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高考导航
2
学习目标
3
课前预习
4
课堂互动
5
语林精品
6
经典晨读
1
经 典 晨 读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
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
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赏析】 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吟韩偓题赠的诗句,追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表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正是在这样的惨淡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了诗思,飞快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本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记事已毕,下面转入评赞。怎样才能不陷于一般的套语呢?诗人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光这样还不够生动。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爱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便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应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听。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写照!看了这幅图画,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不都跃然纸上了吗?
驱遣活生生的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现形式。一首本来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以“雏凤声清”的名句历来传诵不衰,除了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外,跟这样的表现形式是分不开的。
高 考 导 航
(2014年高考浙江卷)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秋声赋》)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博”字易错。(2)“致”字易错。(3)“缛”字易错。(4)、(5)两题没有难写字,就是会不会背的问题。
【答案】 (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3)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茏而可悦 (4)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5)冷月无声 年年知为谁生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和名句;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学习通感、衬托等描写方法。
2.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根据音乐的表现力把握琵琶女的思想感情;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微的歌女产生感情共鸣;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课 前 预 习
6.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guī)(现在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生于河南新郑。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zhōuzhì,现改周至)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谏官)等职。他写了不少“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某些官僚,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
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使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刺史为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锐气大减,思想消沉,过着半退隐的生活。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7.了解背景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至江州任司马后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诗篇一问世,即广为传播,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诵不衰。其中有关琵琶弹奏技巧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8.开阔视野
古诗词中常用表达技巧
(1)乐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解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2)渲染
渲染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被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如: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解析: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3)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作进行加工再创作。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为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如: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解析: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
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
③句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4)用典
用典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略)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霍去病的赫赫战功;批评了南宋当政者如刘义隆之辈的仓猝冒险行动;最后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课 堂 互 动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第1、2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
诗前序:交代写诗的动机。
第1自然段:写浔阳江边送客。
第2自然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
(二)自主思悟
1.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惨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抓住溢满悲伤情感的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叠加在一起,描绘成了一种荒凉冷落、寂寥凄惨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
3.“无管弦”三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一个“惨”字点出了饯别的无限凄凉。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5.如何理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②自惭身世,不愿再向人献艺,又不想违背诗人的盛情相邀。
6.“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的是琵琶女的哪一动作?这句话是如何表现她的高超技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句话中写的是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她只是顺手试着弹了三两声,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情感,可见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才能和她丰富的感情。下文都是围绕“有情”来写。
(三)深入探究
1.有人认为诗歌的第1自然段在全诗中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你赞同这一看法吗?
第1自段在本诗中起的作用很大。“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肃杀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写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
诗人先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诗人对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和神情的描写,传达出琵琶女内心微妙的感情,这些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3.诗歌第2自段对音乐的描绘非常出色,试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具体描写乐声的?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来描写琵琶声,可谓声情并茂,犹如江湖迭涌,奇峰层出,不愧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手法
例句
效果
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写出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描写乐声由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感情由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转而抒发满怀哀怨,进而凄楚难表,以至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出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进而猛然煞住;感情由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4.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它们在诗中都起了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诗人江头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被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
【答案】 C(暂读“zàn”)
【答案】 B(①⑤⑥⑧⑨⑩句中加点词都属古今异义,所以选B。)
【答案】 C(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附在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D项,动词,写,作/动词,认为。)
【答案】 D(两个“信”字都当“随意”讲。A.言:①话,②字;B.是:①代词,这,②判断动词,是;C.轻:①轻轻地,形容词,②看轻,轻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5.下列对诗前小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与正文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照应。
B.“有迁谪意”点出写作《琵琶行》的真正原因。
C.序言部分,交代写作动机,介绍时间、地点、写作缘由、人物身份和遭遇,为理解全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D.从表达方式上说,这部分是夹叙夹议,主要是客观叙述,也有简明的议论。
【答案】 D(无议论,都是纯客观的叙述。)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答案】 B(“夸张”不正确。)
7.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答案】 C(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
8.对下列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闻”句暗示了琵琶声的魅力,写出了感情由忧伤到惊喜的变化,用以引出下文。
B.“寻声”句写出了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则点明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心情。
C.以“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弹奏时的漫不经心的情态,生动逼真。
D.用“急雨”“私语”“玉盘”的比喻和摹声的手法分写大弦和小弦的特色,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答案】 C(“漫不经心”不对,应是“技艺娴熟”。)
9.对下列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答案】 A(“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
10.下面描写演奏乐曲的诗句,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间关莺语花底滑”描写琵琶轻快而流畅,如同黄莺婉转地啼叫着从花下轻盈自如地飞过一样。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混乱的音乐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暂时休止时,另外传出深藏心底的情感,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时。
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描写曲子弹奏结束时,琵琶女非常用心地完成了最后一个动作,四弦同时奏响,发出撕裂绢帛之声。
【答案】 A(B“错杂弹”意思是大弦小弦有序交错地弹奏,C把“幽愁暗恨”解释为“深藏心底的情感”不恰当,D“当心”不是“非常用心”的意思,而是“在琵琶中心”的意思。)
第二课时(讲读第3-5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
第3自然段写江上所听,诉身世苦。
第4自然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5自然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二)自主思悟
1.“沉吟”的神态,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沉吟”的神态,反映了琵琶女被问后欲说还休的矛盾心情。“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刻画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2.琵琶女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讲述自己身世的?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琵琶女首先叙述了她年轻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接着讲了自己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
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3.第4自然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述说自己被贬的失意生活时,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从诗中描述的环境来看,诗人的心境是异常苦闷的。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来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让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于是才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4.第4自然段诗人先说无音乐,又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再说山歌与村笛难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揭示作者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三)深入探究
1.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种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诗人被贬出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同琵琶女一样,他的“沦落”也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激起他强烈的共鸣,唱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2.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曾历尽繁华,今美人迟暮。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全,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可是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并不体谅她的感受,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从性格上说,羞涩腼腆,多愁善感。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3.“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中不说“琵琶声”,而称“琵琶语”,为什么?
这样表述充分表现琵琶声的表情达意的艺术表现力,而且照应了前面“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中的两个词:“诉”和“说”。
4.为什么琵琶女最后弹琵琶“凄凄不似向前声”,而诗人又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泊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弹出的乐声较前更凄悲。诗人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琵琶女的悲惨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与愤慨;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因直言敢谏,被诬被贬,沦落天涯。
所有这一切,造成诗人泪湿青衫。诗人的这千古一“泪”,既反映出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民主思想,又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受贬斥的郁愤悲苦心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四)概括主旨
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听琵琶女弹奏和自叙身世的经过,联系到自己“谪居卧病”的境况,表达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充满同情而又凄凉、郁闷的心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迫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
(五)鉴赏艺术
1.描摹音乐具有高超的表现力。
诗人在对琵琶曲的描摹中注意调动多种手段,有以声摹声、以形摹声、以事摹声的正面描写,也有以人、以景衬写的侧面烘托。诗人描摹的琵琶女动人心扉。例如诗歌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时出神入化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乐曲的抑扬顿挫,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由“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的“银瓶乍破水浆迸”是高潮,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让读者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
2.虚实相合的结构手法。
这首诗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但客人和诗人都听到了其悲凉的演奏。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演奏是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这里主要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听曲感事、虚实相合是本诗的特点。这一点体现出了诗歌的结构缜密。
【答案】 B(“贾”读ɡǔ,“哳”读zhā。)
【答案】 A(明年:第二年;快:畅快;更坐:再坐下。)
【答案】 B(迟:迟疑。)
【答案】 B(例句中的“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歌”,B中的“酒”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摆酒”。其它的都是名词作状语。)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答案】 C(A项“秋娘”、B项“管弦”,D项“丝竹”都是借代手法。)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黑暗现实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琵琶行并序》是一首抒情诗,在当时就流传极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C.《琵琶行并序》选自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D.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都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答案】 B(叙事诗。)
语 林 精 品
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
【原文展示】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
——宋玉《风赋》
【名句背景】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辞赋家。相传他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之类的官。有一天,宋玉陪同楚襄王浏览兰台宫。当时天气有点闷热,楚襄王刚在台上站稳,恰好一阵凉风突然吹来。楚襄王敞开衣衫说:“好凉快的风啊,这是我与百姓共享的东西。”宋玉回答说:“这是您独享的风,百姓怎么能共享呢?”宋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名句译释】
这风发生在地上,从水中浮萍的尖尖上开始,渐渐地进入到山谷里,在大山洞里变得猛烈起来,沿着大山的山坳刮过,在松柏树下飞舞。
【名句评析】
宋玉借对风的描写,来反映王侯的奢侈生活和百姓的悲惨生活,表现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本句叙写了风势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作者借助其他事物的变化,把无形的风——即空气的流动生动地反映出来。后来人们常用“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来比喻事物由小发展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