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第五册
第三单元 桥
第二课时 桥的承重
教学目标:
运用观察、比较、试验、交流等方法,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承重力。
通过学生通过试验与比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活动,学生感悟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桥的承重
教学难点: 桥的设计
教学器材:
多媒体、纸桥墩模型、卡纸、书本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等特点。本届三年级学生是我新接手的,对学生的情况还不算十分的了解,在教学活动中估计会出现“放而难收”。的情况。但1班的学生好学,可塑性是很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特别重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尽可能把趣味性与科学性,活动和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策略研究:
本节课用了知识迁移与同化扩容策略。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的视频与材料,在观察、比较、探究、交流活动中,学生对桥的承重有了初步的认识,建立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承重力的认知结构。在新的教学要求下,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解决教学后面类似问题,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展现新认知结构,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与转换,开发学生知识的显性转变,建构知识结构网络,实现知识迁移。
在充分理解桥的承重特点基础上,为了加强原有知识结构的稳定性,也提高认知结构的清晰度,促进了教学的有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螺旋上升的问题,使新知识、新情境与“旧”知识、“旧”问题连接,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扩容。同时,使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认知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点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对知识点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基础上扩展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2,3 同学们,上海是个多桥的城市,你们知道哪些桥?
其实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想知道吗? 交流
观看
了解
让学生议论、交流,吸收、消化桥的历史。
1 同学们,这两座桥有什么相同的结构特征?
它们又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观察
议论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1 桥有什么用呢?
因此,桥面和桥墩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议论
交流 让学生自由的交流。
1 2
3 老师提供相同的材料(出示)你们搭一座桥。
它们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为什么这样的形状支撑的书本最多?
桥面既然要支撑那么大的力,那么支撑桥面的桥墩呢?
动脑思考
动手试验
动口交流
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维、自己总结。
2 3 周老师这里有各种不同形状的纸桥墩,我给它们分别编了号。请先预想一下,哪个形状,它能承受的书最多?你就手势表示。 思考
预想
试验
比较
归纳
提供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刚才,我们通过卡纸自己动手做桥面,试验桥墩的承重得出: 大组交流
自行归纳
2 3 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关于物体形状与结构的知识,设计利用身边的材料搭一座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桥”,当然越多越好。看哪个小组展示的“桥”最多?
学生设计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桥梁的造型。 无任何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图能有标注并能解释设计意图。
请同学们回家根据你们的设计,选用恰当的材料搭建一座桥,然后,我们比一比,谁搭的桥既美观又牢固。
无任何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