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光学 含解析(基础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光学 含解析(基础巩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02 14: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2021年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之光学(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眼球的( ??)
A.?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瞳孔→视网膜 B.?晶状体→玻璃体→角膜→瞳孔→视网膜
C.?视网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角膜 D.?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2.直接测定光速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B.?迈克尔孙????????????????????????????????C.?惠更斯????????????????????????????????D.?牛顿
3.光在下列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A.?真空??????????????????????????????????????B.?空气??????????????????????????????????????C.?水??????????????????????????????????????D.?玻璃
4.太阳光是一种( ??)
A.?单色光????????????????????????????????B.?复色光????????????????????????????????C.?白色光????????????????????????????????D.?红色光
5.海面上有一层油膜,在阳光下这层油膜的颜色是( ??)
A.?白色的????????????????????????????????B.?红色的????????????????????????????????C.?彩色的????????????????????????????????D.?黑色的
6.最早做阳光色散实验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B.?爱迪生?????????????????????????????????C.?达·芬奇?????????????????????????????????D.?牛顿
7.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使叶脉放大了。这种情形下,叶脉应该位于“凸透镜”的(?? )
A.?一倍焦距以内????????????B.?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C.?二倍焦距处????????????D.?二倍焦距以外
8.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光仍按原来方向传播????????? B.?光将向斜上方偏转
C.?在光屏上呈现各种色光??????D.?光屏上只呈现红、绿、蓝三种色光
9.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阳光是一种复色光??????????????????????????????????????????????B.?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C.?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土壤由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组成
10.五一佳节,在杭州太子湾公园里,小明将照相机镜头对准一株绿叶蓝花的郁金香,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他想拍摄一组黑叶黑花的照片,则小明选择的滤色镜的颜色( ???)
A.?无色?????????????????????????????????????B.?绿色?????????????????????????????????????C.?红色?????????????????????????????????????D.?蓝色
11.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B.??????????????C.?????????????D.?
12.下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灯下手影 ????????????????????????????????????B.?水中倒影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
13.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是( ???)

A.?镜子中优秀的“自己”??????????????????????????????????????? B.?湖水中青山的倒影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
14.下列光学仪器中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是(?? )
A.?凹透镜????????????????????????????????B.?凸透镜????????????????????????????????C.?平面镜????????????????????????????????D.?凸面镜
15.下列光学知识,可以用来解释“手影”形成原因的是( ??)

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光的直线传播?????????????????????????D.?光的色散
16.下列属于预防近视的做法是( ??)
A.?课间远眺几分钟??????????????????B.?强光下看书??????????????????C.?在公交车上看书??????????????????D.?躺着看手机
17.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提醒大家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否则容易引发森林大火,这是因为(?? )
A.?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折射后会聚到树木上????
B.?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平行折射到树木上
C.?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平行反射到树木上????????D.?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反射后发散到树木上
18.舞台上一位演员身穿白色上衣、红色裤子。如果灯光师用绿色追光灯照射他,那么你在台下看到这位演员的服装颜色是(?? )
A.?上衣和裤子都是绿色???????????????????????????????????????????B.?上衣是白色,裤子是绿色
C.?上衣是绿色,裤子是黑色????????????????????????????????????D.?上衣和裤子都是黑色
19.下列能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的是(??? )
A.?超声波????????????????????????????????B.?红外线????????????????????????????????C.?紫外线????????????????????????????????D.?可见光
20.下列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镜面反射看上去总比漫反射亮
B.?光照到光滑平整的物体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
C.?形成漫反射的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物体发生了漫反射
21.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 )

A.?平面镜发出的??????????????????B.?像 s′发出的??????????????????C.?平面镜反射的??????????????????D.?人的眼睛发出的
22.如图现象由光的反射造成的是(?? )
A.?水中的鸡蛋变“大” ????????????????????B.?鸟的倒影
C.?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 ?????D.?墙壁上出现手影
23.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三人”,除他自己外,一个是影子,个是酒杯中的像,它们形成的原因分别是光的(?? )
A.?折射,反射??????????????????B.?直线传播、反射??????????????????C.?反射、折射??????????????????D.?直线传播、折射
24.如图所示为甬城上空出现的“日晕”现象。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两次折射便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下列现象也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引起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B.?手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
C.?池水的深度看起来比较浅????????????????????????????????????D.?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范围
25.日前,英国牛津眼科中心开发了一种仿生眼睛让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仿生眼是一种视网膜植入物,简单地说,就是用这种“电子版视网膜”代替患者人体的视网膜。患者在光照下,所插入的芯片会发出电化学脉冲刺激患者视网膜后面的视神经细胞,视神经细胞向患者大脑发送信号,解读成图像,这样患者就能看到东西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芯片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B.?在人眼视网膜上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C.?该芯片植入体内,不会引起任何排异反应???????
D.?视神经细胞受损引起的失明也能用该仿生眼睛治疗
26.春天来啦,漫步校园,花红叶绿,看到池中鱼儿在垂柳的“倒影”中嘻戏,豁然开朗;冲刺中考,放手一搏无怨无悔!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看到红花是因为红花吸收红色光
B.?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我们看到垂柳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D.?我们看到树阴下的“圆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的虚像
27.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导致近视,不当用耳会导致听力受损,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B.?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
C.?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D.?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
2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

A.?沿 ON 反向转动板 A??????????????????????????????????????????B.?沿 ON 向后转动板 B
C.?改变入射光线与 ON 的夹角????????????????????????????????D.?改变反射光线与 ON 的夹角
29.每年3月,马鞍池公园都会举行“郁金香花展”,红色的郁金香鲜艳欲滴,游客看到花瓣呈红色,是因为郁金香花瓣(?? )
A.?自身能发出红光??????B.?能把各色光变成红光??????C.?能吸收阳光中的红光??????D.?能反射阳光中的红光
30.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世博中国馆上空的灯光??????????B.?天鹅在水中的倒影??
C.?河底石块看起来变浅??????????????D.??? 日偏食现象
二、填空题
31.2019年7月2日,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南美洲天空上演。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图所示的两种简便方法: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________成像的原理。
32.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________,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用其中一种光照射钞票,可以使钞票的荧光物质发光,这种光叫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33.光在________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的区域便产生了影子。
34.? ________叫做光源。对地球来说,________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35.________和________都属于不可见光。红外线常用于________。紫外线能杀死________,常被人们用来________,还能使________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________。
36.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
37.1天文单位=________km。
1光年=________km。
38.能够________的物体叫光源。在①发光水母、②木星、③日光灯、④彗星、⑤耀眼的镜子、⑥萤火虫、⑦晶莹的露珠中、⑧月亮中,能称为光源的是________(填写序号)。日光灯属于________(填“冷”或“热”)光源。
39.美丽的临海东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从光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岸边柳树的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40.在17世纪,有多位科学家在几何光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改变了光学世界。

(1)1666年,英国科学家________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甲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
(2)图乙画出了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请你在图乙上画出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大致的光路(请画在所示图上)。
41.跑操是各校的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
(1)某同学在跑操训练过程中,看到同排同学是静止的,而国旗杆在向后退,则他是以________参照物的。
(2)班级跑操训练时,在400米的跑道上跑一圈时间约为3分20秒,则这时他们跑操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_米/秒。
(3)跑到指点位置后,同学们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42.右侧三幅图分别运用了什么光学知识?
甲:激光引导掘进方向:________。
乙:小狗照镜子:________。
丙: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________。
43.如图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现象,所成的像是一个________(填“虚”或“实”)像。
44.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是:(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 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45.2009年7月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我国长江流域12个省区市都能看到日全食。日全食可以用光的________来解释。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图所示的两种简便方法: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________成像的原理。
46.中央电视台直播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是通过卫星传递到世界各地的。电视屏幕上丰富的色彩是由________三种色光合成的。
47.如图所示岸上的树木A点距离湖面1.5米,湖水深3米,湖中A点的倒影距离湖面________米,当湖中水面上涨后,此时树木倒影到湖面的距离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湖水上涨前树木倒影到湖面的距离。
48.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修建隧道时采用激光准直是利用________原理。
49.如图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________色,区域2应标________色。
50.如图所示.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这个透镜是_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
51.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在光屏上依次出现了红、橙、黄、绿、蓝、________、紫七种单色可见光;电视遥控器是利用不可见光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 “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遥控器不对着电视机,而是指向其他不同方向有时也能实现遥控,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52.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4m时,该“倒影”距小鸟________m,小鸟在湖中形成的“倒影”属于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53.大厦玻璃幕墙反射强光刺眼是由于光的________反射造成的。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54.阳光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
55.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近视眼在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选填“前方”或“后面”),需要配戴对光线有________(选填“会聚”或 “发散”)作用的________透镜进行矫正,使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6.在北京时间2015年9月14日,美国LIGO探测器探测到了来自于宇宙深处距离地球13亿光年前两个巨大的黑洞猛烈撞击并融合所产生的引力波。一百年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这个百年前的伟大预言终于被证实。引力波的发现,为人类探索宇宙开辟了新的途径.光年是天文学中________的单位,引力波________(“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7.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________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________光。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是光的________。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按________的顺序排列。
58.在鉴定文物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13题;共63分)
59.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仅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
60.在放学的路上,明明看到邻居家的两个小孩胖胖和墩墩正拿着不同颜色的玻璃片看太阳,胖胖说:“太阳是红色的”,墩墩却说:“太阳是蓝色的”.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明明分析一下,胖胖和墩墩分别拿的是什么颜色的玻璃片?为什么胖胖看到的是红色的太阳,而墩墩看到的是蓝色的太阳?
61.?潭清疑水浅,安全记心间,如图,A是水池底某点,请作出光线AO的折射光线以及人从岸上看到A的像A′
62.如图所示,已知光线在水面反射的光线OB,O为入射点.请作出其入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
63.?如图,一束光线从三棱镜的AB边射入,从BC边射出.请画出完整光路图.
?
64.如图甲所示,人眼看到斜插人水中的筷子发生了弯折,请在图乙中画出能说明这一现象原理的一条入射光线及对应的折射光线,要求以O为入射点
?
65.如图所示,是平面镜反射所形成的光路,图中虚线是法线,请在图中补充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
66.小宇的妈妈喜欢在家中养花,为了使客厅里花盆中的花茁壮成长,小宇想让室外太阳光照射到盆中花上的B处,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中把光路补充完整并过A点画出放置的平面镜.
67.如图所示,已知两条反射光线,根据成像原理作出点光源S的位置.
68.如图所示,AB、CD是发光点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光路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和它经平面镜所成的像S′.
69.夏天夜晚,常会看到灯蛾扑火现象。灯蛾围着烛焰等光源一圈又一圈飞行,圈子越来越小,直至遇到火焰。远古时期就有灯蛾,那时灯蛾在夜间飞行是依靠星光来辨别方向的,遥远的星光到达地球时近似于平行光线。科学家对“灯蛾为什么会扑火”这一问题的解释,用如图加以表达。
(1)夜晚的星空,人们观察到许多闪烁的星星,它们大多数与太阳一样,都是哪一类天体?________。
(2)请运用图中信息,结合相关知识,对“灯蛾扑火”现象作出解释:________。
(3)有些农业害虫具有与灯蛾相似的习性。农业上采用“灯光诱杀法”来杀灭这些害虫。与农药除虫相比较,灯光诱杀法有何优点?________。
70.如图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在右侧的后视镜AB(看作平面镜)中能看到车尾c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
71.注视相同亮度的手机屏幕一小时,白天使用手机和晚上在被窝里使用手机,哪种情况更伤眼睛?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题(共17题;共81分)
7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_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
(3)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
73.【提出问题】人们把冰箱、洗衣机等这一类家电叫“白色家电”,这是因为这类家电表面一般都是浅颜色的。小明发现家里的冰箱外表面是白色的,但冰箱后面却有一大片黑色的细管,为什么冰箱后面的细管是黑色的呢?爸爸告诉他:冰箱白色的外表面是为了减少外界热辐射的吸收,后面黑色的细管(冷凝器)是有利于将内部的热量以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
【猜想与假设】小明猜想,物体吸热、放热的本领可能与物体颜色的深浅有关。
【设计·进行实验】小明找来一些器材,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
(1)请你利用下面给出的器材设计这个实验。
实验器材:可密封的相同烧瓶两个,瓶内插有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其外表面已被涂成黑、白两种颜色(如图所示),家用取暖器一台。

实验方法(写出实验步骤): ________。
(2)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你可以增加一种器材进一步探究物体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实验方法:________。
74.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
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________。
75.观看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的小孔成像视频后,爱动脑筋的小科和小红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他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________。
(3)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________。
76.1999年,某国际研究小组利用一种超低温原子云为媒介,成功地使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降低为真空中的二千万分之一,这种光速度接近普通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此成果在光计算机、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科学家正努力将光速降低到每小时传播40m左右,慢到几乎与乌龟爬行的速度相当。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第一句话可知,光在超低温原子云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为________m。
(2)本材料说明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的。
(3)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光速只有3m/s,我们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场景:________。
77.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玻璃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玻璃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决定。
实验二:将不同颜色的光分别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纸上,观察纸的颜色,得到的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白光
纸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2)由表二可以得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决定。
(3)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为什么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
78.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
A.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7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 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___(选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________。
80.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________。
(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____。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8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________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
(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_______方移动(选填“上”或“下”)。
(4)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82.在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了如图甲所示的A、B两个凸透镜。
(1)透镜A的焦距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透镜B的焦距。
(2)为测出透镜A的焦距,做了图乙所示实验,则透镜A的焦距为________cm。
(3)蜡烛放在主光轴上距离透镜A两倍焦距处,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________移动。
(4)保持透镜和蜡烛位置不变,只将透镜A换为透镜B,光屏向________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________的、倒立的实像。
8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的A、O、B位置,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
(1)将凸透镜向________移动,可以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
(2)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3)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调整光屏位置得到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原来相比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第1实验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三个可能的原因: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③________ 。
(5)第2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凸透镜焦距(cm)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cm)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像到凸透镜距离(cm) 47 26 22 18 80 34 27 22
像的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请分析以上数据,写出两个探究结论: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84.某科学学习小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的器材如图。(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刻度尺上标记着点,相邻两点间距为10 cm)
(1)实验前,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和调整好的要求是________。
(2)凸透镜放在D点,当图中光屏上承接到烛焰的倒立、放大、清晰的像时,蜡烛应放在图中的________。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在(2)实验基础上,要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清晰的像,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
85.”胜哥”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胜哥”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请你根据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光屏上像的性质为________,并推算出焦距为________cm。
(2)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胜哥”换了个凸透镜继续实验,并使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但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屏上成像(光具座足够长),请你帮助”胜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
86.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⑴________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2)________(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________。
87.小明和同学们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验证实验,选择的器材有蜡烛、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等。
(1)如图,小明先把蜡烛和凸透镜固定不动,为了在光屏中心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还应该对光屏进行的操作有________(选填序号,可多选)。

①上移??? ②下移??? ③左移???? ④右移
(2)做验证“等大实像”的实验,当每组物距均为20cm时,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除了测量误差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________。
(3)若准备用该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除了把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外,还需将光屏换成________.
8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厘米。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__厘米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_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丁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I D.远视眼,镜片Ⅱ???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分析】从视觉的形成过程解答。
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成像与视网膜,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眼球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2. B
【分析】根据相关的科学发展史分析解答。
伽利略是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但是并没有成功,而迈克尔孙用旋转的八面镜法直接测出了光速,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 A
【分析】根据有关光速的知识分析判断。
光的传播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真空>空气>水>玻璃,因此传播速度最大的介质为真空,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 B
【分析】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分析判断。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复色光。
故选B。
5. C
【分析】根据光波干涉的知识分析判断。
白光照到油膜上,从油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回来,形成相干光源。由于各种色光波长不同,所产生的干涉条纹的宽度不同,所以各色光在油膜上形成干涉条纹成彩色。
故选C。
6. D
【分析】根据相关的科学发展史分析判断。
世界上最早做阳光色散实验的科学家是牛顿,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 A
【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
看到的叶脉放大了,即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叶脉应该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故A正确,故B、C、D错误。
故选A。
8. C
【分析】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判断。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单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光线从空气进入三棱镜,再进入空气,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光线经过折射后,折射光线会向斜下方偏转,故B错误;
会在光屏上呈现七种色光,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9. C
【分析】(1)光的色散现象: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甲所示)。同理,被分解后的色光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
(2)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3)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电解水实验验证了水的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4) 一切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又不易形变的物态叫固态;物体具有一定体积但外形随容器而变,且易于流动的状态叫液态;若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均随容器而变,容器敞开时,物质粒子就逃之夭夭,这种状态就是气态。
A、光的色散实验说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A正确;?
? B、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因此空气属于混合物,B正确;?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错误。
?D、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3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秒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中的(水),气体是指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 ,D正确。
故选:C
?
10. C
【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其它色光照在它上面时全部被吸收;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色决定。
月季的绿叶只能反射绿光,黄花只反射黄光,而红色玻璃只允许红光通过,所以月季的绿叶黄花所反射的绿光和黄光照到红色玻璃上时,绿光和黄光都不会通过红色玻璃,没有光线进入照相机,于是拍摄的照片是黑叶黑花,C符合题意。
故选:C
11. D
【分析】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A B C、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光路图不能从水中进入空气;故ABC错误;
D、 树木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 A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A、影子是形成,是因为光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阴影的结果;故A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 C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简称光的直线传播。它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利用它可以简明地解决成像问题。人眼就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或像的位置的,这是物理光学里的一部分。
A、镜子中优秀的“自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湖水中青山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导致的;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C。
14. B
【分析】(1)平面镜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没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后会聚作用;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下面光学仪器中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是凸透镜,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 C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和月食等;应用有:排队、射击瞄准、激光准直等。
“手影”形成的原因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
16. A
【分析】保持良好的视力的常用方法有:
1、读书和写字的姿势要正确;书与眼睛的距离要保持约33厘米;应在光强度适宜的环境下阅读。
2、连续看书或写字1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让眼睛的肌肉得以放松。
3、使用电脑时,眼睛与屏幕应相距50 ~ 70厘米。不要长时间地使用电脑。
4、定期接受眼睛检查,若眼睛出现不适,应及时治疗或矫正。
5、如有异物进入眼睛,不要用手揉,可用眼药水等冲洗眼睛。
6、不要躺着或坐车、走路时看书。
A、课间远眺几分钟,可以让让眼睛的肌肉得以放松,有利于预防近视,说法正确。
B、 强光过于刺眼,在强光下看书会损伤眼睛,说法错误。
C、公交车在不停的运动, 在公交车上看书对视力有影响,说法错误。
D、 躺着看手机 更易使眼睛疲劳,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17. A
【分析】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将平行光会聚于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由无数条光线会聚而成的,焦点处的温度很高。
由于饮料瓶的特殊形状相当于凸透镜,太阳光相当于平行光,而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可以将平行光会聚于焦点,焦点处的温度很高,照射到可燃物上后可能由于温度过高而达到着火点,引发火灾。
故答案为:A。
18. C
【分析】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其它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其本身相同的颜色,吸收其它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白色上衣在绿光的照射直是绿色的;红色的裤子只能反射红光,吸收其它所有色光,所以它的颜色会是黑色的。
故答案为:C。
?
19. C
【分析】超声波主要是用来进行探测距、B超等。红外线常用于遥控器、夜视仪紫外线常用于杀菌消毒、钞票防伪 。可见光是指人类可以看见的光
能够对食物进行杀菌消毒的,可以是紫外线,故选C
20. A
【分析】(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 , 在这一方向上的光线很强 , 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
(3)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 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A、B、光照到光滑平整的物体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 , 在这一方向上的光线很强 , 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A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不合题意;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C正确,不合题意;
D、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物体发生了漫反射,光线可以从不同方向入射到人眼中,D正确,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21. C
【分析】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时,人眼看到虚像是由平面镜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故答案为:C。
22. B
【分析】逐一分析选项中的原理,哪个与光的折射相关,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A.装有水的杯子,从侧面看相当于一个放大镜,里面的鸡蛋通过折射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不合题意;
B.鸟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属于平面镜成像,故B符合题意;
C.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墙壁上的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3. B
【分析】(1)光在同一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影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应用有:排队、射击瞄准、激光准直和皮影戏等;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例如倒影。
李白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他在酒杯中所成的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即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
故选B。
24. C
【分析】平面镜成像和凸面镜能扩大视野范围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水池底变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时发生了光的折射形成的。
A、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池水的深度看起来比较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范围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5. A
【分析】根据反射弧的知识解题即可.
? A、反射弧中的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芯片冲激患者视网膜细胞,视神经细胞向患者大脑发出信号类似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A符合题意。
B、失明的人的视网膜不能成正立、放大的实像,B不符合题意。
C、该芯片适用于眼部失明患者,并不适用于植入体内,C不符合题意。
D、仿生眼是通过视神经产生冲动刺激导致患者复明,视神经细胞受损,此仿生眼对视神经细胞受损引起的失明无用,D不符合题意。
26. B
【分析】(1)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3)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4)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A.我们看到红花是因为红花反射红光,不是吸收红光,故A错误;
B.鱼发出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因此我们看到的鱼是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正确;
C.“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
D.树荫下的“圆斑”是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27. B
【分析】判断各选项中的做法是否能保护视力和听力。
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可以预防近视;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都能造成近视;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可以预防中耳炎;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可以保护听力。
故答案为:B。
28. B
【分析】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要选有可转动的光屏,转动光屏进行判断。
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需要转动反射光线所在板B,要沿 ON 向后转动板 B,观察板 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B。
29. D
【分析】根据光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解题。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线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光线的颜色决定的。
郁金香的花瓣不是透明的,所以我们所观察到郁金香花瓣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光线的颜色决定的;故郁金香呈现红色是因为其能反射阳光中的红光。
故答案为:D
30. B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可以反射成像;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这种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
A、D、世博中国馆上空的灯光、日偏食现象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D不合题意;
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可以反射成虚像,B符合题意;
C、由于光的折射,河底石块看起来变浅,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31. 小孔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影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等。
将手指展开重叠,手指之间会形成几个小孔,太阳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通过手指之间的小孔时在白纸上成像,因此这是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32. 色散;紫外线
【分析】(1)根据光的色散的定义解答;
(2)根据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定义解答。
(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
33. 同一种;直线
【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的区域便产生了影子。
?
34.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太阳
【分析】根据光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知识解答。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
35. 红外线;紫外线;加热物体;细菌;消毒;荧光物质;皮肤癌
【分析】根据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特点和用途分析解答。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红外线常用于加热物体。紫外线能杀死细菌,常被人们用来消毒,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36. 小于;大于;不变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解答。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37. 1.496×108;9.46×1012
【分析】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故光年是长度单位,天文单位是天文学中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  
1天文单位= 1.496×108 km。1光年= 9.46×1012 km。
故答案为:1.496×108?;9.46×1012
?
38. 自行发光;①③⑥;冷
【分析】 我们把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冷光源是利用化学能、电能、生物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具有十分优良的光源变闪特性。物体发光时,它的温度并不比环境温度高,这种发光叫冷发光,我们把这类光源叫做冷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①发光水母,能自行发光,是光源;②木星,依靠反射太阳光发光,不 是光源;③日光灯,能自行发光,是光源;④彗星,依靠反射太阳光发光,不是光源;⑤耀眼的镜子,依靠反射发光,不是光源;⑥萤火虫,能自行发光,是光源;⑦晶莹的露珠中,依靠反射发光,不是光源;⑧月亮,依靠反射太阳光发光,不是光源。所以? ①③⑥ 是光源。日光灯发光时,灯管不发热,是冷光源。
故答案为:自行发光; ①③⑥ ;冷
39. 直线传播;反射;虚像
【分析】影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虚像。
“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岸边柳树的虚像。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虚像。
40. (1)牛顿
(2)解:如图所示:
【分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相关知识。
(1)1666年,牛顿在暗室中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2)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但是对红光的折射能力小于对紫光的。如下图:

?故答案为:(1)牛顿;(2)同解析
41. (1)自己或同排同学
(2)2
(3)直线
【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2)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3)排直队要向前看齐应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1)某同学与同排同学沿同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则他是以自己或同排同学为参照物,他与同排同学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他看到同排同学是静止的;他与国旗杆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他看到国旗杆在向后退;
(2)已知s=400m,t=3min20s=200s,他们跑操的平均速度为v===2m/s;
(3)利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排成整齐的纵队。
故答案为:(1)自己或同排同学;(2)2;(3)直线。
4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分析】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平面镜成像运用的是光的反射;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发生折射。
甲:激光引导掘进方向是利用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乙:小狗照镜子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丙:有经难看渔民叉鱼利用的是光的折射;
故答案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43. 反射;虚
【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反射;虚。
44. β;α
【分析】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是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角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α是入射角、∠β是反射角,通过实验可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β=∠α。
故答案为:β;α。
45. 直线传播原理;小孔
【分析】(1)日全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当三者处于同一直线式,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被月球当着的那部分地球上的日就会看不见太阳,出现日全食。(2)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1)日全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来解释。(2)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原理;(2)小孔
46. 红、绿、蓝
【分析】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电视屏幕上丰富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故答案为:红、绿、蓝
47. 1.5;小于
【分析】湖水中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成正立的虚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像与物体在平面镜的两侧。
根据分析可知,湖中A点的倒影到湖面的距离与A点到湖面的距离相同,是1.5米;当湖水上涨后,A点到湖面的距离减小,同样,所成像到湖面的距离也减小,故树木倒影到湖面的距离小球湖水上涨前树木倒影到湖面的距离;
故答案为:1.5;小于。
48. 3×105千米/秒;光的直线传播
【分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km/s,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据此解答。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km/s,修建隧道时利用激光准直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故答案为:3×105km/s;光的直线传播。
49. 蓝;白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在一起就得到了白光。
图中区域1应标蓝色;区域2应标白色;
故答案为:蓝;白。
50. 凸;会聚
【分析】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特点及其应用,要会结合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解决此题要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由图可知,当透镜靠近英文单词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凸;会聚
51. 靛;红外线;反射
【分析】本题考查红外线的特点、凝华现象及光的反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家中的电视机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光在传播过程中,到达物体表面,传播方向一般发生改变,叫光的反射。
(1)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在光屏上依次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可见光;
(2)电视机的遥控器通过发射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3)有时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对着墙壁按一下按钮,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靛,红外线,反射。
52. 8;虚
【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和掌握,紧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去分析即可比较容易地做出解答。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以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虚像;已知小鸟距水面4m,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4m,所以“倒影”距小鸟为4m+4m=8m。
故答案为:8;虚。
53. 镜面;远视
【分析】此题考查镜面反射和远视眼的矫正,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1)平行光线照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称为镜面反射; (2)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即可解答。
大厦玻璃幕墙反射强光刺眼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造成的光污染, 由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是远视眼。为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就需要让光线提前会聚一下,所以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
故答案为:镜面;远视
54. 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分析】光是沿射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也不需要任何介质。但是,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光受到介质的相互作用,其传播路径遇到光滑的物体会发生偏折,产生反射与折射的现象。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三部分组成。
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三部分组成。
故答案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55. 前方;发散;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眼睛及其视物原理与近视眼的成因.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近本题要抓住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近视眼在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的成因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对近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前方,发散,凹。
56. 长度;能
【分析】此题考查了光年的含义和引力波的特点,是一道科普常识题,难度较小,容易解答。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地球大气层以外处于真空状态,科学家能够探测到引力波,说明引力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解: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种通过的距离,所以是长度单位;引力波传播过程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长度;能。
57. 单色光;复色光;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
【分析】结合单色光、复色光和光的色散回答。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有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叫做复色光。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故答案为:单色光;复色光;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
58. 正立;放大;虚像
【分析】放大镜的成像原理采用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当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因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小于焦距,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正立;放大;虚像。
三、解答题
59. 解:
【分析】首先过反射点作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过反射点作出法线,反射角为90°-30°=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也是60°,作出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
60. 胖胖拿的是红色玻璃片,墩墩拿的是蓝色玻璃片;因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吸收的色光的颜色决定,而其他色光会被吸收,所以红色玻璃片只能透过红光,看到的太阳是红色的,而蓝色玻璃片只能透过蓝光,所以看到的玻璃片是蓝色的。
【分析】因为玻璃纸透明,因此白光射在有色玻璃纸上,玻璃纸将会把与它的颜色不同的色光吸收;因为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若隔着红色玻璃纸看一束太阳光,看到的将是红色;因为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蓝光,若隔着蓝色玻璃纸看一束太阳光,看到的将是蓝色。
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或透过的色光的颜色所决定;太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白光。
61. 解:
?
【分析】解:先过折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再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画出折射光线,注意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将两条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其交点即为人所看到的A点的像的位置A′,如图所示:
光由水斜射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先作法线,后作出入射光线
62. 解:
【分析】解: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作出入射光线AO,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OC,如图所示:
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将向靠近法线的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63. 解:
【分析】解:光先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会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会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在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较大,作出法线,确定光是从空气射入介质还是从介质射入空气,确定折射角与入射角谁大谁小,最后确定折射光线的大致传播方向.
64. 解:
【分析】解:水中筷子上的光由水进入空气,进入人眼被看到.
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使得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如图所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65. 解:
【分析】解:图中法线已经给出.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作出入射光线,入射角为i.如图所示:
?
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
66. 解:连接AB,此线即为反射光线,然后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作一条线段与法线垂直,该线段的位置即为镜子的位置.
如下图: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法线,作法线的垂线即镜面的位置.
光的反射定律不仅要记熟内容,还要会灵活应用,会由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或由反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或由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67. 解: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分析】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发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完成本题较为直观、准确,因此建议同学们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68. 解:第一种作法: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即为发光点S经平面镜所成的像,再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A、SC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第二种作法:先过A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指向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注意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同理画出反射光线CD的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再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 S′,即为平面镜中像的位置,如图所示:
【分析】本题有两种作法:第一种作法: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发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第二种作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交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提供了两种解题思路:先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作像点后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发光点或先根据光的反射作出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像点.
69. (1)恒星
(2)灯蛾飞行的路线总是跟光成一定角度(小于90),而“火”发出光线非平行线,因此最终“灯蛾扑火”
(3)无污染环境(其它合理均给分)
【分析】恒星是一种由发光球体的等离子体,通过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的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1)太阳为恒星,星星与太阳一样,故星星为恒星。
(2)由图片分析可知:灯蛾飞行时的飞行路线跟光线呈一定角度,而火发射的光源并非平行线,而是以火为中心向四周发射的光线,因此灯蛾最终会飞向火。
(3)灯光诱杀法,由于不使用化学药品,故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故答案为:(1)恒星;(2)灯蛾飞行的路线总是跟光成一定角度(小于90),而“火”发出光线非平行线,因此最终“灯蛾扑火”;(3)无污染环境(其它合理均给分)
70. 光路图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以上可以缩句为:“物像等大、连线垂直、等距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应为:先延长AB,然后做C点关于AB延长线的对称点C';然后链接OC',并标出放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并标出光线方向。
故答案为:
71. 被窝中使用手机更伤眼睛
被窝中周围较暗,人眼睛的瞳孔较大,从手机中发出的有害光线更多的进入眼睛
【分析】瞳孔是光进入眼睛的通道,当你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的时侯,瞳孔会变大,因为在明亮的地方,瞳孔小,进入的光线少,可以保护眼晴不会被晒伤,在黑暗的地方,瞳孔变大可以保证足够的光线进入眼晴.
在被窝中玩手机更伤眼睛,因为被窝中周围较暗,人眼睛的瞳孔较大,从手机中发出的有害光线更多的进入眼睛.
四、实验探究题
72. (1)不合理;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
(2)OA;可逆
(3)不能;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分析】(1)不合理.实验有偶然性,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
(2)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以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一个角度,在白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是因为纸板OB面和反射光线以及法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不合理;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2)OA;可逆;(3)不能;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1)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2)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变为相反方向,由图可知,光路是可逆的;
(3)实验要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还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73. (1)①将甲、乙两烧瓶置于离取暖器相同距离处,加热5min;②比较甲、乙烧瓶内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快慢,示数变化快的表示该烧瓶吸热本领强
(2)在这两个烧瓶内倒入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热水,置于同样环境中让它们自然冷却相同时间后,观察两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示数下降快的放热本领强
【分析】(1)将取暖器当做热源,烧瓶到取暖器的距离和物体表面的颜色都会影响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快慢。只有保证它们到取暖器的距离相等,才能用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快慢反应吸放热本领的大小。
(2)探究物体的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时,要改变烧瓶表面的颜色,而控制烧瓶内的热源相同,即倒入相同质量和温度的开水,然后通过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判断放热本领的大小。
(1)实验方法(写出实验步骤): ①将甲、乙两烧瓶置于离取暖器相同距离处,加热5min;②比较甲、乙烧瓶内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快慢,示数变化快的表示该烧瓶吸热本领强。
(2)进一步探究物体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实验方法:在这两个烧瓶内倒入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热水,置于同样环境中让它们自然冷却相同时间后,观察两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示数下降快的放热本领强。
74. (1)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
(3)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分析】(1)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分析解答;
(2)光屏上呈现红色,说明只有红光能够透过红玻璃,其它色光都被红玻璃吸收,据此分析结论;
(3)被照射的地方是亮的,说明此处反射光;被照射的地方是暗的,说明此时吸收光,据此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与反射色光的关系。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
75. (1)倒立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分析】(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在甲、乙两个实验中,虽然小孔的形状不同,但是塑料膜上成的像的形状相同,据此分析结论;
(3)分析甲和丙两个实验,当小孔前放蜡烛时,塑料膜上成的像与蜡烛火焰的形状相同;当小孔前放灯泡时,塑料膜上成的像与灯泡的形状相同,据此分析像与物体的关系。
(1)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倒立的实像。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到结论: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
76. (1)15
(2)不同
(3)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不能凭视觉判断运动物体的真实位置;开关闭合后不能马上看到灯光;先听见雷声后看到闪电等(任写一个,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v=c计算即可;
(2)光在真空、水、空气和玻璃中传播速度都不相等,据此得出结论;
(3)根据光速的大小,对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合理推测即可。
(1)光在超低温原子云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为:v=c=;
(2)本材料说明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3)假如光速只有3m/s,我们的世界会发可能会: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不能凭视觉判断运动物体的真实位置;开关闭合后不能马上看到灯光;先听见雷声后看到闪电等。
77. (1)透过的色光
(2)反射的色光
(3)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阳光照射在伞上时,只有红光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使瓜瓤看起来更红,瓜更好卖。
【分析】(1)根据表格一数据分析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2)根据表格二确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3)根据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分析判断。
(1)根据表格一可知,绿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绿光,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那么得到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2)根据表二的数据可知,绿色物体只反射绿光,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那么得到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3)水果店卖西瓜时,总喜欢撑起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目的是:阳光照射在伞上时,只有红光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使瓜瓤看起来更红,瓜更好卖。
78. (1)A
(2)因为实验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过滤后,只有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或蓝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图可看出紫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分析】(1)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分析判断;
(2)将白光和红光、蓝光分别经过三棱镜后出现的不同现象分析解答;
(3)根据图片确定三棱镜对不同光线偏折程度的不同,并据此推测色散现象发生的原因。
(1)我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故选A。
(2)我们得到(1)中答案的依据是:因为实验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过滤后,只有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或蓝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现象可知,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79. (1)P
(2)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判断;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物距和像距的差都等于0.5cm,这其实就是玻璃板的厚度,因此小柯的测量放的错误应该是测量像距时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1)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因为AA'距离小于AA'',所以对应的A到反射面的距离就会偏小。因为AP小于AQ,所以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P平面成像得到的。
(2)我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80. (1)③
(2)亮(大)
(3)B,C
【分析】(1)平面镜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房间B内的实验者身上反射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产生视觉,感觉这些光是从实验者的像发出的,因此房间要使像的亮度增大,就必须增大物体的亮度,即B的亮度大于A的亮度;
(3)结合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过程,对这个实验进行分析评价。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标记物所成的像与标记物的连线肯定与玻璃门垂直,且二者到玻璃门的距离相等,因此像的位置应该在③,那么他应该向③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亮;
(3)A.这个实验只有一个标记物,因此无法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不合题意;?
B.利用地砖的边长,可以方便地确定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利用地砖的边线与玻璃门垂直,可以方便的确定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C。
81. (1)10.0;同一
(2)放大;投影仪
(3)上
(4)远视
【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就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在开始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上,可以保证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2)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不但表现为形状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运动方向上的变化;
(4)根据光屏的移动方向确定光线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据此确定放入透镜的类型。
(1)根据甲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20cm-10cm=10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
(2)根据图乙可知,此时物距为15cm,即f (3)蜡烛变短,相当于蜡烛火焰向下运动,根据实像都是倒立的规律可知,像应该向上运动;
(4)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即放入透镜后光线比原来会聚了,那么放入的透镜应该是凸透镜,也就是远视镜片。
82. (1)大于
(2)15.0
(3)上
(4)左;缩小
【分析】(1)当凸透镜的直径相同时,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短吗,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
(2)焦距是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不但表现为形状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运动方向上的变化;
(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分析判断。
(1)根据图片可知,A的凸起程度比B小,因此透镜A的焦距大于B的焦距;
(2)根据图乙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20cm-5cm=5cm;
(3)根据图丙可知,蜡烛的像要回到光屏的中心就必须向下移动,那么蜡烛的移动方向与其相反,就必须向上移动。
(4)将透镜A换为透镜B,透镜的焦距变小,而物距不变,此时就相当于焦距不变,而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变小且像距变小,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缩小的实像。
83. (1)下
(2)缩小
(3)变大
(4)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或不在同一高度);蜡烛放在了焦点上(或u=f);蜡烛放在了焦点以内(或u(5)在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或成倒立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大于1倍焦距,成倒立的像(或u>f时,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分析】(1)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凸透镜不动,那么实像的运动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如果物体不动,那么像的移动方向与凸透镜的移动方向相同。
(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4)像的位置不正,不能成到屏上、在焦点上不成像、成虚像,或者像距太大,都可能导致找不到像的存在。
(5)可从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规律,或者成虚像或实像的条件等角度分析结论。
(1)根据图片可知,像只有向下运动才能回到光屏的中央。因为像的移动方向与凸透镜的移动方向相同,所以应该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2)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此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变大,像距也变大,那么这个像与原来相比变大。
(4)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可能的原因:
①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或不在同一高度);
②蜡烛放在了焦点上(或u=f);
③蜡烛放在了焦点以内(或u ④蜡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像。
(5)①比较从1到4列数据可知:在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或成倒立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②比较所有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大于1倍焦距,成倒立的像(或u>f时,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84.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B和C两点之间
(3)将蜡烛移到B点左侧,并调整光屏位置于E和F之间
【分析】(1)在实验前,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保证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2)当f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1)实验前,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和调整好的要求是: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体必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在B和C之间;
(3)当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体必须在二倍焦距以外,而像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那么操作为:蜡烛移到B点左侧,并调整光屏位置于E和F之间。
85. (1)倒立、等大的实像;20.0
(2)因为换的凸透镜焦距大于或等于40cm,所以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得不到实像
【分析】(1)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上时,那么成的是等大的实像,此时像也成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上;
(2)当物体在焦点上时,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虚像,不能成实像,据此分析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
(1)由图可知,此时的u=40.0 cm=v,则蜡烛恰好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上,即u=2f,那么凸透镜的焦距f=20.0 cm,此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2)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光具座也足够长,”胜哥”找不到像的原因:
①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
②物距等于像距,成平行光射出,无法成像。
86. 25°;不成正比;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合理即可)
【分析】【实验探究】根据图片可知,分度盘上的刻度值是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而折射角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可根据折射角=90°-刻度值计算出即可。
【实验结论】如果折射角的增大值与入射角的增大值都为定值时,二者就成正比;否则,二者就不成正比;
【评价交流】可以分析折射角的增大值与入射角增大值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到结论。
【实验探究】图中量角器读数为65°,则折射角的读数为:90°-65°=25°。
【实验结论】根据表格可知,当入射角依次增大20°时,折射角依次增大:12°、10°和6°,那么随着入射角的均匀增大,折射角增大的幅度越来越小,所以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
【评价交流】根据表格可知,当入射角依次增大20°时,折射角依次增大:12°、10°和6°,还可以得到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
87. (1)②③
(2)没有找到清晰的像就测量像距
(3)等大的蜡烛
【分析】(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将物距u与焦距f比较大小,根据比较结果判断成像的性质和像的位置,进而判断光屏的移动方向;
(2)在测定像距时,我们要靠感觉确定成像最清晰的点的位置。由于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因此这个点的位置都会有所差异,测量出的像距也会有所不同;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首先要固定好平面镜的位置,然后在前面点燃一支蜡烛,用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在镜子后面移动,直到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记下像的位置,继续下面的实验,据此确定所需的器材。
(1)为了时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那么光屏要向下移动;此时的物距u=50cm-20cm=30cm>2f,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v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10cm (2)做验证“等大实像”的实验,当每组物距均为20cm时,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除了测量误差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没有找到清晰的像就测量像距。
(3)若准备用该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除了把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外,还需将光屏换成等大的蜡烛。
88. (1)10.0
(2)40.0
(3)B
(4)A
【分析】(1)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焦点,从凸透镜到焦点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f;
(2)当物距和像距的和保持不变时,可以在两个位置成清晰的实像,即将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即可,但是成像的大小发生改变。
(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只有眼睛在异侧才能看到虚像的存在。
(4)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晶状体偏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弱,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用凸透镜矫正。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20cm-10cm=10cm。
(2)根据乙图可知,物距为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移动凸透镜后,当物距等于30cm时会再次看到清晰的实像,此时刻度线为:10cm30cm=40cm。
(3)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到16cm刻度线处时,此时物距u=16cm-10cm=6cm<10cm,在一倍焦距内,在蜡烛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人眼在图中B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4)根据丁图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因此是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选择镜片I,故选A。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