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善用、辨识媒介信息》课文详解及教学设计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善用、辨识媒介信息》课文详解及教学设计案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1 18:0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善用、辨识媒介信息》课文详解及教学设计案例
一、单元目标
1. 有意识地关注信息时代多种传播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2. 比较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撰写具有相应语言特征的文稿,提高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 利用多种媒介传播信息,掌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信息的相关方法和注意点,并进行有效实践,不断提升媒介应用能力。
4. 了解辨识媒介信息的基本知识、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提升思维能力;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良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媒介素养。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同时,课标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作了如下说明:
(1)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
(3)关注当代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辩证分析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提高语言、文学的鉴赏能力。
(4)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
这些内容包括“了解”“辨析”两条学习主线,密切贴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并在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暗含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些都是本单元内容设计的基本依据。
本单元围绕“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展开设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种传播媒介相融合的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和进行各种决策等都需要借助媒介,而且是多种媒介。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新的特点。与“媒介”“传播”有关的知识、理论相当丰富,本单元的内容设计主要聚焦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试图在真实的情境与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本单元包含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学习活动为“认识多媒介”,该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让学生通过亲身调查、访谈,了解周围人获取信息的习惯,从而归纳不同媒介的特点。这里没有让学生直接从书本中获取媒介的相关知识,而是让他们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与学习。二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媒介,对一则招聘启事进行改写,从而体会不同媒介用语的特征。第二个学习活动为“善用多媒介”,设计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参加学校戏剧节的班级节目写一个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在认识媒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媒介传播信息。学生需要先了解信息传播的多种相关要素,然后学习一些必要的媒介技术,最后还要设计相应的宣传方案。第三个学习活动为“辨识媒介信息”。当今人们的生活被海量信息包围,人们需要具备较强的辨识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学习辨识信息,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分析能力,又能提倡务实求真的精神,端正学生的价值观,有助于打造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新青年,营造更为健康的媒介环境。
这三个学习活动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只有让学生对不同媒介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学生才能利用好媒介进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传播,这样,学生对媒介的特点又会有更深入的感受和体验,能更进一步增长辨识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这三个学习活动,从“识”到“用”到“辨”,前后衔接,相互勾连,情境的复杂程度逐步提升,任务的综合程度逐渐加大,意在引导学生由浅表认识到深度学习,逐步拓展。
本单元教材提供了三篇学习资源。《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历史性地回顾了人类信息传播从口语传播、文字书面传播到电波有声传播再到网络和多媒体传播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分析了各发展阶段信息内容、形式和传播媒介的特点,重点讨论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和困扰,并提出了“规范中国的网络语言使用,争取网络技术、网络媒体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的对策建议。《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是我国学界较早关注“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问题的文章,有很高的文献引用率。文章简要回顾了人类社会媒介技术和媒介形态的发展历程,提纲挈领地揭示了各历史阶段媒介的使用如何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文章敏锐地觉察到“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前瞻性地预见到“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指出“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并预言这样的变化将对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影响。《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一文明确地提出媒介素质的概念,主张社会大众都要自觉地“涵养媒介素质”。文章虽短,却密集地提出了与现代网络社会新集体生活有关的一系列新现象?新名词、新理念和新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三篇学习资源,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本单元学习目标。《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一文主要对应单元目标2和单元目标3,《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一文主要对应单元目标1,《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一文主要对应单元目标 4。这三篇学习资源可以在组织本单元的三个学习活动中酌情使用,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传播媒介的认识,也能提供一些研究的角度或话题,启迪学生新的思考。
三、教学指导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包含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教学形态。其一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之中”的教学,或者说是“利用跨媒介思路教学”。比较常见的利用跨媒介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阅读教学,纸质文本与其他形态文本的“对读”等。其二就是本单元设计的学习形态,可以称为“教学跨媒介学习”。教材以连续的三个活动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身处其中而不自觉的信息时代,在实践中获取媒介知识,发展媒介能力,并将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 去。三个活动前后相连、层层推进,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进行集中教学,以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较快地发展相关素养。
比起以文本为主体的单元,本单元离学生生活更近,教学中更应当,也更容易设计出真实的学习情境和过程性较强的学习活动。教材在遵循这一思路的基础上,对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流程进行了简化,仅作提示,以免束缚教师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生活的信息时代,也有利于他们跟上媒介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在一个信息多元、媒介多样的社会中保持个人思想、人格的独立性。而这一重大任务(其实就是课程标准中任务群学习内容的第三个要点),需要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反复使用、发展集中学习所获得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1. 认识多媒介
(1)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了解媒介特点的途径有多种,鼓励学生调查研究是本单元主要倡导的认识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学会在沟通中记录,在实践中思考。第一项学习活动是围绕近期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展开调查,调查的切入口是“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强调从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和心得中归纳出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而不是先入为主,从书本上获取不同媒介传播特点的知识,然后再去给不同媒介贴上标签。
就近调查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选取的被调查对象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社会调查中的所谓代表性,是指被调查者的选取应该按照总体人口的构成比例均匀分布,比如:要了解成年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就应该把问卷发到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受教育程度、各种职业、各个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被调查者手上;如果要了解高中生群体获取信息的习惯,就应该把问卷发到不同高中、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手里;如果要了解普通家庭成员获取信息的习惯,就要调查每一个家庭成员,而且要尽可能多调查一些家庭。调查对象要有一定的数量,不然得出的调查结果就可能没有广泛代表性,不能反映我们要了解的真实情况。
(2)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了解不同媒介的特征可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其传播特点,从而撰写合适的媒介传播文本。以新闻语言为例。以文字为传播载体的报刊新闻语言是书面语体,其表达必须既概括又具体,在全面真实的基础上高度浓缩,但是又要借助具体事实来向公众发声,所以必须具体实在,不需要像文学作品那般精雕细琢,只需对事实作恰如其分的描述。其语言比较书面化,冗余性小。而以声音为传播载体的广播、电视新闻语言是口语语体,传递信息无论浅显或深奥,都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改书面语为口语,改长句为短句,故而所用语言易读性强,但冗余性较大。
这些对媒介语言特征的理性认识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习得的,不宜进行知识灌输。教材中设计的改写校报招聘启事的学习活动,意图即在此。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自然能深入地感受到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当然,停留在“感受”这个层面还不够,还需要学生对不同媒介语言特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改写后思考并整理这样改写的理由,由此把握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2. 善用多媒介
这个学习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为参加学校戏剧节的班级节目写一个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提倡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可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媒介进行方案设计。每一小组内还应分工合作,比如对于选择电视媒介的小组来说,画面内容的收集、画外音文稿的撰写、短片的拍摄与剪辑等任务就需要明确分工。在这一项活动中,团队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评价中要关注表现性评价,将活动中的团队合作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这项学习活动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时,须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介,除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等传统媒介外,还应关注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介。另外,这个“多”字,不仅是数量上的“多”,追求全方位报道;还应指质量上、效应上的“多”,追求优势互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每一种媒介的功能优势,实现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宣传效应上的累积与最大化。
另一点是“善”。所谓“善”,就是要将不同媒介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除了上面提到的媒介功能优势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受众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宣传时间和宣传频率。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媒介使用的自律性问题,确定有底线、有品位的宣传策略。建议教师在评价时可将媒介使用的自律性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样,“善用”中“善”的价值导向功能、学科育人功能也就得到强化了。
3. 辨识媒介信息
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讨论,集思广益,总结辨识媒介信息的方法,提高辨识能力。
(1)辨识虚假信息的基本技巧
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起来,也不是简单的技巧。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丰富自己的常识,逐步形成对可疑信息的敏感。虚假信息往往以违背常识的方式吸引受众眼球,以达成某种传播目标,或者说在编造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常识性的破绽。具备丰富的常识,熟谙常理常情,就比较容易对其“生疑”,只有“生疑”,才谈得到下一步的“辨识”。
第二,要形成信息查证意识。信息的出处、发出者的身份都能帮助我们评估信息的真伪。出自政府部门、权威媒体等的信息,在真实性方面是最有保证的。点击量并不能作为辨识信息真伪的指标,有很多假信息的点击量恰恰是很大的。要学会在“点击场”“言论潮”中保持清醒,查证判别信息发出者、传播者的意图。
第三,要学会信息比对。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源往往是多样的,某一个信息源发出的虚假信息,常能因其他信息源发出的不同信息而被揭露出来。特别是一些缺少权威信息源的媒介信息,对其进行信息比对是辨识其真伪的好方法。
第四,要熟悉虚假信息的语言特征。虚假信息有一些常见的语言特征,例如,夸大其词,动辄说“惊天秘闻”“突发”“惊爆”;不提供信息来源,只是模糊地说“网友曝”“专家说”“外媒报道”;刻意煽动或迎合社会情绪,常说“怒了”“悲愤”“大快人心”;等等。可以搜集一些已经证明为假的信息,总结归纳其(特别是信息的标题或关键词)语言方面的特征,以后遇到有类似语言表达的信息,要引起警惕。
第五,要了解虚假信息的外部表现特征。巨大 网络点击量是很多虚假信息发出者的追求目标,因此他们常会用一些违法违规手段为自己的信息“火上添柴”。点击量、关注度异常增长的信息,阅读量很多而评论、点赞很少(或大量雷同)的信息,其背后往往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炒作,而这种疯狂炒作的信息中有很多就是虚假信息。
(2)学习分析信息的良莠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这是比辨别信息真伪更进一步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在追求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学会追求信息的“善”和“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反思,自觉地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从而养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四、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学习活动一:跨媒介学习实践课教学设计——辩论赛
本课例设计了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举办辩论赛,围绕辩论赛的宣传和筹备活动,整合了教材中的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三个学习任务。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学习任务的整合,让学生的跨媒介学习回归“语文生活”,具有贯通性、实践性和层进性,深化学生对新媒体文化的体验与认识,最终达到提升媒介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一:设计辩论赛宣传方案
1. 搜集、分析优秀的活动宣传方案
分小组活动,搜集一些活动(特别是校园活动)的宣传方案,从中筛选出优秀案例,对其在媒介运用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宣传方案中最吸引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2)宣传方案中运用了哪几种媒介?是怎样互相配合的?
(3)每种媒介的宣传素材有哪些?、
(4)在宣传方案中,每种媒介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5)宣传方案在媒介运用方面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2. 归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1)通过前面活动中对优秀宣传方案的分析,归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总结出来的“特点”,不能是几个笼统的、概括性的词语的简单堆砌,而是要找到不同媒介之间具有可比性的若干要素,总结不同媒介的要素特征。可以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也可以使用表格或思维导图。除分析案例外,还可以做一些调查访谈,访谈的对象可以分为活动宣传者和普通受众两类,主要目的是了解宣传者的宣传目的、宣传经验,以及普通受众的兴趣点、获取信息的习惯等,以利于归纳媒介特点。
(2)在学生尝试归纳后,教师可以提供如下表格,帮助学生完善总结。
媒介传播特点归纳表(略)
3. 设计宣传方案
在学习了优秀的宣传方案,了解了多种媒介的特点和作用后,就可以着手设计辩论赛的宣传方案了。一个好的活动宣传方案,内容是非常丰富详细甚至繁杂的。学生能设计一份完整的宣传方案最好,但也可以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把宣传方案的设计重点放在多种媒介的选择和使用上。教师可以给出提示,如:宣传将会面对哪些人群?他们常用的获取信息的媒介有哪些?什么
样的宣传内容最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兴趣?不同的时间用哪种媒介做宣传最合适?等
等。可以参考下表,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选择与使用媒介。
媒介使用规划表(略)
4. 根据宣传方案制作宣传素材
确定好宣传方案后,根据所要使用的媒介,分小组制作相应的宣传素材,如广播稿、宣传短片、直播脚本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支架材料,帮助学生完成素材制作。以拍摄宣传短片为例。首先,短片的拍摄较为复杂,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教师可提供以下表格,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清晰职责。
制作辩论赛宣传短片计划表(略)
其次,教师可以介绍一些镜头拍摄的知识,帮助学生创作拍摄脚本。如景别一般分为全景、中景、特写、近景、远景五种;镜头的运动通常有推、拉、摇、移、升、降等方式;不同的景别和运动方式能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还可以把下面的表格给学生参考。
脚本创作格式表(略)
学习活动二:设计辩题,辨识信息
1. 利用多媒介搜集信息,设计辩题
校园辩论赛使用的辩题,一般可以分为现成辩题和自设辩题两种。
搜集现成辩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辨识媒介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搜集方向设定、媒介选择、筛选标准确定、具体筛选、信息组合等连贯而复杂的学习过程。虽然其中较少涉及信息真伪的辨析,但对学习辨析信息的良莠、评判其价值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自己设计辩题时,也要经历对校园生活热点、本地发生大事、时事新闻热点等信息的筛选、分析、判断、整合等,这也是一个信息辨析、运用的过程。
(1)广泛搜集一些现成辩题,从中筛选出辩论价值更高的辩题。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是:①搜集辩题可以使用哪些媒介?(提示:搜集辩题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网络搜索文字形式的辩题;通过电视和网络视频平台观看各大辩论赛和辩论节目,整理其中出现的辩题;查阅相关报纸、杂志上刊登的“辩题排行榜”;还可以搜集一些专门讨论辩论赛辩题的文章等。)②如何辨别辩题的价值?(提示:可以根据辩题在辩论赛,尤其是大型辩论赛中出现的频率,还可以参照相关报纸、杂志中的辩题排行榜等。另外,同学之间也可以就辩题的价值展开讨论,思考辩题究竟好在哪些地方。)
(2)搜集近期热点问题,自设辩题。除了搜集现成的辩题,我们还可以就最近社会中、校园里的热点问题,设计新的辩题。注意辩题的设计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且辩题要具有较强的争议性,不应呈现“一边倒”的认知态势。、
(3)确定辩题。整合现成辩题与自设辩题,从中选出一个或若干个(根据辩论赛举办规模决定)有价值且适合的班级(学校)辩论赛的辩题。
2. 准备参赛资料,辨识真伪良莠
论据资料的搜集过程,当然也是一个信息辨识的过程。不过,与搜集辩题主要是“分良莠”“辨高下”不同,搜集论据资料要首重“明真伪”。校园辩论赛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并非只为了逞口舌之快。让学生在搜集论据时重视论据的真实性,而不仅仅是为了战胜对方去随意选取论据,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同时,准备参赛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信息的过程,搜集来的论据最终要融入辩词中,这就需要整合、组织,而学生在这一阶段经历的学习显然更具备综合性,也要运用更高层级的思维。
学习活动三:撰写新闻稿,发布报道
1. 回忆初中阶段及必修上第二单元所学内容,根据新闻稿撰写的要求,完成辩论赛的相关报道。
2. 撰写新闻稿时,要根据发布媒介的特点调整语言表述。如选用校园广播播报,则新闻稿宜多用短句,清晰简明;选用校园网主页发布,则要多用书面语,且最好配上新闻影像;选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则要重视新闻标题的趣味性,以吸引读者,提高点击率。
3. 新闻稿可以采用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的新闻文体,注意要为不同类型的新闻稿选取恰当的媒介进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