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突破练习题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水潦注焉,藿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②汙(wū)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解释文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
③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4)【甲】文是如何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
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①控:连接。②磴(dèng):山道的石阶。③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④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1)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
?
?
?空:在空中
B.日光下澈?
?
?
?
?
?
?
?
?澈:穿透
C.不可久居?
?
?
?
?
?
?
?
?居:居住
D.循磴而东?
?
?
?
?
?
?
?
?循:顺着、沿着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
?
?
?
?
?
?
?
?
自高淙下
B.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不能容十许人
C.心乐之?
?
?
?
?
?
?
?
?
?
?
山之胜盖自此始
D.佁然不动?
?
?
?
?
?
?
?
?
?然前瞰涧水
(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语言凝练,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描画了树木、茎蔓的种种姿态。
B.【乙】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
C.【甲】【乙】两文都属于山水游记,都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寓情于景。
D.【甲】文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等,侧面烘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乙】文也是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③不得独私故人_______________
④相寿流涕而去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
(3)文中吕蒙与唐太宗有什么相同的品行?
(4)【甲】文“结友而别”与【乙】文“相寿流涕而去”在描写角度上有何共同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解释文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涉猎(????????)
②遂(????????)
③去(????????)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3)文中的吕蒙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质?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杨公邛崃招予复至溪上。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右崖有“禹穴”二字,杨公所刻。出潭东行,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中潭深二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縠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尘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润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选自李元阳的《游清碧溪记》)
【注】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杨公邛崃:杨仲琼,大理知府,四川邛崃人。③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④靡:冲荡。⑤縠纹:形容溪水微波如绉纱。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两处)
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
(2)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字。
①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②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
③深穷其源_______________
④皆可亭以赏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观玩久之?
?
?
?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二丈许?
?
?
?
?
?
?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C.缘溪而出?
?
?
?
?
?缘溪行(《桃花源记》)
D.乃侧上左崖石罅中?
?
?
?
?
?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4)翻译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出溪虽涉尘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5)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表达的感情又有何不同?请作简析。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的“以”和“蒙辞以军中多务”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
①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
③遂往诣蒙(????????)
④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2)下列选项中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肃于是越席就之
C.但当涉猎?
?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人不知而不愠?
?
?结友而别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一说吕蒙的形象特点?
(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宏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超诣:高深玄妙;高超脱俗。②研寻:研究探索。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
?当涂: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
?
?及:_______________
③今者才略?
?
?才略:_______________
④若复小加?
?
?若: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
(3)【甲】【乙】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学习后的效果,请按要求填写句子。
【甲】文写吕蒙学习后效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诸葛宏学习后效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两文中的主人公学习的原因各是什么?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圩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
【注】①渴(hé):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竹荫。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斗折蛇行(????????)
③不可久居(????????)
④民桥其上(????????)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
(3)【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提示填空。
【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写出水①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从②_______________,写出水③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甲】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用了什么写法?试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炳烛夜读》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孰与……:表比较的固定句式,译成……与……比较起来怎么样?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读下面句子,画线词所表示的语气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B.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C.盲臣安敢戏君乎?
D.平公曰:“善哉!”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多务”。两人都被劝学,其中孙权运用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对吕蒙进行规劝,师旷则用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对晋平公进行规劝。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hó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tāng
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正值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政,而苏轼反对新法遭到排挤,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1)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
①心乐之_______________
②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
③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④余方心动欲还_______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两文作者同是被排挤,两人在心态上有无相似或者不同点?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①倥偬(kǒng
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
?
?
?
?
?
当涂: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
?
?
?
?
?
?
?
?
?但:_______________
③见往事耳?
?
?
?
?
?
?
?
?
?见: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
?
?
?
?
更:_______________
⑤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
?
以: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为/在有所益
B.肃/遂拜/蒙母
C.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D.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_______________”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_______________”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读书方法并结合原文具体内容说明。
?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二)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书:写信。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孰若孤?
?
?
?
?
?
若: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
及: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4)根据两个语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
1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极乐寺记游(节选)
袁宗道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注】①张盖:打着伞。
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
③围:周长的计量单位。④进贤冠:古代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挂进贤冠指辞官隐退。⑤情障:情欲的魔障。这里指对山水的喜好。
(1)解释以下画线字词
①佁然不动(????????)?
②犬牙差互(????????)
③去桥可三里(????????)?
④隶而从者(????????)
(2)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
?
?
?
?
?
?
?
?
?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B.如鸣珮环,心乐之?
?
?
?
?
?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C.以其境过清?
?
?
?
?
?
?
?
?
?
?
?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
?
?
?
?
?
?驴不胜怒,蹄之
(3)翻译以下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4)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
?
1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孙权劝学(节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
?
?
?
?
?
?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
?
?
?
?
?
?
?
?
?
?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
?
?
?
?
?
?(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
?
?
?
?
?
?
?
?
?
?
?
?(若:好像)
(2)下列各句中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更刮目相待?
?
?
?
?
?
?
?
?
?
?
?
?
?
?
?夜半三更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
?
?旦辞黄河去
C.冕小儿,恬若不见?
?
?
?
?
?
?
?
?
?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
?
?
?
?
?
?
?
?
?愿为市鞍马
(3)下列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潜出/坐佛膝上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卿/今当/涂掌事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推托,②研究,③了解,④到,等到
(2)①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②我听说能够和别人整日不知疲倦的事,大概只有学习了。(我听说可以合乎人的心意,让人整日不知道疲倦的事情,大概就只有学习吧。)
(3)D
(4)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吕蒙和鲁肃的论议和“结友”,侧面烘托出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解答】
(1)①句意: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脱。辞:推托。
②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治:研究。
③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④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2)①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
②闻:听说,听闻。倦:疲倦。其:大概。
(3)A项,“纪传体史书”错误,《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B项,“古人都可以自称‘孤’”错误,“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
C项,“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错误,从“卿言多务,熟若孤”可知,孙权并未严厉批评吕蒙,而是委婉地批评。
故选D。
(4)从“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与吕蒙谈论时,惊讶于他的才学,并认为他不再是“吴下阿蒙”,由此可见,作者是通过鲁肃的反应来展现吕蒙的变化,这属于侧面描写的手法。同时“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通过鲁肃与吕蒙“结友”一事,也从侧面烘托出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
【答案】
(1)C
(2)B
(3)D
(4)①(鱼儿)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②(涧边)都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即使在盛夏正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
【解答】
(1)C项,句意为:不能长时间停留。居:停留。
(2)A项,向下/从高处向低处。
B项,表示约数。
C项,指流水声/的。
D项,..…的样子/表转折。
故选B。
(3)D项,“【乙】文也是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有误,由【乙】文中“水皆清澈”可知是从正面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
(4)①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②虽:即使。亭午:正午。
3.
【答案】
(1)①到,等到,②粗略地阅读,③偏爱,④离开
(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地的阿蒙!
②(我)担心每个人都依仗您的偏袒(而枉法),(这)足以让那些行为端正的人恐惧。
(3)都善于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
(4)都是侧面描写,起到衬托的作用;鲁肃与吕蒙“结友”,是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其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相寿流涕而去”是因为唐太宗没有帮他官复旧职,以他离开时的失望痛苦,衬托唐太宗虚心听取劝谏、不徇私枉法的深明大义。
【解答】
(1)①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等到。
②
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涉猎:粗略地阅读。
③句意:不能够偏私故人。私:偏爱。
④句意:相寿流着眼泪离开了。去:离开。
(2)①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
②皆:全,都。恃:依仗。使:让。惧:恐惧。
(3)【甲】文吕蒙听取了孙权的建议,认真读书,有所成就。【乙】文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建议,皇上开心的接纳了他。所以两人的相同之处是都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4)【甲】文“结友而别”与【乙】文“相寿流涕而去”都是侧面描写,都起到衬托的作用,只是一个正面衬托,一个反面衬托。【甲】文鲁肃与吕蒙“结友”,是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相寿“流涕而去”是因为唐太宗没有帮他官复旧职,以他离开的失望痛苦,反衬唐太宗虚心听取劝谏,不徇私枉法。
4.
【答案】
(1)①粗略地阅读,②于是,就,③离开
(2)①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他。
②自己陈述说曾经在秦王府工作过。
(3)相同: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启示示例:有一分虚心,就会有一分收益。吕蒙听了孙权的建议去读书,学问大有长进;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青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解答】
(1)①“但当涉猎”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②“肃遂拜蒙母”句意: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遂:于是,就。
③“相寿流涕而去”句意:庞相寿流着眼泪离开了。去:离开。
(2)①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②陈:陈述。尝:曾经。
(3)从【甲】文中吕蒙在受到孙权的劝说后“乃始就学”,而【乙】文中唐太宗在魏征劝谏后“欣然纳之”,都表现了他们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从两段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可联系文中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如可以从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方面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5.
【答案】
(1)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
(2)①穿透,②离开,③尽,④建亭子
(3)C
(4)①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离开清碧溪后,虽然经历俗世的事务,但(清碧溪)的清幽风光还在眼前,数月也不能忘怀。
(5)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甲文借小石潭幽美、凄凉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的情感;乙文借清碧溪清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清碧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答】
(1)句意:看见清泉流过石头,渐渐冲荡成水渠,极滑,不好立足。“见石上流泉”的主语是“我”,“渐靡成渠”的主语是“石”,二者中间划分节奏;“最滑不可着足”是“渐靡成渠”的结果,故二者中间划分节奏。据此,朗读停顿划分为: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根据句意还可划分为“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
(2)①句意: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②句意: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
③句意:深探青碧溪的源头。穷:尽。
④句意:都可以筑亭来细赏这中间的趣味。亭:建亭子。
(3)A项,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数词,大约/动词,答应。
C项,动词,沿着/动词,沿着。
D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故选C。
(4)①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②虽:虽然。涉:经历。
(5)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作者寄情于山水,通过对小石潭幽美、凄凉的景色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游清碧溪记》借清碧溪清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清碧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可知,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6.
【答案】
(1)C
(2)①迟、晚,②怎么,③另,另外,④到,等到
(3)①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②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4)年纪大,事务多
(5)示例:我们应该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
【解答】
(1)“蒙辞以军中多务”的“以”是介词,用。
A项,认为。
B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C项,介词,用。
D项,介词,凭借。
故选C。
(2)①句意为:恐怕已经晚了。暮:迟、晚。
②句意为:盲臣怎么敢戏弄君主呢?安:怎么。
③句意为: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更:另,另外。
④句意为: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3)①少:年少。如:如同。阳:太阳。
②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4)根据晋平公的话“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年纪大;根据“蒙辞以军中多务”可知,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事务多。
(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文章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说说自己读完后的启发,言之有理,表达流畅即可。作答时可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角度进行表述。
7.
【答案】
(1)①语气词,后写作“耶”,②推托,③于是,就,④才干和谋略
(2)C
(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4)虚心好学,听取意见,有勇有谋。
(5)①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②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③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④一个人只要广泛的涉猎,就会有所成就。
【解答】
(1)①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②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③句意:(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遂:于是,就。
④句意: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才略:才干和谋略。
(2)A项,介词,用/连词,表示目的,来。
B项,结构助词,无实义/代词,指吕蒙。
C项,副词,只,只是。
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故选C。
(3)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②即:就。更:另,另外。刮:擦拭。
(4)从【甲】文“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等语句能看出吕蒙善于听取意见,虚心好学的特点。从【乙】文“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能看出吕蒙有勇有谋的特点。
(5)结合【甲】【乙】两文中吕蒙的经历,可以从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待人,要多读书,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来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8.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到,等到,③才干和谋略,④如果
(2)①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诸葛宏少年时不肯学习求教。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4)语言描写。【甲】文吕蒙读书是因为孙权的劝说,这样做利于掌事。【乙】文诸葛宏读书是因为王夷甫的劝说,王夷甫说他只要稍加研究探索就能达到名流的水平。
【解答】
(1)①句意:当权掌管事务。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到,等到。
③句意: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④句意:如果再稍加。若:如果。
(2)①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②学问:学习求教。
(3)【甲】文中,鲁肃经过寻阳与吕蒙交谈,感觉到吕蒙有非常大的长进,惊讶的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而【乙】文中,诸葛宏在阅读了《庄子》《老子》的学说后,再和王夷甫清谈,就与王不相上下了,“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体现了诸葛宏学习后效果。
(4)根据【甲】文中“权谓吕蒙曰……”“与蒙论议,大惊曰……”和【乙】文中“王叹曰……”等内容可知,【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根据【甲】文中“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可知,吕蒙读书是因为孙权的劝说,这样做利于掌事。根据【乙】文中“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可知,诸葛宏读书是因为王夷甫的劝说,王夷甫说诸葛宏只要稍加研究探索就能达到名流的水平。
9.
【答案】
(1)①大约,②像北斗星那样,③停留,④搭桥,建桥
(2)①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②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
(3)①清澈透明,②正面(直接)描写,③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4)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解答】
(1)①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②句意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③句意为: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居:停留。
④句意为:人们在渠上修了一座桥。桥:搭桥,建桥。
(2)①悄怆:凄凉。隧。邃:深。
②侧:一边。诡:奇异。
(3)【甲】文描写水的句子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通过写水中鱼儿清晰可见,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乙】文画线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微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属于正面描写,直接突出了石渠泉水“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
(4)【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之后所作的。作者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将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借景抒情,在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
10.
【答案】
(1)C
(2)①古代君对臣的爱称,②怎么
(3)只是应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恐已暮,现身说法,比喻说理
【解答】
(1)例句:表反问语气。
A项,表感叹语气。
B项,表感叹语气。
C项,表反问语气。
D项,表感叹语气。
故选C。
(2)①句意: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②句意: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安:怎么。
(3)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
(4)阅读【乙】文,从“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怕自己年龄大了,恐怕来不及了,故应填写“恐已暮”。【甲】文中孙权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劝吕蒙学习。【乙】文中师旷劝晋平公学习“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将老年后的学习比作点燃蜡烛照明一般,运用的是比喻说理。
11.
【答案】
(1)①以……为乐,②凄凉,③穿透,④正
(2)C
(3)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②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4)同:两人在受到排挤,心情抑郁时都会通过探山访水,来排解内心的苦闷。
不同:【甲】文作者被贬谪后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寻美景,但心情会随着景物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快乐依然短暂,凄凉一触即发。【乙】文作者比【甲】文作者心胸更开阔,精神更乐观。他寄情山水中,自得其乐,还能探究石钟山的发生缘由,更具探究精神。
【解答】
(1)①句译为: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②句译为:凄凉幽深。悄怆:凄凉。
③句译为:阳光照到水底。澈:穿透。
④句译为:我正心惊想要回去。方:正。
(2)“如猛兽奇鬼”省略主语是“大石”,“如”作谓语,“猛兽奇鬼”是谓语,“如猛兽奇鬼”前后应断句。正确断句为: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故选C。
(3)①邃:深。
②欺:欺骗。余:我。不余欺:宾语前置。
(4)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两人都是被排挤,都选择了寄情山水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愤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苏轼来到了石钟山。但柳宗元先乐后忧,看到小石潭的美丽景色,看到水中游鱼,心中快乐,但一被小石潭清幽的环境触发,被贬的抑郁就又浮上心头。而苏轼在【乙】文中不仅描写了在月下看到了山水之景,还探究了石钟山的发声缘由,并大笑着发出感慨:“古人实在是没有欺骗我啊。”相比于柳宗元,苏轼要更加豁达一些,他是完全没有把被贬放在心上,而是在山水之中寻幽探胜,自得其乐,尽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2.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只,只是,③了解,④另,另外,⑤因为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3)D
(4)①结友,②有恒(勤朴)
(5)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③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④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解答】
(1)①句意:你现在当权管事。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
③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④句意:就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更:另,另外。
⑤句意:我近来因为军务事多繁忙。以:因为。
(2)①治经:研究儒学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同“耶”。
②辞:推托。务:事务。
(3)D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中,“日”是时间状语,意为“每天”,其后应停顿;“必了此功课”意为“必定完成这些功课”,“为佳”指的是“了此功课”,因此正确的停顿是: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4)【甲】文写鲁肃与吕蒙交谈完之后“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由其与吕蒙“结友”的举动可知吕蒙的长进惊人;由【乙】文的“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可知,读书可以培养“有恒”“勤朴”品质。
(5)【甲】文中“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所讲的是浏览阅读的方法——泛读法;【乙】文中“看后,用朱笔圈批”所讲的是圈点批注法;“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运用的是定量阅读的方法;“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所讲的是定时阅读法。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3.
【答案】
(1)①比得上,②到,等到
(2)C
(3)①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
(4)①当孙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吕蒙进行劝说之后,吕蒙终于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乃始就学”,终于有了很大的长进。
②傅永虽然很有气魄和才干,但有一次朋友给他写信“而不能答”,于是“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所以他才发奋学习。
③两个人起初都是武力超群,但缺乏知识,两个人又都在听从别人的建议后发奋读书,并最终都有很大的收获。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解答】
(1)①句意:谁能比得上我。若:比得上。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到,等到。
(2)A项,动词,掌管/副词,应当;
B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C项,都是动词,了解。
故选C。
(3)①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邪:语气词,同“耶”。
②乃:于是,就。才干:文才和武艺。
(4)①根据孙权的话“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和吕蒙“乃始就学”可以知道,孙权以自己为例,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进行对比,说服了吕蒙,使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于是刻苦学习。
②根据“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傅永“发愤读书”的原因是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③从“卿今当涂掌事”“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倒立驰骋”可知,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从“蒙乃始就学”“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两人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刻苦学习。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两人都有了惊人的长进。两人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4.
【答案】
(1)①静止不动的样子?,②像狗的牙齿那样,③大约,④跟随,跟从
(2)A
(3)①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②松树的躯干翠绿嫩黄,色彩错杂像大鱼的鱼鳞,大约有七八围粗。
(4)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不同之处:《小石潭记》借清幽的景色,引发了作者被贬的郁闷悲凉的心境。《极乐寺记游》表达了作者想要纵情山水,了却世俗羁绊的心情。
【解答】
(1)①句意:(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②句意: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③句意:(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可:大约。
④句意:跟随着同去的人。隶:跟随,跟从。
(2)A项,若:好像;好像。
B项,之:代词,指潭水;助词,的。
C项,清:凄清;清澈。
D项,胜:优美;禁得住,受得住。
故选A。
(3)①可:大约。许:表示约数。依:依傍。
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若:好像。围:周长的计量单位。
(4)《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环境的幽美和静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极乐寺记游》这篇散文,简洁清新,活泼灵秀,诗趣盎然。长桥、流水,堤坝、绿树、寺院,一幅幅画面都洋溢着清新秀美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何日挂进贤冠,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两句发出了作者身在官场不得自由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山水的痴情、对大自然的企慕和对个人心性解脱的追求。据此可概括出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的异同。
15.
【答案】
(1)B
(2)B
(3)C
(4)D
(5)①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②儿子像这样痴迷,为什么不听任他读书呢?
【解答】
(1)B项,句意: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2)A项,副词,另,另外/量词,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B项,名词,早晨。
C项,副词,好像/动词,比得上。
D项,动词,成为/介词,为了。
故选B。
(3)C项,句意: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卿”是主语,“今”是状语,“当涂掌事”是谓语核心语,故应在“卿”“今”后面停顿,即:卿/今/当涂掌事。
(4)D项,“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错误,根据原文“恬若不见”可知,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5)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益:好处。
②痴:着迷,痴迷。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