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专版期中备考】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复习课件(33张PPT)+单元培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深圳专版期中备考】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复习课件(33张PPT)+单元培优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1 20:11: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思维导图】
【单元提升训练】
1.(深圳期中)“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科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隋文帝
B.汉武帝
C.秦始皇
D.唐太宗
2.(2020年广东)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3.(2018年广东)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2017年广东深圳)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
A.
B.
C.
D.
5.(2020年广东深圳)“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
A.南北交通的发展
B.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西汉的大一统
6.(深圳期中)工程和建筑是文明的载体。下列对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项工程是隋朝大运河,修建于隋炀帝时
B.该项工程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该项工程以长安为中心
D.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2020年湖南益阳)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隋朝大运河
A.加强了南北交通
B.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
C.巩固了隋朝统治
D.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8.(2020年成都)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9.(2016年广东深圳)下列制度中,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推动了文学艺术发展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0.(2018年广东深圳)唐朝科举考试的常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标准是
A.才能学识
B.门第出身
C.财富多寡
D.社会名望
11.(深圳期中)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为士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制,选官标准为(  )
A.品德
B.才能
C.军功
D.血缘
12.(2020年山东滨州)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13.(深圳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14.(2017年广东深圳)“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A.政治清明
B.科举兴盛
C.民族融合
D.经济繁荣
15.(2020年四川德阳)读如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秦朝
西汉
唐朝
D.明朝
16.(2020年四川广安)唐玄宗在位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7.(2020年山东聊城)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耕作方式的进步
B.冶铁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18.(2020年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19.(2019年广东)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20.(2017年广东深圳)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21.(2016年广东)“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2020年四川达州)“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
A.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心照太清
B.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除
C.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鏑无声五十年
D.九天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毓
23.(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列诗句能反映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停杯共说远行期,人蜀经蛮远别离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24.(2020年山东菏泽)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A.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
25.(2020年青岛)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澶渊之盟
26.(2020年湖北恩施)隋、唐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发挥过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下列发生于盛唐时期的历史事件中,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遗唐使"来华
27.(深圳期中)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28.(2020年湖南湘潭)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29.(深圳期中)杜甫诗《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描绘的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宦官专权
30.(2017年广东)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类别
典型事件
作用或影响
民族关系
① 
 
唐太宗时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外关系
遣唐使
② 
 
③ 
 
到天竺演习佛法,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治世局面
④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1)以上表格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制作的“回望大唐盛世”知识卡片(一部分),请你补充完整。
材料二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2)依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使农民“衣食有余”?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材料三
唐朝是陆路对外交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海路交通得到长足进步,并取代陆路交通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的时代。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影响,历宋、元至明,在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地,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历时千载,绵绵不绝。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世界许多国家把中国人称之为“唐人”的原因。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出土于唐朝墓葬的部分文物(如下图)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列举两例史实证明你的结论。
材料二
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2)材料二所述史实中,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哪几方面?
材料三
2020年2月,当中国抗疫进展最紧张的时候,日本捐助中国的医疗物资上贴着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曾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注:诗句出自日本长屋王《绣袈裟衣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3)据史书记载,材料三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诗句感动了一位唐朝僧人,使他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请写出这位僧人的法号和东渡日本的次数。
(4)综上所述,唐朝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风气值得当今社会借鉴?
33.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图1
图2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用途?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四
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4)材料四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34.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5ABBDB
6-10CACCA
11-15BBDDC
16-20DACCB
21-25AACAC
26-30AACAC
31.(1)①文成公主入藏;②把唐朝的先进文化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玄奘西游;④开元盛世。
(2)减轻赋税劳役、戒奢从简、任用贤才;以民为本。
(3)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海外影响大。
32.(1)唐朝中外交流繁盛。史实:日本派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2)科技、佛教、文字等方面。
(3)鉴真,6次。
(4)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33.(1)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2)耕地和灌溉;
(3)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4)玄奘;《大唐西域记》。
34.(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
(3)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至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繁荣与开放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581年
589年
618年
627年
649年
713年
741年
755年
763年
907年
隋朝
贞观
—之治—
开元
—盛世—
安史
—之乱—
唐朝
五代十国






唐高祖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隋朝建立
统一全国
创立科举制
唐朝建立
玄奘西行
文成公主入藏
鉴真东渡
唐朝灭亡
开通大运河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西晋


中国古代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的朝代
分裂
统一
春秋战国
三国
南北朝
辽宋夏金
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二: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
时间
人物
起止
中心
四段
五河
评价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消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徭役繁重,加重人民负担
积极:大大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永济渠;通济渠;邗渠;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隋炀帝
以洛阳为中心
605年起开凿
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三:科举制
背景
创立
完善
地位
特点
评价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③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人才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①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
①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②武则天时增设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分科考试;以才选官;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平等竞争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科举选士制度的演变过程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四:唐朝的统治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措施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减轻刑罚
抑制旧士族,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
影响
局面
“贞观之治”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开元盛世”
表现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唐太宗李世民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爱护百姓,以民为本
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女皇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思考: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③重用人才,重视文教;
④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⑤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五:盛唐气象
经济繁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发明许多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兴修水利工程。
纺织业品种繁多;
陶瓷生产水平高(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繁荣,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五:盛唐气象
民族交融
政策
突厥
吐蕃
其他少数民族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①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②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
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②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
③唐穆宗时,唐与吐蕃正式结盟,设立唐蕃会盟碑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文成公主入藏绘画作品
唐蕃会盟碑
唐朝处理周边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的方式:
①设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②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③军事进攻:击败东、西突厥;④册封:渤海国、回纥、南诏首领
步辇图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五:盛唐气象
社会风气开放
①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③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②人们多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④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
弈棋仕女图
马球图
女子骑马图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五:盛唐气象
文学艺术
唐诗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书法
绘画
被誉为“诗仙”,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阎立本、吴道子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被誉为“诗圣”。诗风淳朴厚重,多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
直面社会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颜真卿


白居易
柳公权
欧阳询
阎立本
吴道子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六:唐朝的中外交流
唐与日本
唐与新罗
唐与天竺
①遣唐使:带回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鉴真东渡:经过6次东渡,于754年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到达天竺(古印度)。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①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商人来中国经商;
②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③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原因:
①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很强吸引力;
③交通发达,海陆并举。
思考:唐代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特点
特点:中外互动、兼收并蓄、双向交流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755年
878年
907年
知识点七: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七: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时间
人物
背景
影响
黄巢起义
原因
结果
唐朝灭亡
755—763年
安禄山、史思明
①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②节度使势力空前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尖锐;
③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①唐末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
②人民赋役十分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被联合镇压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知识点七: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根源
唐朝藩镇割据
政权更迭
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北汉
影响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比较汉唐时期在中外交往方面的不同特征,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特征的原因。
(1)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水陆并举。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代使臣、商贸交往和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③汉代中外交往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2)原因:
汉代江南经济较为落后,还不具备海上通商条件;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先进的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的繁荣;
(5)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6)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历史过程启示我们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唐朝前期社会繁荣局面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社会经济发展
2.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开通最重要的意义是(

A.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C.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灌溉沿岸大片良田
B
A
C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4.“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材料反映的这项中国古代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5.“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那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们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材料赞扬了“这种考试制度”(

A.巧言善辩,登入仕途
B.分科考试,以德取才
C.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D.公平公正,平等竞争
6.“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B.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C.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D.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A
D
B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7.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9.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

A.城市商业的繁荣
B.诗歌创作的丰富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妇女地位的提高
C
C
C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10.某同学总结出一个朝代的特点:犁耕技术走向成熟;中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风气开放。这描述的是(

A.汉武盛世
B.盛唐气象
C.两宋辉煌
D.康乾余辉
11.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2.张平同学正在网上下载“张骞、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下列选项符合该专题题目的是(

A.顽强抗战的民族英雄
B.开拓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
D.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B
C
C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拓展提升
单元小测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1)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贞观之治。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