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3 09: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哨?
?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中画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谈谈有何作用。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交友高手汪曾祺
①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坛公认的写短文高手,而他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机智,更显出了他做人的独特魅力。
②一次,著名作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大连开会。苏叔阳在大会发言中使用了“骈四俪六”的成语,但他错将“骈”读成了“并”,还将“掣肘”的“掣”错读为了“制”。虽然有许多人听出了错误,但碍于面子,谁也没有给苏叔阳指出来。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一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纸条,低声对他说:“吃完饭再看。”
③苏叔阳不知纸条上写的什么,,急不可耐地偷偷溜进洗手间,展开纸条一看,脸便蓦地红了。原来,纸条上汪曾祺用秀丽的字写道:“骈”不读“并”,读“片”(二声);在空了一行后,又写道:“掣”不读“制”,读“彻”。当时,苏叔阳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泪水顿时就溢满了眼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努力控制住情绪,擦干眼泪回到饭桌,小声对汪曾祺说:“汪老,谢谢!谢谢您!”汪曾祺却用瘦长的手指嗔怪地戳戳苏叔阳的脸,慈祥的目光里露出了顽童般的笑意。
④20世纪80年代,作家陈国凯一次去湖南开会。开饭时,他看见一个老头已坐在饭桌前,面前放着一杯酒。当时,陈国凯只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汪曾祺,并未见过其人。当他刚坐到那老头旁边时,就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竟是这个鬼样子!”
⑤陈国凯一下子就被这个可爱的老头逗乐了,也大笑着问汪曾祺:“您想我应该是什么样子?”
⑥汪曾祺依然笑道:“我原来以为你长得很高大,想不到你却骨瘦如柴。”
⑦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至交。
⑧对此,作家铁凝也感同身受。有一次在北京开会,有人指着一个正走过来的女子对汪曾祺说:“那就是文坛上风头正劲的铁凝。”汪曾祺站起来,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然后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
⑨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铁凝后来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道:“那一刻,仿佛我是他认识已久的一个孩子。”
⑩1986年,高晓声和汪曾祺去香港访问时,同住一室,两人常喝酒聊天至深夜。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一见面,汪曾祺就从头到脚将高晓声看了个遍,忽然像找到老朋友似地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你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
?经汪曾祺这么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为什么。原来,1986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特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
?汪曾祺经常以这种亲切友爱的方式与人打招呼,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无一例外地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感觉温暖如春。
(1)汪曾祺先生在与人交往中幽默机智。读完本文,你一定被汪曾祺先生的人格魅力吸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与人交往中的一些“趣”事。
(2)选文语言朴素风趣,人物立体鲜明。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
(3)读完选文,你觉得汪曾祺先生的交友之道高在哪里?
(4)汪曾祺先生的交友之道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说说。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肩上的扁担
①村庄无家不用竹,村人无一不吃笋。江岸溪边,山林野外,各种野竹恣意生长,十分茂盛。每年出春笋,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常常每天肩扛手提一筐筐满满的竹笋从周边的山野下来。这些笋子都有手指粗,尺许长。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笋的品种有别,形态、色泽明显不同。我们通常能叫出名字的有早笋、红花笋、尖尾巴笋、麻子笋诸种。吃笋子,晒干笋子,是这个时节家乡的日常景象。
②若竹生笋;笋又成竹,循环往复。一批一批的老竹砍伐了,在篾匠的巧手之下,做成箩、筐、篓、筛、笼、勺、筒、升、篙、椅、床……种种日常竹器。自然,也包括无家不有的扁担。
③旧时的故乡,每户人家都会有几条扁担。扁担的数量与人口的多少成正比,家庭大,扁担也就多。扁担形如细长的柳叶,中间宽,两端略尖。新买的扁担,呈现绿竹的本色,不少村人常将铁丝烧红,在其两端朝上的一面烫出名字和记号,以示区别。扁担用久了,与肩部接触的地方油光发亮,色泽也由绿转黄,最后变得橙红而老旧。
④扁担的两端可套棕绳或麻绳,也有的不套。不套者,用来挑谷箩、米箩、炭箩、油篓这类本身带有长绳索的器物。套者,又叫钩挂扁担,也叫钩担,乃因所套绳索下端系了一副铁钩子,用于挑竹筛、竹篮、水桶、淤桶……因铁钩子常年与所挑器物摩擦,钩内磨得异常光亮。
⑤山村之人,从小就会挑担。扯猪草,割叶,捡柴,挑水,杀禾,挖红薯,摘油茶,都要用到扁担。至于成年劳动力,每天干活不是挑箩筐筛子淤桶,就是扛齿锄板锄犁耙,一年四季,无非就是围绕着田土山岭打转转,谋生计。
⑥挑担子也有技巧。小时候刚学挑担,不会换肩。沉重的担子总是压着一边肩膀,另一边不习惯挑。如此,很是吃力,每走一小段路就得放下来歇歇。更有甚者,挑担时两手不会压扁担,常将伸张的双臂从身后反转着搭在扁担上,勾头耷脑,跌跌撞撞,如同受刑,模样十分可笑。村人将这样子挑担,叫做挑猴子担,是常要受到取笑和奚落的。
⑦不过,担子挑多了,经验就渐渐摸索出来了。扁担不能选硬翘翘的,得富有弹性。挑担的绳索不能过长,过长则容易触底,上坡上台阶时几乎会搁在地面上,很麻烦;也不能过短,过短则沉,更费力。走长路要常交替换肩,换肩时,脚步暂停,双掌朝上用力一托扁担,身子一侧扭,就能轻松换过来,继续前行。走的步伐不能太硬,硬则沉,沉则吃力。需走快步,脚下生风,这样,两端的担子一弹一跳,弹性十足,挑起来就轻松多了。当然,所有这些技巧的前提是,所挑之物不能贪多过沉,需量体裁衣。母亲常说:“轻快轻快,挑轻一点才走得快。多挑几趟,人不吃亏,挑得还多。”确是经验之谈。
⑧挑担走长路也是培养耐力和韧性的过程。我年少时从田里挑谷子回家,或者自山岭挑油茶坯到晒坪,路途很长,担子很重,感觉无比艰难,腰酸腿痛。即便如此,我总是默默忍受,用目光在前路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短期目标,心里想,只要到了下一个目标,就放下来歇歇。可是过了这个目标,又咬咬牙,给自己鼓劲,到下一个再歇。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一路坚持下来,最终抵达,常令自己都感到惊异。于今想来,那些人生路上取得成果者,又何尝不正是有了这种扁担精神?
(1)选文具体叙写了与“扁担”相关的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扁担形如细长的柳叶,中间宽,两端略尖。
(3)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当然,所有这些技巧的前提是,所挑之物不能贪多过沉,需量体裁衣。
(4)选文结尾“于今想来,那些人生路上取得成果者,又何尝不正是有了这种扁担精神”中的“这种扁担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1)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请结合选文说说“难”在哪里。
(2)分析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②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3)第?段中,作者前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后面又描述了各种声响,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4)红军克服了翻山的种种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慈母在天堂
①仲春时节,山花烂漫,母亲家务之余,便去篱边屋后采些好看的野百合回来,插在花瓶里。虽是陋室寒舍,却弥漫一季馥郁的芳香。
②“苦中作乐也是一门本事”,这般心法,我得了母亲的嫡传,够我一生受用无穷。
③我的启蒙教育完全得益于母亲,那些节奏欢快的儿歌和那些惩恶扬善的故事,都是我汲取的最早的文学养分。我总有层出不穷的问题,似肥皂泡一串一串的,母亲只要手上忙得过来,就会不厌其烦地给出答案,从不将我一巴掌打开。
④“妈妈,为什么坏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坏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什么阴险毒辣的手段都使得出来,用得出来,好人善人一时斗不过他们。”
⑤“他们为什么硬要害人?”
⑥“没有道理可讲,他们是豺狼,天性喜欢杀生。”
⑦“那好人是什么?”
⑧“他们是羊,生来就是被剪毛、挤奶、剥皮、吃肉和熬汤的命。”
⑨听了这话,我不禁浑身打了个冷战,待情绪稍稍平复了,然后再问:“妈妈,为什么十个好人加在一起都斗不过一个坏人?”
⑩“十只羊当然斗不过一头狼,他们太老实太和气太忠厚,不会弄奸耍狠。”
?“做羊没有做狼好玩,真是太没意思了,老是被欺负,连命都保不住。”
?听我这样一讲,母亲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叹息道:“做狼做羊,一半是天性决定的,一半是环境造成的,也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我看你只能做羊,连蟑螂和壁虎这样的小东西都怕。”
?“我不想做羊!”
?“你叫得响,有什么用?不吭声的狗才咬人咧。”
?我在七八岁时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母亲并没有随便糊弄过去,她的话句句落实,是要让我早些明白,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残忍和邪恶。在冷血寒骨的年代,母亲忧世伤生,我不能完全理解,但印象深刻。
?有道是“人看其小,马看蹄爪”,对于我的早期教育,母亲非常注重。她是善良的“驯羊”,这就无疑决定了,她绝不可能教会我做“恶狼”的种种本领。尽管她深知为羊的痛处和苦处多而又多,仍一门心思要将我引向正大光明的路径。倘若她发现我当面扯白撒谎,或在外面扑枣摸瓜,就会责罚我跪在搓衣板上,独自好生反省。有时我一跪就是一两个小时。
?“看看你这副样子,像棵歪脖子树,立不正,扶不直,岂不是枉费了为娘栽培你的一片苦心?你今天满肚子怨恨,不要紧,等将来我死了,你终究会有明白省悟的一天!只不过,那时候你想找娘讲一声‘对不起’,保证要如何如何重新做人,娘的影子都不在了,既看不见,也听不见了。”
?世间任何雄辩滔滔的语言,都绝不可能比慈母的半滴眼泪更有说服力。只要是性本善良的儿女,看见娘亲一夕伤神,泪落如雨,再怎么厚脸调皮,也会痛加自责,知错知悔。除非是冥顽不灵之辈,才会任由慈母心碎心灰。
?我十岁那年,母亲的身体更见羸弱,脸色愈显蜡黄,平日痰唾中挟带的血丝足以证明她已经积劳成疾。然而,她迟迟不肯就医,硬撑了半年之久,一场突发的大咯血后,才查出是肺结核晚期。母亲自知来日无多,便将后事向父亲和姐姐一一交待清楚了,仿佛只是要出一趟远门,神色从容自若。在病榻前,她用手帕擦去我腮边的余泪,轻抚我单薄的身子,目光骤然黯淡下来。
?“林儿,你还小,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了!”“妈妈,我怕……”“只要你心里总记挂着我,娘就不会死。”
?多年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母亲这句话中最深层的意思。每当我怀念她老人家至深至切的时候,其音容笑貌宛若生前。诚然,在我雕版似的记忆中,母亲的形象永远不可毁损,不可磨灭;更何况我的每一滴血都源于母亲的血,我的每一滴泪都源于母亲的泪。母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热情,给了我意志,她老人家毫无保留的慈爱始终贯穿于我的一呼一吸之间。
?那是一个雨横风狂雷劈电闪的春夜,我家门前的两株大桃树竟然被连根拔起,累累的青桃撒满一地。平日被唤作“好汉”的那条人见人怕的看门狗,也经受不住这份天崩地裂的惊吓,兀自瑟缩在屋角呜呜地哀鸣。
?就是此夜,成了我今生最漫长最心痛的一夜!母亲的遗物至今仍深锁在红漆斑驳的老木箱中,那是一段不忍披阅的伤心史,我不敢揭视。其中有一本当年家庭开支的明细账,一针一线的前因后果,一鸡一蛋的来龙去脉,在里面都有十分确切的记载。从一字一词,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数点,都可以见出母亲当年是何等殚思竭虑。异常窘困的日子,那本账簿乃是真实无欺的见证。不知“苦难”为何物的后人,你们将来若要提问,如何才叫“最低限度的生存”。怎样才算“艰难无比的挣扎”无须旁搜别取,它就能给出一个令人酸楚而又使人信服的标准答案。
?过早失去母爱,童年少年的荒凉时光和空虚岁月就如同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在成长的苦闷历程中,离开母亲的训导,许多次,我险些失足于歧途,陷身于泥淖。但我硬是站起来了,迅疾避开那些致命的诱惑,我想,这正是母亲所欢喜的。但愿宇宙深处真有一个祥和旖旎的天堂,慈母就住在那里。
?终有一天,我要穿越悠长黑暗的时空隧道,去追寻她老人家的旧踪。我相信,而且坚信不疑,我与母亲,在生死契阔之后,必定还可以重逢。
?“愿死者有他(她)的天堂,愿生者有他(她)的寄托。”
(1)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请分别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生病后为什么不肯就医?
(3)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阅读要善于联想。由本文你联想到读过的哪些描写母爱的诗文?并说说你对母爱的独特感受。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垃圾分类:一种科学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法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你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它们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焚烧。
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肆虐,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一百至几百元人民币不等。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
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其实,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如今,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我国有着回收废品的历史传统,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1965年,北京二环路以内,国营废品收购站就有2000多个。进入21世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开展全民垃圾分类行动。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这样,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下面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是从垃圾源头开始,通过分类投放、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B.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完全相同,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
C.我国生活垃圾通常分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D.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2)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废钢铁的例子,说明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B.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占地不大,因此可以作为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
C.本文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主要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原因、方法和好处。
D.我国有回收废品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
(3)面对快速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要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改善人居环境,推行垃圾分类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株洲市政府正着力在市区各地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目前垃圾分类面临的困境。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①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
②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
③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
④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3)①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
②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时不动声色,成功又会喜形于色。
③主题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
④语言的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解答】
(1)B项,“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错误。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作铺垫。
(2)解答本题要找出文中人物所做的事,并画出相关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仔细体会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再用准确词语加以概括。据“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以及制作靰鞡鞋过程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张皮匠“手艺高超”。据“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可知张皮匠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表现他“机智过人”。据“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表现他“耐心镇定”。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表现他“勇挑重任”。
(3)解答本题,要结合段落的内容,思考对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及本身的效果。画线句中的“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景物描写很美,与“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这段景物描写又与前文“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相呼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人物的表情动作描写“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他露出了开心的笑”,表现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时不动声色,成功又会喜形于色,丰富了人物形象。小说借助张皮匠这一典型人物,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
2.
【答案】
(1)悄悄递纸条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让他倍感温暖;笑称陈国凯骨瘦如柴,是鬼样子,从此两人成为忘年至交;调侃铁凝说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分别多年依旧一眼认出了高晓声的鞋,并打趣说鞋还没破啊。
(2)这个句子用了侧面描写,“一愣”表明出人意料,“前仰后合”则生动地写出了铁凝被汪曾祺先生调侃后夸张的神情动作,从侧面烘托出汪曾祺先生与人交往时能够用幽默的方式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3)顾忌他人自尊;为人坦率,真诚纠错;善用幽默,拉近距离;细节入手,关心他人。
(4)示例:日常交往中,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有时候仅仅因为一些小事就使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此时,幽默就能够派上用场了,一两句幽默的话往往能使紧张的气氛轻松下来。幽默可以使彼此从容地摆脱不愉快的窘境或消除矛盾。所以,幽默是交际的润滑剂。
【解答】
(1)文章第②③段“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纸条……”“苏叔阳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泪水顿时就溢满了眼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写汪曾祺悄悄递纸条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让他倍感温暖;第④—⑦段“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竟是这个鬼样子”“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至交”写汪曾祺打趣陈国凯,从此两人成为忘年至交;第⑧⑨段写汪曾祺调侃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第⑩段写汪曾祺与高晓声分别多年仍一眼认出了高晓声的鞋,并打趣高晓声说鞋还没破啊。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抓住“一愣”“前仰后合”等描写来分析。“一愣”是神态描写,写的是铁凝听到汪曾祺说她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时的反应,表明出人意料。“前仰后合”是动作描写,这是铁凝听了汪曾祺的话后做出的夸张的动作,突出了汪曾祺的幽默。这是从铁凝的角度来突出汪曾祺的幽默,由此可知这是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汪曾祺先生与人交往时能够用幽默的方式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3)从汪曾祺先生给苏叔阳纠错这个事例中,“塞给苏叔阳一个纸条”“吃完饭再看”这些细节表现了汪老既坦诚纠错,又顾忌别人自尊,做事细致周祥的特点;再如,汪老调侃铁凝,用语幽默,神态夸张,好似顽童,令人倍感亲切;再如关心高晓声的皮鞋,体现了汪曾祺先生待人真诚,关注细节,真心温暖他人的特点,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4)从汪曾祺的几个交友之道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3.
【答案】
(1)扁担的外形和广泛用途;挑担技巧;挑担走长路能培养耐力和韧性。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扁担比作细长的柳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扁担外形中间宽,两端略尖,细长的特点。
(3)“量体裁衣”本指做事从实际情况出发,这里指挑东西要结合实际,做到轻快。
(4)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短期目标,用不断坚持的耐力和韧性实现目标。
【解答】
(1)回答此类题,筛选出信息句,再归纳概括。从“扁担形如细长的柳叶,中间宽,两端略尖。新买的扁担,呈现绿竹的本色”“与肩部接触的地方油光发亮,色泽也由绿转黄,最后变得橙红而老旧”可知,文章写了扁担的外形和颜色。从“不套者,用来挑谷箩、米箩、炭箩、油篓这类本身带有长绳索的器物”“用于挑竹筛、竹篮、水桶、淤桶”“扯猪草,割叶,捡柴,挑水,杀禾,挖红薯,摘油茶,都要用到扁担”可知,文章详细介绍了扁担的广泛用途。从“挑担子也有技巧”“担子挑多了,经验就渐渐摸索出来了”和“挑担走长路也是培养耐力和韧性的过程”可知,文章还写了挑扁担的技巧以及挑担走长路能培养耐力和韧性。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扁担形如细长的柳叶,中间宽,两端略尖”中,将扁担比作细长的柳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以柳叶这一常见的形象,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扁担中间宽,两端略尖和细长的外形特点。
(3)回答此类题,要从词语的本义入手,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含义。“量体裁衣”本来的意思是指做事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后文“轻快轻快,挑轻一点才走得快”以及句子中“所挑之物不能贪多过沉”分析可知,此处的“量体裁衣”指的是用扁担挑东西时要结合实际,做到轻快。
(4)由“这种”可知,扁担精神的具体内容在前文。结合“即便如此,我总是默默忍受,用目光在前路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短期目标,心里想,只要到了下一个目标,就放下来歇歇。可是过了这个目标,又咬咬牙,给自己鼓劲,到下一个再歇。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一路坚持下来,最终抵达,常令自己都感到惊异”分析可知,这种扁担精神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短期目标,用不断坚持的耐力和韧性实现目标。
4.
【答案】
(1)①走路难——山高险峻、悬崖峭壁;
②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③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④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①“抢”在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任务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②一个“鼓”字,既反映了革命者内心被坚定必胜的革命信念所支持,又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耳边仿佛有革命战鼓擂响,在鼓声激励下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一往无前。
(3)不矛盾。作者这里写声,是为了衬托静,以“有声”衬“无声”。作者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以耳朵听到的声响衬托出山中夜的寂静,使读者身临其境。
(4)体现了红军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解答】
(1)根据“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可知“走路难”;根据“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可知,“睡觉难”;根据“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可知“吃饭难”;根据“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可知“处境难”。
(2)①“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②“鼓”是“振作起来”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反映了革命者内心被坚定必胜的革命信念所支持,又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耳边仿佛有革命战鼓擂响,在鼓声激励下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一往无前。
(3)后文“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描写了微弱和洪亮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作者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以耳朵听到的声响衬托出山中夜的寂静,使读者身临其境。
(4)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如走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等,但是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扬了艰苦奋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终翻越了老山界。
5.
【答案】
(1)教给“我”乐观的精神,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如何做人。
(2)因为家境太贫困,那本账簿说明家中的收入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母亲不愿意让自己为家庭增添负担。
(3)环境描写。
表达效果:烘托母亲去世前的气氛,表现“我”“最心痛”的情感。
(4)示例: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③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母爱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一个亲吻,一个巴掌,其实都是来自母亲的爱。
【解答】
(1)第②段“‘苦中作乐也是一门本事’,这般心法,我得了母亲的嫡传,够我一生受用无穷”写母亲教“我”乐观的精神;③—?段,从“我在七八岁时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母亲并没有随便糊弄过去,她的话句句落实,是要让我早些明白,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残忍和邪恶”等语句可知,母亲教给“我”分辨是非的能力;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教“我”做人,从“尽管她深知为羊的痛处和苦处多而又多,仍一门心思要将我引向正大光明的路径。倘若她发现我当面扯白撒谎,或在外面扑枣摸瓜,就会责罚我跪在搓衣板上,独自好生反省。有时我一跪就是一两个小时”等语句能看出来。
(2)从“其中有一本当年家庭开支的明细账……都可以见出母亲当年是何等殚思竭虑。异常窘困的日子,那本账簿乃是真实无欺的见证……”可知,因为家境太贫困,那本账簿说明家中的收入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母亲不愿意让自己为家庭增添负担,所以,母亲生病后不肯就医。
(3)画线句是对母亲去世前夜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极端天气的恶劣和可怕,烘托出母亲去世前的气氛,表现了这一噩耗给“我”带来的伤痛。
(4)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所学和平时积累,写出和母亲有关的诗文。围绕对母爱的感念、赞美来写感受即可。
6.
【答案】
(1)B
(2)A
(3)①市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③相关知识宣传普及不到位。
【解答】
(1)B项,“完全相同”错误。根据“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可知,分类方法是“大致”相同,不是“完全”相同。
(2)B项,“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错误,根据“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可知,“投资惊人”不可能成为最主要方式。
C项,“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错误,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不是历史发展角度。
D项,“世界上第一个”错误,原文表述为“我国有着回收废品的历史传统,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
故选A。
(3)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文本所传达的科学理念,然后再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分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未来走向的必然趋势,联系生活实际还是是任重而道远的。本题可以从“居民意识”“法律体系”“知识宣传”等角度思考作答。合情合理即可。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