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2-10 15:5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学期计划
学段目标(1—3年级)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全册备课
对新课标的理解: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放学生所会,教学生不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与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体现关系的转变,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标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内容:
1.数学就在我身边
2.分类  比较
3.认识10以内的数
4.位置与顺序
5.加法和减法(一)
6.实践活动(一)
7.认识图形
8.认识11至20各数
9.学看钟表
10.加法和减法(二)
11.实践活动(二)
12.总复习
教学目标 :
经历分类与比较的过程,体验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和判断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物体的各数,会读写,掌握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序数的概念,从而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在实际情境中能准确的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和上下的位置,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加减计算问题,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的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初步学会观察现实情景图,口述题意并列式解答。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有顺序地整理学习用品,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领悟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形体的联系。初步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认识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渗透合理利用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观念。通过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能够计算。培养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能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初步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分类与比较,渗透分类与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想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熟练地数出20以内物体的各数,会读写0至20各数,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序数的概念,从而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加减计算问题,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的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初步学会观察现实情景图,口述题意并列式解答。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使学生能够计算。能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能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观察现实情景图,口述题意并列式解答。
第一册数学教学进度计划
九月 10以内数的认识
十月 加法和减法(一)
十一月 加法和减法(二)(其中的8、7、6加几,几加8、7、6)
十二月 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二)
一月 总复习
数学一年级进度表
周次 内容 课时
1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
2 分类 比较 4
3 10以内数的认识 4
4 10以内数的认识 4
5 十一假 4
6 位置与顺序(九月月考) 3
7-11 加法和减法(一)实践活动(一) 认识图形(期中考试 ) (十月月考) 20
12 11—20各数的认识 4
13 学看钟表 (十一月月考) 2
加法和减法(二) 2
14—17 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二) (十二月月考) 16
18 总复习 4
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38 人
简析:新生入学,思想活跃,积极要求进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数学学科兴趣较浓,能联系实际生活参与数学活动。但也有个别学生课堂上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们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但没有不良倾向。也有个别同学缺少对班集体的关心,没有集体荣誉感。
提高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新的教育理念。
2、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施教。以人的发展为主。
3、让数学走进生活,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活动。
4、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工作目标:
一、学习目标
数学 尽量全达标 优秀率在80%以上
二、优秀生与学困生的分析与措施
1、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前基础较好。
2、接受能力强,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3、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
提高措施:
1、了解个性爱好,因材施教。
2、提高要求,增加练习难度。训练多项思维,提高思维水平。
学困生:
学困生分析:
学习困难,接受理解能力较差。
1、课上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良好习惯。
2、家庭教育相对滞后,不能给予有效指导。
提高措施:
1、找出差生原因,课上多给机会,给予关注,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2、目标适当,加强辅导,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积极与家长沟通,探讨教育方法,使学生不断进步。
学科活动:
周次 内容 效果
10周 口算比赛
11周 整理我的小书包
一、数学就在我身边
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以及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单元教学要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了解学生数与计算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活动中使学生对1—20各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行为习惯。
通过“看一看”引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了解学生关于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及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分类观察等行为习惯,体会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位置
1、今天我们是一名小学生了,上课坐姿及回答问题要求,师生互相介绍。
2、认识位置(前后左右)
二、观察图,说一说(学会数数,渗透有序观察的学习习惯。)
在我们的学校里就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来找一找
1、观察校门口,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2、请你自己观察学校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数一数
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怎么观察的?学生说一说
3、你还想观察什么地方,请你自己观察,说一说
学生观察说一说,数一数
4、请你观察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校园一共有19名同学,2位老师,三棵苹果树,苹果树上一共挂了14个苹果……
三、课间休息(手指游戏)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数学问题,谁能找到?(你真会观察)
四、观察图(认识图片)观察教室内的图形和立体实物比看书本上的图要直观实用的多。
1、透过窗户小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图形?
2、观察我们的教室,教室的墙上有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摄影作品吧!我们看的作品在墙上,现在我们把它移过来看一看小朋友们找了些什么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设计的拼图,你认识这些图形吗?看看这些小朋友都用这些图形都设计了什么?你能设计一个图形吗?学生用七巧板试着拼一拼(小房子是由三角形和正方形拼成的)
(3)学生自己练习拼摆图形
(4)你还观察到教室里其他地方有什么?说一说,认一认
五、课外延伸
数一数你家的物品
六、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表扬
板书: 数与 图形
1、2、3、4、5……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认识
……
课后小结:学生对于数数与计算知识掌握较多,本节课观察方法渗透没有上下,只有分类了。图形认识较少,平面与立体不分。通过教室内的图形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再与学具袋里的立体图形比较对图形有了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同类事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及计量单位。
2、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知道“快与慢”、“远与近”、“高与低”、“轻与重”、“多与少”、“大与小”等都是数学要研究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教学重点:了解比较同类事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及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知道“快与慢”、“远与近”、“高与低”、“轻与重”、“多与少”、“大与小”等都是数学要研究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到体育课上看看同学们都在干什么
1、赛跑(认识时间单位秒)
教师说出每个人的时间(14秒、15秒、16秒),让学生说说谁跑得快?
感受跑得快,用的时间相对比较短。
2、跳远(1米多)
学生跳远,使学生了解跳远的落点有远有近,要知道准确地长度必须要测量。
3、爬杆比赛
学生爬竿,使学生明白谁爬得高,谁就得第一。
三、课外活动
1、了解“高与低”及其相对性。
了解观察航模小组的活动,了解高与低,了解对应关系
2、观察植树的活动
学生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了解轻与重、大与小
在都盛满水的情况下,大桶重,小桶轻
3、观察气象小组的活动:气温摄氏度
气象组的同学测得夏天的气温30度,冬天气温1度。那个温度高,那个温度低,该穿什么衣服?
观察饲养小组的活动(千克)
小朋友们都喜欢喂养这些兔子,他们喂小兔子吃什么?使学生知道萝卜与小兔子的对应关系
过了一段时间,小兔子就会长大,你发现这些兔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了解兔子的质量有轻有重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两个人怎样比高矮,和你的同学比一比?
2、判断:站在地上,老师比全班每个人都高,认为对的举右手。开动脑筋,现在怎样使你比老师高。(我站在高处比老师高)
3、比一比你身边的事物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课件
教学反思:凭借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学生对“快与慢”、“远与近”、“高与低”、“轻与重”、“多与少”、“大与小”等能够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更感兴趣,理解更好。要注意课堂纪律5分钟一组织,10分钟一休息,发言必举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统计”等知识综合运用的情况。
2、了解对“计算问题”、“人民币的认识”以及“位置与顺序”等知识掌握的情况。
3、激发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了解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到商店去购物,好不好?(学生很高兴)
二、观察:
1、观察饮料区
看看饮料区分3层 ,从下面数1-3层,你喜欢喝的饮料在第几层第几个?需要多少钱?老师给你钱就可以买到。(学生很兴奋得找自己喜欢的饮料)
2、谁来买饮料,如:杜方正说,他喜欢喝第一层第三瓶猕猴桃果汁,4元钱。老师伸出4个手指头,说:“给你4元,喝了猕猴桃果汁,里面含锌,会让你越来越聪明。”(学生在购物过程中学会观察,知道位置、价钱。是简单统计表的渗透。学生兴趣很高,找果汁的位置很准。)
请你观察图上的饮料,哪种价钱最贵,哪种价钱最便宜?
3、拿出你的水壶,喝一口,感觉到喝的就是你刚才买到的水果了吗?(学生感受着自己的成功。)
4、观察水果区
水果区有哪几类水果?(苹果、菠萝、葡萄这三类水果)
和老师一起观察水果价格表,了解每千克的价钱。
你想买什么?应该给售货员多少钱?(学生兴奋的买水果并付钱。)
方案一:观察(改为课件中的图片购物)
你想从那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
使学生了解人民币,位置与顺序以及计算问题
货架上有哪些类物品,你知道他们的价钱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说说每种东西的位置,了解学生对于位置与顺序的了解?(有序观察)
了解层次,篮球在第一层左边第一个,你喜欢的物品或者你需要的用具在哪?说说前后位置
方案二:观察书上的文具区(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具,说对在哪行,第几个,多少钱,你就可以把它带回家。谁坐得好,谁就先选择的权力,别人拿走了,你就选择别的。学生争着坐好。等老师叫,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
说一说在购物时应该注意什么?(给售货员钱,要记着拿找回的钱。)
4、我们选购了这么多物品,我们该去付款了,我们付款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今天大家的收获很多,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书上的超市做购物游戏。
板书: 课件
教学反思:教一年级的学生最大的感触就是抓住学生喜欢的事物作为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参与教学过程,今天老师带大家进超市购物,果汁是大家喜欢喝的,选择完了,知道位置价钱,购买之后,可以喝点“果汁”,把选择的物品带回家,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乐趣。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学生能够认真、有顺序地观察,但在表达过程中,比较随意,有的同学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二 分类与比较
教学内容所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比较、思考,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分类、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类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得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让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和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
4、通过分类、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在分类、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得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获得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分类、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得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获得比较的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设计思想: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有趣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类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类、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
3、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 数量、形状、颜色、大小、用途等)对物体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要带我们去他家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房间…那我们先来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好吗
二、整理房间:
1、我们先来整理桌子上的东西好吗?请你说说应该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
学生整理(让学生用自己的书本整理)培养学生整理的习惯。
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2、下面你想整理什么,自己整理房间
3、汇报学生整理的过程
(1) 整理玩具:(汇报分得的结果,说说理由)
用途、颜色、大小……(体会分类的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体育用品:球类、旱冰鞋、球拍
(2)床上的物品:上衣、裤子、帽子
说说你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的?
三、课堂练习
1、连一连(先找人说分类标准:水果、蔬菜、玩具。)
学生观察图,连一连,说一说(教师和学生一起分类连线)
2、你是按照什么分类的,跟你的伙伴说一说(天上飞的、路上跑的、水里行的)
学生自己分类,然后与你的伙伴说一说,连一连。
可以怎样分?
(1)先说一说,再连一连。
(2)在家剪好的附页上的图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事物作出分类,但大部分学生思维狭隘,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会思考为题、回答问题,并且表达自己的理由.
板书设计:
分类
例题图
流程图:
比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和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
3、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能按照给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获得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一一对应的方法,清楚表达三个量之间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一)(课件)说说那个轻哪个重
1、介绍图意
2、生观察图后说说发现了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3、再说图意.
(二)摆摆用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摆.(各4)
1、说说怎么想的
2、说话:( )和( )同样多
(三)摆和说
1、摆5只白兔,3只刺猬,1只小猫
2、说说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3、猫和刺猬再填上几只就和小兔同样多了
三.巩固练习
14页练一练1、2、3、4、5比高矮,比薄厚,比长短,比大小,比轻重.
四.小结: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进行比较,比较什么
五.作业:到家中去找物体进行比较
板书: 比较
图片
课后反思: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2 个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长短等进行比较。但对于3量间的比就略显难了。
认识10以内的数
体现新课标的思想:教师通过制作课件, 设计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让他们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具体事物中抽象出10以内的各数,让他们联系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用不同方法表示数,初步感受数的意义,并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本单元是数的概念的基础知识之一,是建立数感的开始。要求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再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物体的顺序;掌握2-10各数的分与合。
2、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知道基数与序数所表示的意思。
3、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数。
4、通过认数和数数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10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会读、会写10以内各数。掌握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写3、5、8、0以及较大数的分与合
第一课时 (重点课时)
设计思想: 教师通过制作课件,设计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让他们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具体事物中抽象出5以内的各数,让他们联系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用不同方法表示数,初步感受数的意义,并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物图-手指图-点子图-数”的过程感受有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体会数的不同表达形式及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熟练的数出数量是1-5的物体个数,会读写1、2、3、4、5,掌握顺序和大小。
教学重点:掌握1、2、3、4、5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认真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这里有许多的玩具和小朋友,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二.新授
1、出示例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用手指告诉老师物体的数量是几.
2、用圆点表示1、2、3、4、5(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1)一个太阳、伸出1个小手指、画一个点子用1表示。(板书:一个点和1)
(2)2只小鸟、伸出2个小手指、在一个点子上再添1个点。(板书:两个点和2)
(3)3个小朋友玩秋千、伸出3个小手指、两个点上再添一个点子用3表示。(板书:3个点和3)
(4)4个小朋友玩压板、伸出1个小手指、三个点上再添一个点子用表示。(板书:4个点和4)
(5)5个小朋友玩转椅、伸出5个小手指、4个点上再添一个点子用5表示。(板书:5个点和5)
3、数序: 给这5个数排排队。(从小到大) 谁最小?谁最大?从大到小怎么排?
4、进一步建立数感。 老师指几学生摆出同样多的圆片。
(1)3
(2)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吗 4 1 5 2
5.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请你在桌子上摆出1个圆片。再摆一个是几? 2是怎么来的? 再摆1个得到几? 3跟2有什么联系?……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
中间数。 相邻数。抢答游戏。
(3)教师提问,全体抢答。
3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谁在2的后面?谁在5的前面?1在谁的前面?4在谁的后面?3的相邻数是几和几?1和3的中间数是几?
(4)学生提问,全体抢答。
(5)同桌互相提问、回答。
(6)介绍单数和双数。
将2和4两个数向上推出。
为什么老师把2和4推出来了呢?
教师演示:2根铅笔——1对 4根铅笔——2对
像2和4这样成对的数,我们叫它双数,你还知道哪些双数?
教师演示:3根铅笔——1对还余1个
像3这样,分完后还剩下单个的1,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单数。你还知道哪些单数?
6.比较大小
7.指导书写
(1).观察占格位置(要使学生一看就知道从哪里起笔,怎么拐弯,在何处收笔。同时教材提供了让学生模仿写数字的练习格,使学生在学写数字之初,把握每个数字笔顺的方向和在方格中的布局,一方面为独立写好这些数字打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字如何布局,如何书写才美观、漂亮。)
(2)教师先示范每个数字的写法。把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演示清楚。并说明每个数字在写字格中的布局。
(3)接着让学生按每个字的笔顺进行书空练习,或在桌子上比划。
(4)最后让学生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和写。
三.巩固练习9页
数一数 (课件)图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连线
看图,先画圆点,再写数
圈一圈
四.小结:说说书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五.作业:用1、2、3、4、5分别说两句话
板书:田格写1、2、3、4、5
课后反思: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在具体事物中抽象出5以内的各数,学生对事物数量,数序以及大小掌握的比较好.再让他们数数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初步感受数的意义。但在书写过程中学生的书写不太美观。
流程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序数的概念。
2、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序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序数和基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引入:小动物运动会
二、学习新知
1、说说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参加比赛,谁得了第几?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小公鸡排第几?第三是谁?
3、同学之间互相提问
三、巩固练习
1、做21页1题
(1)排第四的是谁?在下面画 。
(2)把4个人圈出来。
学生圈一圈 ,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2、填空
学生观察图,说一说 ,填一填
重点理解序数和基数的区别
3、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填一填
(2)提出数学问题,大家解决
四、课堂作业
做课堂练习册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件
教学反思:通过小动物开运动会这个课件,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对序数和基数掌握的比较好。但口语表达较差,应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第三课时 ( 重点课时)
设计思想:在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通过比较操作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目标:
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学习“〉、〈、=”三种符号。
2、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3、能够比较1—5各数,能够运用三种符号。
4、初步体验到结论的不确定性。
5、培养学生做文明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
游泳馆里要举行游泳比赛了,红队和蓝队排好了队伍,站在旁边的小猫咪着急了,不能比赛,不能比赛,为什么不能比赛呢?
二、新授
1、两组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第一次,3人一组和4人一组进行拔河比赛,
学生说出理由,人数不一样。
2、谁大谁小 学生发现4大于3,3小于4,所以比赛不公平。
3、用大于号连接,教读法
5、还可以怎样表示?怎样用符号表示?(象这样较小数在前面,较大数在后面我们用小于号连接)
6、再来几人可以比赛?如何表示(小组讨论)(如果两部分同样多,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7、书写指导〈、〉号书写,要注意笔画斜着点,重点指导起笔收笔
8、如何使比赛公平?学生说理由,3=3或者4=4。
9、书写指导=。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注:教学生学会看懂题意(横看竖看)
2、填数
3、比较大小
4、多个数比较大小?
注意指导学生方法的运用
5、 里可以填几?
6、猜猜图中共几人?说想法。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把今天学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板书: 例题图
4>3 3<4 4=4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在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语言的训练,个别学生在练习中没有理解题意,无从下手。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0并且会正确书写。
2:通过认数数数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书写0
教学难点:明确0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到过0
二.新授
1、根据平时你对0的认识,用自己的话说说0表示的意思,举例说明也可以.
2、观察图(课件),说说可以用数字几表示,为什么 0表示什么意思 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
3、说图意:笼子里有1只鸟,用1表示,鸟飞走了,用0表示。1大于0。
4、0——5的数序
5、想一想,在什么地方你见过0
找出生活中的0,并指导0不仅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同时也表示起点
6、温度计
结冰与否的分界线,0度是冰水混合物,0度以上是水,0度以下是冰。回家考考妈妈0度的水里有没有冰?
7、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起笔,落笔。要求:写圆滑、匀称、美观。
8、生练写
三、巩固练习27页
1、连一连
2、比一比,填一填
3、看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学生填空,回答问题,然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把你学到的知识说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田格书写0 直尺中0的位置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猴子摘桃子引出0,学生自然明白了0表示什么也没有。借助断尺学习数的顺序、大小,学生学习比较顺利。在书写中,0 不太好写,由于个别学生书写缺乏指导,书写不美观。
第七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数字6、7、8会读会写,掌握0——8的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认数、数数渗透数学和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6、7、8的书写
教学难点:6、7、8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画面(美丽的校园以及学生在校园里跳皮筋、玩滑梯的情景。)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和数数)事物分别用几来表示
二:探索新知.
1、抽象出数
①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个数可以用6、7、8表示,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办法摆一摆、找一找,告诉大家。
②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摆圆片或三角,可以摆出数字卡片。小棒、苹果、桃、小鸡等等。
③学生汇报
④小结:抽象出6、7、8。
2、学习6、7、8之间的关系及6、7、8的书写
(1)数的顺序
这是一把放大的断尺图。(插图)
读一读。(0—8)
大家再指着你摆的卡片倒着读一读。(8——0)
小结6、7、8的顺序。(6添上1是7,8在7的后面
(2)比较大小
比较 6和 7的大小。[板书 6 <7]
你是怎么知道6<7的?(看尺子图、摆圆片.数手指等)
谁能比一比8和7的大小 板书8>7
你知道比 7小的数是几吗?[师举 7的卡片]请你在数字卡片中找一找,举给周围的人看。
举出比5大的数。[师举5的卡片]
(3)、 6、7、8的书写。
书空写6、7、8。你怎么记住6、7、8、呢?
注意:我们写的6、7、8是手写体的,8不封口!
请打开书第30页,描完6、7、8以后,每个数写两遍
学生评价。
3.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三.练习
(1)30/1数一数
(3)(P31/5)比大小的练习:
[出示:7 O 4 5 O 8 6 O 6 7 0 1]
①7和4比怎么样?
②学生打开书练习。
③大家齐读、订正。
(4)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7、8?
学生举例。6、7、8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5)(P31/思考题)
每个秋千1人玩,每个压板2人玩。当秋千和压板都坐满人时,还有()人没玩上?请同学下课通过实践验证答案。
板书:田格书写6、7、8 直尺中6、7、8的位置
课后反思:学生对数6、7、8掌握的较好,能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数的顺序以及大小掌握的较好,但在8的书写中大多数学生书写较差。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认数9、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数出数量是9、10的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9、10 。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9、10的读写及数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星期天,一些同学来到了游乐园。(出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数量是多少? 用手指和小棒表示9、10,抽象出9、10。先摆9,再摆10,说说你是怎样摆10的?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9、10表示
二、新授
1、出示尺子图,生观察特点:
(1)数序
(2)大小(同时出示点子图,让学生比较)
(3)10个一是一个十。(同时出示皮球和小棒成10图给学生强化。)
2、 9、10的书写
强调:9一笔写成;10占两个日字格
3、生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
4、小结:重点指导书写
三、巩固练习(20、21页)
1、看图先画圆点,再写数。
2、看图填数。
3、看图画圆。
4、比一比,填一填。
5、 里可填几?
6、想一想,被树挡住的数各是多少?请你填一填。
7、按照顺序填数。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倒着数数。
8、写一写
(1)大于2的。
(2)小于6的。
四、小结: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到生活中去寻找9、10。
板书:田格书写9、10 直尺中10的位置
教学反思:运用小棒让学生理解10个1与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在组成的数目中,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数值,这样抽象的数学含义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10的数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5、6、7的分与合
教学要求:使学生从不同的两种思考行式逐步记住5、6、7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重点:在分与合中从不同角度学习5、6、7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能在学习中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生手指游戏1—10,边说边动。
2、出示:5个胡萝卜,两只白兔的图片
生边看图边数出是多少。
新知:
创设情景一、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分萝卜)
1、要把5个胡萝卜,分给2个小白兔,可以怎样分?
2、生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师引导:5可以分成3和2,2和3合起来是5
3、把自己分的说给同桌听听。
4、汇报
创设情景二、7个气球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
生边说边动手分,汇报发现规律
师板书: 1 2 3 4 5 6
6 5 4 3 2 1
三、练习
1、六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应该怎样摆?
生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里填几。
2 4 4 1 3 2 7 3 1 2
7
猜一猜。
(1)有5个围棋,左手拿2个,右手拿(  )个
(2)有6个围棋子,左手拿(  )个,右手拿(  );7个哪?
4、小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希望你们能把物体一次按不同的方法分好,再检查两份合起来是不是原来的整体。
四、作业
书23页第2、3题
五、板书
分与合
          
                       1  2 3 4
5   7
2 3        6 5 4 3 
3 2 
4 1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分小棒,学生边分边说,对数的分与合掌握的较好。在训练中,启发学生可以按顺序分,以免漏掉。
8、9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8、9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和问题意识。
3、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体会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为以后加减法做孕妇。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得出8、9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并领悟8、9的分与合的规律。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实物图片(8个苹果)、教科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说说7的分与合?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些苹果(磁性黑板上贴了八个苹果),我要请一个小帮手,把苹果拿走几个,老师不看他拿的,只看剩下的就能很快猜出他拿走了多少个苹果。谁愿意上来当老师的小帮手?其他同学当小老师,看看老师猜得对不对。
老师: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谁知道其中的秘密 猜猜看。
学生:老师知道一共有8个苹果,是根据8的分与合推想出来的。
老师:你们很聪明、猜得对,如果你们学习了8的组成,会比老师猜得还快。
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与合(2)。 板书
老师:猜猜8的分与合有几组?我们来分分看看对不对。
2、动手操作。
个人探索:你能把这8个苹果图片分成两组吗 有几种分法 怎样分才能又快又不漏掉呢 可以边摆边说,摆完后,和同学互相说一说。
小小组合作:组员交流各自的分法。
全班交流:指名到实物台展示,一个人摆,一个人带着说8的分与合。 老师板书
看到8的分与合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左边越来越大,右边越来越小。为什么 移过去的。移补的思想,总数不变。
你们真会动脑筋。能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
3、巩固练习8的组成
(1)数学书40页2题,把8个圆片涂成两红颜色。
(2)8的对口令。
师:我出2。 生:我出6。
师:2和6合成8。 生:6和2合成8。
师:8可以分成2和6。 生:8可以分成6和2。
4、探索新知
(1)情境引入:妈妈买了9枝花,请小明插在2个花瓶里,可以有几种插法?电脑演示
(2)探究学习。
你可以一边摆花的学具图片,一边把分法记录下来,也可以在纸上直接写出你是怎么分的。一边做,一边说
(3)汇报结果。
1)全面展示:老师板书
2)探究规律:还有别的分法吗?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看一个就能记住另外一种,这样9的分与合就能只需要记住4个。这样简便。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老师板书9的组成 简写。
9 9 9 9
1 8 2 7 3 6 4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9的组成。 老师任选一个板书,问:这个式子可以怎样读
引导学生学会这样说: 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 9可以分成8和5, 8和1组成9 。
谁愿意带着大家读读其他的式子?
6、练习40页1题那两堆苹果和起来是9?连一连。(教学生处理多于条件4)
7、小结
小朋友们真棒,自已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谁来告诉老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三、活动游戏,巩固应用
1、对口令
⑴师生对:8的对口令。
师:我出2。 生:我出6。
师:2和6合成8。 生:6和2合成8。
师:8可以分成2和6。 生:8可以分成6和2。
⑵同桌对:9的对口令 ( 按顺序 ,不按顺序。)
2、填数 电脑演示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谁来说说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板书:8、9的分与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8、9的分与合的?
五、激励评价,猜数游戏
同学们,你们真行,解决了问题,还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你能用手势在背后把8、9中的一个数分成几和几,让你的同桌猜一猜吗,猜对了(先师生猜,再同桌猜)你们就可以高高兴兴地下课休息了。
板书设计: 8、9的分解
9 9 9 9
1 8 2 7 3 6 4 5
教学反思: 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对于数的组成规律有了一定的基础,应该多一些学生分组练习,由学生总结即可,节约时间还给学生做练习。数字较大个别学生掌握不熟练。
10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10的分与合为10的加减法做准备,而且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凑十法”十分有利。
3、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和问题意识。
4、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体会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得出10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并领悟10的分与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规则:按要求凑数,独立完成。
二、学新知
1、创设情境
活动一:10朵花,放在2个花瓶里,可以怎么分?实物图片
(1)生动手分,动口说。师巡视,指导生按顺序说、摆。
(2)同座相互说
(3)汇报
2、活动二:给图添色。两人合作,把10朵花分别涂成两种颜色,可以怎样涂?你会按规律涂吗?
(1)两人分别涂色
(2)说一说
(3)分别汇报,填写41页鲜花下面的单分表。
(4)你还能想到那些分法。填写横分发。
提示:10可以分成2和8
   3和7合起来是10
小结:你学到了那些新知识?
三、游戏
1、摆圆片凑十:女我摆2个,男我摆8个。2和8凑成10。
2、42页3题画气球。(凑十法)
3、比比,   里填几。
  4 3    2 6   5 4             
                            8  3   10 10              3
四、作业
42-43页4、5题
五、板书 分与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9 8 7 6 5 4 3 2 1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涂色与对应数字的分与合的结合不好,个别学生还是没理解掌握10的分与合。对于课中的10的顺口溜学生非常感兴趣,对于10的组成即已有很大帮助。以后还应加强数形结合理解训练。
位置与顺序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 上
左 右
后 下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加法和减法(一)
教学内容所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课外生活,里面蕴含着一些数学问题,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去解决。主体图的增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逐步培养,教师要为学生“用数学”创设条件,首先要多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生活素材。其次,注意培养学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要组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解题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加减计算问题。
2、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正确的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
4、在解决问题的具体环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含义,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书写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2、初步了解加号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强调把两部分和起来用加法。
教学难点:熟练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游戏(对暗号)
5的组成 师:我说1,生:我对4,1和4合起来是5 。
4、3的组成。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课件)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
※1、学生观察,说一说意思(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一共有几条小鱼?(3条)
※2、3条又是怎么来的?(边做手势边说,2条小鱼,又游来1条,合起来是3条。)
集体做两次 指名说 自己说 同组说。
3、你能列一个算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教师讲解:
像这样把两条鱼和1条鱼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几条鱼?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
5、说明加号的写法和读法“+”
举小手写 “— +”
※6、说明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提问:2和1分别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学生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出示课件(小猴图)
※ 1、观察说图意(手势: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合起来求共是多少叫做整体)
2、列式计算
3、说算法
4、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看课件直接说图意列式,说算式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一)摆小棒(看谁的小手最灵活,和老师一起摆。)
1、左2 右1 列一个加法算式
2+1=3 说算式的意思。
2、左2 右2 列一个加法算式
2+2=4 说算式的意思。
3、自己摆,列一个加法算式,说算式的意思。
(二)课间休息摘苹果游戏。(看谁会举手,趴桌休息。)
(三)学生独立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51页第一题,看图说清图意(颜色、方位。)部分+部分=整体
2、2+()=5 ( )+2+4
3+()=5 ( )+3=4
3 综合练习(课件展示一幅综合图)
学生看图说话、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
2+1=3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3、4、5的组成,直接介绍我们要认识新的朋友“加法”。课件中通过两只小花猫在洗脸,(学生用手表示两只小花猫洗脸的动作),课件演示又跑来一只小黑猫和它们一起玩,(学生用手表示一只小黑猫跑来的动作),现在两只手合起来,一共几只猫?(三名学生说图意,其他学生跟着做动作。)学生对于做动作很感兴趣,能够认真听别人答题,还能让自己跟着练习。你用什么方法表示把两只小猫与一只小猫和起来呢?(1、手势。2、圈起来。3、括起来。4、用加号。)介绍在2与1中间用加号“+”和起来=3。说说“+”的写法。追问,看看数学家问什么把加号这样写?(横是一部分,竖是另一部分,加号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说说每部分的意思及整个算式的意思,要知道已知放在等号前面,求得问题放在等号后面。练一练中把加法算是的意义进行扩展1、一部分+又来的一部分=整体2、静止的两部分合起来=整体。注意点:一年级新生对于理解图意是很困难的,让学生边说图意,边用手势表示合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其他学生也做同样的动作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过程。但是学生一同跟做动作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厌烦。学生练习说图意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题分析练习的开始。一两道题详细分析之后(说图意、列式,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符号的意思,说整个算式的意思。),学生掌握较好就可以说图意、列式,说整个算式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有条理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算练习
二、新授
1、出示图,引导生观察,自己说说图意,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说图意,求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
2、生边说师边板书:3+2=5
3、还可以怎样列式?2+3=5
4、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加数相同,位置不同相加的结果相同)
师: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在相加,得数不变。
5、练习,看谁说的快,说说为什么这么快。
(1+3= 4+1= 2+3=  1+2=
3+1= 1+4= 3+2= 2+1=)
6、摆一摆
左边摆1个图片,右边摆2个图片,请你求出一共有几个图片?
生动手操作,列式:1+3 3+1
7、说一说
出示图片,同桌相互说图意后独立列式。
游戏:比比谁聪明
(1)直接写出得数
2+1= 3+2= 1+3= 1+2= 2+3= 3+1=
(2)看图列式
生独立列式,个别纠正
(3)0+5= 1+0= 4+ =4
(4)说一说,算一算。
(5)猜一猜,算一算
小组合作完成,看哪组列出的算式多。
四、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理解较好,所以加法交换率自然理解。对于说图意,学生理解较好,很少出错。
第三课时
设计思想: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减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减法是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并让学生能够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减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 ,会读减法算式。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几种表达形式(动态飞走,静态划掉等)
教学重点
减法的意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教学难点:
找准原有的总数,即被减数
教学过程
导人
(一)对暗号(数的组成)
1、4的组成:师“我出2” 生:我对2,2和2 组成4
师“我出3 ” 生:我对1,3和1组成4
2、5的组成
(二)加法复习(海里有三条鱼,游来了一条鱼,求一共有多少条小鱼)
1、说图意、列式。
2、理解一部分+一部分=整体(与减法形成知识逆向迁移)
二、创设情景:
1、课件演示:让学生叙述情境(海里有四条鱼,游走了一条鱼)
2、引导学生提问题:还剩几条鱼?
3、解决问题
问:该怎样列式? 4—1
学生答后电脑出示4-1, 得几呢?你是怎样算的(学生说一说)
引导:如果没有图,也没有学具你怎样算? (用组成)
4可以分成1和3,4-1=3
5、课件:小鸟图
学生说图意 列式 计算 说算法
6、书中图:看图说图意 列式 计算
巩固练习
1、看算式,划一划,算一算
5-3= 4-2= 5-4=
2、计算
比一比,看谁计算最快
3-2= 4-3= 5-4= 2-1= 5-2= 4-2=
3、抢答:
4-1= 5-2=
4-3= 5-3= (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4、开放练习
3-( )=1 4-( )=3 ( )-1=1 ( )-1=4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
书中题54页
板书设计:
减法
= 3
课后反思:从加法的意义进行逆向迁移,学生里可能对比出,现在从整体中又走了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就用减法。进行说图意练习理解减法的意义,效果较好。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0的含义,会计算关于0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全面看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培养说图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会计算0 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1 1+2 3+2 5-1 4+1 3-2 5-3
2、看图列式
(2)
二、学新知
1、出示青蛙跳水图
(1)观察图
(2)说图意
(3)你会列式吗?师板书:4-4
(4)没有一只青蛙用“0”表示。
(5)完成算式4-4=0
2、说一说
橘子图
3、猜一猜
(1)出示图,指导生看图。
(2)提问:你觉得可能打倒几个瓶子?同桌说说并列式
(3)生讨论:也许1个也碰不倒怎样列式?
三、游戏:投篮
四、练习
1、口算
2-1 3-2 4-3 5-2 1-1 5-3 2-0
2、计算
3、看图列式

— = — =
板书设计:
减法
4-4=0
5-0=5
教学反思:学生说图意还需训练。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学过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体会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发现体会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做知识闯关游戏,看谁最棒?
二、闯关游戏
1、看图列式(图片)
生独立看图列式,个别生纠正
2、猜一猜,并列式。
投影出示小猴吃桃图,
(1)生猜猜可能吃几个?
(2)根据你的猜想列式。
(3)想想:有没有可能吃掉5个为什么?
3、记算下面各题。分两组进行比赛。
5-2 2-1 4+1 3-2
3+1 4-2 1+2 5-1
4、找规律画图填空:每次少几个?
(1)生观察图
(2)独立思考找规律
(3)填空
(4)画图
5、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一生戴青蛙头饰,其他生戴蝌蚪头饰找妈妈
6、说一说,算一算
1、学生观察图,请你说说你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
2、学生观察寻找
3、学生汇报
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作业
1、排队
2、按照花盆上的数,在花上填算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板书:
4-1=3
4-2=2
4-3=1
4-4=0
教学反思: 学生理解较好。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减法式题。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初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培养操作能力、观察和比较能力。培养爱学习和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口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
教学难点:用括线表示条件和问题的加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
复习:
口算卡:全班口算练习
复习6和7 的分解组合 说说6和7的分解组合
生:6 6 6 6 6 7 7 7 7 7 7
∧ ∧ ∧ ∧ ∧ ∧ ∧ ∧ ∧ ∧ ∧
1 5 2 4 3 3 4 2 5 1 1 6 2 5 3 4 4 3 5 2 6 1
二、新授:(课件)
1、导入:星期天,同学们去栽树,看看图你明白了什么
(生:观察 已经栽了5棵,还有2棵没栽,问没栽的和栽了的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叫什么呢 叫括线表示一共,合起来的意思.
叫什么号(问号)问号表示问题,再说图意.(已知2棵树没栽,5棵树栽上了,共有几棵树 2+5=7)师:看图说意思再列式.(交流算法)
2、口算:3+3= 2+4= 4+3=
3、白菜图.生:看图(师指导看图,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是把谁和谁合并起来,是多少?要求什么?)-讨论-汇报(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筐外边和筐里边共有6棵白菜,筐外边有4棵白菜,求筐里有几棵白菜 列式:6-4=2(说说你是怎么算这道题的)
4、口算:7-2= 6-5= 7-4=
三、巩固练习:
1、看练一练1题.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2、练一练3题比较:看图1绿叶比红花多(  )个?生:绿叶比红花多2个。师:谁会反过来说,红花比绿叶少(  )个?生:红花比绿叶少2个(谁能把两句话一齐说)
师:看图2,粉熊比黄熊少几个?生:粉熊比黄熊少1个。
师:反着说:黄熊比粉熊多几个?生:黄熊比粉熊多1个。
3、摘苹果游戏
4、师:游戏猜一猜.盒里有6个球,拿出4个,里边还有几个 (6-4=2) 盒里有6个球摸出3个,里边还有几个 (6-3=3)盒里有7个球,摸出2个,里边还有几个 (7-2=5)
四、作业:练一练2题 做本上
板书:     6、7加减法
6的分解 6-4=2
7的分解 2+5=7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看图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说图意还是多数学生的难点。
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3幅图(图片)
2、生观察图,同桌互相说图意。
3、独立列式计算。
4、同桌讨论:找出3幅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5、生汇报。
二、练习
1、独立看图列式,说说你的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计算比赛。
6+1 2+4 3+4 3+3
7-6 6-2 7-4 6-3
7-1 6-4 7-3
3、游戏:摘苹果
学生做摘苹果的游戏,请你认真地算一算
4、做5题
(1)请你观察图,小猴子涂了几个,还有几个没涂上颜色,列式计算
(2)请你自己涂色列式计算
5、思考题:
把1、2、3、4、5、6分别填入 内,使算式成立。
+ =7 + =7 + =7
三、作业:
做数学课堂练习册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学生不理解题意,就不会填空。
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会计算得数是8、9的加法和减法试题
2、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和比较能力。
3、培养学生爱学习和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房子图
1、有8只兔子,有2个房子,你认为它们应该怎么住?
2、生动手摆摆、相互说说是怎样分的?
师板书:
1 2 3 4 5 6 7
8
  7 6 5 4 3 2 1
出示课件:水杯图
把9个水杯放在两排怎样放?指生说。
二、学习新知
1.出示小朋友种树图
(1)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想不想自己列式?生讨论列式
(3)3+5各指的是什么?同桌说说
(4)想想还可以怎样列试?请你做做小老师,把你的想法讲给大家听
2、观察三道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1)观察讨论
(2)指生汇报
3、算一算
8+1=( ) 8-4=(  ) 6+3=(  ) 9-2=(  )
三、课间游戏:数字扑克牌
二人一组,边出牌边说算式
四、课堂练习
1、看图列式
(1)观察鸭子图、苹果图
(2)自己说图意,独立列式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7  3+6  7+1  9+8 9-2  9-3  
8-7  3+5  9-7  9-6 4+4  9-4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希望孩子们能勤练习,达到熟练。
六、作业: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忆今天所学的知识。
板书     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反思: 课上 内容多,学生不易掌握。
第十课时
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8、9的加减法。2.会看大括号的题
教学重点:观察图意,正确理解和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大括号,自己提问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1
1、你看到了什么?(有5只小兔,两棵树)
2.老师告诉你,树里边还有小兔,不过它们藏起来了,已知藏起来的小兔和落出来的小兔共有9只。生:划大括号及问号。在树丛里的小兔有几只呢?老师刚才划的 叫大括号,它表示一定的数量 ?只 树里藏的兔子数量 树里藏的和露出来的一共是多少?(生:已知共有9只小兔,露出来5只小兔问藏起来几只小兔?这题属于知道整体求部分。?代表要 求什么)
3、再看图,你还有其它想法吗?生:列式:9-5=4
9-3=6(跑的和不跑的)
9-4=5(树里和树外的)
二、观察图2:1.观察 2.说图意(生:已知书包外边有2本书,书包里边有 7本书,问一共有几本书?这属于知道部分求整体  2+7=9
三、计算比赛2小题
四、观察毛巾图:
1.你看到了什么?已知什么条件。生:第一排有6条毛巾,第二排有3条毛巾。师:求一共有几条毛巾?(6+3=9)师: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条毛巾?(6-3=3)
2 .请把第2排第2条毛巾涂上颜色?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第2排比第1排少几条毛巾?6-3=3
五、按规律填数:1.观察2.填数(生:观察讨论填数234□□
10 8 6□□  
□□5□□
六、在得数是3 4 7 8 9算式的下面画线
七、作业:8、9的加减法卡片
板书: 9-5=4    2+7=9
      9-4=5    7+2=9
教学反思: 手势练习很重要。
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能够根据一幅图列出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10的加减法
教学关键:使学生建立“凑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2、师生打手势表示10的组成
二、学习新知
1、老师带来了葡萄,请你给大家提一个问题。
2、你能看图说出算式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板书:3+7=10 10-3=7
7+3=10 10-7=3
指生说说算式的意思。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下面老师想来考考你们。
看课件,说说你的想法
8+2= 10-8= 6+4= 10- =
2+8= 10- = 4+ = 10- =
三、课间游戏
玩扑克说10的组成
四、课堂练习
1、看图列式
同桌互相说说图意
2、口算比赛
4+6= 10-9= 7+3= 10-4=
10-3= 9+1= 10-2= 10-7=
5+5= 10-6= 10-5= 2+8=
3、猜一猜
大家猜一猜袋里可能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 10朵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69页2题
板书设计:
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7=10 10-3=7
7+3=10 10-7=10
10- =
+ =10
教学反思: 十的顺口溜,学生背着感兴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练习看图意列式,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重点: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自己看图列算式,说图意。
生:10-2=8已知飞机里和飞机下边共有10个人,飞机下边有2个人,求飞机里有几人。用总数减去飞机下边的2个人,就是飞机里的8个人10-2=8   
8+2=10已知盒子里有8块糖,盒子外边有2块糖,一共有几块糖?用加法。8+2=10
二、求未知加数
1.看盒里有几只果茶?(7瓶)再放几瓶就是10瓶了?(3瓶)你是怎么算的?(从7数到10,还有3个。10-7=3)
2.看:小刚做了几个灯笼?(6个)再做几个就是8个?(2个,从6到8还差2个,8-6=2)3.算一算:3题
三、看谁做的快
注意几减0还的几。
四、小猫钓鱼看谁钓的最快
五、游戏:
猜一猜左右手凑10。 左右手凑9
六、赛跑
1.观察哪一队跑得快?为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算术问题?(两队共有几人?哪一队快?男生几人,女生几人,共几人?
七、作业:练习10以内加减法口算卡片
板书:  ?人     8块糖
 飞机图      2块糖
    10-2=8  8+2=10    
教学反思:多数学生计算较快。
连加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习两部分相加的基础上学习的连加式题,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连加,并通过比较很好的使学生理解连加的意义,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的意义,能正确读算式,掌握连加的计算顺序方法。
2、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连加的意义,并能够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加的含义,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在情境中认识连加
1(课件)你们看谁来了?噢,是兔老大和老二拔完萝卜正往家里走呢,他们有什么收获呀?
二、新授
1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知道了他们两个合起来拔了5个萝卜,你是怎么算的。(加法)
2继续听,“大哥二哥等等我呀,”谁追来了?它拔了几个?现在它们应该向妈妈说一共拔了几个萝卜?你是怎么算的?
3 (他用了两个算式,谁能用一个算式就表示出三只兔子一共拔了几个萝卜?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谁拔的萝卜
4 意义
(1)今天学的跟以前学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你真善于观察。
(2)用两个加号把三部分连着加起来,把这样的算式叫连加(课题)
5 算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先算两个数相加,把两个数的得数记在脑子里,再加上第三个数。
6 你还能列式吗?
三、练习
1 (1)口算:(课件)你们看,小狗汪汪正瞪圆了眼睛看你们,在看你们上课这么长时间坐姿还那么精神,它带来一些题。
(2) 读题说得数
(3)说说算法
2、判断 :(课件)汪汪看你们算的又对又快,自己也想算两道,对吗?
错在哪了?
小狗明白了:今天我们学的是三部分相加,它点头向你们表示感谢
3口算:我们不像小狗那样马虎,再算几道,有信心吗?直接说得数。
4数形结合
老师这有几个图形,你们认识他们吗?图形还可以表示数呢。5、1、3,你们想象一下,这三个图形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呢?看看,和你们想的一样吗?帆船表示几?你能列出算是吗?我们要像小船那样,乘风破浪,继续前行。
5 添数(课件)
(1)苹果+3+4=8
(2)4+4+草莓=8
(3)3+()+()=7
(4)()+()+()=9 (说想法)
6 买商品(课件)
妈妈给你10元钱,你打算买什么?(可以买不同的,可以把相同的商品一样多买几个)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补充计算
板书设计: 连加
4+3+2=9
课后反思: 通过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理解连加的含义较好。
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整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连减:小鱼图,初步感受连减
1、课件:你们观察,发现了什么?(一共有6条小鱼)你们刚才看到什么了?(游走了1条),再看,又发现什么了?(又游走了3条)你能连起来说三句话再提个问题吗?(6-1-3=2)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谁列式?
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你知道叫什么吗?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算式,叫连减。(出示课题)
你会读算式吗?谁能象他那样读?
4、6表示什么呀?(河里一共有6条鱼)游走的1条是从几里面去掉?3表示什么?游走的3条是从几里面去掉?5在哪呢?(记在我们的脑子里)。
二、小鸭图,加深连减意义
1.连续播放画面,细心观察,你会讲故事吗?
2.你能列个连减算式吗?
(汇报图意,列出连减算式)
3.齐读算式
三、小兔情境,清晰部分与整体关系
1.你们看,这里住着小兔,你们知道住着几只小兔吗?为什么?你们看,先跑出来几只?又跑出来几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谁会列式?10-4-2,这里的4表示哪部分?2呢?剩下的4呢?(指名到前面为大家指出)(分别说说每部分表示的是哪部分)
3.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连减,,我们会读、会算。
下面我们来动手做。
四、巩固练习
1、小松鼠
一共10只松鼠,地上有几只?树上有几只?问题是树洞里有几只?
你能列出连减算式吗?
2、读读算算
8-5-3= 5-2-1= 9-5-4= 10-2-7=
3、逆向思维训练
(1)月亮说:“我可以表示一个数吗?”
7-2-3=月亮,月亮代表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可以代表一个数吗?小猫-4-2=1,小猫代表几呢?
(3)大树可以代表一个数,9-大树-3=2
(4)7-( )-( )=1
你是怎么想的?
4、你能举例说生活中的连减的例子吗?
5、渗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你猜想各部分可能会是几?如果整体是10,求各部分应该怎么做呢。
6、我们带10元钱,可以买什么?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减,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两个数的运算叫做连减。连减就是从第一个数里减去第二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减第三个数,就是最后的得数。
五、作业:补充计算
六、板书设计: 连减
9-2-2=5
教学反思:通过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理解连减的含义较好。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图意进行加减混合两步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发兴趣,温故导新。
(1)口算。
2+4+1= 9-2-6= 6+1+2= 7-2-3=
10-4-3= 3+3+4= 8-1-5= 5+0+5=
(2)教师利用投影或图片分步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口述图意,列式计算。
①先出示鱼缸中有4条黑金鱼,再出示有3条红金鱼,又放入2条花金鱼,问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教师问:这种把三个数加起来的算式叫什么?(在算式上边板书:连加)
②先出示鱼缸中有9条金鱼,拿走3条,又拿走2条,问还剩几条?
学生口述后列式:9-3-2=4
教师问:这种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的算式叫什么?(在算式上边板书:连减)
教师问:在计算连加、连减时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2.指导探索,学会新知识。
(1)教学例1(金鱼图)。
教师用投影或图片分步演示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并分组讨论图意,③教师问: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问:先算4加3等于7,7表示什么?再算7减2等于5,5表示什么?
(2)教学例2(鸽子图)。
教师运用投影或图片分步出示鸽子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口述图意,
③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问:说一说算式中的4、
5分别表示什么?
(3)归纳小结,说清算理。
教师问:观察今天学的算式与以前学的连加、连减算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说:同学们观察分析得很好!像这样既有加又有减的算式,我们叫它加减混合式题。
师问:计算加减混合时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3.质疑调节,强化算法。
教师问:今天学的知识小朋友们有问题吗?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觉得今天学的知识在什么地方容易错?
教师讲:计算的关键是要记住计算时的运算顺序和把第一步的得数记清楚。
(1)计算并口述过程。
   
(2)数学医院(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里打“√”号,错的在括号里打“×”号。全班用反馈牌反馈)。
4+2-1=7( ) 2+2+1=5( )
4-1-1=4( )
(3)计算。
5+4-4= 6-5+8= 3+3-3=
8+2-3= 7-4+5= 4-2+8=
(4)连线。
   
课后小结:个别学生理解不好。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与内、数的认识,利用数的组成,熟练掌握10 以内的加减法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数的组成,理解算理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会独立思考
教学用具: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1、复习
2、情境;小朋友在电梯里说出自己家的楼层。你猜一猜,他们分别住几楼?
3、填空:4+( )= 8 6+( )=  10
5+( )=9     8+( )= 10
二、加法表;
(1)观察有什么规律,可以讨论
(2)汇报
(3)开火车
(4)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三、学习减法表:方法同上
四、小结
板书:
加法表 减法表
略 略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的:巩固10以内加减法
教学重点:复习大括线题,区分求整理与部分的题
教学难点:弄清部分与整理的关系。看图说图意
课前准备:图形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7-3=4 6+2=8
(二)看图列出两道加法和减法算式 3+4=7 7-3=4
4+3=7 7-4=3
(三)在○里填上+ -号 订正:3-2=1 6+3=9 4-4=0
3+2=5 6-3=3 5+2=7
(四)填空并回答问题
1、看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西红柿有几个?3个,蘑菇有几个?3个土豆有几个?4个茄子有几个?)
2、哪种菜最多?(土豆)哪两种菜的数量同样多?(西红柿和蘑菇同样多)西红柿、蘑菇、茄子共有几个?(3+3+2=8)
(五)口算练习7题1.自己计算注意方法2.小组订正互查互改1+4+3=8
板书:◇◇  ◇◇       ◇◇   ◇   3+4=7
    ◇◇  ◇        ◇◇   ◇   4+3=7
      7          ◇◇       7-3=4
7-4=3
7-3=4         6+2=8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体现的思想: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使学生体验到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有数学存在.
2、使学生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有顺序的整理学习用品,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复习10以内加减法和位置与顺序等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
5、通过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使学生体验到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有数学存在.
6、使学生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有顺序的整理学习用品,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体现学生动手实践.
教学过程:
一、引入:书包是我们每个同学的好朋友、好伙伴,所以我们要把它整理干净、摆放有序。
二、新授。
1、掏出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
2、说说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学习用品。
3、自己独立进行整理。
4、小组内进行交流你是怎样整理的。
5、全班交流。
6、观察图;说说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整理的。
7、介绍你有几支笔、及本书、及个本。
8、谁还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用算式表示。
9、说说每一种文具在铅笔盒里的摆放的位置。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把你整理书包的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整理我的小书包
学科分类 用处分类
教学反思:在整节课中,注重对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自己的书包内物品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整理,注重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通过本节课,学生的整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空间与图形
体现的思想:
本单元使学生初步领悟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形状的联系,学生初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把上述图形区分来。
教学设计:
在本节课中,学生讲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领悟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形状的联系。
2、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把上述图形区分出来。
3、掌握分类、对比等学习方法。
4、使学生在观察、分类、比较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
5、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建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像。
2、掌握分类与比较等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收集的小物品
2、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物体的形状、相同与不同。
二、第一次分类
1、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一次分到位
(2)不能一次分到位
2、重点引导不能分到位的学生
3、给图形概括特征起名字
三、小游戏: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四、第二次分类
1、没有分到位的学生第二次分类
2、分到位的学生再次感受图形特征
五、练习
板书:
球 圆柱 长方体 正方体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大胆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初步建立图形的表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图形的特点,形成图形的表象。为了使学生对图形有更深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摸一摸、折一折、议一议中,把自己的感觉和发现说给身边的同学听,通过摸、折、议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图形的特点。
第八单元 11—20的数的认识
体现的思想:本单元学生学习20以内的数,体会数与运算的意义。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的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数的大小。
2、能正确的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3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4、使学生领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使学生喜欢数学,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数和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正确的书写11-20各数。
教学时间: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的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数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数。
2、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认识个位和十位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数朋友。说说都是谁?
2、在这些数里,你认为谁比较特别,为什么?
3、10是我们神奇的数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10吗?关于10,你都知道什么?
4、那你会用小棒表示10吗?他是这么表示的,谁知道他的心思?还可以怎样摆?这是什么意思呀?
二、新授:
1、认识个位、十位。
(1)看这是什么?
(2)认识个位、十位。师: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生: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3)拨珠认识数,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生:数9个一)再拨1个一是几个一?(10个一)。师:满10了就要向十位进一,再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10个一是1个十)
10里面有( )个一,10里面有( )个十。(10个1,1个十)10个一是一个( )生:1个十
2、认识11——20
(1)数一数小明共拿了几根小棒?(10)师拿生数
(2)10个一是( )个十?(1个十)
(3)请你把10根小棒用皮筋捆起来说一说10个一是1个十
(4)1个十再加上1根小棒是多少?11师:十位上是1个位上也是1写作11读作十一
(5)个位上是1表示多少?十位上的1表示多少?(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表示1个十 
(6)再填上1根小棒是多少?(12,读作12,写作十二)1个十和2个一是12。(7)1个十和3个一是(13 )生:读作13写作十三
(8)1个十和4个一是  (14 )生:是14读作14写作十四  
(9)2个十是(20)读作   20写作二十。20个位是0,十位是2
3、数一数读一读
(1)直尺上的 10——20各数掌握顺序,按顺序填数
  (2)在○里填> < =10○11 12○14 9○11
             19○18  17○7  20○10
三、练习:
1、看图写数:自己写 11  18  19
2、排列数字:从大到小:17 15 14 13 12 11 9 5 4 2 1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草莓 怎样数快 (十个加6个最快)
4、数一数再填空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1个十
      十位 个位    十位 个位
       10个一     1个十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教学反思: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流程图: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3、使学生领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使学生喜欢数学,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口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能正确算出得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13。
看到13,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可引导)
2教师出示15。
看到15,你能想到什么?
二.新授。
1、集体学习。
摆出15根小棒,怎样一眼就能让人知道是15根呢?
谁知道他是怎么摆的?
看着这个小棒图,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10+5=15 5+10= 15 15-5=10 15-10=5
2、自主操作。
从11—20中选一个你喜欢的数,用小棒把它摆出来,根据你的小棒图列出几个算式。
3、展示。
将学生书写漂亮的算式帖到黑板上进行展示。你最欣赏哪个?为什么?你想给谁提个建议?
4、分类。
黑板上有这么多漂亮的算式,如果让你给他们分分类,你想怎样分?
5、小结。
看一看这些算式都有什么规律?10在我们的计算中可重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6、教学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请你观察,每个加法算式中都有几个成员?
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教师指算式中的某一部分,让学生说出名称。
在每个减法算式中,也有3个成员。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差。
三、在 里填上> < = 
18-0  18 10 15-15 16-10 8 10+7 19
16 0+16 19-6  10 5+10  14 11 12-2
            
四、小结: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质疑
六、作业:
板书: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0 + 5 = 15 15 – 5 = 10
加 加 和 被 减 差
数 数 减 数
教学反思: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能够列出四个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得出十加几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10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