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四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欧洲基督教、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教、南亚佛教、东亚儒学
公元前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的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这三种全球秩序,首先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而第三种则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像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中古时期,亚洲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代表性)
阿拉伯帝国(西亚)
奥斯曼帝国(西亚)
德里苏丹国(南亚)
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
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安拉是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宇宙最高的独一实在、应受崇拜的主宰)
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穆斯林以《古兰经》为经典,他们认为它是安拉的启示,是神圣无误的永恒真理。 《古兰经》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因此, 《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经典,也是阿拉伯国家关于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
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伊斯兰教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强调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并相应地规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措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章
(一)阿拉伯帝国
(632-1258)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622年默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伊斯兰政权
穆罕默德去世时,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倭马亚
王朝
(661-750)
阿拔斯
王朝
(750-1258)
8世纪—9世纪初 鼎盛时期
1258被蒙古军队所灭
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
9世纪后帝国逐步分裂、衰弱
7世纪初,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材料一: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君主专制
政教合一
材料二: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哈里发是对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
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
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
官僚政治
注重赋税事务管理
中央集权
依据材料分析,阿拉伯帝国是如何进行统治的?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统治
②建立官僚体制,注重财税事务管理
经济
文化
①地跨三洲,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
②阿拉伯商人广泛从事陆海贸易,推动了贸易发展与人员、商品的流动;
③海运条件与航海技术先进,便利了区域的经贸交流。
巴格达城的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条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通史》
结合地图与材料,分析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统治
②建立官僚体制,注重财税事务管理
经济
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城市众多,广泛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文化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
探究:阿拉伯国家对世界文化传播的贡献
材料: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
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探究:阿拉伯国家对世界文化传播的贡献
1
2
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包容性;多元性;开放性
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オ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
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融合并发展古代文化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统治
②建立官僚体制,注重财税事务管理
经济
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城市众多,广泛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文化
①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
回顾所学内容思考回答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发达,商贸兴盛,成为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
②阿拉伯帝国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东西方文明文化沟通的桥梁。
③阿拉伯人广泛吸收各地区的多元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融汇发扬。
图片情境
奥斯曼帝国
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
1.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13世纪,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2.帝国的统治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为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主宰。
经济
君主专制
政教合一
哈里发与苏丹的区别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教职,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首脑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时候是统一的国家元首兼宗教领袖的称呼。例如阿拉伯帝国时的四大哈里发。
苏丹最早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后来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兼有的首脑名称。如土耳其苏丹、埃及苏丹、文莱苏丹。
首相是苏丹的代表,以主席资格主持大臣会议,设6人的“宫相”加以制约。对财政税收实行中央集权。。。奥斯曼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其中最精良部分是苏丹直辖的近卫军,约1万至1.5万人左右。近卫军纪律森严,终身服役,不准结婚,待遇优厚,享有特权。
——《世界史》(古代史编)朱寰、马克垚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2.帝国的统治
(奥斯曼帝国)全国土地和牧场的最高支配权属于苏丹。苏丹除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直辖领地外,其余大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各级官员和战士。领有采邑的封建主须提供相应的军队服役。。。封建主的土地主要由依附土地上的农民耕种,缴纳实物给地主和各种捐税。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为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主宰。
②确立宗教上层与封建主为统治阶级,工商业者与农民承担苛捐杂税。
经济
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苏丹为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3.帝国的贸易
◎1878年前的奥斯曼帝国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概况: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但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影响:①使得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动因
②短期内为帝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也使得商贸枢纽的地位日益衰落。
多角度,辩证思考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4.东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伊斯坦布尔地处东南欧与亚洲以及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系东西方之间过境贸易的交汇点。……关税和贸易税的征收构成苏丹政府的重要财源。 ……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
——《奥斯曼帝国史》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交流方面的影响。
①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②奥斯曼的扩张传播了伊斯兰文化,也促进了与各地文化的交融,对世界文化发展有较大作用。
③控制了亚欧传统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政治
经济
文化
奥斯曼帝国
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东西方对外贸易发达,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东西方商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促使新航路开辟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
图片情境
南亚的国家
德里苏丹国家
笈多帝国
自主学习
南亚的国家
1. 笈多帝国
(1)建立经过:4 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政治经济状况: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3)宗教: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易导致分裂割据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自主学习
2.德里苏丹国家
(1)建立经过: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南亚的国家
政教合一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7年)
- 贵霜帝国
- 笈多帝国(320-540年)
- 拉其普特时期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
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政令不统一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中央集权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德里苏丹统治的社会基础……德里苏丹国正是利用这一社会基础,建立起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苏丹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在苏丹之下,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和文书等,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在地方上,德里苏丹将各地划分为23个省,任命各省总督来统治。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阿拉伯政治、经济体制的延续者
(三)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一、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
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 世纪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1.历史发展历程
(一)日本
二、中华文化圈——东亚
1.早期发展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社会发展。
历史发展历程
(一)日本
二、中华文化圈——东亚
材料二:6.7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完善了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一:(统治阶级)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林野田池,以为已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日本书纪》
人口管理混乱,土地兼并问题,阶级矛盾、割据动荡
2.大化改新(7C中叶)
背景:①1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隋、唐王朝的制度经验与文化吸引力
1.早期发展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社会发展。
历史发展历程
(一)日本
二、中华文化圈——东亚
2.大化改新(7C中叶)
背景:①1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隋、唐王朝的制度经验与文化吸引力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政治方面
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
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设立总理行政的太政官,下设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等八省;地方设置国、郡、里三级。
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
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制度,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
官僚贵族按官职、功勋授田;
国家每年定期按人口方面将田地分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死后收回。
受田者需承担租庸调
措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影响:
效仿古代中国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
(中央官制、郡县制)
效仿古代中国的封建经济体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
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
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评价: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请从大化改新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生活习俗
城市布局
建筑风格
文字
货币样式
贵族、神社和佛寺等广占土地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形成庄园
保护财产,蓄养武士,武士集团逐步形成。
3.幕府统治
历史发展历程
(一)日本
二、中华文化圈——东亚
建立标志:
公元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被统治阶级
在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了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可逾越。
天皇
农
工
商
将军
大名
武士
名义首脑,无实权
掌握实权
封建藩主,
事实上形成藩镇割据
将军、大名的家臣,
幕府统治的统治基础
统治阶级
解读:
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将军成了实际统治者。
在庄园制的发展下,将军、大名为有效管理庄园经济,广泛设置守护和地头,一般由幕府的御家人武士担任,武士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
士
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大名)
丰臣秀吉(日本战国时代大名)
被统治阶级
在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了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可逾越。
天皇
农
工
商
将军
大名
武士
名义首脑,无实权
掌握实权
封建藩主,
事实上形成藩镇割据
将军、大名的家臣,
幕府统治的统治基础
统治阶级
武士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
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
在二战中,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当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
解读:
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将军成了实际统治者。
在庄园制的发展下,将军、大名为有效管理庄园经济,广泛设置守护和地头,一般由幕府的御家人武士担任,武士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
士
贵族、神社和佛寺等广占土地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形成庄园
保护财产,蓄养武士,武士集团逐步形成。
3.幕府统治
历史发展历程
(一)日本
二、中华文化圈——东亚
幕府政治内容(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建立标志:
公元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4.幕府时代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历史发展历程
(一)日本
二、中华文化圈——东亚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意图以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规定:
一、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
二、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六、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派遣监视舰船。……
九、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①此时日本处于封建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具有保守性、落后性的特点。生产力较为落后,难以与新兴的资本主义抗衡,通过闭关锁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主权独立与政治稳定。
②但长期闭关锁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使得日本与世界潮流的差距日益明显,制约了社会进步与转型,最终难逃被迫开放的命运。
(1853年美国黑船(军舰)打开了日本大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
“有关锁国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却是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政策无疑是个有利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结合时代,思考背景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
图片情境
高句丽、百济、新罗
高丽王朝
东亚--中华文化圈之朝鲜
(一)朝鲜
二、中华文化圈——东亚
材料一: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材料二: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
——以上选自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自主学习
(1)统一与建国:7 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制度与文化:10 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14 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3)抗击日本侵略:16 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东亚--中华文化圈之朝鲜
①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②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过渡。
③朝鲜的新罗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设三生六部制,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儒学经典和辞章治学广为传播。
问题探究: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
结合所学,列举唐朝时期(618年—907年)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
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列岛、中南半岛的越南以及以后随着移民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共同打造一个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的文化圈。
课堂总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当堂巩固
1. (2016·上海高考·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解析】中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故A项错误;法兰克王国在进入中世纪之前已经解体,故B项错误;拜占庭帝国位于东西方商路的末端,而不是东西方之间,故C项错误;当时控制东西方商路的军事强国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故D项正确。
2. (2012·上海高考·11)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解析】日本祭拜孔子说明日本社会受到唐文化的影响,而646年(大化元年)开始的大化改新就是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由此推断选B项。
当堂巩固
3. “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传播宗教,从此其教徒的足迹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是
A.大和民族 B.中华民族 C.阿拉伯民族 D.日耳曼民族
4.日本大化改新后,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渐遭到破坏,很多豪强纷纷建立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随着武士集团势力的壮大,日本社会进入了
A.骑士统治社会 B.武士庄园时期
C.幕府统治时期 D.城市自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