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题实验探究导学方案
课题名称:探究铝的氢氧化物的制备与性质和氧化铝的性质
活动组织机构
学术指导:吴克前
职责:负责课题实验组织与学术指导
课题领导组:督察员(男女生各一名)、小组组长
督察员职责:各小组实验活动督促工作,向各小组长收集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实验结束后,及时在全班作全面总结。
小组组长:负责本小组人员活动分工(如实验操作人员、观察人员和记录人员),组织本小组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总结本小组实验情况,尤其是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向督察员汇报。
探究人员:泸县二中高2010级ⅹⅹ班全体人员
职责: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活动,采用实验、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知识困惑。
活动要求:
①同一小组分成两个或三个小分队同时进行同一活动中的两个或三个子活动。
②注意实验中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逐滴滴加)和药品的用量(少量或过量)。
③活动完成的小组组长在黑板上规范板书实验结果(只板书离子方程式),第一、二两个小组得出正确实验结果评为特优小组。第三、四、五个小组得出正确实验结果评为优秀小组。班级作以相应的奖励。
【学生活动目标】
1.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性质。
2.了解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
3. 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课前准备---阅读教材58页】
1.铝的化学性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铝与盐酸反应: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铝的重要化合物有 和 。
猜想他们有什么性质?
3.你认为实验室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备Al(OH)3?说出你的理由。
4.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里,而铝可以直接放置在空气中?
(2)我们知道铝能与沸水反应,可是为什么铝锅可以用来煮水?
(3)在加热铝箔时,为什么熔化的铝箔不滴落?
(4)红宝石、蓝宝石的硬度大,其组成成分是什么?
归纳:
①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氧化铝能溶于 或 溶液中,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 氧化物。
氧化铝的用途
②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氢氧化铝能溶于 或 溶液中,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 氧化物。
氢氧化铝的用途
学生课堂活动具体方案
探究铝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学生活动一:
1.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氨水,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
2.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活动记录:
实验内容 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氨水,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 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离子化学方程式
结论 Al(OH)3沉淀 溶于强碱而 溶于氨水(弱碱)
思考与交流:
用Al2(SO4)3制备Al(OH)3应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什么?
学生活动二:
取第一支生成Al(OH)3白色胶状沉淀的试管,然后滴加盐酸至过量。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结论: Al(OH)3沉淀 溶于强酸
小结:Al(OH)3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
探究铝的氧化物的性质---观看视频
学生活动三:
1.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水,观察是否溶解?
现象: 固体, 溶于水,熔点很高,硬度大。
2.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3.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活动记录:
实验内容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
离子化学方程式
结论 Al2O3能与 和 反应
练一练:
1.下列关于Al(OH)3的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l(OH)3 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B.Al(OH)3 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C.Al(OH)3 能溶于氨水
D.Al(OH)3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2.要从Al2(SO4)3溶液中制得Al(OH)3,最好的方法是( )。
A. 加入NaOH溶液 B. 加入氨水
C. 加入Ba(OH)2溶液 D. 加入石灰水
课后学生反馈
存在问题:
改进方法:
你的收获或建议:
活动组织机构
学术指导:吴克前
职责:负责课题实验组织与学术指导
课题领导组:督察员(2名)小组组长
督察员职责:各小组实验活动督促工作,向各小组长收集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实验结束后,及时在全班作全面总结。
小组组长职责:负责本小组人员活动分工(如实验操作人员、观察人员和记录人员),组织本小组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总结本小组实验情况,尤其是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向督察员汇报。
探究人员:泸县二中高2010级ⅹⅹ班全体人员
职责:积极参课题实验活动,采用实验、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知识困惑。
活动要求:
①同一小组分成两个或三个小分队同时进行同一活动中的两个或三个子活动。
②注意实验中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逐滴滴加)和药品的用量(少量或过量)。
③活动完成的小组组长在黑板上规范板书实验结果(只板书离子方程式),第一、二两个小组得出正确实验结果评为特优小组。第三、四、五个小组得出实验结果评为优秀小组。班级作出相应的奖励.说课材料
一.设计思想
1.从单一教案走向教案、导学方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教学设计中实行从单一教案走向教案、导学方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借助导学方案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情景创设意图
新课程理念提倡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教学情境(斯达舒广告、视频实验及生活素材等)是一个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自主探究体现在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探究、解答过程来实现培养学生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所以,应该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寻求探究解决问题的动机。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化学的乐趣和奥妙。
二.教材内容的价值分析
1.本节内容组成成分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可以为必修2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基本素质分析
我们的学生从两方面去发现潜质和挖掘潜力,然后努力引导和培养:一是情商方面,大多数学生情感丰富对于身边的物质世界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去感受和体验,只是欠缺感受的表达,无法对感受和体验的事物提炼和升华。二是智能方面,大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实验的基本技能),对物质世界的变化与美好生活中应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只是对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和物质世界的变化欠缺有机的联系,感觉两者是割裂的。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引导学生“生活走进化学,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感受并认同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从而努力学习化学知识。
三.学情分析与学习法指导
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估计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时会感到吃力。另一个是在探究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不够准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当然,这部分问题的克服是一项重要且长期的工作,也是教师在备课工作中必须深思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和动口,提高他们分析、表述和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设计的配套的导学单来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课前准备”设计一些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新课、找出难点和温习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再通过“基础达标”和课后“能力提高”两种层面设计练习题,使学生能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而且分层次训练,使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吃得饱”,基础好的学生“吃得好”,适应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最后通过“课后反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包括知识、方法和收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 “课后反馈”也可以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以便指导在后边的教学工作,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设计】《铝的重要化合物》
教学内容:铝的重要化合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2.练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制备方法的学习过程,感受实验探究的程序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地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完善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实验室制备
教学难点 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课前准备 1.实验药品:Al2(SO4)3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氨水。2.实验仪器:试管若干、试管架、废液缸、胶头滴管3.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和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示法和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引入】斯达舒管用,胃好人也好!你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缓解因胃酸过多而出现胃痛?想不想知道?【讲述】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氢氧化铝的性质,学完之后我们一起找出答案。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铝的氢氧化物的制备与性质?【板书】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观看视频,倾听。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幻灯片展示】课题实验方案的活动组织机构组成【教师强调】活动要求【幻灯片展示学生活动一】学生活动一:探究铝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1.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氨水,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2.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学生汇报成果】各小组组长黑板上展示成果。【督察员全面总结与评价】实验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评价】补充完善,鼓励学生,赞赏学生。【幻灯展示结果】实验记录【思考与交流】实验室用Al2(SO4)3制备Al(OH)3应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什么?【幻灯片展示学生活动二】取第一支生成Al(OH)3白色胶状沉淀的试管,然后滴加盐酸至过量。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结论: Al(OH)3沉淀 溶于强酸【小结】Al(OH)3既能溶于强碱也能溶于强酸【学生汇报成果】各小组组长黑板上展示成果。【督察员全面总结与评价】实验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评价】补充完善,鼓励学生,赞赏学生。【幻灯展示结果】实验记录【讲述】斯达舒的主要成分是Al(OH)3,由于它的碱性不强,不会对胃壁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但可以中和胃酸。【小结与板书】一、氢氧化铝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的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3、实验室制备【幻灯展示结果】实验室制备【视频过渡】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和受热分解。【视频观看---学习内容】1.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水,观察是否溶解?现象: 固体, 溶于水,熔点很高,硬度大。 2.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3.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汇报成果】各小组组长黑板上展示成果。【教师评价】补充完善,鼓励学生,赞赏学生。【幻灯展示结果】实验记录【板书】二、氧化铝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两性氧化物【讲述】请同学交流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要会说Al2O3能和NaOH 溶液和稀盐酸溶液反应,说明Al2O3既是酸性氧化物又是碱性氧化物)【小结】请同学们自行给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下个定义。【过渡】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铝的化合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用途。【板书】三、用途【阅读教材58页---课前准备】【学生汇报】宝石,耐火材料,冶炼铝的材料。氢氧化铝净水和胃舒平。【幻灯图片展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用途。【幻灯图片展示】生活小提示。 观看幻灯片学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完成导学单中相关内容督察员巡察各小组实验情况,向各小组长收集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学生汇报所做的实验以及实验结论。学生展示成果学生反思与自我评价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导学单上整理笔记。学生汇报所做的实验以及实验结论。学生展示成果学生反思与自我评价整理刚才所做的实验,形成结论。观看视频,倾听、理解和记忆。学生展示成果整理刚才所做的实验,形成结论。学生课前完成。 学生明确活动任务与活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汇报交流、相互学习。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整理刚才所做的实验,形成结论。梳理知识,理解概念;突破难点,形成记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联系实际,突出应用。
【总结与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从知识、方法和能力几方面总结)【幻灯图片展示】本堂小结知识要点。 自主归纳、梳理知识体系;领会解决问题方法:提出假说→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体会求知过程。
板书设计
铝的重要化合物
一、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两性氢氧化物
3、实验室制备
二、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两性氧化物
教学反思
学生课题实验探究导学方案
课题名称:探究铝的氢氧化物的制备与性质和氧化铝的性质
活动组织机构
学术指导:吴克前
职责:负责课题实验组织与学术指导
课题领导组:督察员(男女生各一名)、小组组长
督察员职责:各小组实验活动督促工作,向各小组长收集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实验结束后,及时在全班作全面总结。
小组组长:负责本小组人员活动分工(如实验操作人员、观察人员和记录人员),组织本小组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总结本小组实验情况,尤其是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向督察员汇报。
探究人员:泸县二中高2010级ⅹⅹ班全体人员
职责: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活动,采用实验、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知识困惑。
活动要求:
①同一小组分成两个或三个小分队同时进行同一活动中的两个或三个子活动。
②注意实验中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逐滴滴加)和药品的用量(少量或过量)。
③活动完成的小组组长在黑板上规范板书实验结果(只板书离子方程式),第一、二两个小组得出正确实验结果评为特优小组。第三、四、五个小组得出正确实验结果评为优秀小组。班级作以相应的奖励。
【学生活动目标】
1.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性质。
2.了解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
3. 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课前准备---阅读教材58页】
1.铝的化学性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铝与盐酸反应: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铝的重要化合物有 和 。
猜想他们有什么性质?
3.你认为实验室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备Al(OH)3?说出你的理由。
4.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里,而铝可以直接放置在空气中?
(2)我们知道铝能与沸水反应,可是为什么铝锅可以用来煮水?
(3)在加热铝箔时,为什么熔化的铝箔不滴落?
(4)红宝石、蓝宝石的硬度大,其组成成分是什么?
归纳:
①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氧化铝能溶于 或 溶液中,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 氧化物。
氧化铝的用途
②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氢氧化铝能溶于 或 溶液中,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 氧化物。
氢氧化铝的用途
学生课堂活动具体方案
探究铝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学生活动一:
1.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氨水,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
2.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活动记录:
实验内容 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氨水,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 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离子化学方程式
结论 Al(OH)3沉淀 溶于强碱而 溶于氨水(弱碱)
思考与交流:
用Al2(SO4)3制备Al(OH)3应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什么?
学生活动二:
取第一支生成Al(OH)3白色胶状沉淀的试管,然后滴加盐酸至过量。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结论: Al(OH)3沉淀 溶于强酸
小结:Al(OH)3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
探究铝的氧化物的性质---观看视频
学生活动三:
1.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水,观察是否溶解?
现象: 固体, 溶于水,熔点很高,硬度大。
2.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3.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活动记录:
实验内容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
离子化学方程式
结论 Al2O3能与 和 反应
练一练:
1.下列关于Al(OH)3的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l(OH)3 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B.Al(OH)3 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C.Al(OH)3 能溶于氨水
D.Al(OH)3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2.要从Al2(SO4)3溶液中制得Al(OH)3,最好的方法是( )。
A. 加入NaOH溶液 B. 加入氨水
C. 加入Ba(OH)2溶液 D. 加入石灰水
课后学生反馈
存在问题:
改进方法:
你的收获或建议:
教学课题
《探究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制作:吴克前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
2010年11月23日
目录
说课材料………………………1
教学过程设计…………………3
学生课题实验探究导学方案…7
讲义……………………………11学生活动一:活动记录:
实验内容 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氨水,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 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生成白色胶状沉淀不溶 生成白色胶状沉淀溶解
离子化学方程式 Al3++3NH3·H2O=Al(OH)3↓+3NH4+ Al3++3OH-=Al(OH)3↓Al(OH)3 + OH-= AlO2-+2H2O
结论 Al(OH)3沉淀 能 溶于强碱而不能溶于氨水(弱碱)
思考与交流: 用Al2(SO4)3制备Al(OH)3应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什么?
答:应选用氨水, Al(OH)3不溶于氨水,却溶于NaOH溶液,用NaOH溶液制取时, NaOH溶液的用量不便于控制。
学生活动二:取第一支生成Al(OH)3白色胶状沉淀的试管,然后滴加盐酸至过量。
实验现象:白色胶状沉淀溶解
离子方程式:Al(OH)3 + 3H+= Al3++3H2O
结论: Al(OH)3沉淀 能 溶于强酸
小结:Al(OH)3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
探究铝的氧化物的性质---观看视频
学生活动三活动记录:
实验内容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 白色粉末逐渐溶解并最后消失 白色粉末逐渐溶解并最后消失
离子化学方程式 Al2O3 + 6H+ = 2Al3+ + 3H2O Al2O3 + 2OH- = 2AlO2- + H2O
结论 Al2O3能与 强酸 和 强碱 反应学生课题实验探究导学方案
课题名称:探究铝的氢氧化物的制备与性质和氧化铝的性质
活动组织机构
学术指导:杨成
职责:负责课题实验组织与学术指导
课题领导组:小组组长
小组组长:负责本小组人员活动分工(如实验操作人员、观察人员和记录人员),组织本小组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总结本小组实验情况。
探究人员:泸县五中高2013级14班全体人员
职责: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活动,采用实验、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知识困惑。
【学生活动目标】
1.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性质。
2.了解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
3. 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学生课堂活动具体方案
探究铝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学生活动一:
活动记录:
实验内容 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氨水,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氨水再观察。 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Al2(SO4)3溶液,逐滴滴加少量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继续滴加NaOH溶液再观察。
实验现象
离子化学方程式
结论 Al(OH)3沉淀 溶于强碱而 溶于氨水(弱碱)
思考与交流:
用Al2(SO4)3制备Al(OH)3应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什么?
学生活动二:
取第一支生成Al(OH)3白色胶状沉淀的试管,然后滴加盐酸至过量。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结论: Al(OH)3沉淀 溶于强酸
小结:Al(OH)3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
了解铝的氧化物的性质---观看视频
学习内容:
1.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水,观察是否溶解?
现象: 固体, 溶于水,熔点很高,硬度大。
2.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3.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取装入Al2O3白色粉末少量的小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
离子化学方程式
结论 Al2O3能与 和 反应
练一练:
1.下列关于Al(OH)3的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l(OH)3 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B.Al(OH)3 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C.Al(OH)3 能溶于氨水
D.Al(OH)3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2.要从Al2(SO4)3溶液中制得Al(OH)3,最好的方法是( )。
A. 加入NaOH溶液 B. 加入氨水
C. 加入Ba(OH)2溶液 D. 加入石灰水
3.下列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是( )
A 氧化镁 B 氧化钠 C 氧化铜 D 氧化铝
课后学生反馈
存在问题:
改进方法:
你的收获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