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2 21: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情境导入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天退朝后,看见满天都是纷飞的雪花,引起了他作诗的兴致。他慢慢地吟着:“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当乾隆皇帝吟了三句诗后,他作诗的灵感突然消失得不知所踪,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他身边的大臣中忽然有人接着皇帝的诗,吟出了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
乾隆皇帝听了,赞赏不已,而这个帮他完成了诗作的大臣,正是纪晓岚。
中国的古诗词大都因景生情,意趣盎然。就让我们品味中国古代经典诗歌的深厚底蕴吧!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意境及思想主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
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举光宅进
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后解职回乡,为人所诬入狱,忧愤而死。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其诗现存100多首,主要代表作为《感遇》诗38首与《登幽州台歌》传世。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朗读诗歌
【交流点拨】
提示: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涕(tì)〕眼泪。
选自《陈子昂集》。
幽州台,即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州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结合翻译,理解诗句意义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翻译:(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思考:
1、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哪些人?
2、请找出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此句中最富感彩的词。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指后世重视人才的明君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 wěi 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分。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此句中最富感彩的词。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chuàng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思考:
面对“悠悠”天地, 诗人为何“怆然”呢?

第二部分




燕昭王
黄金台
乐毅伐齐
燕国强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











武则天时期
唐诗革新先驱
《感遇》38首
有政治才能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杜甫


幽州台


契丹攻陷营州
随军出征
数次进言
降为军曹
怀才不遇


幽州台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思考:
面对“悠悠”天地, 诗人为何“怆然”?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壮志难酬
渴望明君
孤独悲愤
思考:
面对“悠悠”天地, 诗人为何“怆然”?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只有几十年罢了。我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时。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
点拨:两句诗是通过“前”与“后”、“古人”与“来者”的对 比,从时间角度描写表明时间的无限绵长以及流逝不返。
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相遇际会,却无缘相见,写出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诗句描绘了各自怎样的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点拨:
“念天地之悠悠”写诗人登台远眺,描写出天地空间的辽阔无穷。
“独怆然而涕下”描写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天地之“悠悠”与个人茕茕 “独影”,互为映照,诗人将个人的
存在置于广阔的天地空间下(空间角度)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诗人“独怆然而涕下”,是由个人遭遇联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感叹自己虽怀惊世才华,却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时不我待!

第三部分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思考: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刻画的诗人形象。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以时间的绵长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登楼远望,从空间的辽远表现诗人独立苍茫天地的落寞。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描绘出诗人苦闷、悲愤之情。
直抒胸臆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一个怀才不遇的孤独者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你想对诗人说什么?




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苦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堂小

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和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后巩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字 。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 凭今吊古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怀才不遇
陈子昂
伯玉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贤明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后巩

3、“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4、“独”有什么作用?
  
5、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6、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后巩

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后巩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
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同样的登高,不同的感受。





搜集关于“登高”的古诗词,感受不同的登高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