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必备知识】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芹溪、
芹圃、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
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
(满语“奴仆”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
始,祖孙四人相继出任江宁织造。雍正年间,他的
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
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晚年居于北京西郊,终因疾病而卒。曹雪芹性情高
傲,嗜酒健谈,具有浓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代表作品:《红楼梦》。
二、背景透视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
策,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
太平无事,实际上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
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
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
贵荣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
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
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约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
三、名家评论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
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
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鲁迅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
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
——蔡元培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
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
(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周汝昌
阅读规划
一、阅读策略
粗读概览
了解大体内容和章回结构:浏览目录、序言,了解写作背景
整体观照
阅读每一回,读标题,预测推想;筛选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梳理情节发展变化
细读全文
把握叙事顺序,了解故事情节,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和欣赏小说精彩的语言
联想思考
依据小说每一回目中记叙的故事,结合历史现实,认识小说反映的当时社会的历史面貌和生活百态
全书回顾
梳理小说整体的艺术架构,体会小说的主旨、思想,领悟小说的社会意义与人文价值,把握小说的艺术成就
二、阅读计划
为了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建议在请教老师并与同学们交流的情况下,完善下面的读书规划记录表,并认真按照所规划的执行。
《红楼梦》阅读规划记录表
任务
周
阅读回目
主要任务
阅读收获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任务
周
阅读回目
主要任务
阅读收获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任务
周
阅读回目
主要任务
阅读收获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
第19周
第20周
【任务达成】
一、阅读前五回,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任务1:说说前五回的作用、使命或寓意
(1)试阐明《红楼梦》
前五回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前五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有绾冠全书的作用。像是全书朦胧的缩影,人物形象总的蓝图,
且每一回都负有一定的使命,对结构、主题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回甄士隐的故事,写出一个高洁的知识分子的一生,对全书起着象征
作用。这个悲剧故事在不少人身上有着折射。甄英莲即“真应怜”,她的遭遇
又为那些女儿们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写法独具匠心,
如果取消这一回,一上来就令
人物进入情节发展的轨道,如此千头万绪的人和事将如一团乱麻让读者坠入主
次不分、前读后忘的困境。假使由作者介绍也不行,这张人物表必然会让读者
读时索然乏味,读后一片模糊。如今以谈都中新闻入手,重点突出,要言不烦,
而又能引人入胜。
第三回写宝黛初会。黛玉进府时,详细介绍了从大门一直到室内的具体情
况。借她会见贾府内眷的时机,介绍了贾母,邢、王二夫人,李纨妯娌,三春姐
妹及宝玉。用墨如泼,如火如荼。
第四回在宝钗出场前先写葫芦僧判案,介绍“护官符”及薛家的财势及霸
道,并写了英莲被拐后的生活及雨村的宦海沉浮,种种人情世态活现逼真,使
《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活动有了更为具体的典型环境。到这时,宝、黛、钗
全部齐集,使故事得以顺利地发展下去。
第五回无疑是全书的提纲,有诗有曲有画,预示着主要人物的生活道路。
十二钗统统归入薄命司中,说明作者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深思。并用太虚
幻境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荣国府加以对照。
(2)分析《红楼梦》前五回中的三个神话故事的寓意。
明确:
第一个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
女娲炼石补天本意是对英雄、图腾、女性的崇拜。《红楼梦》在第一回
中利用这个故事具有反英雄的意义。
弃世和被弃是中国文化人物的普遍命运。《红楼梦》利用这个故事的寓
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顽石是一块根本无用的废物,因此被弃。这也是文人们的最终结局。但
是,因为被弃,顽石也就保留了它的本真的性情,从本真性情的保留这一个层面
来看,也是顽石弃了世。作品中的这块石头经了女娲之手,从而变得有灵性。
《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只有暴力和道德,缺乏对人灵魂的呵护。《红楼梦》以
石的灵性来呵护人的灵魂,从而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的思想。
②女娲是创造女神,代表着生命的精神。这精神折射到警幻仙子身上,折
射到大观园的女子身上,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与这些女子相比,宁荣二府
里的男子们都是些无所作为的污浊之物。
③用这个神话来赞美生命,赞美创造精神。从另一面看,这个神话也反衬
出末世的悲剧性。
④女娲补天,是因为天有漏洞,从这一点来看,神话也暗示了全书的故事发
生在乱世。
第二个神话: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
仙草生长在三生石畔,有神瑛侍者,每天用灵河的水浇灌仙草,仙草因此而
丰茂。绛珠仙草因此发誓:若投胎为人,一定用一生的泪水来报答神瑛侍者。绛
珠仙草不是曹雪芹的首创,在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描述:
神木灵草,珠实离离。
——张衡
炎帝小女瑶姬,未成婚而死,封在巫山,精魂化为绛珠仙草。
——《别
赋》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屈原
这个故事揭示了宝玉黛玉爱情的灵性本质,木石前盟,源于神界,具有神界
的高贵,不沾染人世的污浊。用眼泪来偿还前世的恩情,暗示着这场爱情的悲
剧命运。
第三个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故事。
太虚幻境象征着一个平等自由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的浊世相对照。故事的“灵”,象征着“象征世界”;梦,象征着“理想境界”;情,象征着“现实世界”。这样的格局,揭示了大观园“情”的本性与最终的命运。故事中警幻仙子的“警情”与“传情”,揭示了作者的痛苦与内心矛盾。
(3)说说《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的寓意。
明确:《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是全书的主题歌。作者以朴素的辩证法解剖了封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的剧烈争夺以及贵族之家兴衰变幻、荣辱交替的历史画图。在全书结构上,透露小说情节发展的轮廓,预示了主要人物结局,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4)如何看待“护官符”?
明确:这“护官符”在形式上只是一个极具民间口语化,最多称得上是民
间口头文学的顺口溜,但它却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四大家族官官相护、横行
不法的霸行,巧妙地利用谐音、借代、暗示等修辞,极具艺术化地概括了四大
家族惊人的权势和财富。
(5)请简述《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寓意和作用。
明确:十二支曲分咏金陵十二钗(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
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暗喻各人
的身世结局和对她们的评论,为读者了解人物历史、情节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
彻底覆灭提供了重要线索。
任务2:绘制小说主要人物的关系图表
明确:
二、阅读第六回至第八十回,完成下面四项任务。
任务3:读出宝黛钗爱情描写的动人之处
明确:
举例:《红楼梦》描写宝黛的爱情,始终离不开宝钗的介入。第八回宝玉
看望宝钗,两个人比看通灵玉,是《红楼梦》里的大回目。回题叫“比通灵金
莺微露意”,应是宝黛爱情、宝钗介入的点醒之笔。莺儿是宝钗的贴身丫鬟,
所谓“微露意”,就是透露出宝钗想与宝玉结为婚姻之意。而当宝玉为宝钗的
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所吸引的时候——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的走了
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座。宝钗
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
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
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
有什么不解的呢?”
可真是惊心动魄的场景。
读者完全不必猜测黛玉是知道宝玉去了梨香院,才寻踪前往,还是偶然碰
上。反正这是宝黛钗爱情朦胧期
“三角”
纠葛的第一次爆发。
心灵受创伤
的是黛玉,
所以回目的下联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此处“含酸”的“酸”,
自然不是心酸,而是女性的醋意。妙在是“半含酸”,就是说,有一点醋意,还不是很多。
任务4: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明确:
举例:
任务5: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明确:
举例:
《红楼梦》
中多处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小说中几乎每一位主子的居室
里都摆放着精致的茶具,王夫人的东耳房里,茗碗俱备;连薛宝钗的蘅芜苑里收
拾得“雪洞一般,一色顽器全无”,案上也还摆着茶奁、茶杯。这些茶具无一
不是贾府奢侈豪华气派的写照,而第四十一回在栊翠庵中妙玉所展示的几样茶
具就更让人叹为观止。先是给贾母献茶用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
的小茶盘”
,
茶盘里放着“成窑五彩小盖钟”,
接着是给众人的“一色官窑脱
胎填白盖碗”,这些杯盘碗盏,在当时已经是上好的了,然而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当妙玉悄请宝黛钗三人饮茶时,她拿出了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
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那一只
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还有妙玉自己常用的绿玉斗,以及那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
大盒,这些茶具,都是古器珍玩,用这些积淀了丰富文化意蕴的茶具饮茶,饮的
实是一片翩然古意!从这些茶具上,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中的一茶一具,
无一不是细小而又精致的道具,点染着贾府那令人目眩的生活。
任务6:欣赏林黛玉诗词
明确:
举例一:
第三十八回中的《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是一首抒发她幽怨悲愁的诗作。
首联以林黛玉自诉构思诗作时的心态及行状举止为发端,刻画出一个为诗
魔搅扰得坐立不安的诗人形象,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躁动,预示着诗人有
某种情绪急需借助于诗歌来宣泄。“无赖”,指纠缠不休。“诗魔”,指诗人
由于兴起写诗的意愿,像着了魔一样,难以抑制。“”,倾斜之意,这里用作倚
靠。“沉音”,即沉思吟诵。
颔联写诗作者进入写作阶段时的情状。由于经过苦思冥想,构思一旦成熟,
立即投入写作,这时的诗作者却另一番表现:时而奋笔疾书——“毫端蕴秀临
霜写”,时而高声朗诵——“口齿噙香对月吟”,通过咏菊抒发自己的心声。
“毫端”,指笔尖。“蕴秀”,饱含秀逸的才思。
颈联写诗作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情绪。在这一联,林黛玉对“咏菊”
诗的具体内容不作介绍,而着重提示读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是“自怜”
的“素怨”,即感情身世自我怜惜的素怨。诗作者又特意指出,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悲愁素怨却难以被人所理解。“素怨”,即“秋怨”。“秋心”,感秋而
生的情怀,即愁。
尾联写陶渊明咏菊诗文旨意及对后来的影响。“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
明,他喜欢菊花,写了不少赞美菊花孤高傲世,不畏风霜的诗,并影响了后人。
自陶渊明开始,文人“咏菊”往往都偏重于赞美菊的高尚品格。林黛玉所以要
提及此事,在于用“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诗作与自己“满纸自怜题素怨”的诗
作进行对照。
举例二:
比较宝钗、宝玉、黛玉的咏白海棠诗。
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诗词鉴赏】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
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时,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
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都是她
“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
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
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谓黛玉
所不及”,即是旁证。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
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
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己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
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贾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诗词鉴赏】
社长李纨评这首诗说:“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
首原不好,这评得最公。”
宝玉的这首诗暗示了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
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
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她。“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
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第三回书中宝玉送
黛玉的“颦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
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
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词鉴赏】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
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
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
“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
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
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
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
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
三、阅读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完成下面任务。
任务7:说说你从《红楼梦》中读出了什么主题
明确:《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