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2-10 15:53:25

文档简介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专题性的活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地进行操练。具体表现如下:
1.在数与代数中,重视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及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2.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在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探索中,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统计的学习中,注重结合现实素材认识复式统计图,并从图中尽可能多次获取信息。
4.学生在从事专题性的活动时,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各单元内容及前后联系
单元 主要内容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应用▲运用百分数的意义和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意义▲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圆 ▲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第一学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周长和面积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四年级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认识五年级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五年级下:▲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圆锥的体积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数学欣赏 三年级下册:▲认识轴对称、平移、旋转四年级上:▲图形的变换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从三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观察范围的变化 第一学段:▲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及由4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四年级下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 第五单元统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 第一学段:▲数据统计的过程▲统计表▲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四年级上册:▲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五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五、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圆 圆的认识(一) 5
圆的认识(二)
欣赏与设计
圆的周长 3
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圆的面积 3
练习一 2
机动 1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应用(一) 2
百分数应用(二) 2
百分数应用(三) 2
百分数应用(四) 2
练习二、机动 3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变换 1
图案设计 1
数学欣赏 1
机动 1
整理与复习(一) 2
数学与体育 比赛场次、起跑线、营养配餐 4~5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生活中的比(比的意义) 3
比的化简 4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练习三和机动 3
第五单元统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3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练习四 2
整理与复习(二) 3
生活中的数 数据世界、数字的用处、正负数(一)、正负数(二) 6~8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搭一搭(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2
观察的范围 2
看图找关系 足球场内的声音、成员之间的关系 2~3
总复习 6
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1 08.29~09.02 起始课
2 09.04~09.08 圆的认识(一)  圆的认识(二)  欣赏与设计
3 09.11~09.15 圆的周长  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圆的面积
4 09.18~09.22 圆的面积  练习一  机动
5 09.25~09.29 百分数应用(一)  百分数应用(二)  百分数应用(三)
6 10.02~10.06 国庆放假
7 10.9~10.13 百分数应用(四)  练习二  机动
8 10.16~10.20 图形的变换  图案设计  数学欣赏  机动
9 10.23~10.27 整理与复习(一)  数学与体育:比赛场次、起跑线
10 10.30~11.03 数学与体育:营养配餐  生活中的比(比的意义)
11 11.06~11.10 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12 11.13~11.17 练习三  机动  
13 11.20~11.24 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机动
14 11.27~12.01 练习四  整理与复习(二) 
15 12.04~12.08 生活中的数:数据世界、数字的用处、正负数(一)
16 12.11~12.15 生活中的数:正负数(二)  搭一搭  观察的范围
17 12.18~12.22 看图找关系:足球场内的声音、成员之间的关系 机动
18 12.25~12.29 总复习
19 01.01~01.05 总复习
20 01.08~01.12 期末复习
21 01.15~01.19 期末复习
22 01.22~01.26 期末考试
教 案
第一单元 圆的周长和面积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常见的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圆和球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P2~22.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和扇形统计图,对称图形。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知道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3.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
四.本单元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求圆的周长与面积。
2.教学难点:对圆周率“π”的真正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3.教学关键:能真正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一些主要的计算公式。
五.本单元的教学课时
13课时
课题 圆的认识 第1课时(总第1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画圆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画圆上。
学习目标 1.在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掌握圆的特征。 2.在开放式画圆的情景中,会用圆规等工具画圆。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特的合理性。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圆的模型、圆规、三角板、投影仪、投影片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教学过程:一. 圆的认识1.生活中哪些地方可看到圆形?与学过的图形比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这些图形美吗?) 二.展开1. 讨论:书中的三幅主题图,哪种方式较公平?(并说说为什么第三种最公平?)2. 画圆的条件 你(自己)能想办法画一圆?指名说说。画圆有哪些方法?画一个圆必备条件是什么?3、半径、直径的认识操作: 把圆对折、打开、任意换方向再对折; 描出折痕; 找一找折痕与折痕之间、折痕与圆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这些折痕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独立做,当学生有交流欲望时,教师建议大家互相交流) 2.汇报: (1)展示:图形、折痕(师在黑板上贴一个大圆) (2)发现:(有些说出名称,随即让学生指一指)交点,也就是圆的中心点称圆心;折痕这条线段称圆的直径;圆心到圆上的线段称半径;对折后两侧能完全重合。(3)整理: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圆的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怎样才是直径呢?(一组判断)(给出圆上、圆内、圆外等名称) 得出“从圆心到圆上一点的线段”; 从圆心到这一点的线段是半径,到这一点呢?……“任意一点”;(要学生明白是圆上的一点) (4)圆有几条半径?它们的长度怎样?所有的半径都相等。你怎么知道的?有几条直径你知道吗?长度呢? 3.练习:口答题(表格) 4.小结:我们认识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了它的特征,(练习:哪些是圆?)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都相等,画出圆。怎么画? 5.画圆 (1)提供材料:绕线图钉、两支笔、圆规等; (2)画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小组交流,想出更多的画圆方法); (3)展示:(要求简练的语言、并演示) 描:用圆形物体,描下它的轮廓,这就是圆。 绕线图钉:与课开始时相同。 两支笔:确定长度,转纸一周。 圆规:一头定点、另一头(有铅芯或墨水的一头)旋转一周: 定r、定O、绕一周。 固定的尖点就是圆心,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每一种方法都能与圆的圆心、半径等建立联系) (4)老师也介绍一种用带孔的尺,固定一个孔,另一头绕一周用圆规画半径为2厘米、直径为6厘米的圆各一个。 画的对吗?一大一小,这由什么决定的?(半径、直径) 两样半径2厘米,画在这里,有什么不同?这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圆心) (指出圆心的作用是确定位置、半径与直径的作用是确定圆的大小)三、练习:1、 指出下列圆中哪条是半径哪条是直径?2、 任意画一个圆,并在这个圆中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四、总结五、作业 学生汇报同桌讨论学生操作六年级学生练习画圆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才相等;所有的直径才相等;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才是半径的2倍
课题 圆的知识的应用 第 2课时(总第2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解释某些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圆的特点,但解释生活现象还不够灵活,重点应放在这。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掌握圆的有关知识。2、 能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1、说说什么是直径、半径?并在圆上指出半径、直径和圆心。2、说说画图的步骤,并画一个圆?二、展开1、 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用方的可以吗?圆形有什么好处?2、 演示圆形和方形的运动痕迹。3、 小结:正方形的中心点到边上各点的距离不全相等,这样的车轮滚动时不平稳。而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所以车轮滚动时比较平稳。4、 想一想:解释下列现象并说为什么。可以上网查一查。三、练习a) 画一个指定半径的圆b) 画一个圆心自定的圆c) 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你能用哪些方法画圆?四、 总结五、 作业 学生交流学生操作学生画圆练习六年级
教学反思 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是幸福的,教材的设计非常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了数学是有用的。
课题 圆的认识2 第 3 课时(总第3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教学难点:圆是轴对称图形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2、 使学生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一、 用不同的方法找圆心,(课前让学生先在家里实践一下)二、 圆是轴对称图形1、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已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2、 圆是轴对称图形(1)让学生按直径对折看是否重合?(大小图形多折几个)得出了结论。(2)直径是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三、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1) 让学生各自量一量自已所画的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各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小结: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在同一圆中所有的直径相等。    同一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四、 练习1、 老师出题学生口答2、 填表3、 画圆的对称轴五、 总结六、 作业 学生操作六年级学生练习学生写作业
教学反思 教后记:有了前面的扎实叫教学,后面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知识掌握的较扎实。
课题 欣赏与设计 第 4 课时(总第 4 课时)
学材分析 图案很美,学生能够喜欢。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图案的绘制过程不是非常清楚。
学习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2、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的特点。3、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1、看一看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案组成的?经过了哪些变化?2、涂一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准备怎样涂?涂出来会是什么样子?3、展示交流4、书中第2题方法同上5、做一做先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再让学生说说设计方案。最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物品中和标志的设计。6、总结 看一看涂一涂展示交流做一做六年
教学反思 学生很喜欢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课题圆的周长 第 5课时(总第 5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圆的周长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些组合图形的周长概念比较模糊。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并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史实,向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3.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圆形铁丝、圆的模型、画圆工具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 1.实践引题。 画圆,指出圆的周长。如果第二个圆一周长度(周长)要求比刚才这个圆的周长大,画的时候该怎么办?(半径变大,直径变大。)圆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2.揭示课题。二.展开 1.按课本P11问题中的插图和讨论题,分4人小组进行讨论。 2.出示P11活动中铁丝围成的圆,求它的周长,有什么办法?(绳子绕一周,量绳子;铁丝剪断,化曲为直。) 出示一个圆形,求它一周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引出在尺上滚动周长的方法。)在滚时要注意什么?(滚动时很容易原地打转,测量时容易有误差,所以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分组操作:用滚动(将圆片拿起,放在尺上滚)或用绳子绕一周,测绳子长度的方法,分别测出直径是2㎝,3㎝,4㎝,5㎝的圆的周长,填表计算,观察直径与圆周长的关系。( 然后分小组汇报,由多组汇报都得到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引出圆周率) 4.通过实验认识圆周率。各组汇报测量结果,汇报观察结果。经实验得出:不管多大的圆,它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值是一个常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π= 因此: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最后要向学生说明,大家实验结果不统一,是由于滚动时有磨擦力等因素干扰,无法很精确。5.介绍数学家祖冲之,认识圆周率。为了计算圆周率的更精确的值,数学家们花费了不知多少精力,终于得到了一个比一个更精确的近似值。三.巩固 1.请生复述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3、同桌互相编题给对方做,可以求周长也可以求直径,还可以求半径。练一练四.总结五.作业 画圆,指出圆的周长。4人小组进行讨论六年级分组操作同桌互相编题给对方做,可以求周长也可以求直径,还可以求半径
教学反思 教后记:新课程重视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正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推导出来印象特别深刻,根据直径求周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而根据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逆向思维的题目对于学生也变得简单了。
课题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第 6 课时(总第 6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熟记公式。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圆的周长的概念、圆的半径、直径、周长之间关系,熟记r=、d=2r、C=2πr、C=πd等公式。2.能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 1.启发提问:要画一个指定大小的圆,必须知道什么? 2.小黑板出示练习 先问:要求所画圆的半径分别为3.5㎝、2㎝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几?要求圆直径为5㎝呢?要求圆周长为18.84㎝呢?然后指名板演,其余各自做在草稿纸上。做好后,让板演者说说解答思路。在学生讲思路的同时相应地在黑板上写出r=、r=、d=2r、d=、C=2πr、C=πd、等公式。最后指出“C”表示的是什么长度?(书面描、涂,只要选择其中一个圆。)3、思考: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3.揭示课题。二、展开 1.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间的关系的强化练习 2.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 P12练一练1——3 在练习中必须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所得到的数据基本上不是准确的,3、判断题。三.总结四.作业 练习六年级强化练习
教学反思 教后记: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前一节课的深刻理解,后面的练习变的简单了,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上。
课题补充练习第7 课时(总第7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
学习目标 1.牢固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2.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合理地解决问题。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画圆工具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 1.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2.周长公式C=2πr、C=πd 3.背诵3.14的2倍到9倍的值。 4.揭示课题。二.展开 1.投影出示补充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画图,帮助自己搞懂圆的直径=正方形边长,然后使学生能求出半径,算式是100÷4÷2=12.5(㎜);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算算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投影出示练习 理解题意,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就是车轮一周的长度,然后根据周长公式列出算式350÷(3.14×0.5)≈223(m)。 3.独立完成P13练习在练习中要注意:第10题在练习前,要让学生思考,要量出一张圆形纸片的直径,有什么办法吗?(对折,量出直径长度。)要量出一块圆木的直径,有什么办法?(先用绳子围一周,量出周长,再算出直径。)再出示题目,先思考树的周长是多少?再独立求出这树的直径。三.总结 背诵3.14的2倍到9倍的值练习六年级
教学反思 熟能生巧,课堂上还可以做一些直径是1——9,求半径的专项练习
课题 圆的面积 第 8 课时( 总第 8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 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运用。教学难点: 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会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模型、圆规、投影仪、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什么叫做圆面积? 2.出示大小略有不同的两个圆,让学生比较哪个圆的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口答后把两圆重叠,比较大小。)相差多少呢? 3.引出课题。二.推导 1.问:小正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半径×半径)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谁大谁小?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4倍呢?2倍呢? 2.师生共同操作: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按要求对折4次(注意第4次折的折法,是按角对分地折),然后拿尺量出一等腰三角形剪一刀,展开,得到一个近似于圆的纸片。 3.教师操作:拿一张正方形纸,对折5次,剪一刀展开。与前一次剪的作比较,使学生知道,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也就越接近圆。 4.分析推导。师生共同拿出剪好的图形分析:这个图形等分成若干块,每一块都是什么形状?(等腰三角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什么图形的面积? 板书:图形面积=等腰三角形面积×n=底×高÷2×n=C××r÷2×n =2πr××r××n 圆的面积=πr2 边板书边提问:等腰三角形的底是多少?(C×)等腰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什么?(半径r)5.在上面推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分4人小组动手把准备的圆分成相等的16个小扇形,再拼成其他图形,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教师巡视,取学生拼成的各式各样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三.巩固 试一试。 四.总结五.作业 学生口答师生共同操作师生共同操作
教学反思 已经是第2次教毕业班了记得第1次教的时候,还是幼儿园的院长一早每天都要过去一下,课前准备就不够充分,上课就照本宣科。而现在教这个知识的时候,不仅教具演示而且学生实际操作,所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可以说连中下生都能灵活应用这个知识。
课题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第 9 课时( 总第9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面积的三种不同情况。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情分析 简单的面积计算基本会,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2.了解求圆环面积的方法,能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圆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提问: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已知圆的直径、周长,能求出这个圆的面积吗?那么怎样求半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r=、r=。 2.面积呢?[板书:S=πr2=π()2=π()2] 3.揭示课题。二.展开 1.教学补充例【1】,投影出示 先请学生分析题意,并问:已知什么?要有用哪个面积公式?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式解答。最后小结。 2.尝试试一试。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四.总结五.作业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解题思路学生基本能掌握但还须练习。
课题 练习1——5 第 10 课时( 总第 10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学情分析 重点提高学生实际的解题能力。
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小黑板出示P20练习1——2再指名板演,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0练习3——4 先4人小组中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四.作业 回答问题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在这些题中,第5题是最难的,学生理解上比较难,我想如果题目在从1时走到2时加上时针两个字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课题 练习6——11 第 11 课时( 总第 11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提高。
学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二.展开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然后派一名代表来汇报自己小组的分析过程和解答算式,最后师生一起小结,在小结要提醒学生其中一些题在解答中要思考的地方:第13题,大圆直径为2×3=6㎝,小圆直径是2㎝,它们的面积比是()2 ÷()2=9÷1,所以直径AB的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第14题,图中长方形面积是4×6=24(㎝2),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大三角形面积为24+6=30(㎝2)(△②的面积比△①的大6㎝2,即大三角形面积比长方形大66㎝2)。因此,(4+a)×6÷2=30 a=30×2÷6-4=6㎝。第16题,甲、乙两块钢板上圆片的面积之和相等,因此剩下的边角料一样重(厚度相等)。 4.小结。三.巩固 智力游戏 先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并要求学生说出能拼出哪几号图形,对认为不能拼出的,一定要说明理由。然后,指名汇报,特别要求汇报的同学要讲一讲在拼图中的思考过程。最后师生共同较对。第1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①、③、④;第2 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①、③;第3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③、④。四.总结五.作业 《课堂练习》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回答问题练习
教学反思 对于轮子转几圈的问题学生总是不容易理解,讲评作业是看到透明胶,我突发奇想用它当教具,先把透明胶一圈一圈剥了3圈,拉直问这个长度与周长有什么关系,学生说有3个周长那么多,我转回去验证确实是3圈。我又问如果告诉你这条胶带的长度和这个胶带的周长,可以绕几圈怎么求,由于已经有了前面的经验的积累,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就是求总长里包含几个周长。
课题单元练习、评析 第 12、13 课时( 总第 12、13 课时)
学材分析 对于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学情分析 还需加强概念的教学,从而提高上课效率。
学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测试评析3、总结 考试听老师讲解题目。
教学反思 学生的概念不是理解的很透和解题习惯不好是失分的重要原因。
百分数的应用
一、单元教学的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三、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单元课时:11课时
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课时(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第 1 课时( 总第 14 课时)
学材分析 教材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水稻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提出“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重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课时(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难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课时(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对问题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于这一类题目,学生在上一学期已有接触,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学。重点可以让学生第二种方法上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导学策略 尝试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1.口答。①4是5的百分之几 ②5是4的百分之几 2.基础训练。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一个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实际产量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3)某实验田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是每公顷5.6吨,采用杂交技术后,水稻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7吨,杂交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普通水稻的百分之几?普通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杂交水稻的百分之几?3.引入新课。投影演示:将基础训练第(3)题的两个问题改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减少百分之几?同学们是否会做 引出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二)教学新课1.问题: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1)让学生读题后(2)指导学生边审题边画出线段图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 板书:增产的数量÷普通水稻的产量(7-5.6)÷5.6=1.4÷5.6=0.25=25%或7÷5.6=1.25=125% 125%-100%2.问题②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 提问:谁是单位“1”的量 谁与单位“l”的量相比 怎样计算 板书:少的数量÷普通水稻3.提问:这道例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说说算理。(三)巩固练习1.下列各题,每小题均回答三个问题:a.谁是单位“1”的量 b.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1)男工人数比女工多百分之几 (2)今年每公亩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3)汽车速度比火车速度慢百分之几 (4)红花朵数比黄花朵数少百分之几 2.4比5少百分之几 5比4多百分之几 3.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求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注意单位“1”)4.列式计算课本第24页“练一练”。(四)教学小结提问:今天我们又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它的结构特征如何 如何求相差数的百分率? 口答学生边审题边画出线段图学生说说算理。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一类应用题,对于一些联系实际的变式应用题,学生还有一定的难度。应加强练习。
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练习课第 2 课时( 总第 15 课时)
学材分析 重点: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解答这一类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是在教学了求一个数是课时(比)另一个数的课时(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的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这类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明确本节练习课的内容和目的进一步理解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谁是单位“1”的量。(二)基本练习1.口答。5是4的百分之几 4是5的百分之几 5比4多百分之几 4比5少百分之几 2.只列式不计算。 ①张师傅一家去年人均收入6500元,今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 去年人均收入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500÷6500 6500÷(6500+500) ②张师傅一家今年人均收入7000元,比去年增加了500元,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今年人均收入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500÷(7000—500)7000÷(7000—500) 学生列式后,师生进一步讨论:这两题分别是谁和谁比 谁是单位“1”?(三)变式练习1.根据问句,说出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①松树棵数是柳树棵数的百分之几 ②汽车速度比自行车速度快百分之几 ③降价了百分之几 ④增产了百分之几 ⑤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几 2.判断。(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或“×”)①因为5比4多25%,所以4比5少25%。( )②100克水中加10克盐,盐占盐水的10%。( )③玲玲已做对了45道口算题,还有5道没做对,那么正确率是90%。( )3.选择正确算式。(用手势表示)(1)小明有故事书5本,小兰有故事书8本,小兰比小明多百分之几 ( )(2)购买同一刑号的电脑,今年售价0.8万元,去年售价1.2万元,今年售价比去年降低了百分之几?;;-1; 1- ;(四)发展练习1.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列式。第一组:(1)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少10,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是40,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 第二组:(1)某厂原计划生产200台机床,实际比计划多生产20台,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 (2)某厂原计划生产200台机床,实际比计划多生产20台,实际生产的台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2.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六(2)班有男生25人,女生23人, (1)23÷25, (2)23÷(23十25), (3)25÷(23-+-25), (4)(25—23)÷25, (5)(25—23)÷23, (五)教学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课时(六)作业 口答变式练习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的解题技巧,熟练程度都有提高。
课题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 第 3 课时( 总第16 课时)
学材分析 重点:分析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解答这一类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是在教学了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的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 百分数意义的理解。2、能解决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导学策略 尝试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口答:1、一个数的15%是80,这个数是多少?2、一个数的24%是900,这个数是多少?二、准备题先说出下面各题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再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李大伯家去年养猪头数比前年增加20%,去年的头数是前年的( )2、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4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三、教学新课1、出示例题2、尝试解题3、汇报交流解题思路:方法一先求增加的多少万公顷,再求2001年总共有多少万公顷。方法二先求2001年水稻的种植面积是2000年的百分之几,再求2001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4、小结四、巩固练习。1、试一试:可以先求购买这套票能多少元,可以先求实际花了多少钱,再用30元减去花的钱数,就是节省了多少元;或者先求节省的钱数所占的百分率再和30相乘,,这里还要弄清八折指的是现价是原价的80%。2、练一练1——5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五、总结。六、作业 尝试解题汇报交流解题思路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掌握的还可以。
课题“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练习课 第 4 课时( 总第 17 课时)
学材分析 重点:分析“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解答这一类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是在教学了“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的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这类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练习先说出下面各题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再回答问题。一批钢材运走80%,还剩下百分之几?甲车速度比乙车快,甲车速度是乙车的几分之几?练习1、(1)兴业公司今年计划创利450万元,上半年已完成了。上半年创利多少万元?(2)兴业公司今年计划创利450万元,上半年已完成了。下半年创利多少万元就能完成计划?2、(1)一种彩色电视机原价每台2400台,现在每台售价比原价提价10%,每台提价多少元?(2)一种彩色电视机原价每台2400台,现在每台售价比原价提价10%,现在每台售价多少元?3、食堂六月份用粮2500千克,七月份用粮比六月份减少,七月份用粮多少千克?4、汽车销售市场上月原计划销售汽车850辆,实际比原计划多销售26%,多销售多少辆?三、文字题1、比24千克多50%是多少千克?2、比24千克少50%是多少千克?3、比4米多是多少米?4、比4米少是多少米?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基础练习专项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掌握的较好。
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三) 第 5 课时( 总第 18 课时)
学材分析 重点:分析“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解答这一类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比较简便。
学习目标 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导学策略 尝试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二、教学新课。1、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年份1985年1995年2005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65%58%50%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35%42%50%师提问: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这个家庭支出情况的有关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发现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减少,而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增多,可见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3、如果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1)列式计算:210÷(65%-35%)或 65%X-35%X=210(2)说说解题思路。(3)你能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吗?三、强化练习。第27页试一试第28页练一练1—5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讨论: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这个家庭支出情况的有关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说说解题思路。(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
教学反思 学生基本掌握。
课题“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练习课 第 6 课时( 总第 19 课时)
学材分析 重点:分析“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解答这一类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是在教学了“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的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这类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础练习先说说下面各题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再回答问题。(1)一种羊毛衫现在的单价比原来降低了。现在单价是原来的百分之几?(2)小云的邮票张数比小军少20%。小云的邮票张数是小军的百分之几?二、列式计算1、多少吨的是3.5吨?2、多少千米的50%是24千米?3、多少米的是米?4、多少千克的18%是6千克?三、1、修路队修一条路,已经修好24千米,占全长的40%,这条路长多少千米?2、甲村修一条水渠,已经修好80%,还剩下160米没有修。这条水渠长多少米?3、东东看一本科幻小说,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两天共看了80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4、玩具厂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产儿童玩具2500件,多生产了20%。玩具厂四月份生产玩具多少件?四、总结: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基础练习列式计算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
课题百分数的应用(四)第 7 课时( 总第 20 课时)
学材分析 重点:利息和税款的计算难点:对所涉时关键:懂得利率、保险费率和税率的意义间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实际应用作好准备。
学习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导学策略 尝试教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师:你收到过压岁钱吗?你是怎样支配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到银行,则由教师引导揭题)探究新知利息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银行,解决银行中与我们有联系的数学问题。师:你了解银行的一些什么知识?师:如果陈杰存入银行1000元钱,银行的年利率是0.65%,存一年有多少利息?二年呢?五年呢?师根据生口答进行板书师:我们该怎样计算利息?你能用一个公式表示吗?(师板书)2、利息税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算一算陈杰1年、2年、5年各应缴多少利息税?3、自学例题4、巩固练习。(1)小调查:先让学生做调查,然后思考存两年有多少种存法?估计一下哪种存法的利息多,再实际计算。最后全班交流。(2)练一练1——35、总结:你这节课有何收获?6、作业 学生做调查后算一算那种方法更合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挺实用的所以教学效果教好。
课题 百分数的应用(四)的练习课 第 8 课时( 总第21 课时)
学材分析 重点:利息和税款的计算难点:对所涉时间的理解关键:巩固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实际应用作好准备。
学习目标 1、提高分析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比较熟练地解答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2、增强学生依法纳税的法律意识。
导学策略 尝试教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题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基本练习复习:说说什么叫做利息、本金、利息税?求利息和利息税怎么求?练习试一试: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实际题目,先课前引导学生调查银行最近的利率。提问:两年有多少种存法,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哪种存法的利息多,最后实际计算。综合练习1、第30页练习1---3生独立解答,反馈。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分析数量关系。校对2、编题师: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一道类似的应用题。生独立编写应用题,并进行交流,评价。并根据所编的应用题进行解答。总结这节课有何收获?五、作业设计 已练习为主。
教学反思 学生掌握的教好,学得轻松。
课题百分数的应用的练习课 第 9 课时( 总第 22 课时)
学材分析 重点: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应用。难点:分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关键:巩固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分析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2、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导练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础练习1、解方程第31页第2题:学生先独立解题,校对。2、第31页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校对。对于计算学生总是比较怕,所以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情况稍作指导。二、应用题练习第31页第3——11题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校对。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三、思考题先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先算出在两个超市用掉的钱,再来比较在哪个超市买比较划算。四、总结:在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应用题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有点怕解决实际问题,求单位1的量学生比较容易出错。
课题单元练习、评析 第 10、11 课时( 总第 23 课时)
学材分析 求单位1的量的应用题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
学情分析 单位1的判断,以及对应量和对应分率比较难找。
学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导学策略 考试、讲评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测试 评析3、总结 考试听老师讲解。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以及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编写意图:
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年级时,结合实例观察,学生了解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上设计图案。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下册)
●图形的变换(四年级上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图形的变换
●图案设计
●数学欣赏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点:
一是要能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经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二是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评价时,应注意选择的基本图形不要太复杂,变换过程应在方格纸上进行。
课题 图形的变换(一) 第 1 课时( 总第24 课时)
学材分析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谈话引入:(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变换:平移和旋转”。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件演示)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情景:(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下面就跟着杨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3)练一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用手势比划比划小组合作,对游乐项目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方法。学生进行判断。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移或者旋转的运动。学生听故事,并注意观察。指名学生汇报: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学生回答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汇报交流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学生独立画出,并进行展示。学生活动。交流、画画。学生汇报
板书:图形的变换:平移和旋转
教学反思 利用墙壁上的瓷砖代替方格来讲解平移的知识效果特别好。
课题 图形的变换(2) 第 2 课时( 总第 25 课时)
学材分析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出示一个美丽的大风车,问孩子们:“喜欢吗?”其它它是由图1变换而来的,你知道是怎么变换的吗?(答案多样,只要是对的,都应鼓励)。可以是图A向右平移两格,图B向下平移两格,图C向上平移两格,图D向左平移两格,这样就得到了风车图形;还可以通过旋转和平移得到风车图形,即图A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几个三角形作类似的旋转再平移即可得到风车图形。出示(3)、(4)号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这两副图是如何变换得到的。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3)号图可以是左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右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左平移两格。(4)号图可以是最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两格,最右边的三角形向左平移两格,中间两个三角形分别向上平移两格。如果我想从(4)号图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又该怎么办?可以是左下角的三角形先向上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三个三角形作类似的平移即可。活动二:实践练习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试一试:“七巧板图”,师介绍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观察图形,从左图到右图,变换了几个图形?是如何变换的?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师小结:图中三个图形进行了变换,即3号图形先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上平移6格;5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6格,再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旋转90°得到的;7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8格,再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的。三、拓展练习(1)书P35页,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说一说。A、图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形B;B、图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C;C、先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8格。(2)圆形A如何如何变换得到图形B。图形A向右平移7格可以得到图形B,图形B沿直线MN作轴对称图形可以得到图形C。第3题如可以是图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B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C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图D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 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仔细观察,并尝试着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学生回答。“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学生回答注意倾听看着图形想一想,也可以摆一摆,再说一说图中的几个图形的变换过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说一说。学生完成独立观察,说一说变换的过程。
板书:图形的变换(2)
教学反思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课题 图案设计 第 3 课时( 总第 26 课时)
学材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学情分析 上节课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进行了复习,并初步学会了综合运用,一些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学习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导学策略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尺、圆规、彩笔、方格纸;教师自制的专题网页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欣赏2008年奥运会会徽,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上网浏览部分历届奥运会会徽,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    二、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1、欣赏图案:杜甫草堂的窗格子图案,感受生活中的图案美。引导学生分析花瓣图案是如何由简单图形A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    2、操作演示    (1)媒体演示四花瓣的作图过程,教师讲授四花瓣图案形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操作步骤;要求学生思考:四花瓣相邻两个顶点与圆心所成的角是多少度?根据媒体演示的方法,你能将一个圆周四等分吗?能将一个圆周三等分吗?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媒体动态演示探究上述问题的过程,验证学生得出的结论。 3、合作探究屏幕展示两个图案,要求说出这两个图案是如何画出来的。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搞清做图的方法和关键。 三、尝试创作 1、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完成下面一题:以给定的图形“○○、△△、=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2、作品互评展示学生所画的图案,就创意和构图进行自评和互评。3、完成课本第35页,练一练。 四、小结    1、.结合生活中许多美丽的图案,让学生谈谈感受和体会;    2、通过对一些简单图案的设计,学生有何收获?    五、作业请学生们完成两道习题:    1、在方格纸上利用圆规作出下图所示的图案。图中有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请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为班级“学习专栏”设计一幅题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头图案。 欣赏2008年奥运会会徽,回答相关知识,并说说图案的设计有什么特点。欣赏图案:杜甫草堂的窗格子图案,感受生活中的图案美;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交流讨论给定的图形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独立完成。谈谈感受和体会;   
板书:图案设计
教学反思 掌握的较好。
课题 复习与整理(一) 第 1 课时( 总第 27 课时)
学材分析 本阶段整理与复习的内容主要有:圆、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变换。
学情分析 从平时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圆的认识这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百分数的应用和图形的变换这两块知识课上得比较少,还需整理以系统化。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整理的知识内容及其联系,又要关注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2、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习、整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所学回顾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学到了什么?你呢说说这些知识与前面几册学过的相关内容有什么联系吗?请你把所学的知识写罗列出来。你能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类吗?二、整理知识师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并将整理的内容写下来。对于学生呈现出来的好的作品,教师应让学生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他们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将整理的知识写在书本上。三、解决问题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翻阅课本,回顾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回答老师的提问。说说与以前所学内容的联系。并把这些知识罗列出来。学生对罗列的知识进行归类,把同一类的知识放在一起,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采用列举的方式(如百分数的应用,可以列举一些解决问题的实例)、表格或网络图等呈现形式。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着进行解决。可以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
板书:复习与整理(一)
教学反思 学生知识的系统整理的能力较差。
课题 复习与整理(一) 第 2 课时( 总第 28 课时)
学材分析 本阶段整理与复习的内容主要有:圆、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变换。
学情分析 从平时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圆的认识这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百分数的应用和图形的变换这两块知识课上得比较少,还需整理以系统化。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整理的知识内容及其联系,又要关注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2、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习、整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第1题本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第2题这是圆的周长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问题,要先求出车轮一圈行驶多少米,也就是求出车轮的周长,这里涉及统一单位,练习时要注意。可以分步列式先求出一圈行驶了多少米,再求每分转多少圈,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第3题(1)本题为圆环面积的计算,不作为基本要求。这里大圆的半径没有直接给出,解答时要注意。(3)弄清楚要求的是大圆的周长。第4题(1)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在图上找出几个关键点或线段,再确定各关键点或线段变换以后的对应位置。图形A先以“小树”的底部的端点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4格。(2)图形A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3格,再以这个图形的中心为旋转中心逆时54针旋转90°。第5题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分析,这道题实际上是已知圆的周长求半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侧面滚动一圈的距离就是底面的周长。第6题这是对百分数内容的巩固,学生需要先理解正点率的含义:正点率指的是正点到的火车占发车总数的百分率。第7题引导学生先看图弄明白“湖面占25%”的意义,再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分步列式,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32平方米)和湖面的面积(8平方米),再求出湖面周围绿地的面积(24平方米;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第8题复习利率的知识及利息的计算。第9题可以先求出获奖文章的总数,再求出参加这次比赛的文章总数。第10题弄清楚单位“1”。第11题折扣是什么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时行计算。解:28.5×2×3.14=178.98(厘米178.98厘米=1.7898米1200÷1.7898≈670(圈)解:(1)[(30+20)2-302]×3.14=5024(米2)(2)5024×80=401920(元)答案:(30+20×2×3.14=314(米) 学生先观察图形,小组交流,分别提出各自的方法,全班汇报交流,对方法进行优化。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剪出图形A,进行实际操作。图形变换的方法不唯一,学生的想法只要合理都要肯定。学生实际操作体验一下,再进行计算。答案:15.7÷3.14÷2=2.5(厘米)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点率,再进行计算。答案:28÷(28+4)=0.875=87.5%仔细看题,说说“湖面占25%”的意思,再列式计算。答案:8×4×(1-25%)=24(平方米)关于利率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答案:25000+25000×3.24%×3=27430(元)答案:(2+7+15)÷30%=80(篇)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也可以用方程。生填表。
板书:复习与整理(一)
教学反思 这次练习学生掌握的较好。
课题 比赛场次 第 1 课时( 总第 29 课时)
学材分析 1.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学情分析 “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有过初步接触,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育比赛中的淘汰赛制和单循环制的含义会用画图和制表的方法解决有关组合计数问题。2、通过比赛场次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你知道2002年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哪里举行吗?这届比赛共有  支球队参加?引入:比赛场次。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⒈比赛场次计算:出示:共32支球队参赛,平均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有  支球队。师:在同一小组中,每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就叫单循环赛。(资料介绍)C组: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中国问题:①中国队在小组比赛中,比赛了几场?②小组赛中巴西队比赛了几场?③小组赛中,土尔其、哥斯达黎加队比赛了几场?④小组赛中,每支球队比赛的场数都一样吗?⑤C组一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⒉小结            中国哥斯达黎加 巴西  土耳其               中国 哥斯达黎加          土耳其         巴西   C组共举行了6场比赛。用字母表示: A B C D  ·     ·      ·     ·三、练习应用,找出规律:⑴8人下棋每两人下一局,共多少局?⑵六⑴班60人相互握手,共握多少次?⑶一条线段上共有6个点,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线段?总结规律:如果用点表示球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比赛场次分别是多少?填表:球队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2   —     1        13        3=1+2      34        6=1+2+3    65        10=1+2+3+4 10               n       1+2+3+……(n—1)1/2n(n—1)四、小结:掌握回顾小结补充。①有哪些活动,比赛是单循环?②单循环计算方法是什么?五、作业:P43练一练。 学生回答。分步出示以上问题,学生逐一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用画图法,找出规律。完成后,尝试着用表格法找找规律,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回答。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比赛场次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2   —     1        13        3=1+2      34        6=1+2+3    6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教学反思 比赛场次是在体育赛中常见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组合一项赛事,应怎样计算单循环赛的场次,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推理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师在课堂实施中,联系了生活实际,遵循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规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归纳、探究,得出比赛场次的规律。学生们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学习实践获得知识,学生学习欲望很强烈,既关注学生的情感,又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评价多元化,可师评、自评、师生共评,让每个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题 起跑线 第 2 课时( 总第 30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具体的计算可能会比较难。
学习目标 1、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2、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出示教材第44页起跑线图。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问二:半径为1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11米呢?二、讲解实例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想法:此块内容教材不作要求,但我想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三、练一练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四、实践活动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五、思考题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学生解决书本“笑笑和陶气所走过的路程”问题。解:⑴圆的周长C=2πγ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
板书:起跑线
教学反思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条跑道的起跑线的位置到底是怎样设置出来的呢?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现实 。
课题 营养搭配 第 3 课时( 总第 31 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营养搭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学生一般不会去关注。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大多数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2、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3、让学生了解并解决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⑴提出问题:教师: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哪儿举行?(运动员在训练中需要根据营养标准合理搭配食物。我们的身体正在生长发育,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营养配餐方面的知识。)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教师:你还真是博学多才呀,你是怎么知道的?⑵点题: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⒉探索新知:⑴学生预习:(小资料和小明的午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预习、探究的情况,随时建构调节教学环节。⑵指导学习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教师:完全正确,你是如何得到的?(学生计算)教师:好聪明,既然小明的午餐营养不均衡,那么营养师会给他什么建议呢?教师:很好,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⒊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学生回答:北京学生回答: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蛋白质含量符合,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符合。根据100克食物中各成分的含量表,青菜和宫保鸡丁各成分含量已知,而米饭只有50克,是100克的1/2,所以米饭中各成分的含量是100克米饭中各成分含量的1/2,从而求得这顿午饭中蛋白质含量为27.45克, 脂肪含量为3.25克,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1.65克,其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营养师的建议出入较大。营养师会建议他多吃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一些的食物。小组合作,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
板书:营养配餐(投影出示书中表格)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在交流中发表他们各自的见解,展示他们的思维,最终使学生的学识与智慧为整个集体所共享,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学生在自由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见解的宽松氛围中,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比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12课时
内 容 课 时 数
生活中的比 3
比的化简 4
比的应用
练习三 3
机动 2
课题 生活中的比 第 1 课时( 总第32 课时)
学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
导学策略 联系实际 体验概念。
教学准备 表格、情境设计
教师活动: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1、谈话引入(1)出示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二、情境延伸 感悟新知(1)如果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那我们怎么比?(2)、出示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3)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4)出示图形分类的情境。三、结合情境 教学概念1、在以上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引出“比”的概念。再次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2、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四、拓展应用 加深体验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五、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今天我们认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 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学生活动:由于比赛的场数相同,可以直接比较获胜的场数吗?学生排出名次。学生弄懂题意,看懂统计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强或小林哪次练习的成绩最好。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比较总价与数量的比。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掌握。
备注:
课题 生活中的比(2 ) 第 2 课时 ( 总第 33 课时)
学材分析 已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应该用比,体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较困难。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学习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比较方法,比。二、讲授新课(一)教学补充例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3÷2= = 2÷3=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3.小结4.练习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二)教学例2例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4.小结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三)归纳总结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四)练习1.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2.小华用2分钟口算了50道题,小华口算的题量和所用时间的比是( ).3.学校食堂买20千克青菜,用了10元钱;买了30千克萝卜,用了42元钱;买萝卜和青菜数量的比是( ),青菜和萝卜单价的比是( ).(五)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例如: 3比2 记作:3∶22比3 记作:2∶3100比2 记作:100∶22.“∶”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在两个数中间,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区别),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3.提问: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4.练习:求比值教师说明:求比值不写单位名称.(六)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比、除法、分数的异同”)1.教师提问(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22973165" 万以内数的认识 1
HYPERLINK \l "_Toc222973166" 万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2 3
HYPERLINK \l "_Toc222973167" 信息窗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和简单的求近似数 5
HYPERLINK \l "_Toc222973168"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8
HYPERLINK \l "_Toc222973169"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10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0"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2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1" 信息窗2——千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 14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2"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6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3" 做鸟巢——图形与拼组 18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4" 做鸟巢 20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5" 信息窗2——欣赏主题壁画 20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6" 信息窗1田园小卫士 22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7"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22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8" 信息窗2—灭鼠能手 27
HYPERLINK \l "_Toc222973179" 信息窗3——树林医生 29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0" 去姥姥家——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1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1" 信息窗2—参观养鸡场 36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2" 信息窗3——参观苗圃 38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3" 我锻炼 我健康 ——分段统计 40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4" 信息窗1——出海归来 43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5" 信息窗2——海水养殖 46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6" 信息窗4——海产品销售 48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7" 信息窗5——海产品加工 51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8" 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 54
HYPERLINK \l "_Toc222973189" 信息窗2——新千年的钟声 58
HYPERLINK \l "_Toc222973190" 十美化校园 61
HYPERLINK \l "_Toc222973191" 信息窗1 爱护花草 61
HYPERLINK \l "_Toc22297319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63
HYPERLINK \l "_Toc222973193" 十一奥运在我心 65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千以内的数,会读写千以内的数。2、灵活运用千以内的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 读写千以内的数
难点 按要求数数
教具 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情景图,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二、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做好记录,板书在黑板上(1)一千有多大?(2)怎样写一千(3)三百有多大(4)怎样写三百?(5)……三、探究新知1、体会1000的大小师利用计数器进行演示一个一个的数到100师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示100的大小多媒体出示方格图引导1个100、2个100、3个100、10个100的时候是多少?多媒体出示:一千里面有( )个一百2、学会写1000写出十、一百的写法你能根据它们推出一千的写法吗?点评1000的写法再由多媒体出示数位表师强调写法。3、征求学生意见其他问题一起解决还是自己解决?4、生交流自学结果5、提出一个较难问题:一万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四、巩固练习1、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七十八数到一百九十一。2、一十一十的数,从五百八十数到七百一十3、一百一百的数,从二百数到一千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100的大小,并知道了生活中的很多大数的写法和读法,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生活中的大数,并将它写出来好吗? 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信息?交流观察结果 小组交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齐数,体会100的大小 生依次数出1个100、2个100、3个100…… 生个别回答出1000生齐读,生做填空练习,进一步体会1000的大小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自己写 自己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小组结合,也可同位结合指名交流成果指名交流,并写出为什么? 齐做第一题生数



万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数、读数的兴趣。
2、利用计数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正确数、读万以内的数。
3、让学生灵活运用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数数时,数到“拐弯”的地方学生易错(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重点练习
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总结出的读数方法。特别注意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1、复习旧知数一数一十一十的数,从30数到100一百一百的数,从一百数到一千2、谁来说说一千有多大?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比一千大得多的数,板书:一万一万到底有多大?请看多媒体出示方格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方格?一万含有10个一千,你能写出一万吗?三、探究新知1、你认识了千万,能不能帮老师写一个调查数,出示信息窗2图1:我们学校有一千五百多人。图2:一台电脑六千零五十元图3:图书馆大约有亿万册图书,有一千二百五十本杂志2、这样看起来很麻烦,你能帮我写出下面的数吗?集体纠正答案根据你写数的经验,能否总结一下写数的规律3、教师小结观察写的数和读的数有什么发现?如果让你读数,你应怎样读?多媒体出示读数方法,师再一次强调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4、自主探究你已经帮老师解决了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吗?师生合作解决以上问题四、实践应用1、数一数(1)从九千九百八十七开始,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一万(2)从九百九十开始,一十一十的数,数到以一千零二十(3)从八千六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万2、1500 1050 两个数中“5”各表示什么意思?五、课堂小结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大数,这些大数可以用“千、万”来表示,初步感受了一千、一万有多大六、谈收获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先个别数再指名交流 齐读一万生数一个千、2个千……10个千齐读体会一万的大小 生写出一万 生自由写出下列各数交流结果 根据交流,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让学生知道读书时注意什么?写数时注意什么? 自主提问题6050里面有几个千、几个十?1256里面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生先自己准备,在集体交流学生补充,特别到了拐弯处 生独立完成 生谈收获



信息窗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和简单的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2、初步学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大数,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果园里、动物园里、小朋友们的手工课上去找一找,看你能找到哪些大数。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仔细观察信息窗,看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据?2、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师生合作,解决所提出的问题(1)哪种水果多?  让学生知道:比一比1200和950的大小就知道了。交流。   对学生的回答给你肯定。 (2) 鸽子和鹌鹑谁多?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借机告诉学生:895接近900,900就是895的近似数;806接近800,800就是806的近似数。 练习训练:806、816、826、836、846、856、866、876、886、896的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3)动物彩蛋和脸谱彩蛋谁多? (4)剩下的三个问题我们暂时把它们放在问题口袋里,等下节课在来解决。三、实践应用课本12页1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找出信息窗中的问题。2、学生自由交流:(1)哪种果树多?(2)鸽子和鹌鹑谁多?(3)动物彩蛋和脸谱彩蛋谁多?(4)梨比苹果树多多少棵?(5)鸽子比鹌鹑少多少只?(6)动物彩蛋比脸谱彩蛋多多少个?……3、师生合作,解决所提出的问题(1)观察两种水果数,同位探索比较一下谁大? 交流比较的方法。第一种:1200比1000大,950比1000小,所以1200>1000第二种:1200是四位数,950是三位数,所以1200>1000 (2) 鸽子和鹌鹑谁多?小组合作,研究比较的方法。交流比较的方法:第一种: 百位上的数相同,十位上9比0大,所以895比806大。第二种:895接近900,806接近800,900比800大,所以895比806大 学生练习:806的近似数是800;816的近似数是800;……856的近似数是900;866的近似数是900;……896的近似数是900。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十位上是0、1、2、3、4的时候,它的近似数是800十位上是5、6、7、8、9的时候,它的近似数是900。(3)学生自己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三、实践应用独立解答。四、课堂小结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简单掌握整百整千加减法,并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出示几组口算,请生计算。 二、出示信息窗内容 三、师生合作,解决问题。1、解决(1)(2)题能说出得数吗? 你是怎样计算的? 还有别的算法吗? 2、谁能帮大家解决(3)(4)四、自主探究,巩固练习剩下的4题,有信心做对吗?五、利用心智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自主练习第四题六、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口算。交流一下为何算得这么快?竖式、用眼看。生根据信息提问题。(1)两个候车厅共几人?(2)第一候车厅比第二候车厅多多少人?(3)白羊黑羊共几只?(4)黑羊比白羊多多少只?(5)共有多少尾鱼?(6)鲢鱼比鲤鱼多多少尾?(7)老年组和青年组共多少人?(8)中年组比青年组多多少人? 请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200+8001200—800指名交流:1200+800=20001200—800=400(1)利用竖式: 1 2 0 0 + 8 0 0 2 0 0 0 1 2 0 0 — 8 0 0 4 0 0(2)1200表示12个一百,800表示8个一百,12个一百加上8个一百是20个一百就是2000。同样,12个一百减去8个一百就是4个一百,就是400。(3)12—8=4加2个0。指名解答并说出计算方法。1、生自主解决。2、交流答案。 让学生自主练习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师:不同长短的金箍棒,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昨天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咱们同学发言特别积极……你做过梦吗?天星宝宝和你一样也做了一个梦。(出示课件22页图片)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孙悟空有个问题想请你帮助解决一下:猜猜他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1米长的金箍棒。)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介绍尺子:卷尺、直尺。 用手比划一下。(2)再变(74厘米)与一米的放到一起。请同学测试。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3)再变。10厘米。 孙悟空也有一个答案:1分米。这是怎么回事?给米、分米和厘米排队。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4)再变。估计有多长? 引出一个新的单位——毫米。 出示1分的硬币。 谈你对1毫米的感受。把1毫米排在上面的队伍里。三、实践应用。(1)小组分工合作。在教室里找自己的测量对象,要用上四个单位。物品名估计长度测量长度 四、巩固练习。1、找自己喜欢的物品测量。 2、出示数学日记(很多出用错单位) 一、激趣导入。 交流自己的梦。观察途中所提供的信息。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学生试着估计一下。交流自己的看法。 用尺子量。 选一个合理的工具,亲自上去量一量。看看谁估计得最接近这个数。生比划师用金箍棒测量一下。学生估计他的长短。生再估计长短。让两个同学合作。比划的同时用尺子检验一下。(3)估计一下有多长?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老师事先准备的纸条。)让学生交流。得出:1分米=10厘米 然学生说说分泌站在哪里?为什么?用尺子检验自己的比划.(4)测量一个8厘米3毫米的金箍棒的长短。从直尺上找出从哪到哪是1毫米。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观察测试。在身边找1毫米的厚度。 学生交流:放在厘米的后面。三、实践应用。(1)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 填好表格。交流测量的结果。四、巩固练习。1、找自己喜欢的物品测量。2、1人读其余同学比划长度。说出自己的发现。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世纪小学邹云红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2、到蜜蜂王国参观一下课件演示课本30页的信息窗3、从图中你得到了那些信息?二、探究问题1、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板书:(1)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2)保育员比卫兵多多少只?2、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1)保育员和侍从一共多少只?(2)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多少只?(3)侍从和卫兵一共多少只?(4)卫兵和清洁工一共多少只?(5)保育员和卫兵一共多少只?3、第五个问题我们先放在数学口袋里,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57+29=教师把学生说的方法都归纳板书在黑板上,一共有四种方法(1)57+30=87 (2)7+9=1687—1=86 50+20=70 70+16=86(3)60+29=89 (4)57+20=7789—3=86 77=9=864、这些方法你都掌握了吗?三、解决问题1、剩下的问题你想怎样解决?用的什么方法?2、师板书算式3、解决57-29=你想怎样解决?师总结算法四、巩固练习1、蜜蜂王国里又有一次新的活动投影出示课件有两组清洁工打扫蜂房90个,能一次清洗完吗?一组:38只二组:27只2、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3、拓展练习 学生齐答:春天学生交流:1、我们57只是保育员2、我们29只是清洁工3、我们45只是卫兵4、我们32只是侍从学生提出问题1、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2、保育员比卫兵多多少只? 学生个人交流1、保育员和侍从一共多少只?2、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多少只?3、侍从和卫兵一共多少只?4、卫兵和清洁工一共多少只?5、保育员和卫兵一共多少只? 小组合作解决集体发言交流想法(1)57+30=87 (2)7+9=1687—1=86 50+20=70 70+16=86(3)60+29=89 (4)57+20=7789—3=86 77=9=86 学生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做在本子上在集体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信息窗2——千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

教学目标:
1、理解千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的算理,探索并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约等号,进一步了解估算的意义。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
教学难点:
估算计算的结果,并学会运用约等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蜜蜂王国,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下蜜蜂采蜜的情况,请看大屏幕(出示信息窗2)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你从屏幕上得到哪些信息?师操作电脑分别点出每条信息根据你看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并将加减的问题分开三、解决问题1、同学们真了不起,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些问题好吗?请看第一题: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多少只?谁能解答一下这问题?教师小结2、下面各题有信心做对吗?四、1、现在我们再看一组题,你能列出算式吗?这些题都有什么共同点?你会计算吗?师板书(有选择)根据板书再次总结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向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你还有不同想法吗?只要有根据即可,不必强求,这个大约是多少,我们也可以用符号表示你猜这个符号怎样写?师强调写法及其读法五、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合作的非常愉快,你能告诉老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么多收获,你能用它来解决问题吗?巩固练习1、多媒体出示课本37页第7题 学生观察屏幕 生交流信息1、向西飞的有530只2、向南飞的有286只3、向东飞的有103只4、向北飞的有310只生提出问题1、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多少只?2、向西飞的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3、向南飞的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 学生交流指名列式530+310=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指名交流计算方法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交流做的结果 都是减法算式 交流算法 指名计算交流 到黑板写生齐读 生谈收获 小组合作,完成此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不连续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连续进位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蜜蜂王国里的小伙伴们又开始行动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信息图3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用信息图提供的信息提问题。 2、师生合作研究解决的办法。(1)果园到花园有多远?(让学生自主列式,自主解答)你能算出得数吗?交流。 方法三请同学讲解你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充分理解十位上9加7得16的写法。) (2)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多少人?合作研究解决的办法。小组合作求出得数。 (3)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4)第一队和第二队一共有多少只?三、实践应用(1)苗苗幼儿园人数统计。大班中班小班148人229人12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拓展练习儿童剧场能容纳500人。哪几个年级安排在一起合适?需要安排几场?二年级198人三年级270人四年级201人五年级281人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激趣导入仔细观察信息图,看看信息图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1)果园到花园有多远?(2)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多少人?(3)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4)第一队和第二队一共有多少只?2、质疑解难,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1)交流自己的算法:592+374=小组同学共同合作,研究解决的办法。交流自己的做法:方法一:我估算:592接近600,374接近370,600+370=970,592+374≈970方法二:我用学具摆一摆……方法三:我用竖式算。 5 9 2 + 3 7 4 9 6 6(2)交流解决的方法:518-227=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做法:方法一:我用竖式算。(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十位上1减2不够减,怎么办?)方法二:我用学具摆一摆……(3)自己尝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三、实践应用(1)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 (2)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出解决的办法。交流研究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谈自己的收获。



做鸟巢——图形与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叙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明白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能够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做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 教科书80页的课件、尺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现在是什么季节?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到森林里,看看小鸟在做什么?我们为小鸟做点什么?爱心行动:我为小鸟做个鸟巢二、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就来和同学们一起做个鸟巢2、怎样做鸟巢呢?你发现了什么?3、教师出示:图形市场,在黑板上出示学具:圆、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三角形4、仔细观察一下长方形有什么特征?三、探究新知1、那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讲解“长”“宽”板书:长方形的特点2、生活当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形?3、在了解长方形的基础上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4、你发现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正方形?5、出示另一个鸟巢,紧接着出示六边形四、课堂练习1、课件出示猜一猜我有一块纸板,他有四条边,四个角是直角你猜他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春天 学生交流:做个鸟巢 学生交流 正面是长方形侧面是正方形学生交流要想做鸟巢需要选择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讨论:两条线长,两条线短它有四条边学生动手做一做,并把表格填一填长方形边角特征 交流:1、对折。2、量长度学生交流:黑板面、桌面 小组合作记录正方形特征交流发现正面是五边形,侧面是长方形 学生抢答




做鸟巢
信息窗2——欣赏主题壁画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教科书50——52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图形的拼组,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2、在欣赏、设计、拼摆等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图形的拼组,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在欣赏、设计、拼摆等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师:鸟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同学们制作了一幅壁画,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情境图)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它们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师:谁愿意把你感兴趣的图案以及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介绍给大家。 学生观察。 学生交流。学生提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关注学生是否能细致、有序地观察。 关注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能否找对、找全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时注意语言表达是否清楚。
活动二:师:你想不想自己也用平面图形拼出美丽的图案呢?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利用各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进行图案拼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自己的创意。 学生拼组出的图案是否有意义。 学生拼组的图案是否有创新。
活动三:师:刚才我们用学过的品面图形频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有一种玩具也能拼出各种图案,你知道他是什么吗?师:你了解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几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吗?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玩玩七巧板,看谁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最有新意?(可以小组内相互结合,共同拼摆)师:给你的作品七个好听的名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学生交流。 学生自由摆拼。 学生展示交流。 关注学生的创意是否与拼成的图案相吻合,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拼出图案。
活动四: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表述。 关注学生的知识整理和学习的感受。



信息窗1田园小卫士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面?(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一共有多少棵大白菜?还剩多少棵茄子没检查?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没检查的白菜比茄子少多少棵?…… 能否按照一定关系对情境图进行观察、描述,能否根据画面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活动二(一)一共有多少棵白菜?师: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算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当出现竖式计算时,可让学生板书自己的计算过程:179+ 361 543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二)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探究的方法解决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算法? (三)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问题,想一想,你觉得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利用已有的加法经验,想一想,算一算。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1)估算(2)列竖式算(3)用计数器算 学生观察、比较竖式的写法,说出算理及算法。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 全班交流,将自己的算法进行展示。 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尝试归纳,从连续进位和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 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是否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及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对学生的算法给予评价。 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关注学生能否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意见,并能接受别人的合理建议。
活动三(一)还有多少茄子没有检查?师: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组的算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435- 276 159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式计算? (二)已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探究的方法解决已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算法? (三)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问题,想一想,计算减法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利用已有的减法经验,想一想,算一算。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可能出现:(1)估算(2)利用计数器演示个位:5+10-6=9十位:3-1+10-7+5百位:4-1-2=1(3)笔算竖式: 435- 276 159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 全班交流,将自己的算法进行展示。 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尝试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 能否积极探究,大胆尝试,在小组内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互相补充,完善方法,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对学生的正确、简洁的算法给予肯定。 能否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 注重学生解答的独立性。 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意见,并能接受别人的合理化建议。
活动四师:今天大家表现的很出色,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学游戏好不好?(出示课件:课本数学游戏)( 1)每人掷三个骰字,根据掷出的数字,你能写出一个三位数吗?(2)你能用写出的两个三位数做加减计算吗? 师: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你们的成果? 学生按要求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注意做好记录。对于计算准确、解答题目多的小组给予及时表扬。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组游戏时,会进行合理分工,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 交流时,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公正地评价他人,学会欣赏别人,接受别人的建议。
活动五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交流收获。 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学到的知识,表达真实感受。



信息窗2—灭鼠能手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情景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策略:
1、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掌握算理。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完善方法,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七星瓢虫是田园小卫士,那你们认识猫头鹰吗?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面?(出示课件:信息窗情景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解决问题(一)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1、师: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2、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算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当出现竖式计算时,可让学生板书自己的计算过程:300— 116 1843、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4、师:计算减法时如果个位十位都是0怎么办?(二)解决问题“妈妈和孩子大约一共捉了多少只?”1、师:刚才我们计算了“爸爸比孩子多捉几只”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探究方法解决“妈妈和孩子大约一共捉了多少只?”这个问题吗?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算法?288 + 116 4042、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三、今天大家表现的很出色,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学游戏好不好?看看谁是火眼金睛? 645 302 900+ 255 — 167 — 735 890 135 175 师: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你们的成果?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观察情景图 学生交流:爸爸每月捉鼠300只妈妈每月捉鼠288只孩子每月捉鼠116只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1、一共能捉多少只田鼠?2、爸爸比妈妈多捉多少只?3、孩子比妈妈多捉多少只?4、妈妈比爸爸少捉多少只?5、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学生利用已有的减法经验,想一想,算一算。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1)估算(2)列竖式计算学生观察、比较竖式的写法,说出算理及算法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尝试归纳,解决重点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 全班交流,将自己的算法进行展示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尝试归纳,从连续进位和细心两方面进行交流 学生按要求进行辨对错,在辨认中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对于计算准确、解答题目多的小组进行表扬 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交流收获




信息窗3——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加法题目,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算式各数表示的意义及反叙述的题目。
教具准备 信息图、纸条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茂密的大树爷爷这几天好像有点不高兴,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生病了。怎么办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黄鹂、啄木鸟、喜鹊医生。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观察信息图,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2、根据信息图中的信息提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板书。 3、解决提出的问题。—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 (2)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三、巩固新知鸽子每分钟煽动360次翅膀。乌鸦每分钟比鸽子多煽动60次丹顶鹤每分比鸽子少煽动140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激趣导入自流交流。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观察信息图,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2、根据信息图中的信息提问题。(1)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2)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3、解决提出的问题。(1)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小组同学一起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你所运用的数学策略。可以用纸条摆一摆。黄鹂: 146只 喜鹊 多38只交流你的策略。38只是喜鹊比黄鹂多捉的只数,求喜鹊捉的只数,应该把146于38合起来。(2)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自己试着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做法。在小组里用纸条摆一摆。说说自己的想法:要求啄木鸟捉的只数,就是从146里去掉12。三、巩固新知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 四、课堂小结自由交流。



去姥姥家——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师:小朋友,你知道农历9月9日是什么节吗?老人节那天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红一家是怎么做的?(出示课件:伴随着《常回家看看》的歌声,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2、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 多少元?3、一件上衣比两条裤子贵多少元? 教师对学生适当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一)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 师:先来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这个问题吧。自己试试看,能用哪些方法解决?师:先请同学门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二)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贵多少元?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的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贵多少元”这个问题吗?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算法?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计算方法并说出想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估算:112元、103元、88元都接近100元,大约用了300元。(2)列算是计算:112+103+88=215+88=303(3)用竖式计算:112+ 103 88303(4)我用凑整十整百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想法。 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见,能否条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否充分发表见解,倾听别人的意见。 关注学生的思考方法。
活动三(一) 变魔术师:小红和哥哥来到姥姥家后,和姥爷一起玩起了变魔术游戏,你们想玩吗?(出示课件图片)师:你们看,魔术图片上有6道算算式,每算对一道,就会得到一张魔术卡片,大家赶快来试试吧。师:谁愿意把你的结果说给大家听? (二)乘车师:为了奖励小朋友,姥爷决定带领大家到养鸡场参观,你们想去吗?看,车站上发生了什么事?(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展示给大家? (三)助人为乐师:我们很顺利地帮列车长解决了“还空着多少座位”的问题,一位邮递员叔叔也想请我们帮忙。(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告诉大家?(四)开连环锁师:(用手势做开车状,嘟嘟……带领学生去农场,可见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四题)谁会开农场门前的连环锁呀?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五)参观农场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孵小鸡的知识,看一看小鸡们的表演吧。(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的第5、6题)师: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决。师:谁愿意说一说你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怎样解决的?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全班交流,学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学生观察画面后,独立解答。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不同算法。 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明确图意后,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学生分为两队进行比赛,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四题。两队分别派代表交流。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能否按照正常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述计算过程,能否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作出积极的反应。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 关注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果有的学生用180-(75+86)的方法解答要给予表扬。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评价。 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合理性及解决的正确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并给予恰当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活动四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思考、交流。 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进行反思,自我评价。




信息窗2—参观养鸡场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算式。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息和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交流、合作、体验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一步明确带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过程 学生过程
活动一师:你们到过养鸡场吗?你们想去吗?(出示课件信息窗)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活动二(一)现在花鸡比白鸡多多少只?师:先来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现在花鸡比白鸡多多少只”这个问题吧。自己试试看,能用哪些方法解决?师: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算法?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二)还差多少个鸡蛋?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现在花鸡比白鸡多多少只?”的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还差多少个鸡蛋?”这个问题吗?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算法?活动三、(一)火眼金睛辩对错看看谁的眼力好。(出示课件图片)师:图片上有3道算式,算得对吗?说说错在哪?师:谁愿意把你的看法说给大家听?(二)参观花园师:同学们的眼力真好,老师为了奖励小朋友,决定带大家到公园玩,你们想去吗?看公园门前有什么?(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展示给大家?(三)助人为乐师:我们很顺利的帮他们解决了“还剩多少个气球”的问题,一位园艺工人想请同学们帮帮忙。(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7题)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告诉大家?活动四: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现在花鸡比白鸡多多少只?2、还差多少个鸡蛋?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计算方法并说出想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305-95=210(只)398-210=188(只)(2)398-(305-95) = 398-210 =188(只)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全班交流,学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学生观察画面后,独立解答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不同的算法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明确意图后,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



信息窗3——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小花朵们都露出了笑脸,看!今天小红和小明跟着爷爷来参观苗圃了。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2、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解决第一个问题.(1)一串红还剩下多少棵?(自己试试看,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剩下的问题。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算法?三、拓展练习1、我们有三种商品,风扇76元,热水器268元,电饭煲156元,我们有400元钱,怎样买合适?(买300元送100元购物券) 2、77页第3题四、活动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一、激趣导入。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仔细观察信息图,动脑思考。 2、仔细观察之后小组同学在一起交流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一串红还剩下多少棵?2、山菊花还剩下多少棵?3、月季还剩下多少棵?4、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5、月季和郁金香一共有多少棵?6、山菊花和郁金香一共有多少棵?7、月季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计算方法并说出想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估算。(2)列算式计算:450-80-110==370-110=26080+110=190450-190=260(3)用竖式计算。 4 5 0 8 0- 1 1 0 2 6 0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想法。 三、拓展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四、活动小结学生思考、交流。



我锻炼 我健康 ——分段统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根据生活经验主动提出问题,并获得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过程体验。
3、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对数据进行恰当的分段整理并按分段进行统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设活动情境,为统计做好准备。
2、在蜘蛛、合作、探究中学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你经常参加哪些体育锻炼?你了解自己的体育成绩吗?(出示情境图)师:前几天,我们班同学进行了这些体育项目的测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们班谁跳远成绩最好?有多少人跑步成绩是优秀?跳远成绩超过120厘米的有多少人?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师:我们先来解决“我们班跳远成绩怎样”这个问题吧。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师:你准备怎样调查呢?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调查的方法。 学生的调查方法是否合理。
活动三师:请各小组按照你们的方法收集本小组同学的跳远成绩。 各小组由组长带领收集数据,并填写小组的跳远成绩统计表。 关注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情况。
活动四(教师将小组填写的统计表汇总在一起)师: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跳远成绩都收集上来了,现在你能解决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吗?师:怎样才能很快看出有多少人成绩在120厘米到130厘米之间?师:怎样整理呢? 师:我们可以这样整理:( 出示统计表)成绩厘米99及99以下100~129130~159160及160以上人数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之后,在小组中讨论。学生可能根据需要提出分段的设想。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学生的各种想法是否合理。
活动五(展示学生整理成的统计表)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 学生能否主动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活动六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你会用分段统计的知识来解决吗? 学生交流。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信息窗1——出海归来
教学目标 1、能比较正确地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2、初步学会用估算两、三位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计算。4、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正确的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教具准备 学具、小棒]计数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世纪小学的东南面,有个波澜壮阔的大海,风景宜人。大海中的物产丰富多样,同学们看,都有什么?(挂图) 这节课就来探索富饶的大海会带给我们哪些数学知识,好吗?(出示信息图片)二、合作探究1、这是一幅渔民出海归来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巡视。 2、谁愿意把你提的问题告诉老师?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逐个来解决好吗?先来看第一问题,你想怎样解决?4、这道题怎么算呢?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再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5、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的活动情况? 6、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7、青蛙跳荷叶。(图 片89页2)要求:帮它算出得数它才能继续跳。8、练习:2×3= 20×3= 200×3=3×5= 30×5= 300×5=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9、教学估算内容。第三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来说一说你的想法。29×6≈180(元)因为是估算,所以用“≈”。有时候,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先估计一个大约的数,再进行精确计算。估算的时候,可先把两位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去乘,就能得到一个大约的数10、教学笔算乘法。解决“每筐虾重13千克,2筐虾重多少千克?”这个问题。看谁会列算式?怎么算呢?自己先想一想,在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师:13×2怎么算呢?自己先想一想,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运用了我们刚才所学习的知识,同学们掌握的很好。 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11、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这批带鱼能卖多少钱吧。”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能解决吗?三、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你能谈一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吗? 一、激趣导入。 学生自由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1、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在小组交流一下。学生活动2、交流所提出的问题。(1)渔船有4排,每排有20条,一共有多少条船?(2)每筐虾重13千克,2筐虾重多少千克?(3)渔民今天捕了大约200千克鱼,每千克能卖4元,一共可以卖多少远?(4)这一批带鱼一共312千克,每千克3元,估计能卖多少钱?3、生1:用加法算。生2:用乘法算:20×4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到学生中间,适时指导。 5、小组汇报,展示自己的想法,解释自己的想法。生1:每2捆摆一堆,摆4堆,一共摆8捆小棒。二十、四十、六十、八十。20×4=80生2:摆8捆小棒。2个十乘4得8个十,8个十是80。生3:4个20是80。 6、在本上解答。 7、学生在本上解答。集体交流。 8、同位俩各做一排。做完后找规律。 9、学生各抒己见,说自己的想法:把29看成30,用30×6=180,200元够用;有的用20乘6得120,把9看成10,10乘6得60,120+60=180,钱够用。 10、学生自己写出算式。 学生思考后交流: (1)我估算:10×2=20,13×2的积一定大于20。(2)我口算:10×2=20,3×2=6,20+6=26(用木棒摆一摆)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学生汇报自学的结果 可以估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 学生自己说说学到的知识,回顾一节课的收获


信息窗2——海水养殖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3、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用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能够正确地计算。2、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海水养殖场的叔叔阿姨们这几天正在忙碌着,他们在干什么呢?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师: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我们先解决“夹了多少根海带苗”好吗?学生自己试试看,能用哪些方法解决 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算法? 这里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6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让学生观察能不能把竖式写的更简单些。3、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3笼装了多少只扇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4、在让学生独立解答第三个问题。三、巩固反馈1、火眼金睛辨对错1 5 ×   6 4 0 5、 3×    4 4 1 2 一、 1 × 5 2 0 5 2、自主练习1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激趣导入 交流自己看到的:渔民在种植海带、放养螃蟹、运送虾饲料、放养扇贝。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回答:(1)夹了多少根海带苗?(2)3笼装了多少只扇贝?(3)一共养了多少只螃蟹?2、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计算方法并说出想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估算:29≈30 30×3=9029×3的积比90小一些。(2)我用竖失算。2、 9 × 3 2 768 7 学生独立思考后,将竖式最优化。 3、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想法。4、独立解答第四个问题。三、巩固反馈1、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四、小结 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收获。



信息窗4——海产品销售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掌握验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解决三位数乘一位数(一个因数末尾有0)乘法竖式的简便算法和写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三位数乘一位数(一个因数末尾有0)乘法竖式的简便算法和写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体现策略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大海里的物产丰富多样,人们把它加工成很好的食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海产品销售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海产品销售——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末尾有零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师: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解决问题1、师:我们先解决“3盒鱿鱼丝多少克?”好吗?说一说你想怎么办? 350×3 这道题怎么算? 哪个小组把你们的想法交流一下?当出现竖式计算时,可以让学生板书自己的计算过程:学会用一般方法和简便方法。 2、师:第二个问题谁会解决?说说你的想法?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体现策略的多样化师:十位上的0与5相乘怎么办?3、师:第三个问题谁会解决?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体现策略的多样化。三、反馈练习1、火眼金睛辨对错 2 0 6×        3 6 0 8 4 8 0×    3   2、 6 3 2 0× 5 1 6 02、先估一估,再算一算自主练习第3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听老师讲叙,感受大海个人们带来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1)3盒鱿鱼丝多少克?(2)买5盒海参,需要多少钱?(3)买5盒虾皮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回答:(1)估算(2)用乘法计算:、350×3 讨论算法用竖式计算 学生观察、比较, 哪一种方法更简便学生边演示边说: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候,只是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上0。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估算(2)列式计算206×5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他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口算10×5=50(元)5×5=25(角)50元+25角=52元5角(2)我用竖式计算。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他的计算方法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自己的看法。 独立解答。 自主交流。

信息窗5——海产品加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计算较容易的三步式题.(2)认识小括号,会使用小括号。(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会按算式的意义读出算式.(4)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会列综合算式,能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会计算较容易的三步式题,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1、出示大海的图片。 2、同学们看,大海的物产丰富多样,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这节课看看富饶的大海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知识,好吗?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2、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什们问题 3、认识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我们先来解决做“8张画需要多少个小贝壳?”好吗?说一说你想怎么办?怎样来解答这道题?哪个小组把你们的想法交流一下? (对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可以让学生对照分步的式子结合实际情况来推想,在此基础上认识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 第二个问题“4条手链一共用了多少颗珍珠?”谁会解决?说一说你的想法? (这里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是48-23×4,教师可以针对算式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并与分步列式对比,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和困惑,然后讨论哪一种正确,如何使综合算式符合解题步骤和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创造和发现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感知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最后让学生根据综合算式的步骤说一说每一步的算理,加深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同时强调有小括号的算式应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三个问题“做大刺猬用了多少个贝壳?”谁会解决?你是怎么想的?(要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兔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在画线段图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把题意“画”出来。) (与问题二带有小括号的算式加以对比,弄清楚各自运算顺序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乘加式题的运算顺序。)三、反馈练习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小企鹅要考一考大家,你们有勇气接受挑战吗?(1)工人叔叔要把做好的工艺品装盒、装箱,每盒装6个,每箱装8盒,9箱能装多少个。(2)自主练习第二题。 (3)自主练习第三题。(这是一个新知识点,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由乘加应用题加以迁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四、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你能谈一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吗? 一、激趣导入。学生观看,感受富饶的大海带给自己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2、小组交流之后在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1)做8张画需要多少个小贝壳?(2)4条手链一共用了多少颗珍珠?(3)做大刺猬用了多少个贝壳?3、小组合作,共同研讨。 学生交流的答案可能有:(1)先算每张画用多少个小贝壳,在算8张画一共用多少个。6×4=24(个)24×8=192(个)也可以这样算:6×4×8=24×8=192(个)(2)先算一共做几朵花,在算一共用多少个小贝壳?4×8=32(个)6×32=192(朵)6×(4×8)=6×32=192(个)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出答案。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可能有:(1)先算一条手链用多少颗珍珠,在算一共用多少颗珍珠。(2)我这样计算:48-23=25(颗) 25×4=100(颗)(3)还可以这样计算:(48-23)×4=25×4=100(颗)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 (1)我画线段图…… (2)我这样计算:42×6=252(个)252+18=270(个)(3)我这样计算:42×6+18=252+18270(个) 三、反馈练习 先仔细观察画面,弄清题意,在分析解答。 分别解答两个问题,然后对这两问题的解答情况进行比较,理解混合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尝试解答。 四、小结 学生自己说说学到的知识,回顾一节课的收获。



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2、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3、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时刻,经历体验时、分、秒长短的过程,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2001年是新千年的开始(板书:新千年)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课件演示升国旗画面)。师: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师:(出示北京的时刻)在这个时刻,北京见到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我们中国很大,每个城市见到新钱年第一缕阳光的时刻是不同的(出示中国地图)。 看到这幅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来认识钟面。 学生观看屏幕上的录象画面 。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发表意见(正确的根据应是北京看到日出的时间)。 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有的提:“为什么照到每个地方的时刻不同?”有的提“照到西岸是什么时间?”有的提“哪个城市最先见到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等等。 要结合这一问题,向学生介绍科普知识。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要求记录员做好简单的记录,以便较系统、全面地汇报。
活动二师:(出示放大的钟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对时和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给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拿着准备好的钟面进行观察,并将自己发现的在小组内交流。 指导小组交流。
活动三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发现?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课件演示)。 师:分针走一圈是60分,这时时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多少时间呢?请大家观察。(播放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生一起观看课件。介绍钟表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还要介绍时针、分针的作用。 学生看课件上时针与分针转动的情况,探索1时、1分的关系。 当第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后,要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使发现的内容更全面。 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叙述关系。
活动四师:现在谁知道这个时刻是几时几分?(出示7时36分的钟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向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师:这个时刻是几时几分,谁先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师:时间除了这样记外,谁还见过别的记录方法?你是从哪里见到的?师:刚才同学们提出哈尔滨、海口、西安、福州、台北见到第一缕阳光的时刻是几时几分。下面就请你选择几个城市,将时刻写下来。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读这个时刻,并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有时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有时先看分针再看时针。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明时间的简便记法。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后,写出这些城市见到第一缕阳光的时刻。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解决的情况。 关注学生认读的方法,特别是看分针确定几分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分的记录方法。 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方法。
活动五师: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到海口和哈尔滨的时刻相差多少时间?师:1分有多长?下面老师给你1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事情来做(可以写字、算题、画画、折纸、听音乐)。师:1分虽短,但能做很多事,我们一起来看几条信息。师: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到福州和西安的时刻相差多长?师:生活中你做什么事的时间大约有1时? 学生找到相应的时刻,了解到这两个时刻相差1分。 学生选择在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投入地进行活动。 学生找到这两个城市的时刻,知道这两个时刻相差1时。让学生推算:大风车节目的时间是( )分,加上( )分是1时。 让学生从活动的内容、完成的情况及感受等方面进行汇报。 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活动六——自主练习二、 我拨你说请小朋友拨几个时刻,让你的同位认一认。 2、连线(钟面与所写时间) 3、讲数学故事(出示不同时刻情境图,早晨、中午、晚上,让学生编故事,加深对时间的认识。) 同位两人合作,一个学生用自己的小钟表拨时刻,另一个学生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学生弄清题意后,在作业纸上进行连线学生弄清题意后, 先在 小组内将自己编的数学故事进行交流,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了解学生是否能正确地认读钟面上的熟客。多有困难的同学要注意个别辅导。 重点指导学生弄清楚 用简便方法记12点零5分(12:05)的时候,为什么中间要写“0”。指导学生讲数学故事不仅要有数学特色,还要充分进行想象,使讲出的数学故事生动有、趣。
活动七有的同学开始上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照到每个地方的时刻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 教师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并进行解说。学生观看课件的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指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信息窗2——新千年的钟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体会秒的实际意义,知道1分=60秒2、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体验秒长短的过程,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分=60秒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钟表,收集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观看“春节晚会节目”师:新千年来到了,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等待,一起倒计时数好吗?出示课件2、揭示课题师:刚才倒计时时,每两个数字之间经历的时间有多长?师:对,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3、质疑师:对“秒”的认识,你知道多少?还想知道什么?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就刚才大家知道的以及想知道的知识一起来探究: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一)认识秒针和1秒1、认识秒针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钟表,看看你能从钟表上发现些什么? 师:同学们发现得真好,谁能上台来把你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大家看一看(屏幕展示)师:对,这颗又细又长的针我们叫它——秒针(课件再展示)2、认识1秒师:谁知道秒针有什么作用吗?(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师:他说得对吗,我们一起来看屏幕:(演示钟面秒针走一小格,时间为1秒)3、初步感受1秒师:你对这1秒钟有什么感受?(二)认识1分=60秒1、观察发现:1分=60秒师:如果秒针继续走下去,你发现有什么变化?(课件继续演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板书: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师:同学们很会观察,真了不起!现在我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钟面,玩1分钟,看是这样吗?2、初步感受1分师:你对这1分钟有什么新的感受吗?3、时间的价值:师:同学们,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不停地流走了,如果你是时间的主人,这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发挥它巨大的价值,所以你打算怎样好好地利用每一分、甚至每一秒呢?三、实践活动,体验时间1、展示收集含有时间单位秒的句子2、1秒钟即兴表演3、1分钟即兴表演四、自主评价,总结全课1、质疑: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帮助吗?2、教师评价:同学们,“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展示时间的名言:) 学生观看课件,一起倒计时数:10、9、8、7、6、5、4、3、2、1 生:1秒 齐读课题 生1:我知道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生2:我知道1时=60分,1分=60秒生3:我想知道“秒”是怎么产生的?除了“秒”还有其他的时间单位吗? 学生在小组里面互相交流交流。引导学生说钟面的结构生1: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生2: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生3:我的钟面上还多了一颗闹钟针。学生上台指给大家看 生: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 生:特别短。 生1:秒针走了一圈,是60秒生2:分针也在走,走了1小格,是1分钟生3:旁边的时间由00︰58、00︰59、变成01︰00,也就是1分了,所以1分=60秒 生:我觉得1分钟过得很快,但是1秒更快。生1:我做完作业准备用1分钟收拾书包生2:我用1分钟可以做一道数学题生3:我用1分钟可以做一件好事:帮老师擦黑板生4:课间操的时候,我用1秒钟帮教室把灯关了。生5:问声“你好”的时间大约1秒钟学生观看交流 学生表演节目 学生交流问题



十美化校园
信息窗1 爱护花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学习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吗?你最喜欢公园中的什么?我们都非常喜欢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在我们学校也有好多漂亮的大花坛,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好吗?刚才同学们看到了我们学校的大花坛,看到那么多漂亮的花儿,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它?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大家都觉得给花坛安上护栏比较妥当,我们就用这种办法来保护这些美丽的花儿吧。根据我们学校的花坛情况及刚才我们提到的保护方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3、我们只要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久可以了。在生活中,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是多少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合作时,教师巡回指导。)4、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办法? 5、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这些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刀。你知道花坛一周的长是花坛的什么呢?6、谁能说一说花坛的周长指的是什么?课桌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黑板的周长指的是什么?……7、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花坛的周长大约是多少?三、反馈练习1、现在,同学们都知道了我们学校的花坛的周长。我想同学们会很快买回适合花坛长度的护栏。下面请你学到的本领来看看这些图形吧。2、同学们知道了各种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老师还有一个小公园的平面图(出示图片),你能算出每个花坛的周长吗?3、交流一下你们所解决的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四、课堂小结你对这节课自己在分析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想对自己说什么?对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吗? 一、激趣导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回答。 学生可能突出很多中保护花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给花坛安上护栏的这一方案。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学生交流。 3、学生分组合作。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4、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学生采用步量的方法,有的学生会说用卷尺或米尺来量,等等。5、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学生中会有人说出是花坛的周长。 6、大量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 7、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估测的结果。三、反馈练习1、出示自主练习的第1题,学生用笔描出各种图形的边线,并估一估有多长? 2、学生做自主练习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互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周长。
2、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难、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图片、测量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分析
放美丽的花坛的资料图片。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讨论:师:我们给花坛围护栏,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我们去买护栏时,需要做哪些工作?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师:同学们和老师想到一块了。要给长方形的花坛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呢?首先要怎么办? 教师和学生一起测量,根据测量组织学生求周长,根据调查的护栏的价钱,求钱数的教学。 师:同学们敢不敢试一试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巩固练习“自主练习”2题。 同学们想一点时间,各小组商量一下。 学生情绪高涨,激烈地争论起来。大部分学生同意安上护栏。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护栏算出价钱。 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然后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仪一仪求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这些图形的周长,先要干什么,交流之后再独立完成。 学生畅所欲言,课堂上气氛热烈、欢快。 教师:要解决“给长方形的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呢?”的问题,首先要知道“长方形花坛的周长”,这就需要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实地测量。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周长。 有了上面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 学生在量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周长,要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十一奥运在我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的知识。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4、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难点 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关注要点
活动一师:2008年在我国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谁知道是什么事? 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所学校的同学获悉2008年我们申奥成功后,他们所做的事。请看图的最上面,你知道这个运动场有哪些数学信息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谈想法 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说一说看台上有几个区,每个区的座位有多少个,再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是否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生能否借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先来说一说三个区各有多少个座位? 师: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这三个数的组成好吗? 师:三个区哪个区坐的人多啊? 师:这么多座位,大约有多少个呢? 师:你能解决区比区少多少个座位和区比区多多少个座位这两个问题吗? 师:根据三个区的座位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独立说,然后举手说,最后全班齐读三个数。 同桌互相说数的组成,再全班交流。 学生对三个数进行比较,并排出顺序。 学生先独立估算,然后全班交流估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解决,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后,独立解决。 学生能否正确读出数。 学生正确说出万以内数的组成。 学生能否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能否掌握估算的方法 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的准确性和掌握程度。
活动三 师:同学们提出并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大家愿意一起练习吗?请打开书第132页,做第1、3、6、题 学生独立解答综合练习的第1、3、6题 计算对题率和速度
活动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说一说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知识的要点及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关注要点
活动一师:2008年在我国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谁知道是什么事? 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所学校的同学获悉2008年我们申奥成功后,他们所做的事。请看图的最上面,你知道这个运动场有哪些数学信息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谈想法 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说一说看台上有几个区,每个区的座位有多少个,再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是否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生能否借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先来说一说三个区各有多少个座位? 师: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这三个数的组成好吗? 师:三个区哪个区坐的人多啊? 师:这么多座位,大约有多少个呢? 师:你能解决区比区少多少个座位和区比区多多少个座位这两个问题吗? 师:根据三个区的座位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独立说,然后举手说,最后全班齐读三个数。 同桌互相说数的组成,再全班交流。 学生对三个数进行比较,并排出顺序。 学生先独立估算,然后全班交流估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解决,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后,独立解决。 学生能否正确读出数。 学生正确说出万以内数的组成。 学生能否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能否掌握估算的方法 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的准确性和掌握程度。
活动三 师:同学们提出并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大家愿意一起练习吗?请打开书第132页,做第1、3、6、题 学生独立解答综合练习的第1、3、6题 计算对题率和速度
活动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说一说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知识的要点及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关注要点
活动一师:2008年在我国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谁知道是什么事? 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所学校的同学获悉2008年我们申奥成功后,他们所做的事。请看图的最上面,你知道这个运动场有哪些数学信息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谈想法 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说一说看台上有几个区,每个区的座位有多少个,再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是否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生能否借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先来说一说三个区各有多少个座位? 师: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这三个数的组成好吗? 师:三个区哪个区坐的人多啊? 师:这么多座位,大约有多少个呢? 师:你能解决区比区少多少个座位和区比区多多少个座位这两个问题吗? 师:根据三个区的座位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独立说,然后举手说,最后全班齐读三个数。 同桌互相说数的组成,再全班交流。 学生对三个数进行比较,并排出顺序。 学生先独立估算,然后全班交流估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解决,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后,独立解决。 学生能否正确读出数。 学生正确说出万以内数的组成。 学生能否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能否掌握估算的方法 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的准确性和掌握程度。
活动三 师:同学们提出并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大家愿意一起练习吗?请打开书第132页,做第1、3、6、题 学生独立解答综合练习的第1、3、6题 计算对题率和速度
活动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说一说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知识的要点及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