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县高中实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三台县高中实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4 16:0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台县高中实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开学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国语·周语上》记载:西周后期,因连续对外用兵,周王室财政已濒于破产,周宣王乃“料民(调查核实户口)于太原”。周宣王的料民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说明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
C.消解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 D.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25、许倬云说:“战国的社会结构,与春秋不同,已逐渐抽去氏族贵族的一层剩下的只是君主和被统治者两橛,没有中间许多阶层逐渐分权”。材料意在说明
A.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B.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C.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D.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26、西汉后期,农民发现市场上铁农具“多为大器”,不合需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抛铁而木,“贫民或木耕手蓐”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重农抑商导致农民贫困
C.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冶铁炼钢技术长期落后
27、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 增加财税收入 B.促进人口增长
C. 抑制土地兼并 D. 稳定个体小农
28、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9、宋神宗时期,朝廷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由王安石和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筹划和制定新的法规。宋神宗还任命了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从本质上体现了宋神宗
A.重用高官加强变法领导
B.继承祖宗之法注意集权
C.强调集体决策减少失误
D.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3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而北方编户就有了引人瞩目的增长迹象:如北魏末年的河北括户曾使当地丁口增加了一倍之多。出现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经济发展速度更快 B.南方佛道空前盛行
C.北朝国家管理能力更强 D.南朝士族更为腐朽
31、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32、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33、清初设立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严防亲王权臣乱政。但是清代中期以后,亲王入值军机处成为常态,甚至左右朝政。如同治时期的恭亲王奕?,宣统时期的庆亲王弈劻。这反映了
A.军机处权力失控 B.君主专制加强
C.军机处取代内阁 D.皇权逐渐削弱
34、“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A.“理在事先” B.“发明本心”
C.“万物皆生于两” D.“理在气中”
35.《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
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至18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这一时期,从广州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迅速增加到7条,抵达世界7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州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直到1842年,除个别地区和特殊情况外,基本上是_????·?_“一口通商”,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全国进出口货物一下子汇集到广州,在广州旧城西城外的_??????è??_商馆区建起了一幢幢给外国商人存货和居住的_?¤·é??_,华丽的西式建筑上面悬挂着各国的_??????_,货船到港的时候,这一带外国人熙熙攘攘,各穿着不同服装,操着不同语言,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此时,从美洲、日本等地区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10000吨之间,占到了世界白银总数的近半数。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
材料二:?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较唐宋时期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A.Wright D.Twichetted 1973 YA Le)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订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卢世荣死后他的其他许多经济管理意见在忽必烈那里并没有因人废言,这条意见也是没废弃的。卢世荣之后的财相藏族人桑哥执政间创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 万锭,银1 593锭、金100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7分)
24-25 D C
26-30 C A C B C 31-35 D B B A B
41.(1) 变化:政府政策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贸易范围逐渐扩大。(4分)
影响:推动了沿海地区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为西学东渐创造条件;海禁政策使其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有限。(8分)
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任意四点7分)?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6分)
42.示例一:
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综上所述,唐文化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综上所述,唐文化体现出较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示例三: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略)
45、(1)条件:元朝统一中国,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忽必烈之前蒙古统治者的夙愿;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任答四点8分)
(2)影响:增加了元朝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追求;为国家增加了羊、马的来源;巩固了元朝统治;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四点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