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45分钟,40分)
一、基础达标(2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亏,幸而
【解析】选C。故:有旧,有交情。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具告以事
B.张良出,要项伯
C.因击沛公于坐
D.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解析】选D。A.“具”,同“俱”,全,都;B.“要”同“邀”,邀请;C.“坐”同“座”,座位。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于是项伯复夜去
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解析】选C。例句:名词作状语,用侍奉兄长的礼节。A.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名词作状语,向上;D.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解析】选D。A项,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B项,婚姻:古义指两家结为婚姻关系;今义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亚父者,范增也
A.此天子气也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吾属今为之虏矣
【解析】选A。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是被动句。
6.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
B.我国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
D.“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在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
【解析】选D。“行多次的叩拜礼”错。“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B.樊哙闯帐后,按剑而跽,瞠目啖肉,义责项羽。作者以夸张的语气、漫画的笔触,勾勒了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刘邦的“约为婚姻”等所迷惑,拔剑与项庄共舞,保护了刘邦。
D.樊哙的言辞,理直气壮,前硬后软,“窃为大王不取也”一句,满足了项羽的沽名钓誉之心,消弭了项羽的怒火和霸气。
【解析】选B。“按剑而跽”的是项羽而不是樊哙,原文“项王按剑而跽”。
8.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6分)
《项羽本纪》描写了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项羽磊落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增无奈的心情。?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楚题目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求,本题中隐含的要求是所写的应该都是《鸿门宴》中的人物,所写的内容要符合各人物的特点;其次,要认真回忆课文《鸿门宴》中的相关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最后,仿照“项羽磊落的气概”一句补写出相应的语句。
参考答案:张良机智的安排 刘邦圆滑的表演 樊哙忠勇的行为
二、阅读拓展(20分)
(2020·滕州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20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
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解析】选C。“胡亥所”的“所”是“地方”,即在胡亥之处,“胡亥所”做“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三项。
【名师点拨】
断句靠“两抓”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1)抓虚词看位置:
①句首的发语词或叹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抓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断句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个位置要牢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视察各地。
B.“四夷”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平民的称呼。
D.“太子”是古代储君的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
【解析】选D。“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说法错误,应为“嫡长子”。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寿诞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次子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解析】选B。“为寿”在此文里是“敬酒祝人长寿”之意。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前往秦国。
(2)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又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
13.请分别解释李斯三次“叹息”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次李斯意识到自己已到达人生富贵荣华的极点,担心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2)第二次李斯被迫和赵高同谋,因此感慨遭逢乱世,不能以死尽忠,不知命运的走向。
(3)第三次李斯因被诬陷谋反而被判腰斩,行刑前感慨功名利禄并非人生幸福。
附【译文】
李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第二年,秦王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都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他长寿,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巡行出游。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
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皇帝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现在皇帝去世,还没有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之处,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如何审度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又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胡亥即位之后,任命赵高做了郎中令。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李斯被捕后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逢龙,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死了但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但是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案,对他加以惩处,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诛灭了。
PAGE
-
7
-烛之武退秦师
(50分钟,49分)
一、基础达标(28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解析】选B。济:渡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A。B项,“说”同“悦”;C项,“知”同“智”;D项,“共”同“供”。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解析】选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服从”。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析】选D。A.夫人: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妻子。B.行李: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所携带的物品,包裹、箱子等。C.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
5.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解析】选D。D项是否定判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进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解析】选A。是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还有点威胁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2)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3)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8.请把下列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9.(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发生了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④2000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9%,⑤2012年上升到41.7%,⑥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⑦截止目前,⑧我国已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⑨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搭配不当,“发生了”与“增长”搭配不当,可删去“发生了”;③句式杂糅,“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者“显示”;⑦搭配不当,“截止目前”中“截止”使用错误,其不能与时间词语搭配,应改用“截至”,或改为“截止到目前”;⑨不合逻辑,“16%的人群”中“人群”使用不当,应改为“16%的人”。
答案:(1)语句:①;修改为:“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快速增长”;
(2)语句:③;修改为:“统计数据显示”或者“根据统计数据”;
(3)语句:⑦;修改为:“截至目前”或者“截止到目前”;
(4)语句:⑨;修改为:“16%的人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
二、阅读拓展(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1分)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C.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解析】选B。“对曰”后应断句,排除A、C两项。“阙地及泉”是一个动补结构短语,中间不可断句,排除D。原文标点是: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公,封建制度最高爵位。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
侯、
伯、
子、男。后代相沿。此处郑武公是郑国的国君。
B.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C.辛丑,为干支之一,我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8年称“辛丑年”。
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D.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解析】选C。“辛丑”在文中是指辛丑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三十八天,此处指“农历五月二十三日”。由其前面的“五月”可知,此处解释成“辛丑年”是明显错误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他极其厌恶,以及姜氏与共叔段串通一气,共同攻打庄公。
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有害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
C.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D.在颍考叔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解析】选C。C项中“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不妥,而这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
13.请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关键点:宾语前置句式,“为”“所”“图”)
(2)做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关键点:“子”“姑”)
14.有人认为郑庄公对于弟弟太宽容,正是害了弟弟。你认为呢?请与你的同学讨论一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郑庄公对于弟弟太宽容,正是害了弟弟。这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他是在引蛇出洞。当然,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也造成了这个悲剧的发生。
示例二:在那个时代,郑庄公必须听从母亲武姜的话,弟弟共叔段不谋反,他也不能铲除弟弟共叔段。从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等话语中可知郑庄公笃信“义”。从“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等语言文字中可知郑庄公孝顺母亲。
【素养培优】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亟请于武公
亟:急切
B.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受了惊吓
C.缮甲兵,具卒乘
具:准备
D.太叔出奔共
奔:逃跑
【解析】选A。亟:多次,屡次。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郑武公娶于申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君何患焉
C.其谁曰不然
其乐也融融
D.为之请制
闻之,有献于公
【解析】选B。A项,两个“于”均为介词,但前者表处所,后者表对象。B项,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C项,前者为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后者为代词。D项,均为代词,但前者代共叔段,后者代这件事。
17.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郑庄公有孝心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顺从母亲武姜,母亲武姜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
(2)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母亲武姜。
附【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将会使您控制不住的。”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做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
颍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颍考叔说:“君王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经》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PAGE
-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50分钟,60分)
一、基础达标(3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因之以饥馑
因:因为
B.何伤乎
伤:妨害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
D.族庖月更刀,折也
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解析】选A。“因”应为“接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B.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C.故民之从之也轻
善刀而藏之
D.咏而归
提刀而立
【解析】选D。D项,而: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着”“地”或不译。A项,
介词,比/介词,在;B项,连词,因为,由于/介词,拿,用;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刀。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A.鼓瑟希,铿尔
B.浴乎沂,风乎舞雩
C.罔民而可为也
D.以无厚入有间
【解析】选D。例句:端:名作动,穿着礼服。A项,鼓:名作动,弹奏。B项,风:名作动,吹风。C项,罔:同“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D项,厚:形作名,有厚度的刀刃。
4.下列对课文中的古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乘:形容兵车很多。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B.夫子:①对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的尊称、称谓;②妇人对丈夫的尊称;③孔门的学生对孔子的称呼;④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C.莫春:即暮春,农历三月,春季的末期。“莫”同“暮”。三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季春、暮春。
D.冠者:成年人。古时人一般在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解析】选D。“古时人一般在二十岁行加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5.下列语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不吾知也
B.浴乎沂
C.臣未之闻也
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解析】选B。B项是状语后置句式,其他三项是宾语前置句式。
6.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子路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是性格又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对冉有的语言描写中,可知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对公西华的语言描写中,可知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对曾皙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追求个人自由、沉醉在美丽的自然风景之中的人。
【解析】选D。曾皙所描绘的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理想。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学校教育、孝顺老人尊敬兄长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圣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曰能之 愿学焉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为人的道理。
(2)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3)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9.在下面一段演讲词结尾的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不超过30个字)(5分)
从孔子以后,被哲学史和思想史叙述过的每位思想家,似乎都有他们被选中、被叙述的理由:孟子多了“性善”的论据,而荀子多了“性恶”的思想,于是开出两种儒家的进路;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而且“独尊儒术”,而王充有前人所没有的“天神论”和“唯物主义”;韩愈提出“原道”,而程朱大讲“天理”。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儒学后浪推前浪就形成了两千多年流不尽的一条河。
示例二:后世儒学大师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因而比前人更高明。(突出“发展”“超越”的意蕴即可)
二、阅读拓展(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4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B.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C.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D.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解析】选B。“曰”后需要停顿,所以排除C、D两项,“往而征之”的主语应该是“王”,所以排除A项。原文标点是: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夫:古代官职名,位居卿之下,士之上。秦汉后有御史大夫、光禄大夫等,唐代以后称高级文职官阶为大夫。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
C.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武侯之子,魏国的第三代国君。
D.弑:在封建时代称君杀臣、父母杀子。
【解析】选D。弑:在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饥饿至死。
C.梁惠王对于以前晋国无人能敌而现在四面吃败仗,感到奇耻难忍,决心为死难者洗恨雪耻,但又苦于找不到正确的方法。
D.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解析】选D。D项中“他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错误,原文是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的行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没有讲求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而轻慢自己君王的。(关键词有“遗”“后”)
(2)身为官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官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关键词有“率”“食”“恶”)
14.从本章内容可以看出:孟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孟子赞成的是:执政者应该有仁心推行仁政,让百姓生活幸福;反对的是:执政者自己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而百姓们却在挨饿受冻,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是极大的犯罪,是不仁。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素养培优】
1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寡人耻之
耻:以……为耻辱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
修:治理
D.彼夺其民时
夺:耽误
【解析】选C。修:学习。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无后乎
其皆出于此乎
B.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不足为外人道
C.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D.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选A。A.都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B.介词,因为/介词,对,向。C.连词,来/介词,用。D.介词,表被动/介词,对于。
附【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面,而把利放在前面,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而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也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作为官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官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