湖北咸宁】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他们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如此大相径庭,怎么能达成协议呢?
C.近年来,咸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蔚为壮观。
D.监控画面中,每道工序都清清楚楚、历历在目,这有效地保障了食品的卫生和安全。
?
?
?
?
?
?
?
?
?
?
?
?
?
?
?
?
【答案】B
【点拨】A“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褒贬误用。C“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使用对象错误。D“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与“清清楚楚”语义重复。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虽无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是正确的防护手段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B.中国思考、中国行动、中国方案,正跟随中国青年遍及全球的脚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掀起波澜。
C.4月29日,在黄鹤楼公园重新开放当日,黄鹤楼公园邀请各个领域的“战疫者”代表敲钟祈福、游园赏春,托黄鹤楼千年屹立不倒之志,展现百折不挠。
D.通过如此心思缜密地经营,让她的朋友圈可以说是自成一片风景,其中的内容可谓雅俗共赏、包罗万象。
【答案】A
【点拨】B.语序不当,将“中国行动”和“中国方案”调换位置。C.成分残缺,在“展现百折不挠”后加“的精神”。D.缺少主语,应将“让”删去。
4. 对下面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比喻)
B.风声在云外呼唤着,远山也在送青了。(张晓风《到山中去》)(反复)
C.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排比)
D.晚上,他们是枕着海涛入梦的。(迟子建《山水豆花》)(拟人)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修辞手法。B项中没有反复出现的词句。C项中只有两个句子,从数量上不符合排比句的要求。D项中没有把物当作人来写的内容。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实性的游记散文,以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B.文章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了长江源头不同寻常的景色,表现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美。
C.作者记叙自己痛苦的高原反应和摔倒后的伤痛是为了表现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和见到长江源头的不易。
D.本文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美之情。
【答案】C
【点拨】作者记叙自己痛苦的高原反应和摔倒后的伤痛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和见到长江源头的不易,更是为了表现各拉丹冬无穷的魅力。
阅读课文第12—14段,回答问题。
6.选文第12段中第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补充说明“我们”过冰河的方式。
一、精段品读
7.选文中作者写道:“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为什么?
不是。作者是用心理描写表现自己浓烈到愿意长眠于此的对各拉丹冬的喜爱,凸显了各拉丹冬的魅力。
8.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冰河下面的水流就是长江的源头,这一刻不停的水流孕育了奔腾千里的长江;深层含义是这长江的源头不仅孕育了长江,更孕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流露出作者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9. 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68、69页第9-12题。
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
?
?
?
10.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运用比喻,将马帮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11. 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1)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
(2)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言之成理即可)
12.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2)“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3)“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3.[潜山月考]暑假临近,越来越多的同学打算选择出游的方式度假。为此,某班级举办了以“文明旅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任务,请你参与并完成。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要向游客朋友们介绍我们安庆海拔1 488.4米的天柱峰,请结合下图写一段介绍文字。(要求:语句通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示例: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天柱峰,海拔1 488.4米,它凌空耸立,如柱、如锥、如剑,又如生花妙笔。石下怪松丛立,或直如旗杆,或曲如苍龙,或枝如铁骨,或冠如华盖。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假如你的好朋友小明要在旅游景点刻下“到此一游”几个字,你打算怎么劝说他停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示例:小明,旅游景点是公共场所,在旅游景点随意涂写和刻字是不文明行为,我们作为中学生,要爱护旅游景点的环境。
(3)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
①为使游客文明赏花不伤花,景区要提高管理,通过人为引导和设置提示牌等方式营造出文明的游览氛围。同时,对恶意攀折花木、践踏花草的行为要予以劝导;对拒不接受劝导的游客,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罚。②因为景区花木属于公共资源,攀折花木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更影响他人观赏,理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①句修改意见: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第②句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应把“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调换位置。
提高
加强
损害了公共利益
影响他人观赏
14.作者在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奇观时,运用移步换景手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美的境界。请你也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一写校园的景色。(200字左右)
片段练笔
例文:刚进入校园,便可以看到一幢威武的大楼。大楼不是很高,却显得气势非凡。那便是我们学校的行政大楼。行政大楼前有一个广场,在大楼与广场的交界处,有七大盆铁树一字排开,就像七个小矮人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广场两侧各有一棵香樟树。左边的那棵形似一条盘着的蛟龙,好像在审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右边的那棵状如爱心,也许它想用自己温暖每一个人。绕过行政楼,顿时眼花缭乱,红、黄、白、紫的菊花如潮水般涌入眼帘,十分美丽!环视一周,你一定会被那几盆墨菊吸引。我们的校园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