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索
勾
股
定
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勾股定理并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并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二、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发现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并验证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1.探究活动二中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
2.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
四、教学媒体准备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各组准备)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3个正方形硬纸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显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
观察、欣赏会标.
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索发现勾股定理(二)探索发现勾股定理
探究活动一:(1)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观察:(2)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教师提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由此,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探究活动二:(1)观察下面两幅图:(2)填表:A的面积(单位面积)B的面积(单位面积)C的面积(单位面积)左图右图(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结论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议一议:(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3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斜边长为,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板书)(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两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检验结论3对这个三角形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独立观察图形,分析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学生举手发言,表述自己的发现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独立观察并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并完成填表.
探讨、交流正方形C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填表数据,归纳发现正方形A、B、C之间的面积关系,并仿照结论1独立概括表述出来.
通过与同伴交流,学生进一步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用几何语言表述为结论3.
学生动手画图、测量,分析数据,进一步验证上述发现.
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
从特殊到一般是数学思维的自然联想.
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以突破这一难点.议一议意在让学生在结论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
让学生归纳表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
至此,我们通过探究活动一、二及议一议,由“特殊到一般”发现了三个结论,并对结论3进行了作图检验.
进一步考虑:有没有办法说明结论3的正确性呢?探究活动三: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按下列步骤进行拼图实验并进行探究.
每个小组课前准备好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以直角三角形各边为边长的3个正方形.
(1)运用这些材料(不一定全用),你能另外拼出一些正方形吗?试试看,你能拼几种.
(2)将各种拼图记录下来,并在各图中用a、b、c分别表示出各线段的长(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可能出现的几种图形如下(学生不一定都能得到):图1
图2
图3(3)利用你们的拼图,能说明结论3的正确性吗?(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各组相互补充,利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多种方法说明结论3的正确性,教师板书一种方法.
)教师指出:结论3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
勾股定理的证法很多,目前世界上可以查到的方法有500余种,下面介绍我国古代两种证法:1、公元3世纪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弦图”(就是前面的图3):
你能进一步体会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会标的设计用意了吗?2、我国数学家刘徽在他的《九章算术注》中给出的“青朱出入图”:(运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移补拼接过程)
各组成员进行分工.分组活动,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完成各种拼图.
分工协作,各组分派同学记录下拼得的各种图形,并标上字母.
观察拼图,进一步讨论探究,找出说明勾股定理正确性的方法.
各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方法交流.
观察“弦图”和“青朱出入图”,体会我国古代数学家的巧妙证法.
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采用分组实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意在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的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互动交流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在活动中更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对学生发现的各种方法,教师要大加赞赏,让学生产生成就感.通过探究活动一至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法,让学生了解“移、补、拼、接”这种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认识勾股定理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四)勾股定理的应用
课堂反馈:1、基础巩固练习:(口答)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2、生活中的应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
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3、古代问题: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
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
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
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作讲评.)
独立完成并口答1题.
讨论交流,完成2题.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完成3题.
这里设计的3道题目难度各异,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
第1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
第2、3题是实际应用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第3题需要列方程来解决,意在体现“方程思想”,并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五)回顾反思畅谈收获
教师提问: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对知识方法进行归纳小结,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
(六)课外延伸与反馈
投影显示课后作业:1、完成教科书P6习题1.1.2、观察下图,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3、收集勾股定理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并进行评展.(两周内完成)
课后学生除独立完成1、2外,主要是查阅书籍、或利用网络收集勾股定理方面的资料,尝试写小论文.
课后作业设计包括了三个层面:作业1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设计;作业2是为了拓广知识,进行课后探究而设计,通过此题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作业3是为了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写小论文向学生提出了挑战,可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训练.
创设
情景
引出
课题
探究
活动
一
观察
归纳
得结
论1
展开
联想
现
探究
活动
二
观察
计算
讨论
得结
论2
得结
论3
议一议
举例
检验
探讨
交流
验证
结论
3
记录
拼图
结果
分组
进行
拼图
实验
探究
活动
三
得到
勾股
定理
介绍
我国
古代
证法
应用
与反
馈
小结
收获
结束
新课
布置
作业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