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本章学业评价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本章学业评价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04-02 11: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章扼要回顾
教材p54-p56
同学们通过本章学习,根据“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知识结构图,扼要回顾、总结、归纳学过的内容,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本章学业评价
同学们完成下列测试题(更多的测试题可以在教科书的配套学习资源包中查看),并通过“本章扼要回顾”以及本章的项目活动评价,综合评价自己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是否达到了本章的学习目标。
1.单选题
(1)信息系统是一个(D)。
A.网络系统 B.计算机系统 C.操作系统D.人机交互系统
(2)一个完备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计算机的(B)。
A.主机和外设B.硬件和软件 C. CPU和存储器 D.控制器和运算器
(3)采样定理在数字式遥测系统、时分制遥测系统、信息处理、数字通信和采样控制理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定理是在1948年由信息论的创始人()明确提出的。
A.图灵B.帕斯卡C.伯尔尼D.香农
2.思考题
我们生活在信息系统的世界,信息系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信息系统有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包括人工采集、自动采集、传感器采集。请列举出三种自动数据采集设备,并说明其应用的场景。
3.情境题
阅读下列案例,请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思相给出其中的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阅读材料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各地都分布着规模不等、各具特色、风情各异的旅游景区。在我国的旅游者中,既有本国旅游者,又有海外游客;既有旅行社组织的团体旅游者,又有自助旅游的零散旅游者等,类型非常丰富。导游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行社的社会窗口。旅游者往往是通过导游去认识一家旅行社、一座城市以至于一个国家的。为此,国家旅游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针对我国导游人员管理的现状,建立了一套以导游人员智能IC卡为管理基础的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对规范导游活动、保障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以及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起至积极的作用。
实施导游卡以后,符合条件的导游人员将获得导游智能IC卡。导游卡采用智能IC卡挂术,存储了导游人员的姓名、性别、学历、语种、导游资格证号、导游证号码、身份证号码、所属旅行社、家庭住址、识别码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违规记录、违规扣分分值、岗位培训、年度检查、导游类别等综合业务信息。导游凭导游卡进行服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导游卡对导游的服务质量、年检、培训、变更事项进行动态管理,并随时上传这些信息到省市旅游局的信息数据库,省市旅游局行业管理部门行使执法权和数据处理权,并且定时将数据上传到国家旅游局的数据库。由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规范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6年8月,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升级为全国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导游通过该平台即可申领基于智能移动端的电子导游证,取代原有导游IC卡,以方便导游领证、执业和保管。
拓展:中国超级计算机
中国在超级计算机方面发展迅速,跃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当中。中国是第一个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制造了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中国在1983年就研制出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中国以国产微处理器为基础制造出本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名为“神威蓝光”,在2019年11月TOP500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占据了227个,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位居榜单第三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位居第四位。
{BDBED569-4797-4DF1-A0F4-6AAB3CD982D8}我国超级计算机
计算机名称
研制成功时间
运行速度
备注
计算机名称
研制成功时间
运行速度
备注
银河-Ⅰ
1983年
每秒1亿次
神威-Ⅰ
1999年
每秒3840亿次
银河-Ⅱ
1994年
每秒10亿次
神威3000A
2007年
每秒18万亿次
银河-Ⅲ
1997年
每秒130亿次
神威-Ⅱ
在研
每秒300万亿次
军用
银河-Ⅳ
2000年
每秒1万亿次
神威·太湖之光
2016年
每秒9.3亿亿次
目前世界第三
银河-Ⅴ
未知
未知
军用
深腾1800
2002年
每秒1万亿次
天河一号
2009年
每秒1206万亿次(2009年)
每秒2566亿万次(2010年及以后)?
深腾6800
2003年
每秒5.3万亿次
天河二号
2014年
每秒3.39亿亿次
深腾7000
2008年
每秒106.5万亿次
曙光一号
1992年
每秒6.4亿次
深腾X
在研
每秒1000万亿次
曙光-1000
1995年
每秒25亿次
曙光-1000A
1996年
每秒40亿次
曙光-2000Ⅰ
1998年
每秒200亿次
曙光-2000Ⅱ
1999年
每秒1117亿次
曙光-3000
2000年
每秒4032亿次
曙光-4000L
2003年
每秒4.2万亿次
曙光-4000A
2004年
每秒11万亿次
曙光-5000A
2008年
每秒230万亿次
曙光-星云
2010年
每秒1271万亿次
曙光-6000
2011年
每秒1271万亿次
采用曙光星云系统
成就
我国超级计算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进步,无论是“银河”,“天河”,“神威”还是“深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016年11月美国盐湖城SC16大会上,我国“神威·太湖之光”不仅在硬件方面蝉联TOP500世界第一的殊荣,并且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三项全机应用“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高分辨率海浪数值模拟”、“钛合金微结构演化相场模拟”入围“戈登·贝尔”奖提名,占据该奖2016年提名总数的半壁江山。
主要应用
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超级计算机应用科学领域
它模拟大气、气候和海洋,可以精准预测地震和海啸。用于复杂的气象分析,处理全球气象卫星数据。超级计算机的快速数据处理能力,能预知全球气象,对气象卫星侦察的信息进行集中化数据处理,量化分析,建模分析。
2.超级计算机应用生产领域,节省人力资源
利用超级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密度,对于一些事故发生率较高,在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的高危行业,以超级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作业,如地下采煤、高空作业、爆破工作和石油勘探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里的计算密度指的是超级计算机在一定体积和面积内的计算能力,这是计算精度和计算能力的体现。
2007年曙光4000L超级计算机就曾在发现储量高达10亿吨的渤海湾冀东南堡油田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其后的曙光5000A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则进一步达到了地下数千米的勘探深度。 [3]
3.应用于医学制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生物信息学成为超级计算新的应用领域,如人类基因组测序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处理就离不开超级计算机。
在医学领域,也利用超级计算机来模拟人体各个器官的工作机理及人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等。
开发一种新的药品,通常需要从研制和试验的很多步骤,一般需要大约15年的时间,而利用超级计算机则可以对药物研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进行模拟试验,从而将新药的研发周期缩短3~5年且可显著降低研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