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部编版历史八(下)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答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60年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有关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 B.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同时起步
C.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D.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3、1957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这样一个革命的过程中,社会财产没有遭到损坏,社会秩序没有发生混乱,社会生产没有下降。”其所表达的含义是( )
A.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 B.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C.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必要性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4、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收入中已占92.9%。这一状况说明我国( )
A.土地改革完成 B.市场经济活跃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基本实现工业化
7、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在上映后引起了不小反响。电影里的女主人公何小萍的生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被劳改,她的悲剧命运也从此展开。对于“文化大革命”,以下认识有误的是( )
A.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
B.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C.当时我们党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D.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9、在1956年1月的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公私合营以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糖蒜不甜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以上材料表明( )
A.进行三大改造,很有必要 B.进行三大改造,效果极好
C.三大改造后期,出现问题 D.进行三大改造,违背规律
10、中国已悄然进入“民调时代”,民意信息逐步进入政府决策咨询程序。这将有力地促进民主意识的提高,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下列选项中阻碍了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11、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通过法律的形式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回顾历史,我国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
①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规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④规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在于( )
A.范围不同 B.任务不同
C.合作程度不同 D.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同
13、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B.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1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进了城市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到工业中
15、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我国(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16、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无私奉献 B.廉政为民 C.改革创新 D.居安思危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二: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我国生产出了第一辆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机床制造厂……
(1)材料一是毛泽东什么时候说的?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一五”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我国优先发展什么工业?
(3)列举“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至少两项)
(4)请你说出“一五”计划完成的历史意义?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邓子恢在龙岩领导农民暴动……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这次暴动被誉为“闽西土地革命之先声”。
——摘自网络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邓子恢领导的农民暴动出于哪一重大会议的决策?
材料二中的《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哪一历史时期?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改革的具体规定。
(4)据材料四概括,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19、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材料三 山东红旗人民公社办的公共食堂,将野菜和红薯那样的粗食,精心烹调成“山珍海味”,已经做到一个月九十顿饭顿顿不重样。
——《人民日报》(1958年11月)
材料四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材料一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哪些教训?
(3)材料三反映哪一历史事件?1958年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左”的错误?
(4)据材料四,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以史为鉴,说说“文化大革命”这段沉重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2021春部编版历史八(下)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答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60年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有关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 B.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同时起步
C.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D.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A
2、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B
3、1957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这样一个革命的过程中,社会财产没有遭到损坏,社会秩序没有发生混乱,社会生产没有下降。”其所表达的含义是( )
A.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 B.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C.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必要性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答案】B
4、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5、《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6、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收入中已占92.9%。这一状况说明我国( )
A.土地改革完成 B.市场经济活跃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基本实现工业化
【答案】C
7、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在上映后引起了不小反响。电影里的女主人公何小萍的生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被劳改,她的悲剧命运也从此展开。对于“文化大革命”,以下认识有误的是( )
A.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
B.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C.当时我们党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D.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答案】D
8、“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A
9、在1956年1月的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公私合营以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糖蒜不甜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以上材料表明( )
A.进行三大改造,很有必要 B.进行三大改造,效果极好
C.三大改造后期,出现问题 D.进行三大改造,违背规律
【答案】C
10、中国已悄然进入“民调时代”,民意信息逐步进入政府决策咨询程序。这将有力地促进民主意识的提高,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下列选项中阻碍了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答案】D
11、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通过法律的形式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回顾历史,我国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
①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规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④规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12、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在于( )
A.范围不同 B.任务不同
C.合作程度不同 D.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同
【答案】D
13、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B.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答案】B
1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进了城市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到工业中
【答案】C
15、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我国(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答案】C
16、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无私奉献 B.廉政为民 C.改革创新 D.居安思危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二: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我国生产出了第一辆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机床制造厂……
(1)材料一是毛泽东什么时候说的?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一五”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我国优先发展什么工业?
(3)列举“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至少两项)
(4)请你说出“一五”计划完成的历史意义?
【答案】
(1)材料一是:毛泽东解放初期说的。反映了我国当时工业落后的现状。
(2)1953年,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3)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厂、宝成铁路、青藏公路等。
(4)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邓子恢在龙岩领导农民暴动……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这次暴动被誉为“闽西土地革命之先声”。
——摘自网络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邓子恢领导的农民暴动出于哪一重大会议的决策?
材料二中的《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哪一历史时期?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改革的具体规定。
(4)据材料四概括,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答案】(1)八七会议。
(2)解放战争时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19、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材料三 山东红旗人民公社办的公共食堂,将野菜和红薯那样的粗食,精心烹调成“山珍海味”,已经做到一个月九十顿饭顿顿不重样。
——《人民日报》(1958年11月)
材料四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材料一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哪些教训?
(3)材料三反映哪一历史事件?1958年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左”的错误?
(4)据材料四,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以史为鉴,说说“文化大革命”这段沉重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答案】(1)①重工业。②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①“大跃进”运动。
②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
(3)①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对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4)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启示: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