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一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三月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史书记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及一继,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诸侯王国破坏宗法体制??????????????? B.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
C.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 D.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
2. 图1图2反映了西汉高祖至武帝晚期主要封侯类型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对朝廷日益构成威胁??????? B.地方行政体制出现根本变革
C.功臣构成政权的政治经济支柱?????? D.边患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3.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人口南迁促进南方开发 B.察举制度强化中央集权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冗官现象埋下动荡隐患
4.. 唐朝建立之后,重视儒学发展。唐太宗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订“五经”,勘正文字,又令孔颖达和颜师古编撰《五经正义》,对五经进行注解,并将《五经正义》作为官私教育的教材。唐太宗此举意在
A.推动儒学的学术发展???????? B.加强儒家正统的地位
C.维护思想的一统局面???????? D.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南宋时期,宋高宗曾在一次上谕中说,市舶收入特别有利于解决国家费用问题,应当依照从前的办法,招引邀请远方外国商人来中国,扩大经商,发展贸易。这一现象说明
A.市舶收入占财政主要部分?????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
C.北宋经济政策受后世推崇????? D.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6. 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
A.提高了地方机构行政效率 B.恢复了前秦的分封制度
C.加强了朝廷对边疆的管理 D.扩大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7. 16世纪,西班才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8.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9. 在中国近代学制中.1904-1922年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这种变化
癸卯学制(1904年)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22年)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A.体现了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B.印证了民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C.说明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D.反映出平民人格与精神塑造被重视
10.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1.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12.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1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14. 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15.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16.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2分)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一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4分)
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一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4分)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19.(12分)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 用。(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高二历史三月月考答案
17.答案说明: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阐述: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
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阐述: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
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
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
阐述: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起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l-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的,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18.答案(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19.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20.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