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猜题卷 新高考版 山东地区专用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猜题卷 新高考版 山东地区专用word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4 07:08:45

文档简介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猜题卷
新高考版
山东地区专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诸侯国国君通过玺符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和军队调动收归上来,体现出行政权的集中,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排除A项;官僚政治始于春秋战国,是逐渐确立的过程,排除C项;D项结论错误,排除。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行冠礼仪式”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B项正确。年画是民间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排除A项;图中为京剧妆扮,不能说明秦代有戏剧艺术,排除C项;年画是艺术作品,不能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汉代户籍登记规定严格,这有利于政府赋役的征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汉初儒家思想并非指导思想,且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对户籍规定的指导,排除B项;户籍登记规定的严密并非针对商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南北方技术融合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制瓷技术的融合,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并非主要原因,B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非到南宋才确立,C项错误;手工业技术南北融合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而不是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康熙和乾隆对才疏学浅和年力已衰的官员采取了“原品休致”的方式,这样既相对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素质,也维护了官僚体系的稳定,C项正确。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大不符合题干主旨信息,A项错误;“受到退休年龄的严格限制”材料不能体现,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家观念,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在中国最典型的体现为对进化论的接受。甲午战后,时人将民族危机称为“亡国灭种”,从民族的角度解释当时的危机,有利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以朝贡外交为典型,故这种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冲破天朝上国观念下的道德和文化优越感,从而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给予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撼与屈辱,洋务派“自强”口号的提出表明其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观,与顽固派坚持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观截然不同。此后,甲午战后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界流行的进化论都是对洋务派“自强”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故这种转变始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B项;这种转变受进化论的影响,而非受社会进化论的影响,但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现实刺激才是根源,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英国报刊广泛关注“朝鲜问题、中日和谈问题和双方实力评估的问题”,体现了战争形势的国际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报刊的看法存在分歧,无法推断出其看法是否符合中日军事力量对比,B项错误,排除;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8.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这一举措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当时国内金融,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市场,D项正确。国民政府币制改革针对的是金融问题不是国家独立主权问题,排除A项;针对美国收购中国白银而进行的币制改革,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但不能得出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这个结论,排除B项;仅依靠币制改革,不能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切有收入的人民”“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征”“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可知,中共的税收政策遵循的是税收公正原则,这样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税收公正原则是税收科学化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共已建立起科学的税收制度”,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了1940年中共的税收政策,“中共税收政策始终符合经济规律”的结论过于夸张,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一方面是通过温和而适当的手段,将少数反对派赶出雅典;另一方面又不至于严重影响反对派的家庭和财产”可知,材料反映了陶片放逐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及保护私有财产具有积极作用,即有利于城邦政治的稳定,A项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两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可得出,此时正值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展时期,书籍的大量出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C项正确。“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宗教改革,排除B项;现实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期,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成立“技艺、制造和商业促进协会”的目的一方面是制造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市场,正是市场和生产的互相作用,促进了技术创新,A项正确。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B项错误,排除;“发明英国的奢侈品”并不意味着社会奢侈之风盛行,C项错误,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贫富差距拉大激化社会矛盾,D项错误,排除。
13.答案:B
解析:材料“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体现的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B项正确。美国参加一战的时间是在1917年,材料的时间是一战前,而不是一战后,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用行政办法”可知斯大林模式体现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优先发展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计划指令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排除;据材料“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可知,在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无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项错误,排除;材料从经济角度阐述斯大林模式,未体现其政治特征,C项错误,排除。
15.答案:D
解析:西方国家发展国有企业,一定程度上实行国家所有制,是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这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西方国家发展了国家所有制,但生产资料私有制并没发生改变,排除A项;当时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发展,在结构上也有变化,但只是工业结构变化,而不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国有企业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最大限度的支配社会资本,排除C项。
16.答案:图3:“文化大革命”时期。理由:这一时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工业建设项目较少;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投资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4分)
图4:“一五”计划时期。理由: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得到苏联的援助,以东北地区为投资重点;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建设成绩突出,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兴建公路。(4分)
图5:社会主义新时期(1978-1999年)。理由:新时期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东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国家利用核能源,缓解东部电力紧缺问题,在珠三角地区建设核电站;两岸关系缓和,国家提出“和平统一”,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建设。(4分)
解析: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抓住地图细节,如图3对应的历史时期工业建设项目较少,图4对应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投资,图5对应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了投资。在分析理由时注意史论结合,要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角度进行作答。
17.答案: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①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对中共中央决定将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进行论述。由于此时处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中共中央未能查到中共“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把7月1日作为建党节,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4分)
②结合代表们的回忆进行论述。结合谢觉哉的回忆和近代中国交通的情况,毛泽东、何叔衡既然是乘船动身的,必然是从长沙到武汉,再从武汉乘船去上海,途中不停留的话,约需五天左右时间。即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不会早于7月4日。结合刘仁静的回忆,可知其是7月7日左右到达上海的。结合包惠僧的回忆和周佛海、陈公博的回忆,可判断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在8月1日之前。(6分)
③无法确定中共“一大”的准确召开时间并不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始终坚持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题以建党节作为切入口,通过谢觉哉、刘仁静、包惠僧等中共“一大”代表的回忆材料,谈对建党节确定的理解,考查近代中国相关史实,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强化家国情怀。①根据材料“1941年”“中共中央”等信息并结合抗日战争的时代主题对建党节的确定进行论述。②根据材料谢觉哉“1921年6月29日的日记”等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的交通情况进行论述;根据刘仁静的回忆结合时间“7月初的几天在南京……还在南京停留了两三天”等信息,可推断出刘仁静到达上海的时间;根据材料“7月15日坐海船直赴上海,大约20日到达”等信息并综合周佛海等人的材料,可推断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在8月1日之前。③根据推论阐述对建党节定于7月1日的认识,需结合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论述,注意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答案:(信息提取、史料价值各任答三点,每点2分,材料内容总论2分,多答不得分,共计14分。)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是明朝时期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与朝廷上层有着密切联系,其日记属于当时人记录当时事,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材料内容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虽然所有由大臣制订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可用于研究明朝的朝廷议事情况,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多维度的认识
利玛窦的日记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记录明朝的政治体制,具有客观性,从侧面反映了明朝政治体制的情况
这六个部管理着整个帝国的生活
可用于验证明朝六部制度的存在及其地位
除这几个正规部门外,还有另一种参议机构,由三四个成员组成,有时六人。他们叫作阁老,他们的具体职责是国家的普遍安全,这是皇上的秘密机构
可用于验证明朝内阁制度的存在及地位
他们所作批复要呈给皇上本人,由皇帝按自己的看法加以批准或驳回或修改,他的最后决定写成书面文件,作为他的直接命令付诸实施
可用于研究明朝内阁制度的运作情况及验证“票拟”“批红”等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体制。本题将利玛窦的日记作为史料引入,考查明朝政治体制等相关史实。利玛窦在明朝时期来到中国传教,是历史的亲历者,其日记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来使用,对于研究明朝政治体制具有很大价值。“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虽然所有由大臣制订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等信息反映了明朝君臣议政的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朝政治体制的运转。“这六个部管理着个帝国的生活”等信息反映出六部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可用于验证明朝政治体制中的六部制度。“除这几个正规部门外,还有另一种参议机构,由三四个成员组成,有时六人。他们叫作阁老,他们的具体职责是国家的普遍安全,这是皇上的秘密机构”等信息反映了明朝内阁制的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朝内阁制及与之相关的制度。根据材料整体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利玛窦的日记从侧面反映了明朝政治体制的运作情况,多角度验证了明朝时期的政治情况。
19.答案:(1)示例:
主题: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
读者:18世纪后半期,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扩展到法国,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革命的冲击下,社会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处于剧烈的变革和震荡中。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在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求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了。请问诸位: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笔下的冉阿让怎么评价?
文学家:冉阿让正直善良,却因为社会现实而终身生活在“悲惨世界”中。
出版社编辑:作品热情赞美并歌颂了人类美好的心灵,同时也揭露了法国社会的黑暗。
读者:19世纪真是人才辈出呀。
出版社编辑: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济慈等,法国的雨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创作出众多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学作品。
读者: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出版社编辑: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一方面歌颂民主与自由,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另一方面,以美好的理想从侧面抨击当时的社会现实。总之,浪漫主义风靡19世纪的欧洲。(8分)
其他主题:主题明确,紧扣19世纪法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如: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扩展等)。
(2)从社会政治的角度: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法国封建贵族势力衰亡,资产阶级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而发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法国风起云涌,是一部社会政治史。从社会经济的角度:随着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扩展,法国资产阶级的剥削方式在不断变化,是一部社会经济史。(7分)
解析:(1)本题要求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法国的历史人物对话场景。因此解答本题首先应紧扣设问中的时间,即19世纪,在这一时期法国发生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件主要有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扩展等,可从其中任选一个进行论述。其次场景是在文学沙龙。因此解答本题必须选定符合题意的论题和设计符合场景的人物身份展开对话。对话设计逻辑清晰、完整即可。(2)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答题的角度。考生所选取的角度应该集中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从社会政治的角度: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法国封建贵族势力衰亡,资产阶级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而发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法国风起云涌,是一部社会政治史”上述即《人间喜剧》中与法国政治相关内容。“从社会经济的角度:随着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扩展,法国资产阶级的剥削方式在不断变化,是一部社会经济史”同理,即《人间喜剧》中与法国经济相关内容。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猜题卷
新高考版
山东地区专用
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C.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
D.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2.图1为清代山东潍县年画《秦始皇进宫》,描绘了公元前238年21岁的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仪式的故事。该年画(
)
图1
A.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B.可以反映秦代的民风民俗
C.说明秦代戏剧艺术已出现
D.客观还原了历史真实面貌
3.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对于户籍登记有着严密的规定。每户户主、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及其承担的徭役和人口税都要翔实登记。文帝以后,又增加了籍贯、住址、身份、相貌、身高、残疾和财富情况等。这些严密的登记管理(
)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C.利于政府赋役征收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4.图2为南宋景德镇青白釉观音像,该像将北方的白瓷技术和南方的青瓷技术融于一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图2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南方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C.科技领先地位的确立
D.人们审美观念上的变化
5.清康熙十年,圣祖召见侍郎严正矩等三人,召对中见三人才识浅薄,于是谕吏部令以原品休致(退休);乾隆四十八年,高宗召见少詹事兴桂,“见其年力已衰,已降旨将伊原品休致”。据此可知,清代“休致”(
)
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大
B.受到退休年龄的严格限制
C.维护了官僚体系的相对稳定
D.深受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
6.在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现实刺激下,近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逐渐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这一转变(
)
A.阻碍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B.始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源于社会进化论的影响
7.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在朝鲜问题、中日和谈问题和双方实力评估的问题上,英国报刊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泰晤士报》和其他一些报纸看好日本而不看好中国,另有一些报刊的看法则与之相反。这一状况(
)
A.反映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B.符合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C.体现了战争形势的国际影响力
D.导致中国战前盲目乐观
8.1934年,美国颁布《白银法案》,据此大量高价收购中国白银,国民政府于1935年进行了币制改革,确定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并且禁止白银流通,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这一举措(
)
A.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
B.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
D.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稳定
9.1940年,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纳税多少。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征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这一主张的提出(
)
A.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阶级斗争的路线
B.意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
C.说明中共已建立起科学的税收制度
D.表明中共税收政策始终符合经济规律
10.在此前贵族的权力斗争中,失败一方要么被消灭,要么被没收财产后驱逐出境。而陶片放逐法的实施,一方面是通过温和而适当的手段,将少数反对派赶出雅典;另一方面又不至于严重影响反对派的家庭和财产。材料意在强调陶片放逐法(
)
A.有利于城邦政治的稳定
B.能避免僭主政治的出现
C.保证了公民参政的权利
D.确保了公民政治的效率
11.15世纪,英国出版商卡克斯顿出版了大量书籍。为吸引买家,他称某本书是“王子、领主、男爵或骑士”的必读书,同时还会加上适合“所有普通人”的字样。大众读者甚至可以和贵族们拥有同样的书籍。这反映出(
)
A.社会等级观念的消除
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C.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D.现实主义文学的流行
12.1753年英国成立了技艺、制造和商业促进协会,协会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改善设计风格,发明英国的奢侈品,并且为英国本地或其殖民地产出的原材料寻找新的使用途径。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市场需求促成技术创新
B.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财富增长
C.社会消费奢侈之风盛行
D.贫富差距拉大激化社会矛盾
1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为美国参加一战后的一次演说
B.反映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
C.意在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
D.表明美国已放弃中立政策
14.斯大林模式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由此可见,斯大林模式(
)
A.使苏联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B.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
D.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控制
15.1981年法国国有企业的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职工占就业人口的21.5%,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50%……联邦德国分别为12%、10.5%和12.7%;英国分别为11.1%、8.1%和20%,涉及了煤炭、钢铁、电力、煤气、铁路、原子能、宇航等领域。这表明,当时西方国家(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改变
B.国民经济结构发展到新阶段
C.社会资本被国家最大限度掌握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图3、图4、图5是中国现代三个历史时期——“一五”计划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新时期(1978-1999年)的主要工业建设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指出图3、图4、图5反映的时间阶段,并说明判断理由。
17.(14分)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的指示,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没有条件查证“一大”召开的日期。因此,中央决定把召开“一大”的1921年7月份的月首,即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
人物
简介
谢觉哉
谢觉哉在1921年6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日记中五个圈代表的意思是“共产主义者”
刘仁静
刘仁静本人回忆,他于1921年6月下旬从北京动身南下,7月初的几天在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年会,年会结束后,还在南京停留了两三天,才去上海参加“一大”
包惠僧
包惠僧回忆说,他是7月15日坐海船直赴上海,大约20日到达。
据他回忆,董必武、陈潭秋两人到达上海的时间,和他不相上下
陈公博、周佛海
二人回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一共开了六天会,最后一次会议的第二天凌晨发生了孔阿琴被杀案件,这一案件在1921年8月1日被当时的《新闻报》报道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建党节定于7月1日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虽然所有由大臣制订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这六个部管理着整个帝国的生活。……中央各部都由一位被称为尚书的主管官来主持,他有两位副职,头衔是侍郎——即左右助手。在京城和全国,这三位都列身于职位最高的贵人之中。他们负责组织和监督所有的下级部门,每个下级部门都有其副主管官、书记、秘书、助理、管事人和很多别的助手。
除这几个正规部门外,还有另一种参议机构,由三四个成员组成,有时六人。他们叫作阁老,他们的具体职责是负责国家的普遍安全,这是皇上的秘密机构。现在皇上不像以前的习惯那样,公开和阁老一起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了,所以阁老们整天待在宫里,批复呈给皇帝的无数奏折。他们所作批复要呈给皇上本人,由皇帝按自己的看法加以批准或驳回或修改,他的最后决定写成书面文件,作为他的直接命令付诸实施。
——摘编自[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明朝的政治体制有哪些史料价值。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的文学巨著《人间喜剧》,既是一部现实的风俗画卷,又是作家亲身阅历的文学再现。这部作品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阶级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取代贵族而入主社会的资产阶级形象,大致由三类人构成:1.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特点的老一代资产阶级形象。代表人物《高利贷者》中高布赛克:剥削方式单一,经营手段落后;生活方式陈旧,极端吝啬,这是资本主义早期剥削者的特点。2.具有过渡时期,即自由竞争时期特点的资产阶级形象。代表人物《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剥削方式具有多样性,经营手段带有投机性;生活方式仍带有早期资产阶级极度吝啬的特点。3.具有垄断时期金融寡头特征的新一代资产阶级形象。代表人物《纽沁根银行》中的纽沁根:剥削方式带有更大的冒险性和欺骗性,经营手段超越经营范围,向政权渗透;生活方式现代化,纸醉金迷,穷奢极欲。他展示了经济命脉的掌管者同国家政权的掌管者开始勾结的垄断资本已初露端倪。
《人间喜剧》通过老一代的高布赛克、过渡时期的葛朗台和青春期的纽沁根这三代人追逐金钱的经营史,再现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演进史,这也是资本主义由崛起到成熟,到统治全世界的发迹史。
——摘编自[法]特罗亚著、胡尧步译《巴尔扎克传》
(1)据材料,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法国文学沙龙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间喜剧》是一部“社会史”。(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