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重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每个学生一张画有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条形图又可以分为哪两类?
生: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那么在折线统计图中你又学了哪些生: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把相关知识写成这样的图表,那么这个位置可能是什么?
生: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也有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他能把迁移的思想用到这里推测出可能有复式折线统计图,会是这样吗?如果有复式折线统计图那么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会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这节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点
(一)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引出和绘制
1.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作出了这样的统计图,你们认识这两幅统计图吗?
生: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回答得很完整。
师: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
生:横轴表示的都是时间,纵轴表示的都是人口数。
师:你能很快的读懂图上的内容吗?老师考考你们,知道的就直接起立回答。
第一个问题:2001年——2010年中上海市哪一年的出生人口数最多?
生:2007年
师:不错
,第二个问题:2001年——2010年中上海市哪一年的死亡人口数最多?
生:2010年
师:嗯很快
第三个问题:哪一年中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少?
生:2007年
师:这次好像有点慢呀,老师问你一下你是?
生:一下看上面一下看下面不容易观察比较
师:老师再采访一下你,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麻烦
师: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它变得容易一点,不这么麻烦?
生:把两幅图合在一起。
师:合在一起?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以前有过这样的学习经验吗?在哪学过?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学过
师:他能回忆旧知来探索新知找出类似的方法叫类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师:把两幅图合起来,这倒是个好办法,但它们具备合并的条件吗?
生:它们的横轴和纵轴是一样的可以合并在一起。
师:下面就把你们刚才的想法画在作业单上吧!
2.学生绘制,教师巡视,收集资源。
收集一幅没写标题但画了图例的作业单以此说明要将标题补充完整,收集一副写了标题但没标图例的作业单的以此强调要标图例,收集一副图例用线的颜色来区分的正确的作业单进行展示,如果有用线的虚实或对应点的形状来区分的也进行展示
3.演示学生的作业单
师:老师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位同学是这样画的,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展示没写标题的)你有什么建议和补充吗?
生:他没有将标题补充完整
师:那你的建议是什么?
生:标题应该是2001年—2010年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师:这样你又能看懂吗?(展示写了标题的但没标图例的)
生:看不懂,没标图例,无法区分哪条表示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哪条表示上海的死亡人口数
师:的确如果没有图例的话我们无法区分哪条折线表示上海的出生人口数量哪条折线表示死亡人口的数量,为了让每个看图的人都能读懂图的内容我们应该标明图例,区分两组不同的数据。所以我们在画图时一定不要忘记标图例。
师:这样行吗?看得懂吗?(展示正确的作业单)
生:可以,看得懂
师:我们在画图时图例是不唯一的,既可以用线的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线的虚实来区分还可以用对应点的形状来区分等不管哪种我们只要能区分两组数据就行。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画法。
师和生一起回顾: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再标图例,描点,标数据,顺次连线。
师:像这样,一个统计图中有两条不同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之为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问题,哪一年中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少?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方便观察比较
生:感觉很快……
师:哪一年中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少?
生:
师:的确,像现在这样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很方便比较,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今天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之前学的单式折线图有什么最直观的不同?
生1: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生2:单式折线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折线图有图例。
生3:单式折线统计图只能得到一组信息,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得到两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总结的很到位,我们刚才是因为什么才把两幅统计图合并为一幅的呀?
生:是为了方便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
师:也就是说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同意吗?(板书:优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
生:同意
师:既然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那么你能很快比较出哪一年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多吗?你是怎么比的?为什么?
生:2003年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多。
师: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生:我是竖着比的(引导得出:竖着的两个数据之间的线段越长说明那一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量差距越大,线段越短说明那一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量差距越小)
师:除了可以竖着比,还可以怎么比?
生:横着比,比它们的变化趋势
(三)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分析统计图)
师:下面你们就自己比比看,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同桌讨论一下
1
根据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吗??
师:谁来说说?(逐年分析)
答案不唯一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比死亡人口数少。
师: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负增长。(齐读小精灵的话)
?
结合全国2001年~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
答:全国2001年~2010年出生人口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死亡人口数整体呈上升趋势。
预测:如果照此下去,全国人口也可能出现负增长。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比较、分析可以推测得出一些结论,进而作出一些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进而达到未雨绸缪,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吧!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两道题时间充裕就做完,做不完就留作课后作业。)
四、课末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真不错,有这么多的收获,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下节课我们接着来解决一些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的问题。折线统计图
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是冀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本单元在教学单式折线图之后立即教学复式折线图,是考虑到学生已有单式条形图和复式条形图的基础,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看图读信息的能力,而且条形图在呈现数据的思想方法与折线图有本质上的一致,所以,学生具有同时学习单复折线图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
过程与方法:1、能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能根据统计图中折线的走向进行判断和预测。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和生活经验回答并说明问题。
情感态度:体验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单式和复式折线图的特征,读懂折线统计图
2、用语言描述实物的变化
3、根据生活统计图图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难点
1、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2、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预测
3、能对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建议
在折线图教学中,联系统计表里的数据来看,本单元内容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从认识条形统计图到认识折线统计图,是统计的一次扩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注意一下几点:
1、抓住核心知识点,突破难点。从折线统计图的知识中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实际意义,只要学生能掌握这一点,就能很好地运用。
2、让学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会这些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经历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构建数学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形成方法的过程。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4课时
课题
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1
特殊单式统计图
1
复式折线统计图
1
读统计图
1
第一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82至8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
2、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会看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升降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3、主动参与观察、交流活动,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教学设计
一
情景引入,迁移感知
课件出示数据。
1月:9.7℃
2月:12.8℃
3月:17.4℃
4月:22.6℃
5月:25.5℃
6月:29.3℃
7月:32.8℃
8月:34.4℃
9月:30.1℃
10月:25.5℃11月:19.6℃
12月:14.2℃
师:这是老师收集的2014年石家庄地区每个月平均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
:1: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
生2: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师: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课件播放)
师:从折线统计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
生1: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
生2: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
情景延续,感悟新知
1.
读懂图意。
师: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出示教材82页折线统计图)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这一年平均气温最高的点在哪里?这一年的平均气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
2.
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教材82页的问题,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
小结。
师: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不仅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生总结:折线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反应数据的变化情况。(板书)
三
巩固练习
教材83页练一练1,2题
四
达标反馈
小洪把室内气温的变化画成下面的统计图.
(1)小洪每隔_____时测量一次气温.
(2)从这一天8:00到18: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_____.
答案:2
从8:00到14:00气温一直上升,从14:00到18:00气温一直下降.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
布置作业
(1)这是一个_____统计图.
(2)这五年平均年降水量是_____毫米.
(3)最均年降水量的是_____年.
(4)2005年的降水量比2008年多_____%.(百分号前保留整数)
答案:(1)折线
(2)802
(3)2007
(4)20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反应数据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如图是航模小组制作的两架航模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的记录。
(1)甲飞机飞行了(???
)秒,乙飞机飞行了(???
)秒,乙飞机的飞行时间比甲飞机短(???
)。
(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25秒甲飞机的飞行高度是(???
)米,起飞后第(???
)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
???)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答案:(1)40,35,;(2)25,15,30。
第二课时
特殊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84~85页
教学目标:
???
1.经历读稍复杂折线统计图、交流信息和进行简单预测的过程。
???
2.能读懂稍复杂的单式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预测。
???
3.体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直观性和科学性,获得丰富的统计知识和经验,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
能读懂稍复杂的单式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汛情公告,让学生说一说得到了那些数据信息?
生:警戒水位32米,历史最高水位32米。
师:如果想清楚地表示水位变化情况,应该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数据?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水位变化折线统计图。
二
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这幅图和我们之前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何不同?
生1:这幅图的纵轴分割不均匀。
生2:纵轴0~31只有一格,而且不是直线。
师:图中0到31表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之后,请同学回答。
2.师: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84页(1)(2)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位的变化情况,先小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提出问题(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预测,只要学生预测的有依据、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
3.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三
巩固练习
教材85页练一练1、2题
四
达标反馈
下图是护士给一位病人测量体温后,所绘制的统计图.
①护士每隔_____小时,给这位病人测量一次体温.这位病人第一次体温记录是_____月_____日_____时,此时体温是_____.
②在相邻两次的测量数据中,从6月_____日_____时到6月_____日_____时,这位病人体温升高得最快;从6月_____日_____时到6月_____日_____时,这位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
③从6月_____日_____时到6月_____日_____时,这位病人的体温持续下降,累计降低了_____%.(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①6
,
6
7
6
,
39.5
②7
12
7
18;7
6
7
12
③8
0
9
0,
5.6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帮助?
六
布置作业
如图是某地美好家园商场去年7~12月毛衣销售量的统计图.
①毛衣销售量在去年7~12月中_____月最多,_____月最少.
②毛衣销售量从_____月到_____月增长最快.
③如果你是商场经理,在进货方面有什么考虑?
答案:①12
7
②9
10
③
毛衣是季节性消费品,在秋冬季节需求量较大,故在这两个季节可进货多一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本节课中折线统计图的不同之处,思考探索图中的信息,发挥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这幅图和我们之前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何不同?
生1:这幅图的纵轴分割不均匀。
生2:纵轴0~31只有一格,而且不是直线。
师:图中0到31表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之后,请同学回答。
2.师: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84页(1)(2)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位的变化情况,先小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提出问题(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预测,只要学生预测的有依据、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
4.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86至8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能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读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中,了解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意识,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如今大约有多少人?
生:14亿左右。
师:祖国从成立到现在,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面是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统计表。(表中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单位:亿人
年份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合计
5.74
6.95
10.08
11.34
12.66
13.33
女
2.77
3.88
4.89
5.49
6.12
6.51
男
2.97
3.57
5.19
5.85
6.54
6.82
看完图片,你想说什么?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那些信息?(找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师:如果想要清楚地表示六次人口普查总人数的变化情况,应该用什么统计图?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
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进一步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课件展示六次人口普查总人数变化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读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
师:如果要清楚地表示六次人口普查男女人数的变化情况,怎么办呢?
生:用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
师:好,那我们用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出示课件)现在请同学们试着在这两幅图中观察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讨论。
师: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当同学们回答问题时一边看左边的统计图,一边看右边的统计图,你感觉到这样比较麻烦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放在一幅图中。
师:怎么放在一幅图中?
生1:把男生人数的折线画在女生的图中。
生2:也可以把女生的折线画在男生的图中。
师:在这幅图上就同时可以反映男女人数的变化,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
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师:怎样区分哪条线是男生人数变化或女生人数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师结合回答板书“?-----男”?、“——女”)并指出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师: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那么这幅图呢?
生: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能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绘制在你的方格纸上?
3、课件展示:
友情提示
(1)绘制男生或女生时,先描点,然后连线。
(2)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实线、虚线对男女生加以区分。
(3)标题因该变为“六次人口普查男、女人数统计图”
(4)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数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男女人数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
限性,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哪位同学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部分同学完成后,找出绘制的不同的统计图分别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出示教材87页议一议中的三个问题,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三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教材87页练一练1、2、3题
四
达标反馈
上图是某啤酒厂1999至2002年啤酒产量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不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那些技能?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让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数据,分析、比较数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熟练的多少。
便于比较、分析数据
教学反思
回顾课堂我觉得亮点之处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重点让孩子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他们会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了解复式图的优势。在研究完画法和特点后,再进行看图分析数据的训练,体现统计图的应用功能。
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国男女身高和平均体重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应用广泛。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表示A市
第四课时
读统计图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下册8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分析数据信息、发现和提问题的过程。
2、能读懂生活中的统计图,能对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3、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用统计图表述和交流数据的直观性和科学性。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生活中的统计图,准确地从图中找到信息。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读图思考
出示教材89页例4统计图,给学生充分的读图时间。
交流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这幅图反应了我国自2003年起财政收入情况。
生2:图中连在一起的圆表示该年度的财政收入。
生3:下面的箭头表示外汇储备增长。
生4:圆形和箭头的大小与数额的多少有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哪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之后,请学生回答,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二
深入探究,积极思考
出示教材89页例5统计图,教师首先介绍“亿本币”的意思,并且告诉学生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卢比与美元的汇率,再让学生自己读图。
交流从统计图中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三
巩固练习
教材89页做一做
四
达标反馈
妈妈记录了双胞胎兄妹小明和小红0~10岁的身高,如下表。
姓名身高(cm)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明
45
72
88
94
101
110
116
123
134
139
145
小红
45
70
85
94
100
108
115
120
130
135
140
(1)根据表中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2)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长了几厘米?小红呢?
五
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六
布置作业
根据小洪记录的昼夜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时间
6时
12时
18时
24时
次日6时
温度
5℃
15℃
8℃
0℃
5℃
(1)一昼夜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反思
通过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学生能经历读统计图、分析数据信息、和发现和提问题的过程,体会和感受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
爱国数学家——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单元测试卷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一、
填空(28分)
1、对于数据组2,4,4,5,3,9,4,5,8,1,众数是(
),中位数是(
),平均数是(
)。
2、在一次英语口试中,1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单位:分):80,70,90,100,80,60,80,70,90,100,则这次英语口试中,这10名学生得分的众数是(
)。
3、若一组数据6,7,5,6,x,1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
4、五(3)班同学出去郊游,据统计:12人喜欢喝可乐,28人喜欢喝矿泉水,8人喜欢喝冰红茶。如果还有10人要加入郊游队伍,应多准备(
)比较合适。
5、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
),它能反映这组数据的(
)。
6、我们已经学过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和(
)统计图.
7、(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8、刘强10岁,体重50千克,与同龄的男生标准体重是28千克相比较,刘强显得(
)
二、
判断(12分)
1、众数就是大众化的数据。
(
)
2、有些数据中,中位数和众数有可能是同一个数。
(
)
3、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
(
)
4、4.2、5.0、6.8、7.2、5.0、5.0、7.8这组数据的众数是5.0.
(
)
5、反映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最好的表示方法是选用折线统计图。
(
)
6、每一组数据中一定有一个数是众数。
(
)
三、
根据数据回答问题(30分)
1、下面是五年级1班女生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单位:米)
2.5
2.35
2.57
3.05
2.83
2.5
2.83
2.92
2.45
2.80
2.5
2.62
3.10
2.60
根据这些成绩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算出平均成绩。
五年级1班女生跳远成绩统计表
成绩
2.4米以下
2.4~2.69米
2.7~3米
3米以上
人数
根据这个统计表填空:
(1)这个班女生跳远成绩(
)范围最多。
(2)这个班女生跳远最好成绩是(
)。
(3)这个班女生跳远成绩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
),平均成绩是(
)。
2、在一次英语口语考试中,20名学生得分如下:(单位:分)
80
70
100
58
82
68
92
80
70
92
65
80
95
80
90
80
76
68
65
80
对照上面的数据完成下表。
成绩/分
90—100
80—89
70—79
60—69
不及格
人数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2)这20名学生本次英语口语考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3)你认为哪个数据代表这20名学生考试成绩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四、操作题(26分)
1、某地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2003年月销售量统计如下表。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75
80
62
45
53
42
38
46
35
32
37
30
B
30
40
38
42
45
43
46
39
42
50
43
52
(1)哪种品牌彩电全年总销最高?
(2)为了清楚地展示两种彩电全年的变化趋势,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哪种更合适?为什么?
(3)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从上面统计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2、李老师2001—2006年收集国内邮票和国外邮票的数量如下表。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国内邮票
46
28
30
32
40
50
国外邮票
30
22
20
18
18
16
(1)根据以上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1)哪一年两种邮票所收集
的数量相差最少?
(2)简单分析两种邮票收集数量的变化情况?
5、解决问题。(16分)
1.甲、乙、丙三个同学站成一排照相,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站法?
2.五一班的36名同学都订杂志,有19人订了《小学生必读》,23人订了《科学探索》。两种都订的有多少人?
3.用1、3、5、7四个数字可以组多少个没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答案:一、1.4
4
4.5
2.80
3.6
5.2
4.矿泉水
众数
5.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6.折线
条形
7.条形
8.胖
2、.×
.×
√.
√
×
3、略
4、略
5、1.6种
2.6人
3.12个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用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
3.体验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用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和学生谈话:全民运动——足球,说一说罚点球的规则。引出教学情境:五年级(3)班要选择甲、乙、丙三人中的1人去罚点球,让谁去?
引导学生明白: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探究折线统计图
出示甲乙丙第一周罚点球情况统计表
一
二
三
四
五
甲
2
6
1
4
7
乙
4
5
4
5
5
丙
2
3
4
5
5
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的选择,以及理由
根据统计表,把这些零散的数据放入统计图,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画完之后你有什么新的想法么?
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全班交流两种统计图,比较两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用不同的条形表示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用点和折线来表示数据的多少和增减情况
并说一说你的选择是否发生了变化
(3)假如把你绘制的统计图带回家给父母看,如何让父母一眼看懂。
横轴、纵轴、表头、图例
还是没有确定的选择,怎么解决呢?——继续比赛
出示第二周的点球情况统计表
六
七
八
九
十
甲
3
5
10
4
7
乙
6
7
6
8
7
丙
6
6
7
8
8
再说一说你的选择
谈一谈你的想法
练习
课本83页练一练1.2题
四、谈一谈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