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教案
课题:2.3.1
耳和听觉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能说出各结构的功能;
2.结合图片,能描述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3.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4.知道频率的概念,了解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
5.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耳的模型与图片,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
2.?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感受音调的高低和影响因素;
3.?通过视频,聆听感受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4.?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难点:
知道频率的概念,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教学准备:PPT、耳的模型、梳子、钢尺、音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聆听】《苔》
【引入】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声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1?耳的结构
(一)耳的结构
【提问】耳是人的听觉器官,你都知道它有哪些结构吗?
【读图】图2-19《耳的结构》,从这张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答: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提问】结合耳的模型,你能说一说声音是怎么进入到耳朵,怎么形成听觉的吗?
答: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导放大声音→耳蜗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形成听觉。
【巩固】耳的各结构功能
【思考一】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哪些原因会引起听觉障碍?
【介绍】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很难再听到声音的状况称失聪。一般有两种: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T: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年人吗?
【思考二】当声音太轻时可以借助助听器,那遇到巨大声响时,怎么办?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S:声波的冲击力太大了,捂耳阻挡。
T:张嘴如何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呢?
S:中耳里有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张嘴可以使空气进至鼓室,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正常振动。
【提问】你对耳的哪些结构仍然存在疑问?
补: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容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追问】这说明了耳朵还有什么功能?
S:保持身体平衡。
(二)声音的特性——音调
【活动】
演示实验:塑料尺划过梳子,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你能辨别它们发出的声音差别吗?
【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分组实验:两人一组,完成《钢尺的振动》,思考:
?伸出不同长度的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哪种情况振动得快?
?直尺振动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反之亦然。
【定义】为了更好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频率来表示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太高就越大,音调就越高。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活动】《音叉》,音叉的频率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音频】
1、体验音调的高低与频率大小的关系;
2、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自学:P55-56,完成
1、超声波与次声波有什么不同?
2、它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自学分享】
1、超声波指高于20000赫的声音。Eg:蝙蝠定位、B超、超声波清洗;
2、次声波指低于20赫的声音。Eg:大象交流。
【思考与讨论】
1、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为什么听不见?
2、吉他手演奏吉他时,他是如何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的?
?
三、课堂小结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呢?
上课教师修改:
?
【板书设计】
?
?
?
【作业布置】
1.?B本P20-21
2.?课时特训P29-29
???
?
【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不流畅,原定模式顺着“认识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各结构的功能—补充剩余结构功能”。整体下来,教学顺序不连贯。
对策:教学流程改为:认识耳的结构与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功能。七年级科学教案
课题:2.3.2
耳和听觉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并区分声音的三要素,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2.知道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
3.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三种措施;
4.初步认识波形图,能解读波形图体现的频率与振动幅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感受声音三要素的本质不同;
2.?通过读图,了解常见的几种声源的分贝数;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噪音控制措施,提炼归纳控制噪音污染的三种方法;
4.?通过比较不同乐器产生的声音波形图,学会解读频率与振动幅度;
5.?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不同乐器的振动发声原理以及改变其声音三要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通过自学,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了解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了解控制噪音污染的有效措施,并运用至生产生活;
重点:
能说出并区分声音的三要素,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难点:
初步认识波形图,能解读波形图体现的频率与振动幅度;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
1、声音的高低用什么描述?
2、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具体关系如何?
3、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4、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在生活中有何应用?
【引入】声音还有哪些特性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声音的特性
【情境】请两位学生(一位声音小、一位声音大)朗读: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T:两位同学朗读的声音有何不同?
【理答】上课发言要积极,声音要洪亮。
(一)响度
【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
【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响度呢?
【活动】
1、《鼓声与振动》,敲击力度不同,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
T:从中可以发现声音的强弱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2、在离鼓较近处听鼓声与离鼓较远处听鼓声有什么区别?
小结: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但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介绍】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读图】《几种声源的分贝数》
【思考】比较牛叫声和蚊子的声音,请大家区分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答:牛叫声响亮,响度大,蚊子的声音弱,响度小;牛叫声低沉,音调低;蚊子的声音尖锐,音调高。
(二)音色
【游戏】打电话,猜是谁?
T:你是如何分辨出每个同学的?
S:音色。
T: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乐器同时演奏时,你也能依据音色分辨出来。这都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读图】《音叉、钢琴、长笛的波形图》
得出:响度、音调、音色的规律。
自学:P58阅读框《乐器》,完成
1、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是什么?
2、如何改变这些乐器的音调?
【小结】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三)噪声污染
【过渡】新手入门学各种乐器时,往往不堪入耳,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而像朗朗这样的大师级别弹奏出的曲子让人神清气爽,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介绍】为了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了噪声污染标准。我国政府规定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dB,夜间不能超过40dB。
【思考与讨论】
1、有哪些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
2、这些措施是从什么方面控制噪声污染?
小结:可以从控制声源、传播过程、人耳处三方面入手控制噪声污染。
?
三、课堂小结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呢?
上课教师修改:
?
【板书设计】
?
?
?
【作业布置】
1.?A本P19-20
2.?课时特训P30-31
???
【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流畅,整体良好。
2、利用“打电话”引入音色,既具有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