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名校精选精练 第三、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名校精选精练 第三、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3 07: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名校精选精练
第三、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1.小红写了一篇小论文,其关键词有“基督教”“法兰克王国”“庄园”“大学”“《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庭帝国”。她研究的主题是(  )
A.封建时代的欧洲
B.罗马帝国的兴衰
C.封建时代的亚洲
D.古代希腊文明
2.查理曼的墓志铭写道:“在这座坟墓之下,安息着伟大的信仰正统宗教的皇帝查理,他崇高地扩大了法兰克人的国家,隆盛地统治了四十七年。”这里的正统宗教是指(  )
A.佛教
B.印度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3.“由于法兰克早期的墨洛温王朝所实行的完全私有的赐地办法,耗尽了国王的全部土地,不仅在经济上削弱了王权,而且在政治上造成封建割据,因此后人进行了改革。”这一“改革”(  )
A.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B.推动了西欧社会封建化
C.导致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4.800年前后,该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800年,教皇在罗马为该国国王举行了加冕礼,称之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西王国
C.法兰克王国
D.意大利王国
5.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份材料表明(  )
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
B.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
C.农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领主和农奴矛盾尖锐
6.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出产提供他们和他们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
A.商品经济发达
B.严格禁止竞争
C.基本自给自足
D.自耕农为主体
7.有学者说,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这一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和封建制度的支柱,还在神权文化领域凌驾一切。下列史实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法兰克王国克洛维把土地赐给教会
B.封君和封臣的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
C.查理曼帝国命令人民把“什一税”贡献给教会
D.巴黎教师行会须从教会取得许可证
8.西欧中世纪不能用“一片黑暗”来概括。应该说是“黑暗”中孕育了光明,或者说既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因素。“光明”的因素有
(  )
①地中海变成罗马帝国的“内湖” ②基督教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
③庄园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再次兴起的城市取得自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9.“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
D.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10.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中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
INCLUDEPICTURE"00.tif"
INCLUDEPICTURE
"F:\\21秋\\9历史全国\\文件\\00.tif"
\
MERGEFORMATINET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11.据《罗马民法大全》记载:“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赦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说明该法的实质是(  )
A.保障罗马公民的合法权益
B.维护罗马统治者的利益
C.维护奴隶贸易的正常秩序
D.维护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12.英语国家的法律,吸收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西方国家的某些司法原则,也起源于罗马法。这表明罗马法(  )
A.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典
B.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13.“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工程建筑的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古希腊是世界文明之源
B.古罗马是世界文明之源
C.罗马文明继承了希腊文明
D.希腊文明继承了罗马文明
14.现在的日本年号“令和”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5.下列关于日本武士及武士集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武士集团逐渐形成
B.武士效忠的对象是主公而非国家
C.幕府统治开始于镰仓幕府时期
D.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权在握
16.“阿拉伯文化中心一直在不断转移、变动。最初的阿拉伯文化中心应推麦加和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期转入大马士革,到阿拔斯王朝时期巴格达成为阿拉伯文化中心,此后开罗取代了巴格达的地位,成为阿拉伯文化中心。”麦加和麦地那能成为最初的阿拉伯文化中心的原因是(  )
A.佛教的创立和传播
B.基督教的创立和传播
C.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D.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17.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被保存至今。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  )
A.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B.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C.对东欧各国的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D.保存、传播古典文明
18.“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二、非选择题(19题21分,20题21分,21题22分,共64分)
19.西方文明发展历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走向衰老,一个年轻有活力的野蛮民族就接过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
材料一 西欧文明传承示意图
INCLUDEPICTURE"1.tif"
INCLUDEPICTURE
"F:\\21秋\\9历史全国\\文件\\1.tif"
\
MERGEFORMATINET
(1)根据所学知识,填出示意图中国家名称。(5分)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材料二 “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
材料三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从10世纪起,随着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中世纪西欧文明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具体制度或表现。(9分)
(3)试从经济、教育方面任选一例,说明它对推动近代文明发展的意义。(7分)
20.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封建时代的欧洲”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搜集资料如下,请你参与其中。
【制度确立】
材料一 在查理·马特任宫相时,由于战争的需要,不断扩充自己属下的封臣,并向他们封赐一块土地作为采邑(“采邑”一词的原意即恩赐),以保证他们的生活和提供服兵役时的马匹及武器装备。加洛林王朝时采邑制大为发展,不但国王封赐采邑,许多大封建主也分赐采邑给自己的封臣。作为采邑封赐的主要是土地,但往往也包括国家官职和教会职务。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实行“采邑制”的主要原因。(4分)通过土地的封赐形成了什么制度?(2分)
(2)材料一中封赐土地和接受封地的双方分别被称为什么?(2分)在此基础上哪一观念逐渐流行开来?(2分)
 【经济法制】
材料二 
(3)图一反映的是欧洲出现的哪一组织形式?(2分)图二中人物统治期间,颁布了哪些法律文件?(4分)
【思想文化】
材料三 中世纪早期,学者们的思想灵感来源于《圣经》和教会;11世纪初期,西欧的一些主教们在教区内组建学校,并邀请知名学者担当主讲教师;12世纪,教会学校已开设了法学、医学和神学等正式课程。
(4)根据材料三,欧洲中世纪学校课程的设置有什么特点?(5分)
21.六七世纪的亚洲,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孝德天皇的改革,穆罕默德以宗教为纽带的征战,完成了国家的蜕变,日本和阿拉伯翻开了它们历史的新一页。
【矛盾丛生析原因】
材料一 六七世纪时,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7世纪时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分别面临怎样的危机?(6分)
【酝酿新生看过程】
材料三 (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材料四 
(2)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指出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力挽狂澜的人物分别是谁,(4分)解决危机的途径分别是什么。(4分)
(3)通过学习本课,谈谈你对“日本和阿拉伯翻开了它们历史的新一页”的理解。(6分)
【读史明智谈感悟】
(4)日本效仿唐朝改革取得了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答案
一、1.A 
2.C 
3.B 【点拨】据“由于法兰克早期的墨洛温王朝所实行的完全私有的赐地办法,耗尽了国王的全部土地,不仅在经济上削弱了王权,而且在政治上造成封建割据”可知,这一“改革”是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故B正确。材料与“基督教的传播”“欧洲民法”“查理曼帝国”无关。
4.C 
5.B 【点拨】据“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可知,农奴需缴纳实物地租;据“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可知,农奴需缴纳劳役地租,故B正确。A说法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C 7.B
8.B 【点拨】结合题干,依据所学可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中世纪的开始。“地中海变成罗马帝国的‘内湖’”是在2世纪,不属于西欧中世纪,故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1世纪“基督教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之后宗教神权统治着整个欧洲,给欧洲带来的是“黑暗”,故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属于“光明”的因素,故③符合题意;城市重新兴起,城市自治斗争不断,农村的佃户纷纷到城市居住,从而瓦解了庄园经济,封建经济走向衰落,属于“光明”的因素,故④符合题意。
9.D 【点拨】依据题干信息“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强调西欧城市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故A错误;城市取得自治权并不等于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B错误;城市要向领主纳税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统治,故C错误。
10.D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中的一句话‘主照亮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所以这枚校徽体现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教育的影响。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表述违背材料意思。D符合题意。
11.B 【点拨】据“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可以看出,该规定强调的是奴隶和隶农必须服从奴隶主,说明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故B正确。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B 【点拨】据“英语国家的法律,吸收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西方国家的某些司法原则,也起源于罗马法”表明罗马法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B正确;A、C、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3.C 【点拨】据“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可知,罗马文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文明,故C正确。B、D说法错误;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4.D 15.D
16.C 【点拨】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而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17.D 【点拨】据“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被保存至今”可知,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保存、传播古典文明,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没体现,排除。
18.B 【点拨】据“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知,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故选B。
二、19.(1)A古希腊;B查理曼帝国;C德意志;D意大利;E法兰西。
(2)政治: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以庄园制度为基础,城市手工业发展。教育:大学繁荣。
(3)中世纪大学兴起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为近代大学打下基础,对近代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或:西欧城市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20.(1)战争的需要。 封建制度。
(2)封君和封臣。 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
(3)封建庄园。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4)一方面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1.(1)日本: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阿拉伯半岛:部落间矛盾丛生、经济衰落、外族入侵。
(2)日本:孝德天皇;途径: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途径:创建伊斯兰教,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阿拉伯半岛统一后,不断扩张,建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4)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