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醛 酮 学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3.3 醛 酮 学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03 15: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第三节 醛 酮学案及课堂检测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通过醛基中原子成键情况的分析,了解醛类的结构特点,理解乙醛的化学性质与醛基的关系,学会醛基的检验方法。
2.了解甲醛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安全使用的问题。
知识梳理
一、乙醛的性质
1.醛的概念及结构特点
醛是由烃基(或氢原子)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醛类官能团的结构简式是—CHO,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nH2nO(n≥1)或CnH2n+1CHO。
2.乙醛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3.乙醛的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①催化加氢(还原反应)
乙醛中的碳氧双键和烯烃中的碳碳双键性质类似,也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H3CHO+H2CH3CH2OH。
②与HCN加成
在醛基的碳氧双键中,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大,碳氧双键中的电子偏向氧原子,使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从而使醛基具有较强的极性。乙醛能和一些极性试剂例如氰化氢(HCN)发生加成反应:+H—CN―→(2-羟基丙腈)。
(2)氧化反应
①可燃性
乙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H3CHO+5O24CO2+4H2O。
②催化氧化
乙醛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氧气氧化为乙酸的化学方程式:
+O2 。
③与银氨溶液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A中滴加氨水,现象为先产生白色沉淀后变澄清,加入乙醛,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壁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中:AgNO3+NH3·H2O===AgOH↓(白色)+NH4NO3,AgOH+2NH3·H2O===[Ag(NH3)2]OH+2H2O;
C中:CH3CHO+2[Ag(NH3)2]OH2Ag↓+CH3COONH4+3NH3+H2O

④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中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滴入乙醛,加热至沸腾后,C中溶液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中:2NaOH+CuSO4===Cu(OH)2↓+Na2SO4;
C中: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⑤乙醛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强氧化剂氧化。
总结归纳
1.醛与弱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注意事项
(1)银镜反应
①试管内壁必须洁净;②银氨溶液随用随配,不可久置;③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④醛用量不宜太多;⑤不可搅拌、振荡。
(2)与新制的Cu(OH)2反应
①Cu(OH)2必须用新配制的;②配制Cu(OH)2时,所用NaOH必须过量;③反应液必须直接加热煮沸。
2.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
官能团
试剂 
碳碳双键
碳碳三键
苯的同系物



溴水


×
×


酸性KMnO4溶液







注:“√”代表能褪色,“×”代表不能褪色。
二、醛的结构与常见的醛
1.常见的醛
(1)甲醛:又名蚁醛,是结构最简单的醛,结构简式为HCHO。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它的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具有杀菌、防腐性能,可用于消毒和制作生物标本。
①结构特点
甲醛的分子式为CH2O,其分子可以看成含两个醛基,如图:

②甲醛氧化反应的特殊性
甲醛发生氧化反应时,可理解为

所以,甲醛分子中相当于有2个—CHO,当与足量的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作用时,可存在如下量的关系:
1 mol HCHO~4 mol Ag;
1 mol HCHO~4 mol Cu(OH)2~2 mol Cu2O。
(2)苯甲醛
苯甲醛是最简单的芳香醛,俗称苦杏仁油,是一种有苦杏仁气味的无色液体。苯甲醛是制造染料、香料及药物的重要原料。
2.醛的化学通性
(1)醛可被氧化为羧酸,也可被氢气还原为醇,因此醛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氧化、还原的关系为R—CH2OH。
(2)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失去氢原子或加入氧原子的反应,即加氧去氢。
②还原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即加氢去氧。
③醛基的检验: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新制银氨溶液和少量试样后,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或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试样和新制的Cu(OH)2,加热煮沸,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总结归纳(1)醛的官能团为—CHO,不能写作—COH。
(2)分子中相当于有两个醛基,与银氨溶液反应,1 mol该分子生成4 mol Ag。
(3)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不一定为醛,如、等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三、酮的结构与性质
1.酮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2.丙酮
(1)丙酮是最简单的酮类化合物,结构简式为:。
(2)丙酮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丙酮是无色透明液体,沸点56.2 ℃,易挥发,能与水、乙醇等互溶。
(3)丙酮的化学性质
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氧化,但能催化加氢生成醇。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
总结归纳:醛和酮的区别与联系



官能团
醛基:
酮羰基:
官能团位置
碳链末端(最简单的醛是甲醛)
碳链中间(最简单的酮是丙酮)
结构通式
(R为烃基或氢原子)
(R、R′均为烃基)
联系
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脂肪醛和饱和一元脂肪酮互为同分异构体


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醛和甲醛分子中都有醛基
B.乙醛由乙基和醛基组成,甲醛由甲基和醛基组成
C.乙醇经催化还原可生成乙醛
D.乙醛的官能团是醛基,醛基可表示为—COH
答案 A
解析 乙醛和甲醛都为醛类物质,都含有醛基,故A正确;乙醛由甲基和醛基组成,甲醛由氢原子和醛基组成,故B错误;乙醇经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故C错误;醛基应表示为—CHO,故D错误。
2.(2019·天津南开中学高二课时练习)下列物质不属于醛类的是(  )
① ② ③CH2==CH—CHO ④Cl—CH2—CHO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醛是由烃基(或氢原子)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为苯甲醛,分子中含有官能团醛基,属于醛类,故不选①;为甲酸甲酯,官能团为酯基,不属于醛类,故选②;CH2==CH—CHO为丙烯醛,分子中含有官能团醛基,属于醛类,故不选③;Cl—CH2—CHO中含有官能团醛基和碳氯键,属于氯代醛,不符合醛的概念,不属于醛类,故选④。
3.下列有关银镜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必须过量
B.1 mol甲醛发生银镜反应最多生成2 mol Ag
C.银镜反应通常采用水浴加热
D.银镜反应后的试管一般采用稀盐酸洗涤
答案 C
解析 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不能过量,过量会生成易爆物质,故A错误;一个甲醛分子中含2个—CHO,故1 mol甲醛能反应生成4 mol Ag,故B错误;水浴加热能保证试管受热均匀,且易于控制反应温度,直接加热受热不均匀,故C正确;银和盐酸不反应,银镜反应所得的银镜,应用稀硝酸洗涤,故D错误。
4.用2 mL 1 mol·L-1 CuSO4溶液与3 mL 0.5 mol·L-1 NaOH溶液混合后,加入40%的甲醛溶液0.5 mL,加热至沸腾,无砖红色沉淀生成,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甲醛的量太少 B.CuSO4的量太少
C.NaOH的量太少 D.加热的时间太短
答案 C
解析 该反应的本质是:甲醛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新制的Cu(OH)2具有弱氧化性,醛基与Cu(OH)2中的+2价的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有醛基即可与新制的Cu(OH)2发生反应;根据题意可知:n(CuSO4)=2×10-3 L×1 mol·L-1=0.002 mol,根据反应:Cu2++2OH-===Cu(OH)2↓,可知n(OH-)=2n(Cu2+)=0.004 mol,则需要0.5 mol·L-1 NaOH溶液的体积为==8×10-3 L=8 mL,反应过程中要保持碱过量,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V>8 mL,而题中该NaOH溶液的体积为3 mL,NaOH的量不够,导致实验中未见砖红色沉淀。故由以上结论可知,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NaOH的量不够,C项正确。
5.(2019·天津南开中学高二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一定是醛
B.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表明了醛具有氧化性
C.在加热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醇都能被空气中的O2所氧化,生成对应的醛
D.福尔马林是35%~40%的甲醛的水溶液,可用于浸制生物标本
答案 D
解析 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含有醛基,但不一定为醛,如甲酸,A项错误;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表明了醛具有还原性,B项错误;在加热和有催化剂(如铜)的条件下,与羟基所连碳上有氢原子的醇可能被空气中的O2所氧化,生成对应的醛或酮,C项错误;福尔马林是35%~40%的甲醛水溶液,可以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可用于浸制生物标本,D项正确。
6.(2020·湖北省高二月考)乙醛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如果条件控制适当,析出的银会均匀分布在试管上,形成光亮的银镜,这个反应叫银镜反应。某实验小组对银镜反应产生兴趣,进行了以下实验。
(1)配制银氨溶液时,随着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观察到先产生灰白色沉淀,而后沉淀消失,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该过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填字母)。
A.AgNO3+NH3·H2O===AgOH↓+NH4NO3
B.AgOH+2NH3·H2O===[Ag(NH3)2]OH+2H2O
C.2AgOH===Ag2O+H2O
D.Ag2O+4NH3·H2O===2[Ag(NH3)2]OH+3H2O
(2)该小组探究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的最佳条件,部分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银氨溶液/mL
乙醛的量/滴
水浴温度/℃
反应混合液的pH
出现银镜时间/min
1
1
3
65
11
5
2
1
3
45
11
6.5
3
1
5
65
11
4
4
1
3
50
11
6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推测当银氨溶液的量为1 mL,乙醛的量为3滴,水浴温度为60 ℃,反应混合液pH为11时,出现银镜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一步实验还可探索________________对出现银镜快慢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3)该小组查阅资料发现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也可以析出银镜,并做了以下两组实验进行分析证明。已知:[Ag(NH3)2]++2H2O??Ag++2NH3·H2O。
装置
实验序号
试管中的药品
现象

实验Ⅰ
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银镜

实验Ⅱ
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浓氨水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①两组实验产生的气体相同,该气体化学式为______,检验该气体可用________试纸。
②实验Ⅰ的黑色固体中有Ag2O,产生Ag2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在清洗试管上的银镜时,发现用FeCl3溶液清洗的效果优于Fe2(SO4)3溶液,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中,我们常选用稀HNO3清洗试管上的银镜,写出Ag与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CD (2)①5~6 min ②银氨溶液的用量不同或pH不同 (3)①NH3 湿润的红色石蕊 ②在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的分解,逸出NH3,促使[Ag(NH3)2]++2H2O??Ag++2NH3·H2O平衡正向移动,c(Ag+)增大,Ag+、OH-反应产生的AgOH立即转化为Ag2O:2Ag++2OH-===Ag2O↓+H2O (4)产物AgCl的溶解度小于Ag2SO4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解析 (1)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首先发生复分解反应:AgNO3+NH3·H2O===AgOH↓+NH4NO3,AgOH能够被氨水溶解,会发生反应:AgOH+2NH3·H2O===[Ag(NH3)2]OH+2H2O;反应产生的AgOH不稳定,会发生分解反应: 2AgOH===Ag2O+H2O,分解产生的Ag2O也会被氨水溶解得到氢氧化二氨合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2O+4NH3·H2O=== 2[Ag(NH3)2]OH+3H2O,故合理选项是ABCD。
(2)①当银氨溶液的量为1 mL,乙醛的量为3滴,水浴温度为60 ℃,反应混合液pH为11时,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出现银镜的时间范围是在5~6 min之间。
②根据实验1、2可知,反应温度不同,出现银镜时间不同;根据实验1、3 可知:乙醛的用量不同,出现银镜时间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的pH不同,出现银镜时间也会不同,故还可以探索银氨溶液的用量或溶液pH对出现银镜快慢的影响。
(3)①在银氨溶液中含有[Ag(NH3)2]OH,该物质在溶液中存在平衡:[Ag(NH3)2]++2H2O??Ag++2NH3·H2O,NH3+H2O??NH3·H2O??NH+OH-,加热并加入碱溶液时,电离平衡逆向移动,一水合氨分解产生氨气,故该气体化学式为NH3,可根据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试纸变为蓝色,证明产生了氨气。
②生成Ag2O的原因是:在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的分解,逸出NH3促使
[Ag(NH3)2]++2H2O??Ag++2NH3·H2O平衡正向移动,c(Ag+)增大,Ag+、OH-反应产生的AgOH立即转化为Ag2O:2Ag++2OH-===Ag2O↓+H2O。
(4)FeCl3和Fe2(SO4)3的阳离子都是Fe3+,阴离子不同,而在清洗试管上的银镜时,发现用FeCl3溶液清洗的效果优于Fe2(SO4)3溶液,这是由于Cl-与Ag+结合形成的AgCl是难溶性的物质,而SO与Ag+结合形成的Ag2SO4微溶于水,物质的溶解度:Ag2SO4>AgCl,物质的溶解度越小,越容易形成该物质,使银单质更容易溶解而洗去,因此使用FeCl3溶液比Fe2(SO4)3溶液清洗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