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课件(26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课件(26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4-02 14:41:12

文档简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的第二节土壤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区域认知: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3.综合思维: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
4.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2.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位同学的课桌上放置着三种土壤,其中两种来自校园的不同区域,一种来自距学校4公里外的黄河边,你能区分它们分别来自哪里吗?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土壤。
二、新课讲授
1.观察土壤
(1)介绍土壤的概念
A.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对土壤的观察,说出土壤的概念,明确其组成成分。
B.出示课件: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C.补充知识:土壤四种组成成分的理想占比及其重要性
D.想一想:野外如何判断土壤?
E.出示课件: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2)土壤颜色
A.提问学生知道哪些颜色的土壤,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补充。
B.教师播放“天安门社稷坛五色土”的视频,展示社稷坛的五色土,并让学生思考土壤为何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C.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时间为1分钟。
D.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尝试解释土壤颜色成因。
E.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并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加深其对土壤颜色成因的认识。
(3)土壤质地
A.通过触摸的方式体验不同土壤的手感,同时,学生动手参与土壤的透水性实验,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B.根据教材89页内容,请学生对三种土壤进行分类,指出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壤类型。
C.分类完毕,请三个小组派代表说明三种土壤的特点。
D.教师进行总结补充,明确土壤质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土壤剖面构造
通过图示法、课本内容、土壤剖面标本多角度展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的剖面构造。
每小组派代表介绍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并进行比较,得出有人为干预的土壤具有极大的不同。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
A.学生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讨论,时间3分钟。
B.学生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阐述五大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C.教师展示成土过程的图片,请学生描述土壤形成的过程,作为总结。
三、课堂练习
通过选择题抢答的形式,快速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总结
A.让学生自行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
B.重点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性。
五、作业布置
观察家乡的土壤,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课本90页的步骤完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4
页)(共26张PPT)
SOIL
01
观察土壤
0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
观察土壤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的概念
土壤矿物质45%
土壤有机质5%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土壤的物质基础
构成土壤的“骨骼”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土壤空隙中存在的
各种空气混合物
土壤空隙中存在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
我们在野外如何观察土壤?
土壤的颜色
土壤的质地
土壤的剖面构造
土壤的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本页视频见附件1
土壤的颜色
本页视频见附件2
土壤的质地
按粒径大小
按质地大小
石砾、砂粒、粉粒、黏粒
砂土、壤土、黏土
砂土
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
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
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
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
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土壤质地。
黏土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
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的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森林土壤剖面图
土壤剖面构造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剖面图
耕作土壤剖面构造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形成因素
01
成土母质
02
生物
03
气候
04
地貌
05
时间
06
人类活动
01
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为腐殖质
土壤肥力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02
生物
03
气候
温度
降水
温度高
温度低
微生物分解快
微生物分解慢
有机质积累少
有机质积累多
降水多
降水少
风化作用强
风化作用弱
土层厚
土层薄
养分吸收好
养分吸收差
肥力高
肥力低
土壤肥沃
土壤贫瘠
坡度
坡向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
04
地貌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
土壤层越厚
土层分化越明显
05
时间
06
人类活动
合理的改造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
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改造
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
土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保护土壤
本页视频见附件3
课堂练习
1.图中②层为
(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犁底层
D.耕作层
2.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C
A
课堂练习
3.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A
谢谢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的第二节土壤评测练习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层为?(??)?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犁底层
D.耕作层
2.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左图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右图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4.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3)考察队还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
(4)伊犁河谷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有人建议在该地区大力发展花卉、水果种植,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C
6.A
7.(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较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总体特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随海拔上升而波动增加。
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气温低导致微生物分解速度变缓,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累积。?
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土地生产力高,草场、森林等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高海拔地区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
(4)赞成:伊犁河谷地域辽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气候较湿润,河流提供了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市场对花卉、水果等农产品需求量大;
不赞成:气候相对干旱,大力发展种植业,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和土地退化;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离市场距离较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