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15)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 浮力的研究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2015)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 浮力的研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02 19:3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浮力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浮力的研究”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的沉浮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
表面上看是些物体在液体中
上浮面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休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系列的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维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
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杯能使
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本课引导学生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液体上,激发学生探究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能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只是简单的“尝”进行判断,这不是科学的探究态度。学习液滴加热的观察方法,补充用新的观察方法验证液体中的物质是什么。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用酒精灯加热的技能。所以需要着重讲解酒精灯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科学态度目标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探究未知物体的性质时要用科学的方法,推测严谨、验证安全。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2个、40克食盐、2只量杯、一根筷子、瓶盖2个。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对酒精灯使用的陌生和恐惧,决定分组进行加热实验。着重让学生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了解酒精灯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改变教材中100毫升调制溶液的量为300毫升,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更真实。为了节约时间规定首次加入10g盐,之后每次加入5g盐,这样既能达到实验效果又能更大程度节约时间。
【教学过程】
聚焦新课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预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入学生的杯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观察汇报:下沉)
(3)师把马铃薯放到杯中,学生观察沉浮情况。(发现上浮)
(4)为什么会有沉浮两种现象?(学生推测,质疑马铃薯不同)
(5)把学生的马铃薯擦干,放到老师的杯中,观察沉浮情况。(对比引导发现液体不同)
2、讨论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的因素
为什么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的情况不同呢?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引导学生先找出没有改变的因素1、马铃薯2、液体量3、量杯大小,再找可能改变的量,把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的注意力,从物体本身迁移到液体上。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用尝的观察方法初步判断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是盐水。(观察方法看、闻、尝、加热)
2、做液滴加热实验。
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先详细讲解酒精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会学生学会使用火柴)
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勺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勺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勺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再次证明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是盐水)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确定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从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到加热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用两种方法验证液体中的物质是什么,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调制一杯能浮起马铃薯的液体。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食盐的量
液体的量
沉浮情况
10克
300毫升
?
?15克
?300毫升
?
?20克
300毫升
?
?25克
300毫升
?
2、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汇报
3、当马铃薯浮起来之后继续加盐,观察马铃薯上浮的变化。(设计目的:引导学生知道盐水的浓度越大,浮力越大。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拓展应用: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同一种液体浓度越大,浮力越大。
死海浮人和水银浮金属就是这种现象
五、作业:
用饮料、醋、白酒或啤酒代替水,用白糖或红糖代替盐,用鸡蛋代替马铃薯。调制一杯能浮起鸡蛋的液体。(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和水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推测,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
浮力的研究
液滴加热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液体的性质
浓度(密度)
教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