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02 16: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科学教案
课题:2.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
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
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
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
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
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难点:
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
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聆听】各种声音
【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原因
【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
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
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
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
【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到了声音,说明音叉在振动,你看到了吗?T: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音叉在振动?
【视频】视频中有哪些能够发声的物体?
【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和液体。
【思考与讨论】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
答:通过腹部的发声器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
【提问】优美的蝉声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
【活动】
实验一:分组实验:两人一组,一人轻敲桌面,另一人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你能听到敲击声吗?
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上述实验,这时也能听到敲击声吗?
实验二:将两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T:有没有更直接的证据能证明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
实验三:《电铃实验》,抽出玻璃罩内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T: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完,相当于就是真空环境,声音有什么变化?
S:声音消失,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需要在有气体、液体或固体这样的物质中才能传播。
【定义】我们把声音传播时需要的物质叫做介质。
【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提问】
1、我们平时沟通交流听到的声音都是依赖哪一种介质?S:空气。
2、月球上没有空气,航天员们如何交流?S:无线电。
【思考与讨论】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
【活动】土电话是依赖哪一种介质传播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
【提问】你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
【视频】
1、观察水波的传播形式。
2、《会跳舞的蜡烛》,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S:声音的传播形式与水波相似,以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称声波。
S:声波具有能量。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自学:声音传播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关系如何?
【自学分享】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2、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3、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 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 0.6米。
【思考与讨论】对着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什么?
T:什么是回声?
T: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T:什么情况下能听到回声?
【介绍】回声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呢?
上课教师修改:
?
【板书设计】
?
?
【作业布置】
1.?A本P17-18
2.?课时特训P27-28
???
?
【教学反思】
1、活动效率差。学生活动时要求学生让一根橡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学生就很木讷,有的研究如何让橡皮筋和尺子同时发声,有的用尺子摩擦桌子发声,有的学生发呆,活动效果差,给予学生的时间和学生活动效果入不敷出,反而不需要活动学生就能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对策:只要求学生做尺子活动,让尺子发声,使得活动对象和目标明确。
2、学生合作意识薄弱。学生进行实验时,第一节课中要求相互配合:一个学生敲击桌子,另一个学生听,发现学生之间相互捣乱,有的重重敲,有的不愿意参与等等,活动的进行缓慢而又没质量。
对策:简短地进行爱的鼓励,提醒学生要有小组意识,配合良好的小组给予小组分;关
于活动设计上:要求学生自己敲击自己捂耳听,效果良好。
3、电铃装置的效果依旧不明显,真空泵的管子存在漏气的可能。
对策:涂抹凡士林,加强密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