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2 16:02:43

文档简介

说“木叶”
(40分钟,41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花园大饭店脍炙人口的清汤国宴狮子头最为出名,每天300余例的销量也不枉其“国宴第一菜”的美誉。
②他特别喜欢在收音机上听评书,熟能生巧,慢慢地他也会讲故事了。
③其实生活就是奋斗和收获,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应该是:不断求索,不断追求,不断奋斗。
④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女子单打结束四分之一决赛争夺,中国队包揽四强提前锁定冠军,接受采访时,刘国梁觉得过程还是比较艰苦的,一言难尽。
⑤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⑥外部势力的干预,内部的教派矛盾,使叙利亚长期处在战乱中,哀鸿遍野,很多人成为国际难民。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C。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使用正确。熟能生巧:指做事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做得更好。“听”和“讲”是两种行为,此处使用错误。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使用正确。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使用错误。蠢蠢欲动:比喻坏人策划破坏活动或敌人准备进攻。贬义词。使用错误。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C.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解析】选A。两个分句前后主语应一致,主语应放在关联词语之前。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①____,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②____,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解析】选B。①处前面的句子主语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所以应用“把字句”陈述。排除C、D项;②处后面的句子主语“它”代指②处前一句的“言说”,结合前后语境,故应该选用“它……”的句式。排除A、D项。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5分)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
????????????????????????????????????????????????????????????????????????????????????????????????????????????????????????????????????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1965年,人类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凸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于这个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疾病的流行季节。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冠状病毒可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一种。研究表明,这次引发肺炎的冠状病毒并不是人类已知的两类,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年1月,专家组认为,这次暴发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答案: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 ②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 
③而是人类未知的新品种病毒
6.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回答问题。(5分)
  近日,一位父亲在朋友圈的发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亲爱的未来亲家:您好,我的儿子有房有保险会游泳,年满18会配车,过年随便去哪家。结婚送车送房,包办酒席,礼金全给孩子!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现在就接走,把作业都辅导一下,毕竟您家女婿出息,享福的是您家闺女!”
(1)文字材料带有调侃的意味,但折射出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请将这些问题概括出来。(至少两条)(3分)
答:?????????????????????????????????????????????????????????????????????????????????????????????????????????????????????????????????????????????????????????????????????????????????????????????????????????
(2)请从家长的角度给上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2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图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题。分析漫画题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答题时首先立足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1)本图从画面左右两边过高的书可以反映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画面中孩子做作业的姿势、表情反映了学生面对繁重的课外作业抗拒、抵触的心理,从文字“把作业都辅导一下”反映了父母们辅导作业的力不从心、无奈、焦虑的心理。(2)从画面和文字可知漫画的标题应从家长的角度拟题,要注意从父母的表情揣摩其心理,拟出标题。
答案:(1)①反映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②反映了父母们辅导作业的力不从心、无奈、焦虑。③学生面对繁重的课外作业的抗拒、抵触。(答出两条即可)
(2)辅导作业的焦虑/作业如山,辅导无奈
二、阅读拓展(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6分)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在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代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作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通过“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这句话告诉我们:
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B.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作者邂逅北方的村落,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村落的喜爱之情。
C.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D.文章结尾作者说“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作者感到内疚的原因是他背叛了农民的身份,背叛了农民的生活,背叛了农民的感情。
【解析】选B。B项,“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村落的喜爱之情”于文无据。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全文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融描写和抒情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村落未来命运将变得更好的信心。
B.“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里把“房子”比喻成“牛”。
C.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采用了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D.文章第四自然段提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八大家”,目的是拿他们和现代人做比较,说明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饱含着愁味,而现代人却体味不到。
【解析】选A。“对村落未来命运将变得更好的信心”错,文中没提及。
9.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局部段落中找到关键性语句,加以提炼概括。如第一自然段“人们把村落……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第四自然段“村落……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而农民……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等相关语句,就是回答本题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①农民的居住地;②诗意与温馨;③愁苦与艰辛;④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0.文末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要结合全文内容,重点是结合末尾一段相关语句,理解作者对村落的复杂情感。作答时要结合文本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②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和无奈;③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PAGE
-
6
-中国建筑的特征
(40分钟,33分)
一、基础达标(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痼疾。
C.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无与伦比的建筑体系。
D.为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我区组建了科学健身指导团,深入农村和社区进行现场辅导和培训,把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简单易学的科学健身项目送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让社区农民真正感受科学健身带来的活力和魅力。
【解析】选D。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使用对象错。B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项,“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并且用“无与伦比”也与事实不符,故错。D项,“喜闻乐见”,意为喜欢听,乐意看,符合语境,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冼星海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他在音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不仅在过去起过重要作用,就是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B.文物局组织了39名专家赶到重建的龚滩古镇,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通过验收。
C.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梁思成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
D.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解析】选A。B项,习惯的说法是“对……进行验收”,而不能是“对……通过验收”,介词搭配错误;C项,“约”与“多”语意重复;D项,前后句式不协调,把“生活条件再不好”改成“生活条件有多不好”。
3.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C.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D.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解析】选D。“可译性”并非比喻。
4.概括下面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给“中国的建筑体系”下一个合适的定义。(不超过50字)(4分)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分布地区广大的、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5.下面是我校老师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描绘了“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的作用”,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首先根据题干和思维导图确定主要陈述的概念是“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的作用”,然后逐一陈述三个分支的内容,注意既可以由上级节点向下级节点(由左至右)陈述,也可由下级节点向上级节点(由右至左)陈述。
答案: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通过关键词产生连接,促进理解与创新,形成整体认知;它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促进学习,建立对书本的知识架构;它通过颜色、图像、线条有效地刺激大脑,加深读者的记忆和理解。(答案分三个层次作答,一点2分,答满三点给6分)
二、阅读拓展(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的构思,便正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制,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的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钢筋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含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归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有删改)
6.下列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来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想象’应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D.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容存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欣赏建筑的美。
【解析】选A。A
项中“批”字理解有误,当为“鉴赏”意。
7.第五段中说
“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请说明这个比喻在文中的含意(不超过2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说明文的语言。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说明了建筑师和文学家的共性特点,“酶”是生物学中具有催化性的物质,那么将“想象”比作“酶”,则说明了想象的作用。
答案:想象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个方面的表述不超过2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构思都充分地考虑到其功能和价值。②创作中都依靠想象产生灵感。③都以特有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或“都从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PAGE
-
5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45分钟,42分)
一、基础达标(23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20·青岛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有几个地方我以前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自己饮着茶,_①__________。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工夫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两人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②__________,池畔也无法静静躺着,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喝口茶,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着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
1.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比拟、比喻、设问
B.比拟、比喻、夸张
C.设问、比拟、排比
D.设问、比喻、排比
【解析】选C。开头运用设问,“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运用拟人,“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是拟物兼夸张。第一段“或者……或者……”列举“清欢”的表现,运用了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飞车党,还有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对修辞、语气的分析,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
答案:原句“飞车党”前加了修饰语“呼啸而过”,形象地写出了飞车党速度之快、声音之响亮;在“跳舞的青年”前加上“带着伴唱机”,介绍跳舞青年的装备,更能突出环境的喧闹。
3.请给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第一处承接前面内容“自己饮着茶”,后面应该是饮茶的感觉,根据本段结尾句“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可分析出,此处必有“清欢”二字,应填“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第二处根据前面的“去了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可分析出,后面应该是如今不好的现状,结合生活常识,湖中应该是白色垃圾一类的东西,还要注意句式,可填“是飘荡着的汽水罐子”。
答案:①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 ②是飘荡着的汽水罐子(每句2分,意思相近即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屠呦呦兴高采烈地回到北京,满以为胜利在望,不想一连串儿的麻烦在等着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用于人类。有人背着屠呦呦,把不知从哪儿弄来的、带有挥发性的东西喂给猫狗吃,让军代表看猫狗食后抽风的模样,以证实屠呦呦所制药物的危害性。有人还就相信了这种诽谤。
?
①接着有人贴出大字报
②公开声称屠呦呦实验工艺有问题
③烧毁很多设备
④首先是在屠呦呦中午离开实验室时
⑤实验室内莫名其妙地着了一把大火
⑥青蒿提取物有毒
A.③①②⑤⑥④   B.④②①⑥③⑤
C.③④⑥⑤①②   D.④⑤③①②⑥
【解析】选D。从“首先”一词看,④在最前面,这就将A、C项排除;先是实验室着火,然后才会“烧毁很多设备”,故⑤在前③在后,又因为④中提到“实验室”这个信息,可见⑤③紧接④后。这就排除了B项。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
  自然之友国际基金会是一个积极倡导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机构。最近,该机构拍摄了“大自然在说话”系列影片《海洋》《雨林》《刺猬》《企鹅》。
  请你从“海洋”“雨林”“刺猬”“企鹅”中选择一个对象,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段文字,突出所选对象对人类的意义,呼吁人类不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超过7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海洋:我是海洋,我覆盖了地球大部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来自我。人类也不例外。请你们不要随意抛撒垃圾,否则你们的家园将变得肮脏。
雨林:人类需要我这片雨林做什么呢?我有求必应,我慷慨大方。现在一切不复返。人类总得呼吸吧,而我制造了氧气。人类,你想明白了吗?
刺猬:我虽然全身长满尖刺,却无法保护自己。我最喜欢的食物是白蚁、昆虫和蠕虫,为什么我也被用来满足人类的口欲呢?人类啊,别用刺扎我的心啊。
企鹅:我一袭黑白相间的礼服,如今变得污脏不堪。温室效应,吞食了我们南极的家园。人类啊,保护好环境吧,我的家园被毁坏了,你们不也一样会受到损害吗?
6.下面《某报》为某专栏所写的编者按,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简明,语体风格一致。(5分)
  克隆猴面世、北斗导航服务全球、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2018年,我国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这与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密不可分,与支撑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是息息相关的。改革五秩,踏歌而行,本报打算开设《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在我心》特别专栏,记录诠才末学的科学家们的心路历程,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敬请关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面世——诞生 (2)是息息相关的——息息相关 (3)五秩——四秩 (4)打算——拟(或计划) (5)诠才末学——材优干济(或德才兼备)
二、阅读拓展(19分)
(2020·临沂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材料一:
  在SARS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SARS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列为怀疑对象。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首先,有不少实验室,包括美国、欧洲或中国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他说。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的怀疑。“比如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陈继明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有‘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
  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1918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性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这类行为已经受到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甚至谴责。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曹务春表示,在2004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说SARS是源于实验室泄漏。“我与一位长期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SARS病毒是RNA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曹务春说。
  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SARS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因为,SARS来无影去无踪,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SARS显然不是这样。从这一点看,SARS病毒不太像自然发生的病毒。
(选自《SARS溯源猜想》,有删改)
材料二: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
  新冠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左右,远低于SARS(10%)和MERS(35%)的水平。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0),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可想而知,R0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0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S(2~5)。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肺炎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
(选自《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令》“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
  ……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已经充分动员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而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过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攸关全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刻,伦理学工作者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事上磨炼”,把“敬畏生命”的信念落实为“敬佑生命”的行动,向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义无反顾、舍己救人的医护人员学习,团结一心、排除干扰,直至最终战胜疫情。
(选自《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学思考》,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很多新发的传染病导致人们怀疑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SARS等病毒被实验室复制出来的行为受到关注和谴责。
B.因为SARS病毒不符合一般传染病流行规律,没有在消失后再次流行,所以俄罗斯一些科学家证实了它来自实验室。
C.毒力和传播力是衡量一种传染病影响的两个维度,据此分析,新冠肺炎在传播力这个维度上远低于SARS。
D.孟子、列子、施韦泽等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同时人应该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黄帝内经》《月令》等典籍也有此观点。
【解析】选B。B项错在“证实”,原文的表述是“可能性较大”。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于SARS病毒是否源于实验室泄漏,英国、俄罗斯专家存在较大分歧,英国专家认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制造出来类似病毒。
B.基本传染指数是一个判断病毒传播力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因此在抗击新冠肺炎时可以采取外力干预的办法降低R0指数。
C.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原因是有人存在科学不端、不察行为,人为制造病毒成本不高。
D.施韦泽在综合中国古代伦理观念和欧洲传统思想缺陷的基础上,提出要敬畏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
【解析】选C。“人为制造病毒成本不高”错,文中是用来陈述“SARS病毒”的。
9.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在论述“SARS病毒是否是人为制造的”看法时,运用了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B.材料一引用陈继明的说法来证明至今未发现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这一说法受到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
C.材料三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为事例,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排除干扰,最终战胜疫情。
D.三则材料尽管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围绕“传染病毒与疫情”展开,为人类应对病毒及疫情指明方向。
【解析】选D。A项“比喻论证”错,文中没有使用这种论证方法。B项“这一说法”有歧义。C项应是“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为事例,来论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是如何‘敬畏生命’的”。
10.假如要论证“人类不可能人为制造类似于SARS的传染病病毒”这一观点,你能从上面材料中找到哪些论据?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们越来越关注不端、不察的科学行为,对科学家和实验室造成巨大舆论压力。
(2)实验室的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能随意制造传染病病毒的程度。
(3)传染病病毒危害极大、传播极快,会产生不可控的影响,会让科学家有所顾忌。
(4)敬畏生命是人类的共识,科学家的使命感和伦理道德会约束他们。(评分标准:从伦理道德和技术难度两个角度作答,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11.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人类怎样才能应对流行病毒。(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加强对科学家的人文教育和对实验室的监控,监督、制止、谴责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避免人为制造灾难。
(2)传染病发生后,加强外力干预,尽量避免易感人群互相接触,降低基本传染指数。
(3)重视生命伦理学,加强敬畏生命的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生命,敬佑生命,承担起对生命的义务和责任。
(4)全民动员,团结一心;发挥医护人员的中坚力量。(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3点即可得6分)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