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本节内容共三个标题,本节教学设计选取前两个,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欣赏俄罗斯——走进俄罗斯——认识俄罗斯——俄罗斯探宝。因为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学习一个大洲及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具备的地理思维方法设计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接受新知。同时考虑到初一学生心理及年龄特点,即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又思维活跃,乐于参与,所以在设计时充分利用地图,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俄罗斯工业部门特点以及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的关系,体会一个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大量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2.然后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通过观察体验、思维体验,不断对自己现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俄罗斯工业现状的分析,明白长期依赖重工业的弊端,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俄罗斯的位置和范围。
2.俄罗斯的地形特点、河流流向特点及气候特征。
3.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对工业区形成、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分析俄罗斯的地形特点、河流流向特点。
2、分析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3、分析俄罗斯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与较落后的轻工业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设置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节选和莫斯科红场、套娃等图片,播放完毕,学生抢答,刚才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都是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事物,这节课我们进行对俄罗斯的学习。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和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新授
1、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1)位置和范围
了解一个国家,我们先要知道它在哪,有多大?学生参考教材37页图7.48,自主完成导学案第一题。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俄罗斯的地图,认识俄罗斯的位置和范围——经纬度位置(纬度高,跨经度最多的国家)、海陆位置(横跨亚欧大陆北部、面积最大的国家、传统的欧洲国家、濒临的海或洋)和邻国。
设计目的: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读图找出俄罗斯的位置,通过比较,了解俄罗斯的面积之大。
(2)地形和河流
(3)气候
学生结合导学案,参考教材37页图7.48和38页图7.49,分小组探讨三个问题:
①如沿60°N纬线自西向东去探险,你认为什么地方会比较艰难?为什么?
②我国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说法。俄罗斯也有吗?为什么
③冬季,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可以用木病区牛奶,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三个探讨问题分别对应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分小组讨论,既在讨论中解决了重难点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地大物博”,俄罗斯面积这么大,可以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吗?学生自主学习,找出俄罗斯地上的资源和地下的资源。展示俄罗斯森林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图,得出自然资源丰富的结论。指导学生从图中利用丰富的资源而建成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区,了解矿产资源与工业区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和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展示图片,了解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定义,并列举俄罗斯钢铁、机械等发达的重工业,特别是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得出俄罗斯的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薄弱的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的形式明确俄罗斯的地大物博,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重工业非常的发达,使学生明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俄罗斯的经济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重视重工业发展,给出材料,提出问题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应该作出什么样的措施来?分小组探讨。俄罗斯将高新技术技术领域作为国家经济新的发展方向,着眼于节能、核技术、航天、医疗、和战略信息技术五大方向。
设计目的:通过各种资料,认识到俄罗斯轻重工业的不平衡,对重工业过于依赖,现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现状,使学生明白国家产业发展要协调的道理。
巩固练习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俄罗斯
一、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1、位置与范围
2、地形与河流
3、气候
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