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 习题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河中石兽 习题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2 17:12: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4.河中石兽
1
2
3
4
C
C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6
7
C
8
10
12
13
14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6
9
11
15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qǐ)于河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
B.僧(sēng)募(mù)金重修
非木杮(shì),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
C.湮(yān)于沙上
可据理臆(yì)断欤
D.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
遂(suì)反溯(shù)流逆上矣
C
?
?
?
?
?
?
?
?
?
?
?
?
【点拨】A项“圮”应读pǐ;B项“杮”应读fèi;D项“溯”应读sù。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靠近。
?
?
?
?
?
?
?
终了,最后。
拖。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主观地判断。
只。
3.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渐沉渐深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罢了
?
?
?
听觉器官,耳朵
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下流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C
?
?
?
?
【点拨】①句中“之”为代词,指代这件事。②句中“之”为代词,指代石兽。③句中“之”为代词,指代这个观点。④句中“之”为代词,指代石兽。
5.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寻找石兽为线索展开情节,详细描写人物语言,对寻找过程则一笔带过。
B.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做出的判断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判断石兽“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则认为“遂反溯流逆上矣”。
C.按照老河兵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证明了老河兵的学识渊博。
D.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C
【点拨】按照老河兵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证明了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7. 按要求填空。
(1)《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__》,此书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作者纪昀,字________,清代学者、文学家。
(2)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微草堂笔记
晓岚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认为其“_____________”。
(4)讲学家认为石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河兵认为石兽“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流下矣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反溯流逆上矣
盖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经历。
一、语文研读
?
?
?
划(船)。
颠倒,错乱。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其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非木杮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湮于沙上    果得于数里外
D.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C
?
?
?
?
?
?
?
?
【点拨】A项“如”分别为“按照”“比得上”;B项“是”分别为“这”“判断动词”;C项“于”都是“在”的意思;D项“重”分别为“重新”“沉重”。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众服为确论。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1. 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位置移动原因分析的是(  )
A
【点拨】根据老河兵的分析“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遂反溯流逆上矣”可以做出判断。
1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事物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凭某个道理去主观判断;实践出真知,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
1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竟不可得(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假装)
D.而绝其粮道(截断)
二、拓展阅读
?
?
?
?
?
A
【点拨】竟,终了,最后。句意:最后没有找到。
14.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
B.如其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
?
?
?
C
【点拨】以,动词,认为。句意: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15.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从小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而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此他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答案】B
【点拨】【甲】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16.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假使赵王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乙参考译文】赵括从幼时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称赞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王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佯装失败,却截断他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兵军心涣散,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缺粮挨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