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15)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 生活中的垃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2015)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 生活中的垃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02 22:3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生活中的垃圾
1.单元内容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总是在与环境进行着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随着近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带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直接危害了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环境问题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环境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战略性任务。科学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在总目标中就提出,学生通过科学课程要学习能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而在内容标准中又提出,学生需要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要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等。因此,科学课中的环境保护内容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的行动。
2.学习者分析
学生的观察、理解、合作、表达能力都比较强,这就要求在组织教学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给学生创设情境和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因此,需要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教学过程应该以活动和讨论串联为主,因此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给垃圾找个家”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了解课堂知识内容。整个活动过程给学生创造了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的机会,在体验和合作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单元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种类;
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活动;
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
对垃圾进行分类,参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活动;
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做污水净化的实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资源;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关注垃圾的处理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和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重点:
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活动;
对垃圾进行分类,参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活动;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和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可附教学结构图)
单元教学思路:
把正确认识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单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尽量结合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事例进行教学。要十分重视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树立环保意识。
要充分估计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从时间、安全、方法、途径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参加环境保护活动需要真正的行动,而非口号。我们要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明确哪些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把我们的环保行动切实开展起来。
课时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垃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针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活动多的特点,坚持从学情出发,将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将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2.内容分析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垃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环保问题的严重与紧迫,进而使学生能够从小养成不乱丢垃圾、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爱护环境等好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环保意识。
3.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到垃圾已经污染到我们的环境,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并能感受到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数量才是真正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健康环保的生活态度。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道垃圾回收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等作用;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教学重点:
垃圾中有的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了解厨余垃圾、有毒垃圾的处理办法。
教学难点:
垃圾的分类。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环节,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可回收物制造的产品,让学生猜测产品的原材料。
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的探讨,通过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垃圾的种类,让学生对垃圾分类有初步的认知。
通过“连连线”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与其示意图进行连线,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
教师进行生活中垃圾分类的讲解,通过互动交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同垃圾的分类。
通过小组活动“给垃圾找个家”,让学生将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归类。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垃圾都有哪些,引出下一主题: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在垃圾的回收再利用部分,首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垃圾的处理办法,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好处有哪些。通过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好处,如: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等。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到垃圾分类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
最后教师通过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意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垃圾的治理者,减少垃圾的排放对环保将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
个人的自我评价主要以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为主,包含:知识技能提升,效能感,成就感。小组中成员的互评主要以小组成员对某一个体在团队任务中分工合作的参与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和行为为基本判断标准,比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是否乐于承担任务,能否创造性的提出并解决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