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自然特征和农业
教学设计
课题
6.1
自然特征和农业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重点
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
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怎样划分的?
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哪条线?
3、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多少mm等降水量线一致?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四大分区,今天我们要学习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东临渤海和黄海,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
阅读课本P9教材内容,结合《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描
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读《北方地区的地形》图,能够说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及其特征;
3.知道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能够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黑土地
黄土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北方地形,结合教材分析如下问题:
黑土地指哪里?黄土地指哪里?
教师总结: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请描述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
(3)结合地图,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
教师总结: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4)北方地区的政区包括哪些?经纬度位置及面积?
教师总结:北方地区包括黑、吉、辽、京、津、冀、晋、鲁、豫、陇和宁的东南部、苏和皖的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等。(注意边界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
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部分、甘肃与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5)请简介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教师总结: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6)请简介华北地区地形特征。
教师总结:Ⅰ范围:京、津、冀、鲁、豫、皖、苏
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Ⅱ形成:黄河、淮河、海河合力冲积而成,黄河是主力。
Ⅲ特点:A完整,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B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洼地
。
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如何?
教师总结补充: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属于半湿润区
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节多沙尘暴。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年降水量400
~800mm之间(长白山例外),降水自东向西递减,降水集中在7~8月。
夏季气温差别不大,除大兴安岭北端在16℃以下外,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冬季气温都在0℃以下,但南北差异较大,华北地区多在0℃~-10℃之间,东北在-10℃以下。
发展农业的最主要制约因素:热量不足
暖温带为主,一月均温0至-8℃以下,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属半湿润区,山东半岛少量湿润区。
请简介北方地区河流特征。
教师总结:治理措施
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堤防。
海河、淮河:支流修建水库;中游洼地筑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等。
华北方地区主要河流有:黄河(支流渭河与汾河);海河及其扇形支流(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以及京杭大运河。
东北地区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
目标导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
2.请同学们读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图,结合教材,回答如下问题:
(1)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是什么?
教师总结:
(2)制约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因素及对策。
(3)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教师总结:有利条件:
地形、土壤: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气候:夏季雨热同期
(4)春旱对农业有哪些影响?可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总结:春旱: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量大,农作物缺水严重
措施:地膜覆盖、种植抗旱作物
出谋划策论节水……
教师总结: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学生读图,分析并回答:分析指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学生归纳如:东北平原——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华北平原——地势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学生描述:34°N-53°N
,100°E-135°E
面积占全国20%。
学生总结:①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
②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沃野千里
学生回答: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温度带:中温带为主,一月均温-8℃以下,年降水量东南部山地800毫米以上,其余400-800毫米,山地属湿润区其余为半湿润区。
干湿地区:北部东部---湿润、中部---半湿润、西部---半干旱
学生分析:水文特征: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水量、含沙量南北差异较大,都有结冰期,且北长南短。河流的航运价值东北与华北差异较大。
河流多洪涝灾害
学生读图分析,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如: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
学生列举:不利条件: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水源不足(春旱)
学生列举如:滴灌等……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由黑土地、黄土地指哪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引出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等知识。
通过教师介绍北方地区包括的政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北方地区的政治领域。
通过学生读图,识别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通过正反对比,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利与弊,使学生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师生共同列举北方地区的河流,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河流流量等特征。
通过表格,师生共同归纳北方地区耕地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使学生对其有明晰的了解,也使知识易于识记。
通过自然气候的分析,引出针对春旱采取的措施,同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复习巩固
1.关于北方地区的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北方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B.北方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
C.太行山将黄土地分为南北两部分
D.长白山将黑土地分为东西两部分
2.下列不属于我国北方地区共同具有的自然特征是(???
)
A.河流冬季结冰???????
B.植被类型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D.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3.下列关于北方地区旱涝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夏季风活动很强的年份,易造成北涝南旱?
B.春季降水少,气温逐渐升高,干旱严重?
C.夏季降水过分集中,许多河道排水不畅,常形成涝灾?
D.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旱严重
4.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B.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
D.山脉主要有长白山、秦岭、大兴安岭
5.下列语句中,描述北方地区的是(
)A.旱地麦浪泛金黄,大地笼罩青纱帐
青草池塘处处蛙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
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自然特征和农业,知道了我国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我们要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
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