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BC3000
BC1000
AD600
公元前后
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目录:
第一篇:跨过山和大海,走出蒙昧时代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第二篇 凤凰涅盘 浴火重生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第三篇 融合创新 多元共存
——游牧民族大迁徙对世界各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篇:跨过山和大海,走出蒙昧时代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指的是说“印欧语”的人,包括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希腊语,便取欧洲和印度两词,构成“印欧语”一词。印欧人在体型上属于欧罗巴人种,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是游牧民族。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名词解释——印欧人
印欧人驯养高大壮硕的马匹经常迁徙。制造了轮式车——马拉战车。
2、印欧人的文明成果:
思考:古印欧人为何要迁徙?又为何能迁徙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材料一: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
(2)史料探究二:依据史料分析游牧民族迁徙的原因
材料二: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
材料三: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四: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①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
②游牧民族的性格
③发达文明的吸引
④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
(3)、迁徙概况
①时间:
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
②迁入区域:
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③特点:
时间上: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方式上: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方向上:全面性
情景探究一:结合下列迁徙路线示意图,介绍印欧人迁徙的路线?
依据地图
说历史
①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西迁)
②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并改进冶铁技术。(南迁)
③前6世纪,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东南迁)
④ 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 (东迁)
⑤占领了西欧北部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北迁)
①
③
②
④
⑤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
(4)影响: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的古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公里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欧亚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
影响举证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赫梯人的铁器
赫梯人的战车想象图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知识拓展】海上民族
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他们或来自小亚细亚,或来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成分相当复杂。他们带着家眷,寻找新的定居地,有时也会受雇于埃及和赫梯,充当雇佣兵。虽然他们并未建立统一国家,也无文字传世,但他们的行动大大改变了东部地中海区域的民族构成。赫梯帝国因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海上民族也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岛等地定居下来。
腓力斯丁人与周围民族作战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印欧人的迁徙
影响举证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波斯帝国统治下的不同地区的人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印欧人的迁徙
影响举证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爱奥尼亚人在公元前两千纪初南下到了希腊地区。公元前1650年前后,另一支印欧种人阿卡亚人也到达了希腊本土,并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3世纪后期,多利亚人进入了希腊,希腊历史进入荷马时代。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哲学家泰勒斯
哲学家普罗塔哥拉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印欧人的迁徙
影响举证④: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问题探究】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爱奥尼亚人在公元前两千纪初南下到了希腊地区。公元前1650年前后,另一支印欧种人阿卡亚人也到达了希腊本土,并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3世纪后期,多利亚人进入了希腊,希腊历史进入荷马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印欧种赫梯人进入小亚细亚,并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建立起赫梯帝国。之后另一支喀西特人建立了喀西特王朝。印欧中的雅利安人从中亚进入印度,原先的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这次全球大迁徙有三大成就:马拉车的推广、青铜工艺的推广、商路的扩大与延伸。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冲击,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印度文明对周边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3、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情景探究三: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总结)?
(4)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出现了马拉战车;
人口迁徙推动了早期文化区域的形成,各早期文化区域的交流、交融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1)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新的人群:
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
(2)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如古希腊文化区、西亚文化等;
(3)促进早期区域文化的交流:
如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西亚和北非的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5)提高了生产力,冶铁技术传播开来。
?破坏性
印欧人的迁徙是落后的游牧部落对先进的文明地区的入侵,每次入侵都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先进文明暂时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积极性
?有利于当时先进社会制度的确立和扩大。印欧人迁徙后很快结束了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对他们本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印欧人入侵后,使西亚、南亚、南欧分散的文明中心连成一片。奴隶制真正在世界上占据了统治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马和马车的使用有助于打破各地的孤立闭塞状态,扩大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发展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印欧人在迁徙中所建立的国家,使古代世界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欧洲国家和民族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印欧语系各族在迁徙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印欧人的早期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二篇 凤凰涅盘 浴火重生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早期入侵到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结束了。在扩大了文明区域之外,在亚欧大陆的北部,仍然有许多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
例如在秦汉帝国的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在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亚草原上的阿兰人、大月氏人等。他们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广阔的草原上来回游动,哪边衰弱而有利可图,他们就往哪边倒;哪边强盛了,他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动。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去强盛时期,但在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仍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的民族大迁徙:
①中国北方: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1)背景:
(2)概况
②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大月氏人:在雅利安人生活的故乡——阿富汗高原,曾经有一支印欧人曾不可思议地翻越了高耸入云的葱岭(今喀喇昆仑山脉)和遍地黄沙的塔里木盆地,来到了今天中国甘肃的祁连山下,历史上第一次在古印欧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建立了联系,他们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大月氏人”,而在西方,他们又被称为吐火罗人。
贵霜帝国(55年—425年)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初,大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大月氏,迫使大月氏人西迁。大月氏人的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甚巨。它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金币的设计既呈现了希腊化文化特征,又兼具印度本地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
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日耳曼人是对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个民族异常庞大,有20多个分支,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
①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羯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北方先后建立十六国。
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第二轮迁徙:公元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及影响
居住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地带的日耳曼人是一个古老的欧洲民族,由若干部落组成。4世纪末,匈奴人对日耳曼人领地的入侵使日耳曼人潮水般向西罗马帝国境内涌来,形成了一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运动,它绵延二百余年,规模宏大,波及大半个欧洲和北非广大地区,在西罗马帝国的旧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书写了西欧历史的新篇章。日耳曼人大迁徙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也促进日耳曼人氏族制度的瓦解
蝴蝶效应
②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西哥特王国。
随后,日耳曼人其他部落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476年,日耳曼雇佣军废除了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
⑶第三轮迁徙:7—8世纪
①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②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之旅。
第三篇 融合创新 多元共存
游牧民族大迁徙对世界各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游牧民族大迁徙对世界各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
印度
中国
西欧
东罗马帝国(东欧)
西亚、中亚、中东、北非
时间
公元前后
3-6世纪
3-6世纪
7-8世纪
迁徙民族
原有文明
文明的新发展
大月氏人
匈奴、鲜卑、羯、氐、羌
日耳曼
各部落
阿拉伯人
唐文明
汉文明
希腊、
罗马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犍陀罗艺术
雅利安人文明
进入封建社会。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代表的欧洲新文化
保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吸收了基督教文化。
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希腊罗马文明和西亚传统文化,使阿拉伯文化日渐繁荣。
贵霜帝国时期的佛像
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
一般认为:“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
——《世界通史教程》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合作探究四:结合上表及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
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1.对政治格局:
2.对区域文化:促进了各个区域文化的发展:
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1)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文化,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2)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世界的交流,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游牧世界学习吸收先进农耕世界的文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文化新气象。
对古代人类迁徙的认识:
迁徙的原因: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迁徙中谋生存,求发展。
对文化的影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本课小结: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
2、印欧人迁徙的概况
3、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2、第二轮迁徙:3—6世纪
3、第三轮迁徙:7—8世纪
三、游牧民族大迁徙对世界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徙 →
早期各区域文化的产生;
早期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交融→区域文化的发展;
多元文化的共存→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课堂小结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在对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暂时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外,一定程度上也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印欧人的迁徙使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今天欧洲国家和民族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在印欧语系各族迁徙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对西欧,使西欧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罗马文化、日耳曼文化与新兴的基督教文化一起,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对中国,民族大迁徙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不仅为汉民族自身的发展融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贡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2007(北京卷)】
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
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下图,
完成下列各小题:
1.在图中Ⅰ期,南下进攻
的民族是
A.山戎 B.匈奴
C.突厥 D.回纥
2.在图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答案】1.B 2.D【解析】1.图中Ⅰ期是在前221年后的秦汉时期,显然是匈奴南下进攻。2.这两次入主实际上是女真族(金)和蒙古族(元)入主中原,A、B、C项不适合女真族,只有D项对两者皆适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
D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 古代人类迁徙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一 雅利安人刚到印度时,还是游牧民,主要以畜牛为主,财富的多寡根据牛群的大小来判断。在肥沃的大河流域定居下来后,他们逐渐转向农业。若干有亲属关系的家庭聚居一处,形成村庄;若干村庄组成氏族,若干氏族结成部落。部落的首领是国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1)结合史料一,分析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后对其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影响。(历史解释)
史料二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2)请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说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是如何相互学习的。(唯物史观)
(1)经济:从游牧以畜牛为主到以农耕为主;社会形态:从游牧到定居并形成氏族部落。
(2)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政权统一了中国,蒙古族本身为游牧民族,其统一中国后,学习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文化知识和政治制度;中原人民从游牧民族手中学到了畜牧业的知识,两种文化相互补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也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古代亚欧人类的迁徙
材料一 约从公元前3000年代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为何迁徙?因为,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更荣誉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据《人类源流史》
材料二 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东方,迁徙促成了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暂时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调整和发展;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二说明匈奴人西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匈奴人南下的影响。
1)原因: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影响: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有利于日耳曼帝国建立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
(2)有利于民族交融,完善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间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1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人口迁徙后,各民族文化的融汇、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第(2)题,从民族地区的开发拓展、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三个角度进行回答。
(1)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2)影响: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交融,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17.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 历史现象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 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第三寒冷期(1000—1200年)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
第四寒冷期(1400—1900年)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民族迁徙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要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表现,要结合图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图表可知,第一寒冷期至第四寒冷期分别为西周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及明末清初,历史现象主要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或入主中原。故可从“气候或者自然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气候环境影响王朝兴衰”等角度结合历代王朝更替的史实进行论述;也可从“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第一至第三寒冷期少数民族南下造成的动乱与人口迁移并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等知识进行分析阐述。
论题: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
阐述:每当寒冷期到来,会造成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如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阶段与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