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2-11 11:14:49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并进行劳动生产以及社会活动的场所。
聚落的主要形式
乡村
城市
一般来说,先有 聚落,后有 聚落。
乡村
城市
城市
乡村
乡村 VS 城市
( )
( )
city
village
经济结构比较
工商业为主
农业为主
建筑比较
乡村
平房为主
城市
高楼为主
哪些因素有利于聚落的 形成和发展?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
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______
有密切关系。
自然环境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传统聚落的建筑风格(材料、外貌)有何差异?
寒带地区
因纽特人住冰屋
亚库特人(东西伯利亚)住木屋
就地取材
热带地区
吊脚楼
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子
御寒 防热 晒东西
防潮湿、排水、通风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爽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
蒙古包
窑洞
气候干旱
江南地区民居
沿河流而建
江南民居?
因南方降水量大
北京四合院
发展的同时要保护传统聚落
拆?
留?
1、有的人在古建筑物上刻上“XXX到此一游”( )
2、敦煌石窟轮流开放,限制参观人数( )

你认为以下的做法对不对!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使世界遗产遭到日益严重的毁坏。为了保护和挽救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已被列入了该名录之中。
长 城
故宫
山西的平遥古城
布达拉宫
兵马俑
法老像
罗马竞技场
雅典卫城(共50张PPT)
中学
授课教师
聚落与环境
乡村和城市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黄土高原
极地地区
聚落与环境
最早出现聚落的地区
长江-黄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聚落与环境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
聚落的分类
房屋稀疏
商店多
没有农田
学校较少
道路修筑情况好
房屋较矮
A
B
聚落的分类
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
聚落的保护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要完整的保护下来。保护四合院意义不仅仅是保护旧房子、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四合院变得拥挤、混乱,干脆拆掉,盖楼房算了。
  对老四合院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方便生活。
  有些四合院老旧了,开发者可以把它们折了再照原样重建。
聚落的保护
  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使世界遗产遭到日益严重的毁坏。为了保护和挽救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已被列入了该名录之中。
丽江古城
长城
长城
故宫
天坛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
秦姓皇兵马俑
黄山
乐山大佛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苏州园林
布达拉宫
古城底比斯及其墓地
比萨斜塔
大马士革
雅典卫城
索尔兹伯里巨石阵
水城威尼斯
玛雅文化遗迹
自由女神像
凡尔塞宫
吴哥窟
印度泰姬陵
埃及金字塔
罗马竞技场
澳大利亚大堡礁
谢谢!
再见!
乡村和城市
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李玉香
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新课标对于这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是在屏幕上先出现“城市与乡村有哪些差别”这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的形式,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出其中的差别,但由于自己设计课件、操作课件时,没有将该问题打出来,直接打出图片,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从而就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来设计讨论问题:北京四合院的“拆预留”,但提前没有让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回答不好,讨论也未进行。由于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掌握城市与乡村这两大聚落的差异,所以就没有过多地去设计怎样去分析不同地区民居建筑的风格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课后经过认真反思,这样的考虑是不妥的,在教学中也没有利用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去观察图片,分析图片,最后得出结论,而是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做法虽然突出了重点,但却忽略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来完成。课前应该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查阅有关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大家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但由于学生情况面对的是学生课前没有做过充分预习和搜集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展示图片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进行交流,学习,虽然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就其效果来看,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讲、少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多为学生创造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更多的放手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相关的资料,这更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在我们面前,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他们都有收获,课堂上如何关注他们?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教研中去认真的研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