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卷
高二年级 文科历史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北魏前期,鲜卑民众“畜牧迁徙,射猎为业”。482年孝文帝下诏:“虎狼猛暴,食肉残生,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这一诏书的内容体现出( )
A.北魏猎捕野味风气盛行 B.孝文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C.北魏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D.孝文帝重视生活习俗改革
2.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他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表明商鞅主张( )
A.重罪重刑 B.四民平等 C.重农抑商 D.以法治国
3.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 )
A.加强了北方民族交融 B.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实现了北方的再次统一
4.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5.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人都要发管理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②梭伦的法制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④雅典城邦已经实行了高度繁荣的民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④
6.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 )
A.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B.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
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权利的要求
7.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而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他处。这个故事说明( )
A.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8.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
A.集权制度的形成 B.自然经济的形成
C.家国观念的形成 D.“封邦建国”的形成
9.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10.宋代,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朝廷此举力图( )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 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
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
11.商鞅认为夏禹没有遵循虞舜之法,周朝没有遵循商朝之道,所以称王天下,尤其是武王因为“逆取而贵顺”,最终得以统治天下。这一言论旨在( )
A.批判儒家王道政治 B.宣扬以古鉴今的历史观
C.建构新的治国模式 D.论证武王伐纣的合理性
12.《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 )
A.强化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B.改善了不良的社会风俗
C.促进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形成了成熟的官僚体制
13.梭伦改革调节了雅典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权利,史书记载,“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促成这一局面的因素不包括 ( )
A.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人身自由
B.平民获得了选举权(或表决权)
C.平民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
D.所有雅典人都成为了社会公民
14.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所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
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
15.15、16世纪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的重要原因是( )
A、德国资本主义发达,经济繁荣 B、德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C、德国人民以教皇顶礼膜拜 D、天主教会重视德国经济发展
16.《战国策秦策》:“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对惠王说话的人,代表(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
C.农民的利益 D.受到打击的贵族的利益
17.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这说明当时秦国()
A.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 B.宗法制基本得到破坏
C.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 D.血缘亲疏观念淡薄
1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19.下列教派最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是()
A.路德宗 B.加尔文宗 C.英国国教会 D.耶稣会
20.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C.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D.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21.英国在宗教改革时期所选择的道路无疑是独特的,它既不同于法国和西班牙,加入了反宗教改革的营垒;也不同于德国及瑞士,走上了激进的新教改革之路;而是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选择了一条以折衷和兼容为特点的英国宗教改革之路。据此推知,当时英国()
A.世俗势力影响力的扩大 B.王权归属于罗马教权之下
C.民族经济受到较大冲击 D.罗马教会势力已全面瓦解
2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宗教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23.“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
A.青苗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24.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25.“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西方和东方比较典型的改革。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梭伦:“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材料五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对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12分)
(2)材料四反映了梭伦改革中哪一项措施?请简要评价这一措施。(6分)
结合材料三、五,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4分)
(4)概括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12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8分)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卷答案
选择题
1--5 CDABA 6--10BCACC 11--15CCDDB 16--20DDBBA
21--25 ABACC
二、材料分析题
26.(1)(12分)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不同 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 用军功大小划分等级
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官吏由国君任免
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6分)
评价:打破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是历史的进步。
(3)梭伦:折中、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崇尚中庸,手段温和)。(4分)
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令政必行,雷厉风行(或严刑峻法)。
(4)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8分)
27.(1)改革背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重;蒙古贵族的劫掠。
主要措施: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整饬军备,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背景:每个要点计,答满两个要点计;主要措施:每个要点计,答满三个要点计(12分)
(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和地主的既得利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巩固了国防,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