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2 14:3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它构筑了现代中国既大又强的国家结构特征,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力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它是(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改革开放国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这一制度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既注意照顾差异和特点,又考虑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材料主要说明该制度的实施(  )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C.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D.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立足新的实际,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善于以新的经验指导新的实践。”下列能够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构想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5.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香港、澳门的回归践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6.下列为香港与深圳图,关于两幅图片折射的信息,正确的是(  )

香港   深圳
A.都从经济落后变为经济发达
B.都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C.它们的回归都是国力提高的结果
D.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范畴
7.“诗人外交家”周南回忆了他当年亲历的与英国就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深情地说:“抚今追昔,更加感觉到香港顺利回归以及‘一国两制’方针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归功于小平同志的领导。小平同志总是在关键时刻、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关键的指示。”材料表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利的外部环境
B.友好国家的帮助
C.综合国力提高
D.决策者的作用
8.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句话表明(  )
A.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B.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
C.英国霸权地位已不复存在
D.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9.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当年的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想家”的T恤衫,在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老兵们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台湾特别行政区”得到台胞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奠定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础
10.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该讲话(  )
A.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涵
B.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强调了武力统一的必要性
D.消除了“台独”势力的干扰
11.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军事力量强大
12.观察下图,这一时期台商在江苏投资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D.海峡两岸经济交流的加强
13.近年来,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额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这些都雄辩地说明(  )
A.两岸政治经济交往障碍已经消除
B.祖国和平统一指日可待
C.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台独”分裂势力已经消亡
14.阅读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据表可知(  )
年度 台湾向大陆出口 大陆向台湾出口 台湾的顺差
1987 1226.53 288.94 937.59
1988 2242.22 478.69 1763.53
1989 2896.49 586.90 2309.59
1990 3278.25 765.36 2512.89
1991 4667.15 1125.85 3541.30
1992 6287.93 1118.97 5168.96
A.海峡两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牺牲
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
D.海运、空运直航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
1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回归”“海峡两岸三通”等资料。由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A.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就
C.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非选择题(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平等一员。要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心心相印,一定会更加幸福安康、兴旺发达。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2分)并概括其主要内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党的民族政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月11日,国民党政府照会英国,声明九龙问题暂时搁置,中方保留日后提出讨论之权。同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明确指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它的收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摘编自冯仲平《论战后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表明了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在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唐文贵等《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材料二 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材料三 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49万亿港元,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由4575亿港元增至9083亿港元。香港已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营商环境和竞争力长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宋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历届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一致观点。(2分)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的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并分析指出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关系。(2分)
(3)材料三反映了香港回归后怎样的经济现象?(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如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分)
18.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懈地推进祖国统一的实现,并积极探讨和寻找实现统一的方式和途径……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内外形势出现了新变化,随着中国的联合国席位得到恢复,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内工作经过拨乱反正,逐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包括实现祖国统一在内的三大历史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澳门取得的进步和成就,离不开“一国两制”方针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全面贯彻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发展必须符合香港实际,必须遵循“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是谁最早明确提出的。 (1分)并据材料一,概括这个“伟大构想”的提出对中国的影响。(1分)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从“伟大构想”形成与发展中得到的经验。(8分)
答案
一、1.B
2.A 点拨:阅读材料可知,我国由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②③④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与题意不符。
3.C 点拨:阅读材料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制度,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故C正确;B项错在“消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顺应了民族分布的格局,故A项错误;至今,我国还未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故D项错误。
4.D  点拨:依据题干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可知正确答案是D。①②属于改革开放前的成果。
5.D
6.D 点拨:分析选项,“从经济落后变为经济发达”不符合香港的情况,排除A;“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不符合香港的事实,排除B;“回归”不符合深圳的事实,排除C;香港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范畴,故D表述正确。
7.D 点拨:材料强调的是“首先要归功于小平同志的领导。小平同志总是在关键时刻、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关键的指示”,这表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作用。
8.A 点拨:从撒切尔夫人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同意将香港归还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C、D三项只是指出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涉及其本质,只有A项才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综上,B、C、D不符合题意。
9.B 点拨:题干中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反映了他们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故B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台湾特别行政区”的相关信息,故A错误。题干不包含C项信息,且1992年海峡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题干不包含D项信息,且20世纪90年代港、澳回归,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10.B  点拨:材料中并未涉及“一国两制”,而主要强调“和平统一”, 故排除A。 根据材料中“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可知,讲话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故B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和平统一”“最有利”“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可知,武力统一是和平统一的补充,故排除C。今天“台独”势力仍然存在,故D说法错误。
11.B
12.B 点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1991—1993年台商在江苏的投资急速增加,这主要得益于两岸关系的改善。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促进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澳门回归是在1999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选B。
13.C 点拨: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两岸的经贸合作在不断加强,这对两岸而言都是有利的,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但两岸间的交往障碍仍然存在,祖国统一也还未完成,“台独”势力仍然存在。故排除A、B、D。
14.A  点拨:题干通过历史数据反映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客观说明了海峡两岸以及香港之间在经济方面的互利局面,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两岸的贸易往来,但是看不出“牺牲”,故B错误;香港在这种贸易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故C错误;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三通”还没有实现,故D错误。
15.A 点拨:据题干中的“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知,这体现了民族团结;据“香港回归”“海峡两岸三通”可知,这体现了祖国统一。由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二、16.(1)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此政策。主要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或服从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3)各民族共同发展。
(4)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言之有理即可)
17.(1)香港是中国的领土。
(2)一国两制。 香港享有高度自治,同时归中央管辖。
(3)香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推行“一国两制”方针等。
18. (1)提出者:邓小平。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2)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或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努力发展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制定政策必须符合本国实际或国情;善于继承、发展和创新;邓小平、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遵循“一国两制”方针。(或“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和稳定的最佳制度) (答出其中4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